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长安有哪些政权?不选择在长安定都的原因

历史上长安有哪些政权?不选择在长安定都的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31 更新时间:2023/12/10 19:04:59

由连奕名执导,董哲编剧,张涵予、秦俊杰、李雪健、韩栋、舒畅、姚星彤等主演的大型历史电视剧《天下长安》,以其精良的制作、恢弘的叙事手法,讲述了隋末唐初,李渊李世民父子从太原起兵到定都长安,并创造贞观盛世的宏大故事,给人留下深刻的映象。今天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长安。

唐朝都城长安,是中国古代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号称“十三朝古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不过,令人不解的是,唐朝以后,中国还经历了1000年的封建历史,建立了宋朝、元朝、明朝、清朝4个大一统王朝,为何没有一个王朝选择在长安定都?

小编分析有三大原因

一、连年战乱将长安破坏得如同废墟

唐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289年,是世界上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但唐朝自建立以来,就面临着各种战争,几乎没有停歇的时候。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唐朝更是陷入连年战乱之中。

长安作为都城,往往是叛军和外敌的战略目标。

750年7月,安禄山叛军攻陷长安;763年,吐蕃20万大军趁虚而入,第二次攻陷长安;783年泾原镇士卒发起兵变,再次攻陷长安;880年,黄巢农民军又一次攻陷长安……而到了唐朝末期,叛军进入长安已经成了家常便饭。

每一次失陷敌手,对于长安来说就是遭受一次浩劫。晚唐诗人韦庄,曾经在诗歌中描绘过长安城破败不堪的样子:“满目墙匡春草深,伤时伤事更伤心。车轮马迹今何在,十二玉楼无处寻。”

在另一名晚唐诗人郑谷眼中,长安犹如一个末世:“秋光不见旧亭台,四顾荒凉瓦砾堆。火力不能销地力,乱前黄菊眼前开。”

这样就够了吗?并没有。904年,唐朝权臣朱温用武力将唐昭宗逼迁到洛阳,随后将其杀死。朱温为了彻底毁灭唐朝,下令将整个长安城进行拆除、捣毁,有价值的东西则被转移到洛阳,长安居民全部驱逐赶走。此后,曾经繁华兴旺的长安就真的成了一片空虚。

在这种情况下,对长安进行重建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成本。没有哪个王朝的统治者愿意这么做。

二、关中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楚怀王发兵征伐秦国时,曾把各位将领招来,与他们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就是说,谁先打进关中,谁就可以称王。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当时关中经济发达,物产丰富,人口众多,是繁华富庶之地。早在战国时期,张仪向秦惠王建议“连横”之计时,就称颂关中“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正因为此,自秦汉隋唐以来的历朝历代,都将关中作为“龙兴之地”进行培育,将都城建立在关中的长安,自然就顺理成章了。

可在,经过秦汉隋唐四大朝代,连续1000余年的不断开发,关中人口剧增,使得土地的承载力达到了饱和状态。人类过度开发,使得森林急剧消失、水土严重流失、土壤肥力下降、自然灾害频繁出现,关中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被严重削弱。

可以说,就算没有战乱的影响和摧残,关中的衰败也已成为必然趋势,长安迟早会被新的王朝统治者抛弃。只不过,“安史之乱”以来的连年战乱,加速了关中衰败的进程。

与此形成鲜明的对比,从隋唐以后,黄河下游、长江下游地带得到了有效地开发,经济日益发达,人口逐渐稠密,大有取代关中地位的趋势。所以,隋唐以后的统治者更愿意将都城往东、往南迁移。

三、从战略扩张转为战略防御

长安位于渭水以南,放眼四周几乎是一马平川,没有什么可以作为屏障的高山或者大江大河,所以,长安从来就不是容易防守的地方。

好在将都城设立在长安的历代王朝,绝大多数都采取了对外扩张的战略定位。不管是秦朝、汉朝、隋朝、唐朝这些大一统王朝,还是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割据性地方政权,他们都表现出很大的对外强势,自建立之日起就不断往外扩张。俗话说,“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不需要考虑防御敌人的入侵。

不过,国家强盛时,还可以持续对外扩张;一旦国家衰落,遭遇外敌入侵时,长安就会很容易被攻陷。比如,在盛唐时代,吐蕃一直被唐朝军队压着打,从来不敢对长安有什么想法。“安史之乱”发生后,唐朝国力下滑,驻守西南边境的军队也被撤回关中,吐蕃便长驱直入,轻轻松松地攻陷了长安,占据了15天后全身而退。

多年以后,金人李献甫担任长安县令,他在《长安行》中写道:“长安大道无行人,黄尘不起生荆棘。高山有峰不复险,大河有浪亦已平。”统治者自然就不会在无险可凭的长安建都了。

隋唐以后的历朝历代统治者,如五代十国、宋朝、元朝、明朝、清朝,除了在建国之初进行过对外扩张,其余时间不约而同地采取了战略防御的方针,一般不会主动打对外战争。这样一来,就必须将都城建立在“易守难攻”的地方。

北宋为什么将都城建立在开封?因为开封有黄河天险。

南宋为什么将都城建立在杭州?因为杭州有长江天险。

明朝初期为什么将都城建立在南京?因为南京有长江天险。

元朝、明朝、清朝为什么将都城建立在北京?因为北京西面、北面、东面都有群山作为屏障,再配合长城的防御工事,简直就是固若金汤,无懈可击。

标签: 长安

更多文章

  • 历史上西安有哪些王朝?为何唐朝以后西安没有王朝定都?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西安

    长安也便是今时今日之西安,是中国最具历史的都城了,从西周算起到唐朝,有13个王朝定都于此,大一统的秦汉,隋唐都建都在此,古代中国最光辉最荣耀的时代也在此处,此处也是丝绸之路的起始地。可是唐朝之后在也没有成为国都,为何呢?今天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长安城建立的政权看下建都长安的政权,有西周,秦

  • 唐朝最繁盛时期有多少人口?历史上唐朝统计过几次户口?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朝

    因隋炀帝杨广造成的隋末天下大乱导致全国人口锐减,至唐高祖武德年间仅200余万户,李唐统一全国后户口开始逐步恢复。今天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唐太宗贞观十三年,户数恢复至304万,人口达1235万,又获塞外归附人口120余万。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全国有户380万。武则天神龙元年(705年)全

  • 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郑和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西洋”,故名。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

  • 秦国一共存在了多少年?秦国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秦国

    秦国一共存在了549年。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歧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于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间灭掉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王朝秦朝。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与赵高合谋篡改秦法导致秦末农民起义。公元

  • 东周是被谁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东周

    周朝最后一任君王姬延在位期间,周王室已经十分衰弱,他所统治的地盘只有三四十座城池,3万多人口。还分成“东周”和“西周,两部分由东周公和西周公分治,姬延居于“西周”(即王城)。时秦国已攻占了韩、魏、赵三国的很多地方,眼看下一步就要收拾周朝。姬

  • 汉武帝在位时期都做了哪些功绩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汉武帝

    汉武帝刘彻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其在位期间使得非常王朝得到了进一步的集权加强,使得汉朝的疆土领域空前的夸大,素有“秦皇汉武”之称。汉武帝这一生可以说励精图治、征战四方,造就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开端。那汉武帝做了哪些的功绩呢?一、在思想文化方面

  • AD1899-AD1900 义和团运动要杀的“一龙二虎三百羊”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义和团运动

    1900年之前兴起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刚开始,大家是为了反抗洋人和“教民”的欺凌。后来,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就引起了朝廷的注意。义和团运动中要杀的“一龙二虎三百羊”是谁?一龙,指的是光绪皇帝;二虎,指的是当时主和的李鸿章和庆亲王奕劻;

  • 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可以说是近代史上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民族觉醒运动,当现代人回头来看这段历史,看看这场号称三大群众性民族主义运动之一的义和团运动,就会发现它的意义是相当夺目的。1、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义和团运动是通过拳民的英勇战斗,在瓜分危机三次缓解的基础上才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这三次瓜分

  • 义和团运动的口号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在发展过程中提出了很多口号,从“反清复明”到后来的“扶清灭洋”,以及主力被消灭后,余部打出的“扫清灭洋”等等,这些口号中,以“扶清灭洋”的影响和意义最为深远,也最为人所熟知。“扶清灭

  • 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比较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义和团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有相似的地方,又有不同之处,二者共同构成了近代史上的精彩一页。作为同样是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大事件,这两场运动至今尤为人们反复提及。那么它们之间究竟有何异同呢?1、不同点:(1)背景不同: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鸦片战争后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背景下;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民族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