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西周灭亡的原因

西周灭亡的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14 更新时间:2024/2/2 12:23:18

提起西周的灭亡,我们不得不想到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最终使得诸侯在都城被犬戎攻击时而见死不救,难道事情真的是这样吗?把一个国家的灭亡归结于女人的身上,未免太显得的无能与对事实的歪曲。而已当时的实际情况却是另有原因的。在新出土的文献中,并没有记载有这方面的原因,也就是说真正的原因并不是烽火戏诸侯所导致的,甚至都不可能有烽火戏诸侯的出现,因为烽火狼烟是在汉朝出现的,西周时期根本就没有这一预警措施,也可以说是太史公的一大失误,导致后人的误解。

同理西周的灭亡也就能看出来并不是史记所说的烽火戏诸侯,而是其他的原因,而这个原因也是为何周平王东迁的根本所在,也是为何周朝中央直属力量的衰弱所致,也是为何有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到来。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西周灭亡的呢?就是因为当时的气候环境的变迁而导致内部问题与环境的变化,最终导致西周国力的耗尽与灭亡。

自西周立国开始,坏境就在不断的变化,迫使都城不断地向东的迁移。本来干旱的环境变化还不是很大,可是到了周厉王至周平王这一百五十年期间,干旱不断严重,使得当时肥沃的土地变为旱地,难以耕种,而当时的京畿地区这种情况更为严重,这也是为何西周都城总是变迁的根因,宜居之地才是生存的根本。

我国气象学家竺可桢曾说过,西周时期是中国第一个寒冷期,这段时间直到春秋战国才结束,可见气候的变化威力。竹书纪年也曾记载,西周后期干旱非常严重,尤其是周厉王时曾连续五年大旱,使得帝都地区的实力不断地锐减。导致很多的诸侯国不得不东迁。其中郑国就已经迁移了。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随着贵族与贫民的流失,使得拱卫周王室的力量不断地减弱,从而国防部署空缺。

而因为这次的气候变迁并不是局部的,而是全方面的,最终导致少数民族也遭了灾。他们不得不向东迁移,这就不得不与西周面临冲突,他们之间的战争一直持续到西周的灭亡。而为了面对这场战争,西周也不得不增加税收,在干旱的环境下,自己的农业税收体制面临崩溃,不得收回专利山川政策,这又导致了周厉王时期的国人暴动。

其实这也是为了应对少数民族的侵略而不得不支出庞大的军事费用。在农业歉收时,只能向山川谋福利。也是不得已为之,只是不被当时的人所理解罢了,毕竟都面临着干旱大环境下的生存问题。只是周厉王的手段有着粗暴,才导致失去王位而已。

从这就可以看出,当时的干旱有多严重,而受影响的不止是西周,也有犬戎等少数民族也是一样的,所以战争不断,促使全民族的大迁移。

而导致西周灭亡的直接原因也不是烽火戏诸侯的问题,因为烽火预警机制是汉朝的首创,在汉朝以前根本就没有烽火这一说,所以这也是太史公的失误,使得后人也犯了这一常识性的问题。尤其是出土的文献记载也没有烽火戏诸侯的叙述。那么西周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实这是西周内部的问题出现,导致最后王朝的覆灭,才有了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否则就还是西周王朝的统治。

而西周的内部问题就是内部权力之争。就是以周幽王为首的中央集权与地方诸侯为首的贵族之间的权力分配问题。而当时的王室力量还是比较强大的,以当时的国力还是能够镇压叛乱势力的,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申候会勾结西方犬戎等少数民族从背后偷袭,最后导致周幽王被偷袭至死,西周最后的力量被消灭,也宣告了西周的灭亡。

而周幽王的死,与保皇派的力量被镇压,也表示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而这个时期就是春秋战国,而这种形式也表示中央的权威尽失。地方诸侯势力也因此做大,摆脱了中央的控制,使得地方因此做大,再也不遵从周天子的指令。说白了西周内乱只是集权与分权之争,而不是周幽王为了美色而废太子之说,这只是一种政治权力之争。

而且当时的褒姒已经是五十多岁的老太婆了,根本就没有那个能力获宠。这只是个幌子,真正的原因就是周幽王不甘心被地方势力所掌控,重新收回中央的权力而不甘成为傀儡,所采取的反击态势,只不过废太子导致问题激化,而最终爆发战争被灭,是没有想到的意外。

继任者周平王也因为没有足够的威信力,也因为气候变化导致干旱的严重,又因为战争的破坏而不得不向东迁移。因为原有的都城已不适合居住,同时国力的大损失而只能选择自然环境较好的地区,才能维持国力的稳定与恢复。

这场长时间的干旱情况始终伴随着西周的兴衰。也使得周王朝的实力也因为这场长时间的干旱使得国力在不断地减弱。在长期的对外战争中,因为环境的变化,使得以农业税收为主的周王朝因为农业结构的破坏而导致收入大减,与此同时军事开支在不断地扩大,这进一步加剧了西周王都丰镐地区的内部问题,使得周王室的实力在不断地减弱,从而使得地方诸侯的不臣之心加剧。

而周平王的继位就是这种势力的胜利与周王室的权力丧失,只能成为象征性的意义。失去了中央集权的权威,使得对于地方的掌控与支配权失去了基础,更是没有了自己的统治基础,王室直辖地的缩减最终导致优势没有,从而更加虚弱沦为普通的诸侯势力。中国进入新的时期,西周已经灭亡,东周开始,只是名存实亡!

周王室东迁标志着王室权力的缩水,也意味着地方诸侯势力的胜利,从此中国进入春秋战国的新时期,而周王室只是变成一个象征性的存在意义。而强大的诸侯都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来彰显自身的权威,使得王室的的威信大减,失去了应有的地位与权力。甚至有的诸侯国还侵占王室封地,使得周王室的力量更加微弱,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这也看出当时的周幽王的夺权之战并没有错,如果成功,则王室的权威不至于衰弱成这个局面。甚至能够重兴王权进而维持统治的良好局面,而不至于成为最后的象征性的存在。导致一连串的后遗症。历史的真相往往都是有其合理的原因的,没有无缘无故的理论性成败论,一切都是以当时的时代背景所决定的,主观判断只能失去事实依据,从而误导后人的理性认识。

虽然周王室失败了,但也掀起了中国一个大争之世,那里开始了中国最璀璨的时代,各国变法与百家争鸣,使得中国的思想与体制在不断地深化与变化,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西周的灭亡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的,而且是很久就有的矛盾总激发,并不是单纯的烽火戏诸侯所能解释的,这也是史实失误而造成的误解,而西周灭亡的直接原因是内部的权力斗争,而犬戎只是被借助的力量,才导致西周灭亡。次要原因是少数民族的东迁导致战争支出加大,王室负担较重。末因是周平王的东迁,放弃京畿之地而告终。但是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当时中国第一次的寒潮期,导致西周各方面的问题都因大旱而集中爆发。

所以说西周的灭亡是受环境变迁而因为干旱,导致土地歉收,国力锐减,难以有效抵御外族入侵和内部诸侯势力的做大与反叛,最后败亡不可避免。与君王失德没有一点关系。自孔子之后都采用春秋笔法记录史实,导致后来人难以分析问题的对错,而出现种种的误判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官方史书只能从政治需求考虑,难以记录真实史实,也为后人增加很大的难度。

从这也可以看出环境的变化让西周经历了大变迁,改变了当时西周王室赖以生存的经济结构,失去了自己的统治基石,随着一连串的失误政策操作也让地方诸侯势力不满,从而争斗扩大化。又由于拱卫周王室的诸侯迁移,使得统治力量薄弱,才是西周最后败亡与虚弱的问题。

标签: 西周

更多文章

  • 怯薛军什么意思 怯薛军和侍卫亲军有什么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怯薛军

    成吉思汗曾亲自组建过一支禁卫军,叫怯薛。有网友不理解怯薛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呢?其实怯薛是一个蒙古语,翻译成汉文后是指宿卫,也就是轮流值宿的守卫兵。怯薛最早起源于草原部落,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朝廷当中的官僚集团,也是元朝的核心阶层。怯薛和侍卫亲军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那下面就来讲讲这两者的区别

  • 春秋时期齐桓公带领齐国消灭了哪三个诸侯国?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齐桓公

    齐桓公(前725年~前643年),姜姓,吕氏,名小白,临淄人。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齐僖公第三子,母为卫姬。对于齐桓公来说,早年在鲍叔牙的保护下,逃到莒国避难。随着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齐僖公孙无知相继去世,抢先回国,夺取齐国君主的宝

  • 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北魏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的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正面评价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

  • 北魏灭佛运动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灭佛

    北魏太武帝灭佛,自太平真君五年(444年)始,至其驾崩,废佛时间共六年。北魏太武帝在位期间锐志武功,统一长江以北。简介他初崇佛教,后因受道士寇谦之等的影响,转奉道教,并亲受符箓,于440年改年号为太平真君。认为佛教系“西戎虚诞”,“为世费害”。太平真君

  • 三国时的豪门士族是如何崛起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士族

    东汉政权是地方豪强支持下建立的,因此,在东汉王朝,豪强享有很多特权。在东汉末年,最大的四大家族,有汝南袁氏,弘农杨氏,颍川荀氏,颍川陈氏。这些士族的影响力非常大,他们互相联姻,势力盘根错节。曹操集团最重要的支柱就是荀氏家族。也正因如此,曹操既利用这些人,又防着这些人,对士族的信任是有限度的,所以曹操

  • 东汉三国时期汉中地区有什么军事重要性?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汉中

    相信很多人在看三国的时候,都会被魏蜀吴之间的权利斗争所吸引,确实这样的斗争是非常好看的。除了这些权利斗争之外,其实里面的战斗场面也是让人看的热血沸腾的,其实仔细一看你就会发现,三国里面有非常多的名将,我们都知道有一个好的将领对于一场战争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够直接斩掉对方大将的首级的话,那么能够鼓

  • 契丹国是谁建立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契丹

    在公元9世纪,甘肃西部地区的高昌回鹘人,青海地区的吐蕃人和吐谷浑人,鄂尔多斯河的唐古特人,山西已被的沙陀人,满洲的渤海国人以及河北北部地区的契丹人,将中国北部的边陲地区瓜分。而契丹人则是很快就表现出他们是从907年起,相继在开封建立的诸王朝之最可怕的对手,他们不失时机地组成了一个国家。这些契丹人是4

  • 蜀汉的巅峰时期有多强?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蜀汉

    刘备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称为汉中王,同时这也是刘备一生中最为巅峰的时期,相比前半生的颠沛流离,在这个阶段隐隐有三国最强之势。那么当时的刘备势力有多强?公元219年,刘备攻占汉中,又派遣刘封、孟达攻占上庸三郡。同年关羽率军北伐,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困曹仁于樊城,威震华夏,逼得曹操差点

  • 郑和下西洋为何会被下令终止?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郑和下西洋

    时至今日,国人仍旧对大明派船队七次下西洋的壮举赞叹不已,也为这一壮举被明朝皇帝终止而叹息。然而,很多人不明白,如果皇帝继续批准这一壮举继续下去,那大明政府怕是要破产了。在航行的途中我们的大明船队不但没像后世的西洋殖民者们那样四处抢掠,而且向沿线的小国君主送礼,甚至还把他们接到大明好吃好住外加赏赐,这

  • 崇祯帝自杀之后明朝到底还剩下多少军队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崇祯帝

    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崇祯天子朱由检在紫禁城北面的煤山(今景山)自缢就义。在非常多人的望中,必定会觉得一个王朝混到帝王都吊颈寻短见的境界,必定曾经是断港绝潢了。但是,其时的明朝固然局势确凿非常差,但却并非无路可走,起码明朝的军究竟力还远没到崩溃的水平。辣么,崇祯天子就义后,明朝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