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说尧舜时期并未形成禅让制?

为什么说尧舜时期并未形成禅让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946 更新时间:2024/1/31 14:21:57

“禅让制”是指华夏上古时代,帝和帝舜这两个帝王没有将天下共主之位传给自己的子孙,而是唯贤是举的传给了更有才能之人的故事。帝尧晚年将大位传给了舜,而帝舜晚年又将大位传给了治水有功的禹。

尧舜禹之间的权位传承被西汉司马迁记载于《史记》之中,世人将那段历史称之为“天下为公”,并将尧舜禹的时代称之为“公天下”。然而自汉献帝以降,及至魏元帝、晋恭帝、宋顺帝等末代皇帝,一路下来的禅让诏书几乎与史书中记载的尧舜禅让时的措辞一致。无一不是褒赞一番受禅之人的功德、贤明,并感叹自己失德无能,禅让之举乃顺应天命云云。在拥有众多详实史籍的基础上,我们当然知道禅让是源于政权力量斗争的结果,那么上古时期史料稀缺的尧舜是否同样有着难言之隐呢。

尧舜禅让不符合正常逻辑

通常对一个历史事件进行考证,人们会采用“二重证据法”,即将传世文献(诸如史书、诗词曲赋等)和出土文物(画卷、铭文、器皿等)进行对照研究,如若相互印证,那便确证无疑了。此种方法由清末至民国初年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首先提出,被中国史学家广泛使用。不过近年来随着史学界更加关注经济、气候、地理、人文等传统史学未曾聚焦的环节(传统史学长期关注政治、赋税和军事层面),人们越来越重视从宏观角度,全方位的对历史事件进行逻辑推理。在此背景之下,通过人类社会普遍规律,去衡量史书中记载的某一具体事件,成为了第三重证据法。

上古时期的出土文物大多与尧舜禅让无关,无法印证此事,因此我们将举证的重点放在逻辑推理和文献记载两个方面。在逻辑推理层面,历代皆有人质疑尧舜禅让的真实性。毕竟但凡稍有点政治常识的人都知道,权力的斗争和转移错综复杂且凶险无比,又岂会有人白白将之送给他人。尧、舜掌控华夏多年,必定形成了一股自己的行政团队,即便尧舜要将权力赠与他人,他们身边之人又岂会善罢甘休。正因如此,战国时期荀子才说:“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直接将尧舜退位让贤的记载斥为瞎说。而韩非子更进一步的指出禅让的本质是“舜逼尧,禹逼舜”而已。

史书记载相互矛盾

与荀子、韩非子同为战国时代的魏国史书《竹书纪年》更赫然记载下了“尧幽囚、舜野死”的事迹。“尧之末年,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舜篡尧位,立丹朱城,俄又夺之”。这与《史记》中“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的记载截然不同。而在《吕氏春秋·秋恃君览·行论》中,更是直截了当的指出帝尧禅位给帝舜之后,曾发兵逐共工氏于幽州,杀崇伯于羽山。共工被逐、伯鲧被杀都和洪水没关系,反而很有可能是处于对帝舜受禅的不满。甚至当时发兵征伐共工和伯鲧的指令都有可能出自帝舜之手。

然而,虽然《竹书纪年》、《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时期,要早于《史记》成书的西汉初年,但这并不代表它就一定百分百可信。战国时期,群雄并立以争夺天下,富国图强是当时中原社会的主流,亦会影响到当时的历史史观。不论是荀子、韩非子,亦或是《竹书纪年》、《吕氏春秋》都必然会受到当时诸侯争霸的大风潮所影响,天然的排斥和质疑尧舜如此和平的权力交接过程。

《史记》记载中的不合理之处

据《史记》记载,帝尧在位98年,前后一共存世140多岁;帝舜也前后存世差不多110年左右。并且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记载的其余几位帝王中,寿命均是出奇的长。然而依据我们现有的生理常识和医疗知识,大家都知道这是不合理的,即便是后世活到100岁的老人都如此稀少,更何况是医疗条件和生存条件恶劣的上古时代。

因此有人认为陶唐氏帝尧和有虞氏帝舜时期,应该是这两个部落统治时期的总和,如此也可以解释其他几位帝王为何会如此长寿的问题了。按照历史断代工程计算的年代,人们制定了黄帝有熊氏世系,将帝尧之子丹朱、帝舜之子商均计算在内,一共历经十四帝,大约六百三十年,只是这一划分本身也存在许多争议。比如帝颛顼和帝舜究竟是东夷族群的部落首领还是黄帝子嗣就难以厘清。就连世系和年份都未能确定,《史记》中关于尧舜禹那段历史的禅让记载,更是有许多细节存在司马迁自己想象附会的成分,实在难以被人通篇采纳信服。

《史记》记载中并不存在禅让制

即便《史记》关于尧舜禅让的记载被证实,亦不能证明禅让制是存在的。因为在《史记》关于尧禅舜、舜禅禹的记载中,尧、舜作为当时诸夏族群的共主,对继承人的指定具有绝对权威。换言之,《史记》中并不赞同《竹书纪年》等尧舜禹政变禅让的观点,认为是上古明君凭借自身的权威所作出的退位让贤的举措。退位让贤的原因,并非存在“公天下”的制度性约束,而仅仅是因为尧子丹朱、舜子商均并非不在考虑之列,而是两子都“不肖”,不足以担受大任。

其实按照《史记》的记载,炎黄阪泉之战后的华夏共主就一直是黄帝的苗裔。也就是说世袭制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炎黄部落联盟中就已经逐步得到确立了,而这在一些考古墓穴中已经得到了佐证。在一些婴幼儿墓地中,发现了精美的随葬品,甚至有标识权力的钺随葬。这些财富和权力象征显然不是婴儿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而是来自于强大的家族和世袭制传统。也就是说,上古尧舜的禅让本就是迫于局势的无奈之举,是一次临时采取的措施,并未形成制度化和约束力。如此说来,尧禅让给舜、舜驱逐共工并诛杀鲧、鲧之子大禹逼迫帝舜禅位于自己,就都显得顺理成章了。

综上所述,上古尧舜的“禅让”大概率是存在的。只是禅让的原因很可能并不是出自本心的退位让贤,而是迫于方国部落之间争霸的局势所做出的无奈之举(更进一步的猜想,即舜禹势力做大,成为权臣)。帝舜不论出于何种原因,毕竟诛杀了伯鲧,他主动禅让权位于身为鲧之子的大禹,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

比较有意思的是,经过了夏商周三代上千年的掩盖之后,尧舜禅让还是被王莽拿来效仿,用作篡汉自立的法统依据。而当曹丕篡汉称帝之后,同样举行了一个禅让仪式,礼毕之后却颇为讽刺的对群臣说道:“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标签: 禅让制

更多文章

  • 金朝末年为何南迁都城到开封?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开封

    由女真完颜部建立的金朝,是从北宋末年到南宋末年雄踞中原和白山黑水一带的霸主。金朝的都城最早在如今黑龙江的而阿城,即上京;后来南迁至北京,谓之为中都;最后在面临漠北草原上的蒙古骑兵快要撑不下去的时候,又再次南迁至开封。整个金朝历史,尤其以定都中都的六十余年最为鼎盛。那么金朝在遭遇草原势力侵袭之后,为何

  • 五胡十六国诸政权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五胡十六国

    东晋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时期,自公元304年氐人李雄和匈奴刘渊分别在巴蜀和晋南地区建立独立政权,直至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统一北方为止,历时135年。十六国是指西晋末年至东晋以及南朝初期,分布在中国北方和巴蜀地区的16个规模较大的政权,如若将全部政权计入在内,则前往大大小小共

  • 女真人究竟是不是满洲人的祖先?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女真人

    公元1115年,女真族完颜部首领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举兵反辽,建立金国,定都会宁城。之后先灭辽国(1125年),后灭北宋(1127年),夺占了中原,都城随之不断南迁。女真政权入主中原,原来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图们江、长白山的生女真以及辽河流域的熟女真纷纷南下,抢占汉人的土地家园,在中原地区作威

  • 南宋建炎南渡的历史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建炎南渡

    建炎南渡,是发生在两宋交替之际康王赵构为了躲避北边异族女真人的侵略追击,而南逃至江南的事件。靖康二年(1127年),赵构从河北南下到陪都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鸿庆宫祭祀赵宋祖庙,在宫殿内即位为宋高宗,改元建炎,南宋(1127年1279年)建立。之后,宋高宗一路从淮河、长江到杭州,绍兴元年(1131年

  • 南宋奸臣贾似道是怎么误国误民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贾似道

    蒙古、南宋联合灭掉金朝以后,南宋乘机出兵,想收复开封、河南一带土地。窝阔台借口南宋破坏协议,进攻南宋。打这以后,蒙宋双方不断发生战争。到窝阔台的侄儿蒙哥即位后,派他弟弟忽必烈和大将兀良合台进军云南,控制了西南地区。公元1258年,蒙哥分兵三路,进攻南宋。他自己亲率主力进攻合州(今四川合川),忽必烈攻

  • 南宋钟相杨么起义背景及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钟相杨么起义

    南宋王朝一面对金朝屈辱求和,一面加紧对人民剥削,加重税捐,使老百姓遭到重重灾难。公元1130年,金兵攻占了潭州,抢掠了一阵走了。接着,有一个被金兵打败的宋朝团练使孔彦舟,带着一批败兵残卒在那里趁火打劫,催粮逼租。当地百姓忍无可忍,在钟相带领下举行了起义。钟相是鼎州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在金兵南下的时

  • 《尼布楚条约》的主要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尼布楚条约

    尼布楚条约(《尼布楚议界条约》)是清朝和俄罗斯帝国之间签定的第一份边界条约。1689年8月22日,清、俄两国在尼布楚开始会谈。清朝使团重要成员有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都统一等公佟国纲等,俄罗斯使团由御前大臣戈洛文、伊拉托木斯克总督符拉索夫率领。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十四日),清政府全权使

  • 北宋四京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北宋

    北宋四京即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和南京应天府。东京为首都,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西京为分司所在;北京是河北重镇;南京在四京中规模最小。东京开封府地处黄淮之间,控引汴河、惠民河、广济河和金水河,具有便于漕运的优越条件,被宋朝定为首都,遂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北宋的东京城,在

  • AD1924-AD1927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标志和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国共第一次合作

    国共第一次合作是在1924年至1927年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合作结成的革命统一战线。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但是,革命统一战线仅维持了三年半时间,在革命形势一片大好

  •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标志和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国共第二次合作

    国共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8月中旬蒋介石被迫同意将在陕北的中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10月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