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武宗李炎平定昭义节度使叛乱过程

唐武宗李炎平定昭义节度使叛乱过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066 更新时间:2024/1/30 0:41:01

在平定了卢龙军乱不久,又发生了昭义镇对抗朝廷的事件。会昌三年(843年)四月,昭义节度使刘从谏病死,其侄刘稹欲仿效河朔三镇惯例,要求袭任节度使职务。当时反击回鹘侵扰的战事刚刚结束,在李炎与宰相讨论此事时,宰相多认为回鹘余烬未尽,边境还要加强警备,再讨伐泽、潞,恐怕国力难以支持,主张同意刘稹的请求。谏官和群臣也都表示赞成。李德裕则力排众议,坚决主张讨伐。他说:“泽潞事体与河朔三镇不同。河朔习乱已久,人心难化,是故累朝以来,置之度外。泽潞近处心腹,一军素称忠义,尝破走朱滔,擒卢从史。”他还进一步分析说:“从谏跋扈难制,累上表迫胁朝廷,今垂死之际,复以兵权擅付竖子。朝廷若又因而授之,则四方诸镇谁不思效其所为,天子威令不复行矣!”李德裕还向李炎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胸有成竹地说:“稹所恃者河朔三镇。但得镇、魏不与之同,则稹无能为也。……苟两镇听命,不从旁沮桡官军,则稹必成擒矣!”李炎听了,高兴地说:“吾与德裕同之,保无后悔。”于是决定对昭义镇用兵。

李德裕奉命起草诏书,派李回出使,宣谕成德节度使元逵、魏博节度使何弘敬为朝廷立功,二镇节帅都到城外迎接,接待极为恭敬。[37]接着便命王元逵为泽潞北面招讨使,何弘敬为南面招讨使,与河阳节度使王茂元、河东节度使刘沔、河中节度使陈夷行合力讨伐,并决定于七月中旬,各道兵马一齐进发。

李德裕总结了贞元、太和年间朝廷伐叛的经验教训,一是各藩镇出兵才离开边境,军饷便由国家负担,则藩帅迁延不再进军;或是取得一县或一栅寨,都以为胜捷,也逗留不前,因此多是出兵无功。这次刚一进兵,李德裕即奏请命王元逵径取邢州,何弘敬直取鄜州,王茂元取泽州,李彦佐、刘沔取潞州,不攻取县邑。[38]因此,各路兵马似尖刀一样,直插入叛镇的心脏地区。二是监军干预军政,束缚了将帅的手脚,指挥不力。李德裕又和枢密使杨钦义、刘行深商定,监军不得干预军事,只取少数兵自卫,赏罚与将帅一视同仁。这样“号令既简,将帅得以施其谋略,故所向有功”。魏博何弘敬出兵迟缓,李炎命忠武军王茂元向魏博方向移动,何弘敬大惊,怕引起内部军变,仓皇出师与刘稹开战。

李德裕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他随时注意前线作战的进展情况,善于抓住薄弱环节,及时正确地处理一些军务。当他发现晋绛行营节度使李彦佐从徐州出发以后,行动迟缓,尚未交战,便立即上奏李炎,认为李彦佐顾望不前,没有讨叛的意思,及时改派骁将石雄取代他。石雄代替李彦佐后第二天,即进击乌岭,连破五寨,俘杀叛军数以千计。王元逵进击山,又击败了刘稹的救兵,立了战功,李德裕则立即奏请李炎,加授王元逵同平章事,大力表彰他的功劳,以激励他将。八月,昭义大将李丕前来投降官军,当时有人怀疑他是诈降,李德裕对李炎说:“自用兵半年,未有降者,今安问诚之与诈!且须厚赏以劝将来,但不要置之要地耳。”这一做法,有利于分化瓦解叛军。九月,叛将薛茂卿攻破科斗寨,俘虏官军河阳大将马继等,劫掠并焚烧了十七个小寨。当时,人情汹汹,还有人扬言刘从谏在世时,蓄养了精兵十万,粮草足用十年,难以攻取,李炎也有些动摇。李德裕则坚定不移地说:“小小进退,兵家之常。愿陛下勿听外议,则成功必矣!”李炎听后,当即对宰相们说:“为我语朝士,有上疏沮议者,我必于贼境上斩之!”于是朝官们遂安定下来。李德裕感到河阳兵力较弱,一旦被叛军击溃,将影响整个战局。他奏请李炎,马上从忠武军调拨五千人,增援河阳军,并请求李炎赐甲一千副,弓三千张,弦箭三万支,陌刀二千口,绢三万匹,及时补足了军事装备,很快稳住了阵脚。

在讨伐昭义镇的过程中,李德裕还善于听从部下的正确建议。其年闰七月,李德裕听取了镇州奏事官高迪的意见,曾有效地对付了叛军的“偷兵术”,并令镇、魏兵“进营据其要害”;他还听取了刘稹心腹、降将高端的合围泽州、断绝固镇寨水道和招降鄜州守将王钊的建议,都取得了成功。

李德裕排除了一个又一个的障碍,加快了讨叛战争的进度。八月,邢、洺、磁三州先后投降。刘稹的部将郭谊、王协见势不妙,遂谋杀了刘稹,投降唐军以赎罪。李德裕昭义镇之所以敢对抗朝廷,郭谊等是罪魁祸首,应该加以惩治,李炎赞同,命石雄将郭谊、王协等祸首械送京城。

李炎平昭义之乱是唐王朝干涉地方藩镇割据的最后一次胜利,对于提高唐中央朝廷权威和增强对地方藩镇的控制力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战争结束后各路割据藩镇重新遵守朝命,唐朝在形式上获得了统一。

标签: 唐武宗

更多文章

  • 高太后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高太后

    王安石变法是是宋神宗时期的一次改革,这次改革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但是变法遭到了高太后的反对,这个高太后高滔滔就是是宋英宗的媳妇儿,宋神宗的母亲。对于王安石变法她是极力反对的,虽然当时有曹太后在,高滔滔说不上什么话,但是不断向宋神宗施加压力。宋神宗本来就是孝顺之人,最终也产生

  • 土木堡之变时明朝有内奸吗?瓦剌在明朝的内应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土木堡之变

    瓦剌通过在明朝居住的瓦剌使臣及明庭内部高中低层内奸,大明边防虚实动静皆已知晓,进攻时间节点选的非常合适。其中就有达官赛因不花、四朝元老御监郭敬的家人把伯、义州卫军士王文、李让、施带儿、喜宁、王喜、小田儿、加失领真、大同指挥李让幼女为也先弟大同王儿妇,也先许以知院,又密受也先赏马四匹,被虏妇女二口。将

  • 宋朝皇室对宗室女的婚姻有何规定?宋代婚嫁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宋朝

    礼制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制度之一,修礼行为首先是一种国家行为。自宋太祖幵始,宋代就开始了对传统礼制的重新修定与整合,如北宋宋太祖时期的《开宝通礼》等,都对婚礼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宋朝皇室对其宗室人员,尤其是对男子娶宗女给出了详细的规定,与此同时,古代贵贱有别的概念,在宋代的婚嫁中也被打破。一、婚

  • 春秋前期的四大霸主分别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春秋,前期,四大,霸主,别是,春秋时代,殷商,西周,下启,战

    春秋时代上承殷商西周,下启战国秦汉,处于新旧时代过渡与转型的阶段,也是中华民族酝酿形成的重要时期,社会各方面均出现大的转变,历史由此呈现纷繁复杂的状况。春秋时期霸主及霸政的出现,对于重整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社会政治秩序,具有相对积极的历史意义。春秋前期,郑庄公小霸,成为春秋霸政的先导;齐桓公&ldqu

  • 秦国及秦朝婚姻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秦朝

    秦简所反映的战国中后期的秦国及秦代是一个过渡阶段,此时女性的家庭地位及经济地位也经历了明显的由高到低的下降过程。从秦简所见女性的婚嫁向来受到人们重视,也是大部分女性一生所必经的重大事件之一。婚嫁中虽包含多方面内容,但秦简所能体现得较为有限,秦简主要从择偶标准、婚期选择等方面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婚嫁的重视

  • 古代殉葬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古代,殉葬,制度,历史,介绍,所谓,殉葬,指的,就是,陪同,

    所谓的殉葬,指的就是陪同死者一起埋进土里的东西,可以是一些珍贵或有象征意义的物品,也可是一些活着的牲畜或做成人形的陶俑木俑,这些东西可以统称为殉葬品。然而在古代,还出现了以活人为殉葬品的人殉制度,大多数发生在帝王、贵族之家,在死后会把他们的娇妻美妾给一起送到坟墓里去,这往往成为了上层贵族压迫百姓的一

  • 甘露之变爆发的历史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发生在晚唐时期,宝历二年(826年),大唐皇帝唐敬宗被宦官刘克明杀害,另一宦官王守澄立文宗为帝。不过文宗虽然是在宦官支持下继位的,可他非常讨厌宦官专权,内心也非常气愤,于是他便和大臣李训、郑注等人密谋诛杀那些掌握着大权的宦官。在835年(唐太和九年),唐文宗以观露为名,把宦官头目仇士良骗至禁

  • 康熙帝撤销三藩的目的及必然性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康熙帝

    康熙帝决定撤藩三藩。早在顺治死时,吴三桂拥兵北上入祭,兵马塞途,居民走避,清廷恐吴三桂生变,命其在城外张棚设奠,礼成即去。康熙帝亲政数年,深知朝廷中外之利害和前代藩镇之得失,曾说:“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厪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康熙六年,吴三桂以目疾

  • 三藩之乱指的是哪几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三藩之乱

    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从时间上来看,三藩之乱开始于公元1673年(康熙十二年)。在耿精忠、尚之信归顺清廷之后,吴三桂于1678年(康熙十七年)在衡州称帝,立国号周,建元昭武,大封诸将。到了公元1681年(康熙二十年)冬,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自杀,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定。对

  • 诸葛诞反叛司马师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诸葛诞

    三国时期,诸葛氏中有三兄弟被史家称为“龙虎狗”。《太平御览·人事部·品藻中》记载:“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雅。”其中,就诸葛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