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蜀汉灭亡前夕还有多少实力?

蜀汉灭亡前夕还有多少实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785 更新时间:2024/2/22 3:35:51

三国末期,魏国权臣司马懿杀死大将军曹爽,其子司马师又废掉皇帝曹芳,司马家族至此权倾朝野,专心弄权,魏国也终于从自身的权利斗争中获得了统一。

公元265年,司马懿之子司马昭认为结束三国鼎立,获得大统一的时机已经来临。于是率先发动伐蜀的战争,派出钟会邓艾、诸葛诸三位大将,兵分三路攻夺蜀国。

蜀国这边,大将姜维被大军一路打一路退,退到了“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的剑阁前,本想靠着天然的地势险要打这场战。谁曾想将军邓艾却避开了姜维大军,抄小路杀到绵竹,进逼成都。

重兵围城之下,蜀国皇帝刘禅在大儒谯周的劝说之下,向魏国投降,受封为安乐县王,自此,蜀汉灭亡。后人看史,对此则大多称刘禅为扶不起的阿斗,认为蜀汉之所以会亡,全是后主刘禅之罪。

那么,刘禅投降时,蜀国的国力究竟几何?蜀国成为第一个被灭亡的国家,刘禅到底该负多少责任?

一、刘禅有罪,罪不致死

一个亡国的君主,应当为国家灭亡负责,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只刘禅本人来说,却是罪不致责。至少当时谯周劝他投降,保全的不止是他自己,还有蜀国的百姓。

其实,当时对于刘禅来说,只有三种选择:要么逃到东吴,要么逃到南中地区,要么投降于魏国。

第一种选择是逃到东吴,东吴与蜀国自夷陵之战后,保持了近四十年的相安无事,两国的结盟非常稳固,但这是建立在三国鼎立的局势上的稳定。事到如今,东吴并不一定想接他这个烫手山芋。所以刘禅逃到东吴去,本质上跟投降魏国是没区别的。

一旦刘禅蹿逃,蜀国落入魏国手里,靠着荆州的险要地势,再加上魏国本身发展就足可灭东吴。届时魏国联合蜀地将东吴三面包抄,东吴其实并无还手之力。所以即使刘禅逃到东吴,也是无济于事,死亡于他而言,或早或晚而已。

另一方面,刘禅除了逃到吴国,还有南中地区这个选项。但南中地区在诸葛亮时代就叛乱繁多,到了刘禅手里,更是几次差点压不住。刘禅一直在南中地区实行压榨来巩固蜀国的政权,早就民愤四起,压都压不下去了。想靠着南中来翻身的机率相当于无。

所以此时,投降魏国反而是最好的选择,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本国伤亡。而且作为第一个投降的亡国之君,必将得到善待。毕竟以后魏国还要攻打东吴,这时候厚待刘禅,也能给东吴已起投降之心的臣子做个表率。

刘禅这几相比较之下,得出来一个最优解投降魏国。

二、国祚式微,气势将近

有人说,蜀国当时的大部队还尚可一战,可刘禅甚至还没有努力一试,就将父辈打下来的大好河山拱手相让,实在是窝囊。

窝囊确实窝囊,但是当时如果真的没有投降,而是举国之力搏命一战,蜀国难道就能搏出一个气数未尽吗?

首先,当时已经是兵临城下不得不作出抉择的地步,而且魏国出兵整整十八万,反观蜀国,全国兵力统算起来,不过十万,还是分散在全国各地。再加上魏国实力充足,后勤从厚。即使奋力反抗,作为益州大门的汉中都已经失守,整个成都平原又能抵抗多久?

此时再来看看蜀国本身的国力。

彼时蜀国不过九十万人口,苦苦供养着十万大军。反观魏国,常住人口已经达到六百多万,常备军队超过六十万大军。

蜀国之所以能保持多年三国鼎立之势,仅仅是因为在地理上占据了特殊的优势,易守难攻。再加上魏国数十年都在进行内政斗争,没有时间来攻打蜀国而已。

但只要魏国耗着蜀国,即使刘禅不降,也会被耗尽国库和军队,蜀国守不住,也挡不住天下大合的势头。

再来是从夷陵之战的惨败开始,蜀国的衰微就已经埋下了伏笔。此后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又六出祁山,北伐中原,试图挽救蜀国的大势。随后姜维又九伐中原,连年征战,耗空国库。姜维更是因为寸土难进,而没有脸面再见蜀国父老乡亲。

此时,整个益州虽不至于百废待兴,但确实已经到了人民贫苦,疲惫不堪的地步了。“民有菜色”形容的便是蜀国的国民,人民怨声载道都是往轻地说,即使魏国不攻打蜀国,蜀国自己能撑多久,都是个未知数。

毕竟这个国家从建立开始,就一直穷兵黩武。诸葛亮在世时,尚可一撑,但世界并非所有人都有诸葛之才。

三、烂泥阿斗,扶不上墙

回归到刘禅这里。蜀国之所以必被吞噬,其实还要从蜀国政局说起。

蜀国本国,其实早已人才凋零。不说相父诸葛亮,就是其他三位贤相费祎蒋琬董允,都已经相继离世,诺大个蜀国早就没有多少贤才了。

而且当时的宦官当道,黄皓此人,包揽朝政,排挤贤臣,为一己私利,媚态频出。再加上国内的主战派和投降派斗得如火如荼,投降派更是占了上风,刘禅面对这样的情况,更是直接沉迷玩乐去了。

这种情况下,民心涣散,政局动荡,蜀国政权若想长久,孔明在世都未必能成,更勿论是刘禅了。

当然,这跟刘禅的失败统治绝对离不开关系,司马昭就评论刘禅此人:“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说刘禅此人是无情的,不无道理。

他自小丧母,成年后丧父,中年又丧妻。想他有点感情,恐怕也难。直长到27岁,都有相父诸葛亮辅佐,凡事不用操心。诸葛亮死后,他才有一点要靠自己的想法。

可这时候来纵观刘禅此人,一出生天降异象,刘备从小将他当储君培养,饱读诗书,又学习武术,可谓拥有一切顶配设定。奈何刘禅本身并无大才之能,文不成、武不就。原本可以乖乖当个守成的君王,又碰上魏国刚结束国内权谋之战,领着十八万大军轰轰烈烈越过蜀道,直逼到城下来。

惨啊,太惨了。

彼时姜维还认为蜀国有一战的资本,试图说服魏国的钟会共施谋反大计,钟会也确实被说动,于是姜维致书给刘禅:“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日月幽而复明,社稷危而复安。”

但过没两天,姜维和钟会就因为消息走漏被杀了。

蜀国就此正式灭亡,刘禅复国再无望,跑到洛阳去,理所应当做他的安乐县公了。彼时,他为了保命,更是说出了后来将他定为千古罪人的名句:“此间乐,不思蜀也。”这也便是成语“乐不思蜀”的由来

也许烂泥就只想当烂泥,刘禅无法从墙上下来,但阿斗明显就不想被扶上墙去。天下大势,是分是合都是王道。历史不必为难一滩烂泥。

文/小羊

参考资料:1、《古代亡国之君都去哪儿了》,王果2、《论刘禅是陪衬蜀汉英雄群体的绿叶》,王珍

标签: 蜀汉

更多文章

  • 王与马共天下是哪个朝代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王与马共天下

    公元317年,晋朝皇帝司马睿在建康称帝,也就是如今的江苏南京,建立了东晋王朝。在司马睿刚到南方时,得不到江南士族的拥护。和他一起南渡的琅邪郡大士族王导为他出谋划策。在三月初三,人们到水边消灾求福的传统节日里,司马睿坐着华丽的轿子,前面威武的仪仗队开道,由王敦、王导兄弟和北方的一些名士,骑着高头大马跟

  • 世袭制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世袭制和禅让制的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世袭制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在古代世袭制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就是古代君王去世之后就是根据血统来时代传承,不然也不会有帝王世家这样的称呼。那么对于这样的一个世袭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什么时候结束的呢?世袭制和这个禅让制又有什么区别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世袭制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世袭制是从夏朝的启开

  • 魏明帝曹叡临死前为何让司马懿辅政?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魏明帝

    曹睿与司马懿的关系一直很微妙。这倒不是因为什么“鹰视狼顾”之类的戏言,所有的君主,与辅政大臣之间都有天然的矛盾。曹睿即位时,司马懿、曹真、曹休、陈群,就是曹丕安排给他的辅政大臣。曹睿要亲自执掌大权,当然要与位高权重的辅政大臣争一争。曹睿通过制衡之术,压制住了辅政大臣们。曹真、

  • 秦庄襄王对秦国的贡献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秦庄襄王

    自秦始皇以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超过四百位皇帝。若是再算上先秦时期的各国君主,这一数量就会增长许多。虽然君主很多,但历史留给他们的笔墨实在不是很多,总有被后人忽视的嫌疑,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其中的秦庄襄王。一、传说中秦始皇的生父于很多人来说,“秦庄襄王”这个名字其实是陌生的。但&

  • 李渊在位时期为何会重用隋朝的贵戚重臣?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李渊

    武德元年(618年),李渊在长安登基称帝,唐朝正式建立。俗话说“新朝始建,万象更新”,可是李渊在位时期的唐朝却看不到多少“万象更新”,代表就是李渊在位时期的唐朝宰相很多都是隋朝的贵戚重臣。比如裴寂、封德彝、宇文士及、裴矩等等。在李渊时期的唐朝宰相中,军

  •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屈景昭三族指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楚国

    众所周知,楚王一脉是芈姓熊氏,屈景昭三族同样出自芈姓,只是在漫长的贵族生涯中,屈景昭三族早已和楚国交融在一起,不可分割。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屈景昭三族和楚国灭亡的关系。一、帝高阳之苗裔兮在“战国七雄”中,“楚”的历史是最悠久的,但它最早并不叫&ldqu

  • 李元昊是什么时候称帝的?李元昊建立西夏的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李元昊

    李元昊,别名曩霄、赵元昊,党项族人,西夏开国皇帝。1038年,李元吴在完成一系列立国准备后,正式在兴庆称帝。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李元昊在位期间西夏与宋朝的外交关系正式破裂,双方进行的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宋军损失惨重。此外,李元昊还开凿&ldq

  • 清朝中期议罪银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议罪银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经济,而经济的发展与调控,则离不开政策。在历朝历代中,如何能让国家富裕,一直就是执政者面临的最大难题。为此,各个时期的无数名臣和帝王都想尽办法进行改革,希望国家能走向富强。按理说,在清朝乾隆皇帝执政期间,是根本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的。毕竟随着几代的传承,康熙退位时曾给雍正留下800万两

  • 汉朝公主的封号一般都以什么为准?隆虑公主的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隆虑公主

    汉朝公主的封号一般都以丈夫的封号为准,隆虑公主的丈夫是隆虑侯陈蟜。当年王娡和馆陶公主联姻,不但确定了陈阿娇和刘彻的婚事,还把隆虑公主和馆陶公主的儿子陈蟜的婚事给确定下来了。要不然,尊贵高傲的馆陶公主肯帮王娡对付栗姬和栗太子刘荣吗?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也许是政治联姻的关系

  • 太上皇称号的历史由来 中国古代有哪些太上皇?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太上皇

    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是实行世袭和终身制的。一个人一旦黄袍加身,就要做一世的皇帝。除非是被推翻,一般一定要等他驾崩之后,才允许由新皇帝接位。这就叫做天无二日,国无两君。但也有少数例外,皇帝的身体还是好好的,就宣布退位,并成为所谓的太上皇。由皇帝而太上皇,用当代政治语汇说叫“退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