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南京南明弘光政权的覆灭过程

南京南明弘光政权的覆灭过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019 更新时间:2024/1/22 23:13:52

弘光帝朱由崧(1607年1646年),南明首位皇帝,是明季政治舞台上一位昙花一现的人物。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明光宗朱常洛之侄,福忠王朱常洵庶长子。生母姚氏。1644年到1645年在位。1607年(万历三十五年)生于福王京邸,1620年(万历四十八年)七月,其父朱常洵封德昌王,朱由崧受封为福王世子,洛阳被李自成的农民军占领以后,朱常洵因体胖不能翻过城墙,而世子朱由崧却在大臣的护卫下越城而逃,1643年(崇祯十六年)五月,福王朱常洵被杀两年后,崇祯帝下诏令朱由崧袭封福王爵位。

明朝实行两京制度,在朱由检自缢、北京城易主之后,南京成为有实际内涵的另一个政治中心,成为原明朝官僚最集中的地方。明朝留都南京的一些文臣武将决计拥立朱家王室的藩王,重建明朝,然后挥师北上。但具体拥立何人则发生争议。按照兄终弟及的顺序,第一人选为福王朱由崧;而史可法主张拥立桂王朱常瀛,钱谦益等东林党人则由于之前的"国本之争"事件,心存芥蒂,以立贤为名拥潞王朱常淓。但最终福王朱由崧在卢九德的帮助下,获得了南京政权主要武装力量江北四镇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和刘泽清,以及中都凤阳总督马士英的支持,成为最终的胜利者。马士英等以拥戴有功,把持朝政,起用阉党余孽,贪赃枉法,与高弘图等东林余党针锋相对。顺治元年(明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初三,朱由崧监国于南京,五月十五(1644年6月19日)日即皇帝位,改次年为弘光,是为明安宗。南明弘光政权时代自此开始。弘光帝的基本国策以"联虏平寇"为主,谋求与清军连合,一起消灭以李自成、张献忠为代表的农民军。

弘光政权坚持与大顺政权为敌的立场。当大顺军和清兵双双南下,对南京都形成威胁时,弘光政权把对付大顺军作为当务之急。史可法提出,"目前最急者,无逾办寇"。马士英则认为,坐视大顺军和清兵两虎相斗,是当今上策。但在广大士民的眼里,弘光政权是明皇朝的合法继承者,清兵与大顺军的斗争基本结束以后,清政权与弘光政权的矛盾突出起来,弘光政权成为南方人民反抗清兵的一面主要旗帜。

作为明朝宗藩制度的代表人物,朱由崧腐朽的本质很快就暴露无遗。他依靠马士英、阮大铖,把一切朝政托付给马士英。他放纵马士英和内官勾结,鬻官卖爵,公开定价:武英殿中书一千二百两,文华殿中书一千五百两,布政司吏员五百两,按察使司四百六十两,以下不等。在生活上,朱由崧追求奢华、享受。皇宫内悬挂着一副对联,写道:"万事不如杯在手,百年但见月当头。"当时,隶属于弘光朝廷的军队尚有相当数量。但在镇压明末农民起义中发展起来的武臣成为不同于以往的新式军阀。他们不尊重朝廷,不接受朝廷辖制,相互之间也矛盾重重。

尽管马士英和史可法反对大顺政权的立场是一致的,具体的执政纲领却有区别。以史可法为首的官僚集团包括许多东林党人,他们主张实行比较开明的政治,减轻人民的负担,免去崇祯年间的加饷杂派。为了加强弘光政权的实力,他们还仿效朱元璋占据应天时的做法,兴修水利和开垦屯田。对待清政权,他们的立场是"复故土以光祖业",号召四方义师勤王,共守南京。在具体措施上,史可法提出,设淮安、扬州、庐州、泗州四镇固守,设凤阳、徐州、滁州、六合四镇图攻,督师驻扬州调度。

可惜的是,弘光政权很快就压制了这种精神。以马士英为代表的另一个官僚集团,对史可法等人持排斥的态度。他们把东林党人论不可立福王的书信奏告朱由崧,又指使高杰、刘泽清等向南京施加压力,指名要史可法督师。史可法无奈,在朱由崧即位的第二天,自请督师。朝政由马士英把持,因投靠魏忠贤被列为逆党的原太常少卿阮大铖得到重用。他不但要为自己洗去恶名,而且要为整个逆党翻案。明末党争在新的形势下重新炽烈,东林党人受到打击,吕大器、高弘图、姜曰广等先后被罢免。

马士英、阮大铖等人对清政权采取妥协议和的立场。他们派使臣北上谈判,提出的议和条件是:第一,于天寿山立陵,改葬朱由检;第二,割山海关以外地区;第三,每年供给大清国钱币十万。江南士人痛恨马、阮之流,视之为南宋时的秦桧。

史可法督师淮扬,一面布置防务,一面试图经略中原,命高杰北征,收复河南失地。清顺治二年(1645)初,睢州总兵许定国与清军勾结,杀死高杰。史可法闻讯,赶至徐州,进行安抚,以高杰外甥李本身提督高部。在回扬州途中,得知黄得功部有异动,他又忙派人加以宠络。不久,弘光政权内部暴发太子案,驻守武昌的左良玉不愿与李自成正面交战,以"清君侧"为名,顺长江东下争夺南明政权。弘光朝廷视其为寇,制定"寇至则防寇,寇去则防敌"的方针,急调江北四镇迎击左军,致使面对清军的江淮防线陷入空虚。

清军夺取陕西以后,多铎一路开始东征,在河南归德分兵,一路向毫州,一路向徐州。四月下旬,经由毫州一路的清军逼近扬州,史可法一昼夜赶回扬州,指挥守城。史可法时在扬州虽有督师之名,却实无法调动四镇之兵。扬州总兵李栖凤、监军李岐凤拔营降清,史可法更加孤立。清兵以大炮轰开城池,他拔剑自刎,未死,为清兵俘获。多铎劝降,史可法抱定"城存与存,城亡与亡"的信念,以身殉难。清兵进入扬州城,进行了野蛮的屠杀。清兵屠城十日,扬州成为一座空城。史称"扬州十日"。

清军渡长江,克镇江。顺治二年(1645)五月十五日大臣赵之龙、王锋、钱谦益等献南京城投降,清军占领南京。当南明政权被清军灭掉之后,成为南明皇帝对于朱由崧来说就成为了一件祸事,因为擒贼先擒王,清军可以饶恕那些投降的将领,给与他们高官厚禄,但是唯一不能放过的就是南明王朝的形式上的最高统治者弘光帝朱由崧。弘光帝朱由崧被迫出奔芜湖,被俘。他被押进南京时,百姓夹路唾骂,投掷瓦砾,表现出对他的轻蔑和痛恨。二十二日朱由崧被获,解北京处死。弘光政权仅维持了一年,就覆灭了。

首先从朱由崧个人的能力来看,朱由崧是一位昏庸无能之辈,朱由崧虽然是依仗着军队的支持登上了王位,但是其登上王位之后却并没有能够将军权抓在自己的手里,而是听任拥立自己的军队将领依仗着拥立新帝有功而飞扬跋扈,没有人可以节制的了,也就是说虽然朱由崧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但是却并没有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而是醉生梦死,沉迷于酒色之中。南宋的赵构虽然是也沉迷于享乐,但是赵构却是一个令出必行的皇帝,即使是岳飞朱仙镇大捷想要直捣黄龙的时候,赵构也能够让其撤军,从这里可以看出赵构是最高权力的拥有者,这一点朱由崧是远远不及赵构的,正是由于朱由崧的昏聩无能,没有及时的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才导致了其与赵构不能相比。

再者,从南明王朝的臣子们来看,一开始的时候东林党包括史可法在内的很多人都不同意拥立朱由崧,虽然后来不得不接受了朱由崧登基为王的事实,但是无疑这种拥立谁为新君的分歧一直都是存在着的,正是这种分歧的存在,使得朱由崧的反对者最后将朱由崧献给了清军。朱由崧为什么成不了赵构的第三个原因是其缺乏必要的贤臣能将,南明的内部各自拥兵自重,非常的不团结,而清军在多尔衮统一的指挥却拥有着强大的战斗力,双方的力量对比实在是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因此南明政权的覆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标签: 南明

更多文章

  • 弘光政权是怎么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弘光政权

    防御崇祯十七年十月,满清以豫亲王多铎为定国大将军,率2万骑兵征讨南明。不久,因陕西李自成大顺军日炽,多铎奉命转兵西向(参见清灭大顺之战),从而给弘光政权以喘息之机。为抵御清军南下,弘光朝廷兵部尚书史可法部署兵力:以总兵刘泽清辖淮、海,驻淮安,经理山东一路招讨事;总兵高杰辖徐、泗,驻泗州,经理开、归一

  • 曹魏与高句丽发生过几次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曹魏

    东汉末年,公孙氏雄踞辽东,远近戎夷咸服。高句丽与公孙氏的关系初时较睦,还曾出兵帮助其剿灭山贼。但196年高句丽新大王初即位时,王兄拔奇曾得到公孙度之助,起兵争位,旋败死。从此高句丽与公孙氏就结下了梁子。公孙氏欲入中原争锋,必须要先解决高句丽这个后顾之忧;高句丽要想实现独霸辽东的预想,也必须要排除掉公

  • 庞勋起义:唐朝灭亡的真正导火线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庞勋起义

    桂林戍兵起义,又称庞勋起义。这次起义是唐朝灭亡的真正导火线,对于当时已经千疮百孔的唐王朝来说,这次起义要比裘甫起义的性质严重得多,因为裘甫起义属于民间起义,而这次起义则是爆发在军队中,说明了朝廷统治发生了严重的问题。咸通四年(863年),南诏国接连三次派兵进攻安南,攻陷了交趾。李漼虽然昏庸,却也知道

  • 庞勋起义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庞勋起义

    庞勋起义,唐咸通九年(868年)七月至十年十月,桂州(治始安,今广西桂林)戍兵发动的反唐农民起义。唐咸通六年(865年),唐懿宗派兵征南诏,下令在徐、泗地区(今江苏徐州、安徽泗县地区)募兵两千人,开赴邕州,其中分出八百人戍守桂林,约定三年期满后即调回原籍。徐泗观察使崔彦曾一再食言背约,戍兵在桂林防守

  • 庞勋起义过程 庞勋起义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庞勋起义

    起义初期唐咸通六年八月,唐廷闻信后,遣中使高晶张敬思,赦免戍兵之罪,并答应送还徐州。到了湖南,张敬思设计引诱义军放下武器,可是山南东道节度使崔铉又严兵把守要害,引起庞勋等人的怀疑。大家认为,朝廷所以赦免,是害怕在路上消灭不了义军,溃散为患,如果到了徐州,必然会下毒手的。于是,拿出个人钱财,打造甲兵贺

  • 二七惨案爆发的历史背景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二七惨案

    二七惨案指1923年2月7日北洋政府直系军阀吴佩孚镇压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流血事件。“二七”大罢工是在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残酷统治,中国工人运动从要求改良生活的经济斗争转向争取自由的政治斗争的情况下发生的。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各站工会代表在郑州召开总工会成

  • 二七惨案的结果 二七惨案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二七惨案

    经过1923年2月2日,京汉铁路总工会发表特别紧急启事和大罢工宣言,郑重宣布2月4日正午起,京汉路全体一律罢工,并提出复工的5条最低条件:①要求由交通部撤革京汉路局长赵继贤和南段段长冯澐;要求吴、靳及豫省当局撤革查办黄殿臣。②要求路局赔偿开成立大会之损失6000元。③所有当日在郑州被军警拘留之一切牌

  • 对霍光辅政的评价 霍光辅政的主要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霍光

    谈到霍光辅政的背景,有多个方面的背景,霍光是汉朝时期的一位大将领,因为之前皇帝是汉武帝,他统治时期没有正确的理念,只顾自己享受,还相信各种神仙等迷信,听信这些话就开始在国家里修建各种建筑,不仅花了许多钱,还征用了许多劳动力,这样长期下来,人民生活十分困难,国家钱财也不充裕了。霍光辅政图片后来因为国家

  • 元代民变的领袖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元代

    元朝农民起义是指1276年至1367年,蒙元统治中国时期所发生的民变。其中最为知名的有红巾军刘福通起义、郭子兴起义及张士诚起义等。杜可用(?-1280年),又名杜万一,元朝初期江西民变首领,以白莲教起家,都昌(今江西省都昌)人。元朝灭亡南宋不久,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四月,举旗反元,义军达万

  • 元代民变是怎么发生的?元代民变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元代

    元惠宗在位之初,1335年燕帖木儿的儿子唐其势阴谋推翻,另立元文宗义子答剌海。幸右丞相伯颜粉碎叛乱,但属于保守派的他掌握朝政,权力盛大。他禁止汉人参政并取消科举,这些都与元惠宗发生冲突。1340年元惠在伯颜之侄脱脱的帮助下,终于废黜伯颜。脱脱为相与元惠宗亲政前期,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颁行《至正条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