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匡胤西巡洛阳的目的是什么?迁都洛阳的计划为何没有实行

赵匡胤西巡洛阳的目的是什么?迁都洛阳的计划为何没有实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812 更新时间:2024/2/10 15:01:57

大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三月,宋太祖赵匡胤西巡洛阳。此时大宋已经统一了中原以至整个南方,实现了自晚唐以来二百多年间中原王朝最接近于大一统的局面。尽管北方仍有强邻,但开国十六年来,大宋国力日强、国运大盛,所以,在随行的文武群臣们看来,此次圣驾西幸应该是一次充满温情的怀旧之旅。然而,此次西巡却并非都是终日宴饮、君臣共欢。

一日,赵匡胤突然提出了迁都洛阳,令群臣大为惊骇,而大臣们的强烈反对也让赵匡胤满心不悦,索性在洛阳一住两个月,拒绝东返开封,甚至提出一迁洛阳,再迁长安。

这就是宋初的所谓“迁都之议”。如果是不太熟悉宋朝历史的人,初听这个故事,也许会得到以下一些印象:

一,宋太祖和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皇帝一样,想起一出是一出,明显带有孩子气,很不好伺候;

二,这个皇帝又算是很讲民主的,赌气归赌气,最终还是能听从臣僚的反对意见,放弃自己一心想做的事,作为皇帝,这已经殊为不易;

三,没能迁都洛阳有可能是他人生最后阶段里一个比较重大的遗憾。

比较而言,宋太祖赵匡胤确实算得上仁厚之君,同时也确实有难伺候的一面。不过,赵匡胤提出迁都绝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他的这一想法未能付诸实施,是整个国家的重大遗憾。如果当时真的将国都迁至洛阳,或许两宋绵延三百年受困于北方边患并两次亡于外族的悲剧命运就可以避免。

从地形来看,洛阳坐拥山川之险,“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而开封地处黄河南岸的平原之上,是无险可守的四战之地。如果仅从这种自然条件上比较,洛阳和开封作为国都的优劣是显而易见的,赵光义及满朝文武一致反对迁都,当然会有这之外的其他原因。

赵光义为什么反对迁都?赵匡胤妥协之后为什么突然暴毙?

迁都之事,赵匡胤坚持,大臣反对,在如此僵持的两个月对群臣无疑是一种折磨,洛阳的日子在惴惴不安中度过,最后,终于由赵光义劝动了赵匡胤,虽然还是心有不甘,但悻悻之间总算肯起驾回京了,五个月后,开创了大宋江山的一代圣主在开封的皇宫中猝然亡故。

上生洛阳,乐其土风,尝有迁都之意。晋王又从容言曰:迁都未便,上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王叩头切谏。上曰: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王又言:在德不在险。上不答,王出。

第一、群臣反对的原因动摇国本

开封在战国时期,是魏国的国都,当时叫大梁,后又改称汴州。隋朝开通的运河经汴梁入江淮,使这里成为了锁控南北水路交通的咽喉。到唐朝中后期,北方藩镇割据,战乱频仍,经济中心移至南方地区,汴梁则成为南粮北运的必经之地。

五代时期,汴梁先后为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四国之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到周世宗柴荣时,汴梁已经拥有三重城墙,城高池深,城内建筑规整,道路宽阔,商业繁荣,已颇具帝都风范。再经过赵宋王朝十几年经营,汴梁城“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侯,通荆湖之运漕”,而朝中群臣俱在此安居多年,此时提出迁都,确实有动摇国家根本的感觉。

何况此时的洛阳(包括长安)由于自唐朝后期开始的连年战乱,城市破坏严重,经济凋弊不堪,基本上已经失去了作为国都的条件,而事实上,长安自唐后、洛阳自后晋石敬瑭迁都开封,都再也没有成为过任何王朝的国都。

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所以最初定都开封谈不上选择,只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承袭。开封确实是易攻难守的四战之地,此前定都于此的都是短命政权,但赵匡胤自己是雄才大略,大宋开国后即开始为开疆扩土而南征北战,战略上以攻为主,战场主要在别人的地盘上,十多年来国都从未受到过威胁,而开封的通达便利更成为了利兵利战的优势。

应该说,宋初定都开封是符合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客观需要的最佳方案。

问题在于,当大宋如秋风扫落叶般荡平南方诸国而将目光转向北方时,形势却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盘距在山西的北汉政权联合北方的契丹,凭借都城太原的有利地势,成功阻止了宋军向北的步伐。宋太祖三次攻打北汉,皆受挫而返。当战略上的进攻转化为对峙,作为一个身经百战、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帝王,除了因力不从心而产生失望和无奈,也当然会意识到巨大的危险。

北汉在黄河以北,与汴梁仅相隔一河,而强大的契丹也随时有可能挥戈南下,以汴梁平坦开阔的地势,如何抵挡辽军铁骑?

要保证四战之地的安全,只能以兵为险,所以驻守开封的禁军数量急剧膨胀,那些已经习惯于享受安逸生活的大臣们,看到有重兵屯守京师或许会感到心安,而赵匡胤则已清醒地认识到了军队庞大对国力的巨大消耗。

他提出迁都洛阳就是为了“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只可惜,他的远见卓识未能得到大臣们的理解,最终在赵光义“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险”的劝说下,不得不做出妥协。

第二、赵匡胤暴毙和赵光义反对迁都有关系吗?

从后续事情来看,赵光义早有谋位的野心,先不说“烛影斧声”一事,这个事情不好好说,但无风不起浪,就单说宋太祖赵匡胤死后没有几年,其大儿子赵德昭就被迫自杀。太祖太宗的异母弟赵廷美也在太宗雍熙元年,贬至房州,“因忧悸成疾而卒,年三十八。”如果真有“金匮之盟”,宋太宗赵光义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呢?

正是因为有预谋要当皇帝,所以赵光义一定得要反对迁都,他作了十几年开封府尹,在京城培植了大量的亲信势力。不管赵匡胤对此是不是有所觉察,迁都之事对赵光义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所以他当然要竭力反对。

而反对迁都大臣们要么就是眼界太窄,要么是受了赵光义的鼓动,帮他制造氛围而已,这样的分析“阴谋论”色彩过重,却并非没有道理,此后事态的发展,甚至包括宋太祖赵匡胤几个月后的诡异死亡,都可以作为怀疑赵光义的理由。

标签: 赵匡胤

更多文章

  • 宋江起义失败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宋江

    说到水浒传里面的宋江,他可是梁山上面众多好汉的头领,对于他而言,可是很多好汉的救命恩人。至于宋江起义这个事件,大家应该都熟悉,在水浒传中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那么这个宋江起义在历史上是一个真实的事件吗?宋江起义失败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宋江起义是真实事件吗宋江起义失败的原因

  • 灵渠是哪个朝代修建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灵渠

    建成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二一四年)。它与都江堰、郑国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它不仅是我国、而且也是世界最古老的运河之一。灵渠又称湘桂运河,也称兴安运河,秦凿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灵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rdqu

  • 以正月为首的是汉朝什么时期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汉朝

    汉代汉武帝时期,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公元25~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时期,被承认的皇帝计24位,享国四百零七年。

  • 虎门条约主要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虎门条约

    虎门条约是我国近代史上丧权辱国的条约,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总结整理一下虎门条约的具体内容,供大家参考。虎门条约的内容有哪些1.片面最惠国待遇,中国“有新恩施及各国,应准英人一体均沾”。2.准许英人在五口租地造屋,永久居住。后来英国据此加以典解,于1845年在上海强迫清政府划定&l

  • 中国的第一部宪法诞生于哪一年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宪法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宪法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大法,规定拥有最高法律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于1954年9月20日、1975年1月17日、1978年3月5日和1982年12

  • 两税法的主要内容 两税法产生了哪些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两税法

    两税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税制改革,那么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盘点一下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两税法的主要内容①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役杂税。②不分主户、客户(外来户),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即算当地人.一律上籍征税.③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根据资产定出户等,按

  • 秦朝统一度量衡措施的内容及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度量衡

    商鞅统一度量衡,使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的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统一了的度量衡对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影响,也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秦朝统一度量衡的影响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向来是没有统一的货币、文字、度量衡的制度,

  • 光刻机有几大类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光刻机

    光刻机(MaskAligner)又名:掩模对准曝光机,曝光系统,光刻系统等,是制造芯片的核心装备。它采用类似照片冲印的技术,把掩膜版上的精细图形通过光线的曝光印制到硅片上。光刻机一般根据操作的简便性分为三种,手动、半自动、全自动。手动,对准精度不高;半自动,通过电动轴根据CCD的进行定位调谐;自动,

  • 唐代宗登基后怎么稳定唐朝政局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代宗

    这个权力格局的主要特色,就是宦官系统占据了帝国的主导地位。宦官系统不但拥有决策权、地方监察权、经济权力、更拥有了禁军指挥权。当时的禁军渐渐成为帝国编制最大的、装备最精良的军队。虽然说这枝禁军的编制,与传说中的八十万禁军相比,自然有很大差的差距,但是这枝禁军的编制,在唐德宗时代就有15万了,这个数字显

  • 清朝共出现过几位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清朝

    皇帝和皇后都只能有一位,虽然皇帝后宫妃子很多,但能坐上皇后之位的屈指可数,而且相当皇后还有着非常苛刻的条件。如果是平民出身的妃子,最后当了皇后,那是运气最好的一种,通常情况下只有这四类人能登上皇后之位。有时候就连皇帝都没得选,所以并不是皇帝喜欢谁就能封她为皇后,这个也要看情况。有些皇帝同皇后就像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