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是什么时候设立的?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有哪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是什么时候设立的?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有哪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274 更新时间:2024/1/2 18:07:31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是什么时候设立的?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有哪些意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了解的历史知识!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简介:

1937年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人类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从1994年开始,江苏和南京都会在每年的12月13号举行哀悼仪式,包括撞和平钟、敬献花圈等等,但是这些都是停留在地方层面。

2014年2月27日,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为国家层面。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2014年12月13日,国家举行了首个公祭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出席,南京全城默哀。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谨记南京大屠杀给我们带来的伤痛。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历史背景介绍:

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后,直逼南京。国民党军队在南京外围与日军多次进行激战,但未能阻挡日军的多路猛烈攻击。1937年12月13日,南京在一片混乱中被日军占领。日军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指挥下,在南京地区烧杀淫掠无所不为。12月15日,日军将中国军警人员2000多名,解赴汉中门外,用机枪扫射,焚尸灭迹。同日夜,又有市民和士兵9000人,被日军押往海军鱼雷营,除9人逃出外,其余全部被杀害。

16日傍晚,中国士兵和难民5000余人,被日军押往中山码头江边,先用机枪射死,抛尸江中,只有数人幸免。17日,日军将从各处搜捕来的军民和南京电厂工人3000余人,在煤岸港至上元门江边用机枪射毙,一部分用木柴活活烧死。

18日,日军将从南京逃出被拘囚于幕府山下的难民和被俘军人5.7万余人,以铅丝捆绑,驱至下关草鞋峡,先用机枪扫射,又用刺刀乱戳,最后浇以煤油,纵火焚烧,残余骸骨投入长江。令人发寒。这是日军少尉井和野田在紫金山下进行砍杀百人的比赛,野田杀了105人,向井杀了106人,但不知谁先杀到100人,所以胜负难分,重新再赌谁先杀满150名中国人。

后来发表的《远东国际法庭判决书》中写道:“日本兵完全像一群被放纵的野蛮人似的来污辱这个城市”,他们“单独的或者二、三人为一小集团在全市游荡,实行杀人、强奸、抢劫、放火”,终至在大街小巷都横陈被害者的尸体。“江边流水尽为之赤,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填满尸体”。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杀858案,15万人。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

1937年12月13日,《东京日日新闻》(即现在《每日新闻》)报道两名日本军官的“杀人竞赛”。日军第十六师团中岛部队两个少尉军官向井敏明和野田毅在其长官鼓励下,彼此相约“杀人竞赛”,商定在占领南京时,谁先杀满100人为胜者。他们从句容杀到汤山,向井敏明杀了89人,野田毅杀了78人,因皆未满100,“竞赛”继续进行。

12月10日中午,两人在紫金山下相遇,彼此军刀已砍缺了口。野田谓杀了105人,向井谓杀了106人。又因确定不了是谁先达到杀100人之数,决定这次比赛不分胜负,重新比赛谁杀满150名中国人。这些暴行都一直在报纸上图文并茂连载,被称为“皇军的英雄”。日本投降后,这两个战犯终以在作战期间,共同连续屠杀俘虏及非战中人员“实为人类蟊贼,文明公敌”的罪名在南京执行枪决。

秀英趟在鼓楼医院的病床上。1937年12月,当时18岁的孕妇秀英躲藏在南京安全区的一个地下室内。19日,日军士兵闯入地下室企图强奸这里的妇女,李秀英在反抗中被刺伤三十多刀,胎儿流产!据估计,在日军占领南京之后一至两个月内,约有2万至8万名中国妇女遭到日军强奸。日军不分昼夜并在受害妇女的家人面前施行强暴,被强奸的妇女甚至包括12岁的幼女、60岁的老妇,乃至孕妇。

很多妇女受到了轮奸,有些妇女甚至会被日军强奸数次,类似的事件往往导致有妇女受不住日军的折磨而死。受害人或是试图保护她的亲属如果稍有反抗,往往就被日军杀死,母亲身边的孩子因为哭闹也经常被日军一并杀害。此外,日军还强迫乱伦行为,不从就加以杀害。日军对妇女的大规模强奸和虐杀直到1938年2月才有所收敛。

约翰·马吉牧师详细记录了一起典型的强奸灭门惨案。12月13日,30个日兵闯入夏淑琴一家与房东居住的门东新路口5号,他们先杀死了房东夫妻和夏淑琴的父亲,用刺刀杀死了夏淑琴母亲怀里的1岁婴儿,之后轮奸了母亲和另一个房间里16岁、14岁的两个姐姐,她的祖父母在试图保护孙女的时候被杀死。

之后日兵杀死了惨遭奸淫的母女,并且在她们的阴道里插进瓶子和木棍。当时7岁的夏淑琴和她4岁的妹妹被刺刀扎伤,她们因为昏死过去而幸存下来。最后,日兵杀死了房东的两个孩子,4岁孩子被刺死,2岁孩子被用军刀劈开脑壳。日军在南京期间对女性的奸淫恶行是在军官默认、纵容、鼓动下的集团性暴力。日军发现女性就加以奸淫的现象非常普遍,而日军军官通常不会将其作为违纪行为加以处理。不仅如此,日军军官还把放纵士兵强奸作为鼓舞士气的工具。

为了让部下发泄在上海战场上几个月的苦战中积郁的不满情绪并且鼓动部下进攻南京,日军军官向士兵宣传只要攻入南京“就可以拥有漂亮的姑娘”、“杀人、放火、强盗、强奸都可以”。日军举行入城仪式后,数万日军闯入城内,一周之内就有8000以上中国女性遭到奸淫。魏特琳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设立的收容所是日本士兵搜索“花姑娘”的主要目标之一。日军占领南京十几天后,罪行累累的各部陆续离开,而留在南京执行“警备”的第16师团仍然在长期进行强奸作案。1938年1月下旬,天谷支队接替16师团之后,强奸案件进一步增加了。

以中国国家名义进行正式纪念与公祭,其世界意义在于,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共同消除了威胁世界和平的法西斯邪恶势力,壮大了人类的进步力量,促进了全球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世界和平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艰苦卓绝,付出的巨大民族牺牲属于人类的浩劫,3000万人口伤亡、6000亿美元损失仅仅是冰的数字,造成30万人死难的南京大屠杀也仅仅是日本法西斯极端残忍暴虐的典型案例之一。如果以全球视角审视中国拟确定和设立“两日”的立法举动,就会不难发现其蕴含与释放的重大世界意义,而不仅是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凝聚力量、奋力拼搏的应有国内示,当然更非煽动旧有国恨家仇的民族主义象征。

企图否定和美化法西斯主义罪恶侵略历史,企图挑战与颠覆二战战后国际秩序,企图污蔑和攻击人类反法西斯胜利成果,企图漠视或泯灭中国人民抗战牺牲与贡献;此类历史修正主义、历史翻案之风,都是绝不允许的,都是必被坚决反对的,也都是必然失败的。历史观绝不仅仅是如看待历史、如何看待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具体问题,而更是具有什么样的历史观,就会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可以说,安倍政权领导和推动的日本右倾化行径是历史的倒退、时代的逆行、对公理的挑衅。因此,其也必然引起了周边有关国家和西方主流社会的强烈批判与坚决反对。为二战历史确定国家纪念日和设立国家公祭日早已成为国际惯例。二战后,相关国家每年都会定期在诸如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美国珍珠港事件纪念馆等举行国家纪念与公祭活动。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在此前夕立法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与设立南京大屠杀受害者国家公祭日是极其必要的、是非常正当的。二战期间,有关国家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文化传统的不同,组建了空前团结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并最终取得了伟大胜利。即将迎来二战胜利70周年之际,曾经的同盟国各方应该继续求同存异、保持团结,共护和平、共谋发展。“对历史闭上眼睛者看不到未来”,这是永远保鲜的普世格言。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意义有哪些?

公祭活动第一次上升至国家层面。这种国家级别的纪念仪式,不仅强调着现代中国人不忘日本侵华之耻,更是在为整个世界恢复、保存历史的真相和尊严。“国家公祭日”古已有之,在古代称为“国祀”,在中国,向来是先人们精神生活中的大事,《左传》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历朝历代,在复杂的礼仪中,始终凝结成一个不变的核心,一个最根本的认识。

如果说过去的祭天、祭地、祭祖的祭祀文化,反映的是一个文明成熟程度的话,大家对一段历史的复原以及回忆,乃至将其定格、固化为一个“公祭日”,反映的则是整个民族的成熟与强大。任何历史都是现代史,都对现实有着巨大的警鉴价值,而对历史铭记,就是树起了一面镜子,无论是对企图颠覆历史的人,还是渴望和平的人,都需要这个镜子随时折射提示。

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国的“国家公祭”,小而言之是中国人对自己同胞的记忆、缅怀,是对国人应有历史价值观的培养;大而言之,是中国人在替世界保留的一份珍贵遗产,是中国人就此确立与国际社会相处的尊严方式。“国家公祭”虽然只有一天,但公祭的意义需要也一定要延续,这在国外也有先例,比如,美国的老兵日会对老兵提供一系列优惠活动,以此增加老兵福利。

以色列则在阵亡将士纪念日限制娱乐活动……凡此种种,都是在增加普通民众对国家公祭的感性认识,有利于普通民众对历史的参与和审视,如此进一步将“国家公祭”的实质细化、落地,方能使“国家公祭”先形成民族习惯,再化作民族精神,使每个国人都可以在此熏染之中,逐渐具备大国公民的精神气质。

标签: 南京大屠杀

更多文章

  • 南京大屠杀事件背景 南京大屠杀事件经过 南京大屠杀死了多少人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南京大屠杀

    本文将为你详细介绍南京大屠杀的事件背景事件经过以及最后南京大屠杀的结果,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究竟有多可怕!南京大屠杀事件背景:淞沪会战失利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展开对中国全面大规模侵略。同年年8月13日~11月12日日本侵略军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展开淞沪会战。战役初期,日军于上海久攻不下,但日军进行战

  • 唐朝和亲的公主有哪些?唐朝和亲战略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和亲

    和亲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政治联姻,中原王朝为了和周边少数民族国家达成友好关系,就会用和亲的方式来体现友好。哪怕是像汉朝、唐朝这样强盛的朝代,也需要靠和亲来维持与周边政权的关系。而唐朝的和亲策略跟其他朝代还有些不同,相信大家也比较好奇唐朝的和亲公主都有谁。下面就为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看看唐朝时期的和亲是如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选官制度

    古代选官制度简介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此极为关注,选拔标准由家世、财产逐渐发展到才学,形式日益严密,选拔标准逐步趋向公平、客观。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夏、商、周时代“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

  • 党锢的意思是什么?东汉汉桓帝党锢之祸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党锢之祸

    说起党锢这个词,可能很多小伙伴们还不是很熟悉,比较陌生。这是指在古代禁止某一些政治上的朋党参政的现象。东汉桓、灵二帝统治时期官僚士大夫因反对宦官专权而遭禁锢的政治事件。所谓"锢"就是终身不得做官。党锢的政争自延熹九年(166),一直延续到中平元年(184)。宦官五侯掌权以后,跟梁冀一样胡作非为。他们

  • 文景之治出现原因 文景之治采取了哪些措施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出现在什么时候?为什么会出现文景之治呢?一起了解一下当时的文景之治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吧!文景之治简介:文景之治出现在什么时候?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汉初,因多年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汉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文帝二年和十二年分别两

  • 商朝是如何灭亡的?商朝败亡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商朝

    在我们很多人的印象当中,商朝的最后意外皇帝是商纣王,由于自己的暴政导致起义,最终走向了灭亡。那么在历史上真的是这么一回事吗?历史上的商朝回合突然一下就走向了灭亡呢?下面小编就带着小伙伴们一起来了解了解吧。汤伐桀,商革夏命之后,并没有对夏后氏赶尽杀绝。商部落留下许多人在夏朝故都开始战后重建,而商汤自己

  •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秦始皇,焚书坑儒

    说起焚书坑儒,相信大家对这个词都不会太陌生了,这是发生在公元前213年到钱212年期间,秦始皇焚毁书籍以及坑杀范禁者460多人的历史事件。那么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原因是什么?只是因为马屁拍得太着急?接下来小编就带着小伙伴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焚书并非始于秦始皇,早在秦之前,便有焚书。秦始皇焚书,起因并非因

  • 推恩令简介:推恩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推恩令有什么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推恩令

    推恩令简介:推恩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推恩令有什么作用?本文这就为你介绍:推恩令简介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这项政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西汉自文、景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

  • 刘表给刘琮留有多少兵力?为何刘琮不敢反抗曹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刘琮

    刘表去世后,次子刘琮继位。曹操南下准备争夺荆州,刘琮却不敢出兵反抗,而是直接投降自保,这让很多人大感不解。据说刘表留给刘琮十万兵马,为何刘琮却不敢一战呢?刘琮虽然继承了刘表的地位,但他并没有刘表的才能,也没有成为一方霸主的魄力。面对生死存亡的选择,根本难以定夺。刘表或许选错了继承人,但却间接促使了此

  • 唐宋古文运动倡导者 唐宋古文运动的历史意义 如何评价古文运动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简介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l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