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督抚制度历史介绍

明朝督抚制度历史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714 更新时间:2024/2/22 11:49:18

自古以来,中国的封建朝就一直都在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因为封建统治者清楚的知道,集权制的王朝才能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否则就会为国家带来无限的灾祸。不管是秦朝实行的郡县制、汉朝的推恩令、元朝的行省制以及明朝的地方三司制度都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但中央集权加强的同时,势必也会造成地方管理出现运转时效呆滞等情况出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明朝的督抚制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督抚由临时派遣到常设职务的转变

督抚是总督与巡抚的合称,最早出现于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命皇太子朱标巡抚陕西,这个时候巡抚也还只是临时性派遣工作。

明朝巡抚官职正式成为常态开始于洪熙年间。

“洪熙初,命广西布政使周干巡视江南、浙江,还朝后复命广西按察使熊概为大理寺卿,同四川参政巡抚江南及浙江地方。熊概在江浙六个年头之久,不似以前的廷臣巡抚地方,事毕即复命。熊概还朝后,不到半年,宣宗即遣六侍郎往江南等地巡抚。此后江南巡抚定设不革。”

从督抚设置的时间上来看,督抚的设立经历了从非常态到常态化的一个过程,期间经常出现罢设的情况,而罢设的情况又主要分为两种:

一是朝廷认为廷臣巡抚地方是为解决地方大事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所以工作完成就还朝交差;

二是宦官干政,蛊惑皇帝,将巡抚撤回。

天顺、正德年间,尽管督抚屡有罢设,但由于督抚本身具有不可替代的中央衔接地方行政职能,最终在嘉靖年间成为了一种常设职务。

“嘉靖三十三年三月,令各处总督巡抚不拘边腹远近,凡遇升迁、丁忧去任者,俱一体候代,不得擅离。”

从设置督抚的地域看,这个涉及的地区是迅速扩大的。宣德五年时设置的巡抚只有六名。此后陆续增设,到了正统年间,全国十三布政司、两京、九边都已全部设置巡抚。

而“总督”之名始于正统六年王骥以兵部尚书总督军务,节制各总兵官,出征麓川思任发。景泰二年又设立漕运总督。此后,两广、九边等地继续设立总督,至嘉靖年间也成为常态。

我们可以看到,此时的地方督抚,已然不再是解决突发事件的非常态职务,而是正式成为了明朝政治结构中的常态化职务。

二、督抚制度的特点以及之间的职级关系

督抚出任的资格及加衔制度

在明朝,督抚只是一种外放官职,其品级与俸禄按出任者原来的品级与俸禄来定。

担任巡抚人员的构成来看出任资格

据吴廷燮《明督抚年表》的记载统计可知,出任巡抚的官员,在宣德至天顺年间主要为廷臣担任。正统年间开始陆续有部分地方官员出任这个职务,成化之后,除了明末天和崇祯年间以外,地方官担任督抚的人员占了大多数。就整个明朝担任督抚的官员数据来看,地方官占了52%,廷臣占了48%,而布政使出身担任督抚的官员占了约34%,居各官职之首。

由于明朝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就是布政使,因此,巡抚就成了布政使们向更高一级官职进阶的必经之路,也成了他们进入廷臣行列的机会。

担任总督人员的构成看出任资格

出任总督的官员绝大多数是廷臣。出任者中,廷臣占94%,地方官仅有6%。因此,出任总督的官员地位比巡抚来的更高。

由于督抚的主要职责是以中央的意志调动地方,为了使外放的督抚能够更好的震慑地方,自景泰四年开始,明朝规定凡是出任督抚职务者,都在原有官阶的基础上增加督察院官衔,到了嘉靖年间更是为督抚加上兵部衔,通常为兵部右侍郎等等。

督抚的推举与考核

据《明史-选举制》记载,督抚出任有廷臣会推“九卿共之,吏部主之。”督抚三年一次的考核由吏部执行。并且每六年参加一次京察。

督抚的部属

明朝督抚原本没有规定配备佐贰官,只有几名令吏、典吏协助日常工作。到了嘉靖、隆庆年间,督抚大多有了直接指挥的标兵,这主要是加了兵部衔所带来的好处。手下也逐渐开始有了游击将军、坐营官、把总等武将来管理标兵,传布号令。

明朝中期,督抚甚至以及开始可以自辟参佐,开置幕府。如嘉靖三十三年,南京兵部尚书张经总督浙、福、南畿军务,嘉靖“敕令节制天下之半,便宜从事,开府置幕,自辟参佐。”

督抚的辖区及督抚关系

督抚的辖区与明朝的行政区划不一定一致。

有的一省设一巡抚,有的一省设多个巡抚。有明一代,巡抚很少有管辖两省及两省以上的。管辖过两省的,也只有两例,即宣德年间任山西、河南巡抚的于谦和天顺年间任两广巡抚的叶盛。

而总督的辖区就比巡抚大得多了,一般为两省或两省以上。一般临时设置的总督,所辖范围大多为三到四个省,并会随着军事形势的变化而改变。到了明朝末年,为了应付农民起义,总督的辖区越来越大,最大的时候甚至辖制了大半个明朝的行政区域。

这样一来,必然会出现督抚并存的情况,所以明朝也对这两个外放职务的高低级别做了规定。凡在督抚并存的区域,巡抚低于总督,听总督节制。如蓟辽、宣大、山西总督,俱节制三地巡抚,陕西三边总督,节制宁夏、甘肃、延绥、郧阳四巡抚。

三、督抚的职责与权力

督抚的权力受之于皇帝,其职权范围在敕书中皆有说明。内容包括行政、军事、监察等。

其中,巡抚主要在处理民政上救灾、赈济、水利、赋役征收的权力,并在处理这些事务同时时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兼具处理地方民事诉讼的权力。

总督则更加侧重于军事统御工作,除兼任巡抚者外,很少涉及具体的地方事务管理工作。

督抚的另一项重要职权就是监察。

宣德年间,宣宗命各处巡抚侍郎同巡按御史考察地方官、郡县官。这是巡抚拥有考察地方官权力的开始。自景泰四年开始,督抚俱带有督察院的宪衔,成了朝廷的耳目风宪官,名副其实的具有对地方官员的监察权。

标签: 明朝

更多文章

  • 唐朝节度使制度历史介绍 节度使的权力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节度使

    节度使在中晚唐时期是一个令皇宫畏惧的官职,这一官职的最早记载出现于贞观年间,它极可能是唐太宗李世民亲手创设的。《全唐文》中收有一篇题为《可汗山铭》的文章,其中记载了一件事:“圣唐大使右武卫大将军慕容宝、节度副使朝散大夫任雅相等肃奉明诏,册授大单于真珠毗伽可汗嫡嗣为肆叶护可汗”

  • 大秦赋赵国什么时候灭亡 赵国灭亡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赵国

    在《大秦赋》的剧情当中,赵国因为有了赵偃这个赵王,可以说赵国灭亡指日可待。赵偃上位之后,也是没有什么治国的头脑,原本只想着杀了嬴政,但是后来却又被嬴政说服,签订了盟约,还异想天开觉得的嬴政是会遵守盟约的,不知不觉就中了圈套,那么距离赵国灭亡就又更进一步了。那剧情中赵国什么时候才会灭亡呢?历史上赵国灭

  • 北宋保甲法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保甲法

    宋朝时候实行的保甲制度是带有军事管理的户籍管理制度,保甲法是王安石变法内容之一,保甲法推行后,保甲制度替代了乡里组织。王安石(1021~1086),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神宗一心想让大宋变强,刚刚登基就迫不及待的重用王安石,他们有着同样富国强兵理想,他们想为

  • 宋仁宗赵祯实行庆历新政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庆历新政

    古代任何一项改革,都因王朝内部出现问题,或者自身改革图强。比如商鞅变法,是秦国变强的一个重要改革。在宋朝时也有过两次重要改革,那就是“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两个改革的背景与原因不同,今天咱们就来探寻一下“庆历新政”改革的背景

  • 十六国时期北燕历史介绍 北燕是怎么建立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北燕

    冯弘是北燕末代皇帝,后来北燕兵败北魏,冯弘逃往高句丽被高句丽国王杀死。冯弘的上位之路异常血腥,因为他并非通过继承,而是在冯跋死后,靠逼死太子冯翼自立为帝,而且还手段残忍的将冯跋后代全部杀死。冯弘心狠手辣,杀侄自立最后落得一个众叛亲离的下场。1、北燕的建立为了叙述清楚,有必要先扼要介绍一下五胡十六国那

  • 金朝军事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金朝

    “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这句话一语中的的道出了女真士兵的骁勇善战,他们曾经两度在中原建立过自己的国家,都盛极一时。而金国和后金,之所以能够长驱直入也少不了他们武德充沛的功劳。因为是渔猎民族而且长期经受严寒酷暑,因而练就了一身强健的体魄。所以,才能够以卵击石般的打败宗主国大

  • 西汉算缗和告缗经济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告缗

    大凡皇帝老爷“劫富”敛财,广开财源,原因无非两个:一是视财如命,聚敛成瘾;如东汉灵帝以开店售卖为乐,在宫内开设贸易市场,据说他最赚钱的买卖是卖官,大官小官全都明码标价,没钱可以赊账,到任后再分期付款。二是财政紧张,国用不足;如明末崇祯年间,朝廷发兵征剿李自成、张献忠,抵御北方

  • 唐朝府兵制是怎么瓦解消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府兵制

    在李世民的率领下,唐军扫灭群雄,包举宇内,先后消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辅公袥、梁师都,平定东突厥和西域诸国,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天可汗”政治联盟。在李世民的治下,唐朝达到了之前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李世民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唐军之所以如此强大,其实得感

  • 唐朝与明朝的宦官专权的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朝

    大唐后期,太监专权更是达到了一个顶峰,这些太监权力过大,有些人甚至到了可以废立皇帝的地步,令人咂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显然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也曾采取过措施,但显然他的后代并没有听他的。不过纵观大明一朝,虽然偶有太监专权,并没有到大唐那种地步,不管权势熏天多么厉害,在皇帝面前,仍然可以随时打

  • 西晋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西晋

    西晋作为历史上的短命王朝之一,从太康元年(280年)灭吴完成统一,再到建兴四年(316年)长安失守灭亡,前后不过短短三十六年。那么,西晋为何如此短命呢?其中虽然有朝政混乱、奢靡成风的原因在,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国家架构出了问题,再加上继承人选择错误,从而使西晋的根基本就不稳,而“八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