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司礼监的历史介绍 司礼监的太监权力大么?

明朝司礼监的历史介绍 司礼监的太监权力大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318 更新时间:2024/1/24 10:31:51

明朝建立之初,就开始设立了内廷宦官机构。朱元璋于吴元年(1367年)设置内使监,设监令、丞、奏御等官,其中即有纪事奏御的名目。洪武六年(1373年),明太祖改御用监为供奉司,又置纪事、内政二司。典礼纪察司的职掌:“司正、副正、掌内府一应礼仪,钦记御前一应字;凡圣旨裁决机务,已未发放,须要纪录亲切,御前题奏;及纠劾内官内使非违不公等事;而造墨、表背匠亦属焉”当时典礼纪察司应是纪事司与典礼司合并而成的。

太祖朱元璋统治期间,宦官机构及其职官设置屡有更易变动,宦官员额不断扩充增加,有关机构逐步膨胀增设。至洪武末年,明代宦官机构及职官设置已基本形成。洪武之后,仍有一些较重大的增置变易。明代宦官机构,以所谓“二十四衙门”(二十四衙门包括十二监、四司、八局)为基本主体。其中的司礼监,是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门中的首席衙门,亦是整个宦官系统中的权势地位最高者。司礼监不仅总管内廷宦官事务,而且职涉外廷朝政,即所谓“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

司礼监最早见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四月:“司礼监,掌宫廷礼仪,凡正旦、冬至等节,命妇朝贺等礼,则掌其班位仪注及纠察内官人员违犯礼法者。”当时它的职掌是:“掌宫廷礼仪。凡正旦、冬至等节,命妇朝贺等礼,则掌其班位仪注,及纠察内官人员违犯礼法者。”这和原内正司与典礼纪察司的职掌是一脉相承的。可见,司礼监的前身就是典礼纪察司,至于原来典礼纪察司的纪录御前文字的任务虽未于司礼监职掌中提及,当仍归司礼监掌管。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对宦官机构作了第二次全面调整。司礼监职掌内容改为:“掌冠婚丧祭礼仪、制帛与御前勘合、赏赐笔墨书画、并长随当差内使等人出门马牌等事,及督光禄司供应诸筵宴之事。”

从这次职掌变动可以看出:一、掌冠婚丧礼仪,是原来司礼监掌宫廷礼仪的具体化。原来的“纠察内官人员违犯礼法者”虽未提及,可以理解为纠察即包括在掌管职责之内。因此,洪武十七年(1384年)所定司礼监的主要职掌还是保留下来了。二、增加了御前勘合,内使人等出门马牌,赏赐笔墨书画,催督光禄司供应筵宴等四项内容。其中前两项职掌均属机要工作,这当然增强了司礼监的地位。但总的说来,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调整后的司礼监,排列于内官监之后,仍然是宦官的一般衙门。

明太祖对宦官管教严格。朱元璋曾表示过,司礼监的职责可以是一些生活中的琐碎事项,其的政治性任务,不要过多的委托他们。还表示:司礼监作为宦官机构,大多是用心险恶的人,如果用为耳目,那么一定会闭塞圣听;如果把他们用作心腹,那么必然生出祸患。如果想要驾驭他们,要制定一定的法规让他们畏惧,而不能让他们立功。制定法律能够约束他们,但是让他们有功则会生出骄纵之气。并规定内侍不许读书识字。洪武十七年(1384年),朱元璋还铸造铁牌,悬置宫门,明令“内臣不得干予政事,犯者斩”,并敕诸司不得与内官监有文件章奏的往来。

地位始升

永乐、洪熙时期,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皇帝把可靠的宦官派到军事、政治等重要职位上去,宦官的权力因而大为扩张。然而这些掌管权力的宦官,许多人都不是司礼监的。也就是说,永乐、洪熙两朝,司礼监在宦官机构中仍属一般衙门,司礼监官员也不具有优越地位。各监的宦官凭借皇帝的宠眷,都有机会出任要职,掌握大权。

到了宣宗朝,司礼监的地位开始出现了变化。变化的端倪,见于内书堂的设立及命翰林官专授小内使读书。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宣宗令刘翀专授小内使书,一说内书堂始于此年;宣德四年(1429年),宣宗又令陈山专授小内使书,《酌中志》和《明史》都以此为内书堂始设之标志;明人陆容、黄瑜则称,内书堂是在正统年间由振创设的。这三种说法,涉及不同的教习人员。

标签: 司礼监

更多文章

  • 西汉外戚专权出现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外戚

    刘邦去世是时候,汉惠帝刘盈软弱,吕后把持了朝政。为了更好的控制刘姓家族,吕后把一些姓吕的女子都嫁给了刘家的公子为妻,以便监视刘家人的一举一动。不仅如此,吕后还重用吕家人,比如吕产、吕禄等人,把他们都封了王。刘家人感到非常的生气,但是无可奈何,毕竟吕后是以残暴出名的。吕后死了之后,这些姓吕的人就开始兴

  • 如何评价西汉的和亲政策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和亲

    关于我国西汉时期的和亲问题,历来褒贬不一。宋代大史学家司马光认为:“盖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未闻与为婚姻也”。显而易见,司马光是站在大汉族主义的立场上,对西汉的和亲政策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近人王桐麟也流露出这种情绪,他说:“和亲政策与汉族道

  • 西汉灭亡后皇族的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西汉

    初始元年十二月(9年1月15日),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西汉宣告灭亡,国祚二百一十年。王莽未篡汉时,因笼络人心的需要,他对刘姓宗室可谓是极其厚待,比刘姓皇族更甚。自西汉开国至王莽当权,在这二百余年的时间里,有许多的刘姓宗室因绝嗣、削藩、因罪夺国等种种原因丧失了王族的身

  • 西汉为什么实行郡国并行制 西汉实行郡国并行的原因及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西汉

    郡国并行制,简称郡国制,是指西汉初年在推行郡县制同时,又采取分封制分封诸侯国的一种统治方式。西汉初期的郡国制其实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异姓诸侯王阶段和同姓诸侯王阶段,而刘邦在这两个阶段推行郡国制的目的是各不相同的。异姓诸侯王阶段:刘邦的无奈妥协所谓异姓诸侯王,主要是指西汉初期曾被分封的八大非刘姓诸侯王

  • 西汉的军事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西汉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共历十二帝,享国二百一十年,又称为前汉。秦末天下揭竿而起,经过楚汉之争,刘邦击败项羽,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山东定陶称帝,定都长安。西汉诸多制度上承袭秦制,汉初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国策,社会经济迅速恢复。那么西汉在军事上采取的是什么样制度呢?

  • 西汉的政治制度历史介绍 西汉政治制度的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西汉

    西汉的行政制度,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在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政务、军事和监察,称为“三公”。“三公”之下,设有掌管国家军政和宫廷事务的“九卿”。地方行政机构,除沿袭秦朝的郡县制外,汉初还分封诸侯王,形

  • 西汉疆域地图介绍 西汉藩属国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西汉

    汉朝(前202公元220年),分为西汉和东汉。前202年高祖刘邦建国,六月定都长安。公元九年,王莽篡夺政权,西汉结束。25年,参加反抗王莽政权的皇族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汉朝建立初期,各地叛乱不断,高祖连征叛乱而无暇顾及边防。河南地复为匈奴所有。南越,闽越,黔中地汉朝地图区趁机与汉朝脱离,后

  • 西汉怎么灭亡的 西汉灭亡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西汉

    如果说汉元帝导致西汉由盛而衰,那么汉成帝就是在西汉衰弱的过程加大了一个砝码,直接让西汉王朝走向覆灭的边缘。汉成帝刘骜在刚出生时,颇受汉宣帝的喜爱,他的名字也是汉宣帝亲自给他起的,而汉宣帝传位于汉元帝说实话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刘骜的缘故。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刘骜开始变得不学无术,沉溺于玩乐之中。在汉元帝时

  • 西汉和东汉的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西汉

    从上帝视角来看,西汉和东汉的历史角色不同,西汉的使命是彻底消灭中央集权的第一个反动者:分封制,而东汉则孕育了中央集权的下一个反动者门阀。可以说西汉是旧贵族没落的时代,东汉则是新贵族开始形成的时代。用现在比较通俗的说法,秦灭六国,以郡县制实行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结束了周创建的分封制。但事实上,周式分封

  • 什么是“辽饷” 辽饷的主要用途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辽饷

    辽饷是明末辽东驻军的饷项,又指筹措此项军饷而加派的田赋款项。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辽东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发兵抚顺,明辽东军饷骤增300万两,时宫内虽有积储,但不肯拨发。为解决军饷不足,于是决定加征饷银,每亩加派3厘5毫,共增加赋银200多万两。简介辽饷亦称新饷,明朝后期加派的税赋名。始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