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和亲的公主有哪些?唐朝和亲战略介绍

唐朝和亲的公主有哪些?唐朝和亲战略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33 更新时间:2024/1/26 2:28:19

和亲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政治联姻,中原王朝为了和周边少数民族国家达成友好关系,就会用和亲的方式来体现友好。哪怕是像汉朝、唐朝这样强盛的朝代,也需要靠和亲来维持与周边政权的关系。而唐朝的和亲策略跟其他朝代还有些不同,相信大家也比较好奇唐朝的和亲公主都有谁。下面就为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看看唐朝时期的和亲是如何展开的,其中的策略重点又是什么。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受到内部叛军和外部吐蕃等势力的联合打击,又陷入了藩镇割据的泥沼,国力再也没有恢复到初盛唐时期的高度。

【安史之乱初期的回纥,盛唐余韵犹在,为大唐效力是一种荣耀】

唐肃宗登上皇位之后,派遣宗室敦煌王李承寀(cǎi)和大将仆固怀恩二人前往回纥借兵。回纥可汗提出把自己妻子的妹妹嫁给李承寀,这是唐王朝与回纥的第一次和亲,算是娶了一个公主回来。

这时的回纥,刚刚在唐王朝的扶持下消灭了后突厥汗国,正是仰慕唐王朝的繁荣和强大的时候,对于伟大的唐朝皇帝这种小小要求应该说是受宠若惊。回纥的战士们也是如此,回纥太子率领四千骑兵到了扶风,郭子仪宴请他们,要连请三天,回纥太子说“国家有难,远来相助,何暇食为!”之后郭子仪率唐回联军与叛军香积寺大战,李嗣业的陌刀队和回纥骑兵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一战收复长安。

“回纥于国家有救难之勋。”(《旧唐书》)

不久,回纥向唐肃宗请婚,唐肃宗把自己的小女儿宁国公主嫁给了回纥可汗。这是唐王朝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的亲生女儿和亲,之前都是宗室贵女。而且宁国公主并不是唯一一位,后面还有两位。

“肃宗送宁国公主至咸阳磁门驿,公主泣而言曰:‘国家事重,死且无恨!上流涕而还。”(《旧唐书》)

宁国公主和亲前已经嫁过两次人,丈夫都死了,是寡妇。嫁给回纥可汗之后被立为王后(可敦),回纥人也知道这是唐朝皇帝的亲女儿,表现出足够的尊重。

但不久,回纥可汗也死了,这位宁国公主的杀伤力还是很强的。非常有个性的宁国公主坚决反对要她殉葬的要求,得以回归大唐。当初陪嫁到回纥的一位宗室贵女留了下来,嫁给新任可汗,被称为小宁国公主。

新任回纥可汗原来是有妻子的,是仆固怀恩的女儿,她和小宁国公主都没有唐王朝的封号,不算正式的和亲公主。

这次和亲是一种相对平等的和亲,唐王朝需要通过和亲向回纥借兵,并稳固双方的关系。而回纥需要通过大唐公主的下嫁,来提高回纥一族的地位,以维持在蒙古高原的统治。

【随着唐王朝虚弱本质的暴露,回纥失去了对大唐的尊重,仆固怀恩的女儿崇徽公主】

唐代宗继位后第二次向回纥借兵,回纥人到了黄河河套地区,看到“荒城无戍卒,州县尽为空垒,有轻唐色”(《旧唐书》),这是回纥与唐王朝关系转变的开始。

唐代宗的儿子,后来的唐德宗,在半路迎接回纥军队,被回纥可汗羞辱,随从四人被杖打百下,其中二人当晚伤重去世。唐德宗记住了这个仇恨和羞辱,一直对回纥耿耿于怀。杜甫的“莫令鞭血地,再湿汉臣衣”,就是引用的这个典故。

后来唐德宗也算报了这个仇,让回纥可汗上表称臣,并认唐朝皇帝为父。

当时回纥人的十万大军给了唐王朝极大的压力,唐代宗险些要考虑迁都避敌,在仆固怀恩的努力下回纥才重新与叛军作战;安史乱平后仆固怀恩叛唐,又勾结吐蕃、回纥等各族二十万入寇中原,吐蕃人还攻陷了长安。幸好郭子仪等名将尚在,先是收复了长安,郭子仪又单人独骑进入回纥大营,说服了回纥高层重新与大唐友好,并共同击败了吐蕃军队,双方关系才得以恢复。

但这段时间大唐仍然非常虚弱,既要忙于安抚河北各镇,又要忙于防御吐蕃的年年袭扰,回纥人自认有功于大唐,在京城和边境甚是猖狂和嚣张,不尊大唐法律,唐代宗后期才逐渐好转。

唐代宗非常重视与回纥的关系,而且这人鸡贼的多,舍不得送自己的亲生女儿去和亲,也知道仆固怀恩与回纥一族的关系,对仆固怀恩叛唐没有进行处罚,还把仆固怀恩的女儿收为义女,并封为崇徽公主嫁给了回纥可汗。

唐代宗挽回了唐王朝与回纥的关系,并在外有吐蕃、内有藩镇的不利情况下逐渐稳定了局面,国力开始恢复,是唐王朝安史之乱后的第一个中兴之主。

【咸安公主、太和公主,两位真正的公主】

到了唐德宗的时候,在解决藩镇问题失败后开始琢磨吐蕃,联合了周边回纥、南诏、天竺、大食形成了对吐蕃的包围,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才把吐蕃削弱。

这个过程中,唐德宗听从了名相李泌的劝说,解开了当年受回纥羞辱的心结,并把自己的亲生女儿咸安公主嫁到了回纥。这位咸安公主在回纥生活了21年,当了4任可汗的可敦,对促进双方关系尤其是贸易关系起了较大的作用,后来在唐宪宗时期去世在草原上。

唐德宗开始,虽然唐王朝内部藩镇、宦官等问题已经开始出现,但对回纥仍然有较大优势。回纥立国近百年,除了初期助唐平叛后表现出骜不驯的一面,之后几十年总体还是顺从的。

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唐王朝的实力,中晚唐时期唐代宗、德宗、宪宗、武宗、宣宗五位帝王都比较有作为,回纥才不像之前的突厥那样是唐王朝的北方大敌。

之后唐穆宗时期,又把自己的亲妹妹封为太和公主嫁到了回纥。之前唐宪宗时期也有这种情况,想把自己妹妹永安公主嫁过去,但公主未嫁回纥可汗就死了,公主出家当了道士。

太和公主在回纥生活了20年,换了三任丈夫,见证了回纥的灭亡。在唐武宗时期,回纥被新兴起的黠戛斯势力击败后,太和公主被黠戛斯势力所救,但之后就被南迁的回纥余部抢走。唐军捡了一个便宜,把这股势力一网打尽,太和公主也被唐军解救送回了长安。

【南诏与唐僖宗时期安化长公主】

唐王朝后期,唐僖宗在位,整个大唐正在被黄巢搅得天翻地覆,长安落入黄巢手中,唐僖宗被宦官田令孜挟持逃到了蜀中。

南诏早在盛唐后期与唐王朝敌对,后来在唐德宗时期再次回归唐王朝。但晚唐时期又开始与唐王朝敌对,脱离唐王朝自立为帝,不时入寇,一次竟然打到了成都。但唐王朝再衰弱也不是这么个小势力所能染指的,调整过来的唐宣宗狠狠地教训了一下南诏,之后名将高骈镇守安南和蜀中,压制的南诏几乎崩溃。

王仙芝、黄巢给了南诏机会,趁着中原大乱,南诏攻陷了安南。唐僖宗逃到蜀中之后,派遣使者与南诏接触,允许南诏不称臣,并准备把宗室女封为安化长公主嫁到南诏。南诏王派遣宰相等三人到蜀中迎亲,刚才说的高骈和南诏作战多年,熟悉南诏情况,就向唐僖宗上表说这三人是南诏的核心智谋班子,应当弄死。唐僖宗听从了高骈的建议,杀了三个使者,南诏更加衰落。

“高骈自扬州上言:‘三人者,南诏心腹也,宜止而鸩之,蛮可图也。帝从之。隆眉等皆死,自是谋臣尽矣,蛮益衰。”(《新唐书》)

实事求是讲,这个事情做得不太地道,人家毕竟是使节,两国交兵还不斩来使呢,尤其这是来接亲的友好使者。但考虑到高骈和南诏打了差不多15年,对给蜀中、安南地区造成极大破坏的这些反复无常的南蛮已经有刻骨仇恨,用些出格的手段也可以理解。

这是唐王朝与南诏的唯一一次和亲意向,之后南诏又两次派人来迎亲,都被唐僖宗拒绝。后来中原大乱,南诏早唐王朝5年灭亡,此事更是不了了之。

(有专家研究说安化长公主最后还是嫁过去了,高骈是极力推动唐与南诏和亲的力量,本文按《新唐书》记载)

【和亲是扩张型战略的辅助手段,在全面收缩防御阶段只是一种耻辱】

纵观唐王朝的和亲历史,除了初唐李世民时期与吐谷浑和亲彻底把吐谷浑并入中原之外,文成公主和亲吐蕃也实现了双方的二十年和平。这段时间是唐王朝真正的扩张时期,吐蕃不但没有影响大唐西域扩张战略,反而成为以大唐为中心的军事联盟的组成部分;

盛唐李隆基时期,虽然与李世民时期的和亲政策很相似,但李隆基把和亲的作用想的太高了,反而浪费了彻底解决契丹、奚族问题的机会。后突厥的灭亡,修建三受降城有意义,合纵连横扶持回纥有意义,和亲契丹奚族毫无意义;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已经进入全面战略收缩阶段。与回纥的多次和亲,包括三位真正的公主和仆固怀恩的三个女儿嫁到回纥,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至少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双方的关系,为唐王朝争取了时间。回纥在西域已经与吐蕃直接接壤,和亲使回纥成为唐王朝削弱吐蕃大包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纥存在的近百年间,虽然对唐王朝多有袭扰,但一直没有把唐王朝当作真正的敌人,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和亲政策还是有一定的作用。

但即便如此,这种和亲实实在在的是一种耻辱。回纥在被黠戛斯击败后,唐王朝不但没有支持其复国,反而把回纥余部全部消灭,一方面是力所不能及,另一方面百年屈辱的仇恨是要发泄的。

还是回到翦伯赞先生的话,“把女人当作历史的弹簧,这是和亲政策的实质。”大唐存在了289年,不是靠这十六位公主、两位县主、若干贵女来支撑起来的,她们只是一个缓冲。

一切都是为了利益,一切都是政治行为。古代的和亲政策是国与国之间残酷的利益之争表面上一层亲属化的面纱,剥去这层面纱,看到的仍然是血与火,仍然是为了争取种族生存空间的残酷斗争。

标签: 和亲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选官制度

    古代选官制度简介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此极为关注,选拔标准由家世、财产逐渐发展到才学,形式日益严密,选拔标准逐步趋向公平、客观。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夏、商、周时代“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

  • 党锢的意思是什么?东汉汉桓帝党锢之祸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党锢之祸

    说起党锢这个词,可能很多小伙伴们还不是很熟悉,比较陌生。这是指在古代禁止某一些政治上的朋党参政的现象。东汉桓、灵二帝统治时期官僚士大夫因反对宦官专权而遭禁锢的政治事件。所谓"锢"就是终身不得做官。党锢的政争自延熹九年(166),一直延续到中平元年(184)。宦官五侯掌权以后,跟梁冀一样胡作非为。他们

  • 文景之治出现原因 文景之治采取了哪些措施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出现在什么时候?为什么会出现文景之治呢?一起了解一下当时的文景之治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吧!文景之治简介:文景之治出现在什么时候?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汉初,因多年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汉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文帝二年和十二年分别两

  • 商朝是如何灭亡的?商朝败亡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商朝

    在我们很多人的印象当中,商朝的最后意外皇帝是商纣王,由于自己的暴政导致起义,最终走向了灭亡。那么在历史上真的是这么一回事吗?历史上的商朝回合突然一下就走向了灭亡呢?下面小编就带着小伙伴们一起来了解了解吧。汤伐桀,商革夏命之后,并没有对夏后氏赶尽杀绝。商部落留下许多人在夏朝故都开始战后重建,而商汤自己

  •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秦始皇,焚书坑儒

    说起焚书坑儒,相信大家对这个词都不会太陌生了,这是发生在公元前213年到钱212年期间,秦始皇焚毁书籍以及坑杀范禁者460多人的历史事件。那么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原因是什么?只是因为马屁拍得太着急?接下来小编就带着小伙伴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焚书并非始于秦始皇,早在秦之前,便有焚书。秦始皇焚书,起因并非因

  • 推恩令简介:推恩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推恩令有什么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推恩令

    推恩令简介:推恩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推恩令有什么作用?本文这就为你介绍:推恩令简介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这项政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西汉自文、景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

  • 刘表给刘琮留有多少兵力?为何刘琮不敢反抗曹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刘琮

    刘表去世后,次子刘琮继位。曹操南下准备争夺荆州,刘琮却不敢出兵反抗,而是直接投降自保,这让很多人大感不解。据说刘表留给刘琮十万兵马,为何刘琮却不敢一战呢?刘琮虽然继承了刘表的地位,但他并没有刘表的才能,也没有成为一方霸主的魄力。面对生死存亡的选择,根本难以定夺。刘表或许选错了继承人,但却间接促使了此

  • 唐宋古文运动倡导者 唐宋古文运动的历史意义 如何评价古文运动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简介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ldqu

  • 如何看待左翼文学运动 左翼文学运动里的作品 左翼文学运动的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左翼文学运动

    左翼文学运动简介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左翼文学思潮不但是时代的主导思想,也是世界左翼文学的一部分。这一时期的中国左翼文学将自己与祖国被压迫人们的命运、与世界被压迫人们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人民性和世界性是中国左翼思潮的两个鲜明的特征。左翼文学运动里的作品左翼文学在文学创作各个领域均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 AD1985-AD1987 百万大裁军裁哪些部队 百万大裁军的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裁军

    百万大裁军简介1985年中至1987年底期间,在时任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减少员额100万,世称“百万大裁军”。百万大裁军背景1984年11月1日,中央军委座谈会在首都京西宾馆会议厅召开。会上,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表达了一个惊人的战略决心:裁减员额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