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世家大族:七姓十家介绍

唐朝世家大族:七姓十家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497 更新时间:2024/1/3 2:23:43

七姓十家,亦称“禁婚家”,为唐朝“山东郡姓”中的几个世家大族,由北魏四姓、五姓发展而来,为唐代社会影响力最大、最具清望的十个家族,地位居全国甲族之首。

这十个家族分别是:“北魏陇西李宝之六子,太原王琼之四子,荥阳郑温之三子,范阳卢度世之四子、卢辅之六子、卢溥不知几子,清河崔宗伯之二子、崔元孙之二子,前燕博陵崔懿之八子,西晋赵郡李楷之四子,七姓十家士望凡四十四人。”

历史背景

南北朝的混一以北朝战胜南朝而结束,隋唐统治阶级属于北朝系统,其人物以北朝人物后裔为主干,受北魏影响尤为深刻,北朝时已长期活跃于中原腹地。山东(唐代主要指太行山以东的华北平原)地区政权(如东魏、北齐)统治下的门阀士族,在唐代被称为“山东郡姓”(详见柳芳《氏族论》),其中以排在首位的“崔、卢、李、郑、王”五姓七族(也称“七姓”)为代表,自汉魏以降,长期冠冕不绝、门阀不坠,至北魏孝文帝时期,成为官方钦定的、最高门第的士族(“四姓”、“五姓”两说)。

陈爽《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指出:“以孝文帝太和改制为契机,一个以北魏皇室为轴心,以等级婚姻为纽带,包括鲜卑“勋臣八姓”和汉人后族“四姓”在内的上层统治核心开始逐步确立。北魏后期,五姓和皇室之间、五姓各家族之间,一直维持着稳定而密切的婚姻关系,成为一个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婚姻集团,“将相多尚公主,王侯亦娶后族”,北魏政治以皇权统治为特征,突出表现为宗室权重。而五姓家族与王室这种稳定而密切的婚姻关系,使他们在出仕、升迁等方面比其他汉族士人获得了更为优越的条件,又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介入王朝上层决策,能够在惨烈的政治倾轧中相互援引提携,保持其权势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从而深刻影响了北魏政治。太和改制后,“五姓”与北方其他高门大族在政治权势、经济实力等方面的距离也随之拉大,社会声望日隆……至北魏末年,五姓作为北方第一流门第的条件已完全具备……从北魏到唐初,历经百余年沧桑浮沉,由孝文帝所确立的五姓婚姻集团,仍不失为一个较为稳定的社会存在,尽管这种存在的政治色彩日渐淡化。”

隋朝以来,由于南方士族的迅速衰退,南北正朔之争结束。中原衣冠的代表山东士族,以华夏文化的主要继承者自居,其社会地位在隋唐时期凸现出来。与此同时,九品官人法的废除和科举制的推行,使得士族维持“上品无寒门”的制度土壤随之消失,只有当朝冠冕可以享受门荫制和免课役特权。在失去北朝时维持奕世显贵的政治特权后,山东五姓高门的经济和政治地位与其他士族一样也都开始衰落,但因其拥有深厚的家学底蕴,悠久的文化传统,崇高的社会声望,以及强大的宗族势力和广泛的社会基础,经长期战争打击依然根深蒂固,因此不免“自矜地望”、“偃仰自高”,至唐朝时仍具冢中枯骨之余烈。五姓诸房为维持门第华贵,故挟家学礼法之清,鄙视他族之“浊”,恃其族望,仍按照南北朝以来的旧俗在五姓内部通婚,耻与他姓为婚,以“净化”婚姻圈为手段,独标异格,傲视海内。

唐代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只将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赵郡李氏、陇西李氏、荥阳郑氏列为“四姓”(崔卢李郑),加上太原王氏则被称为“五姓”。唐高祖李渊曾对窦威说:近来见关东地区的百姓与崔氏、卢氏通婚,还自我夸耀,你们窦家世代为皇亲国戚,不也一样很高贵吗!唐太宗李世民曾说:我和山东地区的崔氏、卢氏、李氏、郑氏并无宿怨,只是因为他们世代衰微,现在已经没有一个人做官,却还自称是士大夫,婚嫁的时候,依此大量索取财物。有的人才能见识平庸低劣,却还悠然自得地自夸高门,炫耀死去的祖先,依附于富贵之列,我真不明白社会上为什么还会看重他们?诸多唐代墓志也记载:“李郑崔卢,姓之名器。千古推高,九流仰视”、“阀阅婚媾,历世济美”、“宦媾之盛,时无与伦”,出身河东薛氏的宰相薛元超更是将未娶到五姓女子列为“人生三大遗憾”之一,由此可见五姓高门受天下尊崇的程度。

相关记载

《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姻,莫非清望,帝亦以其女为夫人。

《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九》: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为"吴姓",朱、张、顾、陆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亦号"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虏姓"者,魏孝文帝迁洛,有八氏十姓,三十六族九十二姓。八氏十姓,出于帝宗属,或诸国从魏者;三十六族九十二姓,世为部落大人;并号河南洛阳人。"郡姓"者,以中国士人差第阀阅为之制,凡三世有三公者曰"膏粱",有令、仆者曰"华腴",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若方伯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凡得入者,谓之"四姓"。又诏代人诸胄,初无族姓,其穆、陆、奚、于,下吏部勿充猥官,得视"四姓"。北齐因仍,举秀才、州主簿、郡功曹,非"四姓"不在选。故江左定氏族,凡郡上姓第一,则为右姓;太和以郡四姓为右姓;齐浮屠昙刚《类例》凡甲门为右姓;周建德氏族以四海通望为右姓;隋开皇氏族以上品、茂姓则为右姓;唐《贞观氏族志》凡第一等则为右姓;路氏著《姓略》,以盛门为右姓;柳冲《姓族系录》凡四海望族则为右姓。不通历代之说,不可与言谱也。今流俗独以崔、卢、李、郑为四姓,加太原王氏号五姓,盖不经也。(按:太原王氏在北朝发展的情况,可参考《太原王氏在北朝的沉浮》一文)

《新唐书·卷九十五·列传第二十》:高宗时,许敬宗以不叙武后世,又李义府耻其家无名,更以孔志约、杨仁卿、史玄道、吕才等十二人刊定之,裁广类例,合二百三十五姓,二千二百八十七家,帝自叙所以然。以四后姓、酅公、介公及三公、太子三师、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仆射为第一姓,文武二品及知政事三品为第二姓,各以品位高下叙之,凡九等,取身及昆弟子孙,余属不入,改为《姓氏录》。当时军功入五品者,皆升谱限,搢绅耻焉,目为“勋格”。义府奏悉索《氏族志》烧之。又诏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度世)、卢浑(溥)、卢辅,清河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懿,晋赵郡李楷,凡七姓十家,不得自为昏;三品以上纳币不得过三百匹,四品五品二百,六品七品百,悉为归装,夫氏禁受陪门财。

《唐会要·卷八三·嫁娶》:四年十月十五日,诏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浑、卢辅,清河崔宗伯、元孙,凡七姓十一家,不得自为婚姻。

《实宾录·卷三·七姓》:又诏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溥、卢辅,清河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懿、晋赵郡李楷凡七姓十家不得自为婚。

《资治通鉴·卷二百·唐纪十六》:初,太宗疾山东士人自矜门地,昏姻多责资财,命修《氏族志》例降一等;王妃、主婿皆取勋臣家,不议山东之族。而魏征房玄龄、李勣家皆盛与为昏,常左右之,由是旧望不减,或一姓之中,更分某房某眷,高下悬隔。李义府为其子求昏不获,恨之,故以先帝之旨,劝上矫其弊。壬戌,诏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浑(溥)、卢辅、清河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懿、晋赵郡李楷等子孙,不得自为昏姻。仍定天下嫁女受财之数,毋得受陪门财。然族望为时俗所尚,终不能禁,或载女窃送夫家,或女老不嫁,终不与异姓为昏。其衰宗落谱,昭穆所不齿者,往往反自称“禁婚家”,益增厚价。

《全唐文·卷三一八·唐赠太子少师崔公神道碑》:神龙中,申明旧诏,著之甲令,以五姓婚媾,冠冕天下,物恶大盛,禁相为姻。陇西李宝之六子,太原王琼之四子,荥阳郑温之三子,范阳卢子迁之四子、卢辅之六子,公之八代祖元孙之二子,博陵崔懿之八子,赵郡李楷之四子,士望四十四人之后,同降明诏,斯可谓美宗族人物而表冠冕矣!……世传清白,子孝臣忠,山东士大夫以五姓婚姻为第一,朝廷衣冠以尚书端揆为贵仕,惟公兼之。清河崔氏,至赵公三代仆射,可谓尽善矣!(按:此处言四十四人,然相加仅三十七人,实漏述了崔宗伯二子与卢溥若干子。)

李林宗《唐试太子司议郎兼侍御史知度支东都择善院事清河崔府君墓志铭并序》:有诏遣诸儒第氏族,皆以崔氏首出诸姓。国朝尝以其族望高,又薄他姓,及遗近不与通婚,乃禁崔氏等四姓不得自相嫁娶,又不得厚问遗以相高大。后有求婚者告之禁婚,其望益高,遂不禁。

标签: 唐朝

更多文章

  •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货币样式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战国

    货币是经济流通的的一种物品。而早在商朝时期我国就有了货币起源。在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在经济和文化上各有差异,那么当时货币是否也有差异?下面就由翻历史网为大家解析战国七雄的货币分别是什么?战国通行的货币主要有四种:(1)布币:形状像铲形,主要国家为三晋地区韩、赵、魏三国;(2)刀币:形状像刀形,主要流行

  • 战国时期的秦国为什么有人封“君”有人封“侯”?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秦国

    最近,《大秦帝国之崛起》正式上映,期待许久的小伙伴们更是欣喜若狂。然而,在这部电视剧中,同是秦王的臣子,魏冉和范雎被封为了“侯”,而白起却被封为了“君”。那么,“君”与“侯”这两个爵位哪个更高?一首先,分

  • 战国七雄地理位置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战国七雄

    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已形同灭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国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战国七雄地理位置齐国主要在山东北部

  • 商朝历史上共几次迁都?商朝迁都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商朝

    迁都其实在过去的王朝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其实很多时候的迁都可能都是源于封建社会的属性!我国古代王朝至夏朝正式开始,清朝结束都城都是不太一样的!以商朝的迁都为例!商朝历史迁都几次究竟是考虑到什么原因呢?根据研究其实可一分为这几个主要的原因:因为黄河中下游时常发生水患,迫使历代商王不得不常常为躲避水患而

  • 商朝国号的历史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商朝

    商朝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那么为什么被称为殷商呢?因为,商朝直到盘庚迁殷,才定都稳定下来。五帝帝舜时期,商人的始祖契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邑(今河南商丘),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诗经·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r

  • 高平陵政变后司马懿是怎么对待曹魏宗室?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高平陵政变

    公元265年,司马炎废除了曹魏的最后一个皇帝、魏武帝曹操之孙曹奐为陈留王,自立为帝,即晋武帝。司马氏在隐忍了魏氏三祖曹操、曹丕、曹睿不断的猜忌和打压之后,终于在曹芳担任魏国皇帝时期,通过火拼另一个权臣曹爽,取得了国家的军政大权。随后司马昭兄弟又废了曹芳帝位,立曹髦为帝,然后司马昭有将曹髦杀死。对魏国

  • 刘邦约法三章的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刘邦

    这会儿,秦朝当家的是秦三世子婴。子婴这个人,比起秦二世来,强得那不止一倍两倍,但无奈秦国早已经没有了始皇在世时的风光,整个国家的运势一路下滑,此时只能固守在关中一带;子婴上台后,连皇帝都不敢称,只称秦王。听说起义军已经打到自己的地盘上,子婴也慌了手脚,对身边的大臣们说:“秦国早就失了天下

  • 三国时期哪国经济最发达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三国

    三国时期经济发达吗?哪个地方最有钱?三国时期在周围从事生产活动后,渐渐成为自给自足的庄园制度。坞堡和庄园制度都影响后来魏晋南北朝的经济模式。由于东汉朝廷的崩溃,无人重铸磨损不堪的铜钱,加上大量私钱出现,到三国鼎立后,新发行的铜钱未能广泛通行,只好正式以布帛谷栗等实物为主要货币。曹魏曹魏、蜀汉、孙吴三

  • 三国人物都是单字名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三国,人物,都是,单字,原因,纵观,三国演义,除了,复姓,文

    纵观三国演义里,除了复姓的文人武将外,其余出场之人名字都是单字,如曹操、刘备、张飞、关羽,大家都很喜欢三国历史,可能平时并没有留意这些,小编也是最近才留意到三国人名基本都是单字的事情,那么这是为什么呢?三国人取单字名是有什么规矩吗?下面小编给大家揭秘一下吧!小编查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野史,才得到答案。

  • 三国时期魏蜀吴各国兵力人口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三国,时期,魏蜀吴,各国,兵力,人口,介绍,国是,中国,历史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动乱的朝代之一,魏蜀吴三分天下,战乱频起。那么我们经常听到三国时期的战争都是数十万百万兵力的大型战争,这个说法是正确的吗?当时三国真的有这么多兵力和人口吗?下面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国时期各国的人口和兵力具体是多少吧!三国中蜀国的人口和兵力公元263年蜀国灭亡的时候,国家具体的户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