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周武帝灭佛原因 北周武帝灭佛的影响

北周武帝灭佛原因 北周武帝灭佛的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803 更新时间:2024/1/18 12:14:00

北周武帝灭佛(建德毁佛)是三武灭佛之一,说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武帝建德年间,周武帝下令在当时佛教盛行的北周罢斥佛教,之后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灭佛运动。在这次灭佛运动中,佛像全部被毁,寺庙被收为国有,寺僧也都被勒令还俗。

简介

北周武帝

北周武帝即位之初,循例事佛,但更重视儒学。天和二年(567年)因寺僧日多,滋生是非,国库收入骤减,还俗沙门改宗道教的卫元嵩上书请删寺减僧,此论深合帝心。

武帝为制造舆论,从天和至建德年间(566年-578年),曾七次召集百官及沙门、道士等辩论儒释道三教先后;甄鸾、道安等屡上书驳斥道教,纷纭不息。

天和三年,武帝御大德殿,集百僚及沙门、道士,亲讲《礼记》,欲以儒术治天下。

建德三年(574)五月,北周武帝诏僧人、道人大集京师,斥佛教不净,下诏禁佛道二教,“初断佛、道二教,经象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同时,还下令“三宝福财,散给臣下,寺观塔庙,赐给王公。”其他奉祀崇拜,礼典所不载者,尽除之。

当年六月,设置通道观,选佛、道名士120人,普着衣冠,为“通道观学士”,并置官吏统管。建德六年,北周灭北齐,周武帝入邺城,在原齐境内推行禁佛之令,沙门慧远与帝争论不果。

禁佛后,北方寺像几乎灭绝,僧众多逃奔江南。武帝死后,宣帝、静帝先后继位,佛法又兴。

影响

武帝这次灭佛较为彻底,华北佛教势力为此几乎禁绝,在中国文化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南北朝时代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蓬勃发展的同时,造成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

北周灭佛

各大寺院积累了大量银钱、田地,逐渐形成与朝廷分庭抗礼的新政治力量。出家人依仗寺庙的权势胡作非为,苛扣农民,不受平常法规约束。

大量土地和税捐被宗教组织控制,严重侵蚀国力。在这种背景下,北周武帝决心禁佛。

经过灭佛运动,迫使源自印度佛教积极汉化,在儒教的思想基础上发展出中土佛教,使原先以讲究因果报应和以寺庙财产为基础的早期佛教,转化为一种开放平和的教派,使得佛教在中国得到新生,发展转变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不干预政治力的大宗教。

北周武帝灭佛运动还确立了沙门必须尊重皇权的政治原则,断绝了寺院与政府分权抗礼,发展成为政教合一政权的可能,确立了中国皇朝政教分离的传统。

主要人物

1、周武帝

宇文邕(543年~578年),字祢罗突,是宇文泰的第四个儿子。北周武帝宇文邕,是继北周孝愍帝、明帝之后的第三代帝王,在位十八年(公元561年~578年)。

事件分析

周武帝灭佛之原因有:僧徒滥杂,寺庙多币,蛊害百姓社会。尊崇儒家。刘宗义熙末年,社会目沙门为五横之一,佛徒侵占农田,不劳而获,又可逃避租税力役。

北魏末年,佛徒人数有二百万,寺院三万余所,占北魏人口十五份一。周武帝亲政后第二年,关中荒旱,命当户拿口粮出来卖,而寺僧却借荒年放高利贷。

奸人亦有匿於僧法之下,图谋造反。如北魏孝文帝延兴三年,沙门慧思谋反。

又如太和五年沙门法秀谋反,皆须用兵讨平。周武惩於前事,遂有灭佛之心。帝本信道教,兼奉佛说,唯却深信治国须用儒术。时有还俗僧人卫元嵩者力说武帝建立一理想之地上王国,代替天上之佛国。

嵩与道士张宾相结,二人俱善术数,大受帝信任,武帝于是数次召集大臣,佛道讨论三教优劣。于574年又诏佛道大集京师,帝亲临太极殿主持讨论。张宾与僧人智炫辩论落于下风,帝亲斥佛教不净,智炫反指道教更不净,更牴触武武帝之短。武帝大怒,乃下诏∶“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

由是道观寺院经像被毁,僧尼还俗,归於军民户。综观之,武帝灭佛之根源在於武帝视佛道为虚妄,其组织不纳赋税虚耗国力,欲重振儒家传统,方便其励精图治之意图。

唐中叶以后,诸帝大都信佛,宪宗遣使赴凤翔法门寺迎佛骨还京,更轰动朝野,瞻礼者万人空巷。惟唐自安史乱后,藩镇连年混战,均田制破坏,中央财政日匮,百姓之赋役相对加重,由是百姓借寺院以逃税者渐多。

唐代寺院拥有大量土地,贵族扩充庄园,多与寺院僧人相结,如此则不利于国家经济收入。

武宗即位后即亲信道士赵归真,对佛及其余宗教皆颇有不满。此外,武宗亦欲借没收僧尼产业以裕国家财政。下诏禁道教以外的所有宗教,佛教首当其冲被禁。总计其时拆寺院四千六百余所,被迫还俗僧尼亦多达二十六万多人。

武宗灭佛时宰相李德裕出身北方经学世家,亦为灭佛之拥护者。故是次灭佛可算是儒道二教合力排斥其余各个外来宗教。(是次并毁景教,祆教与摩尼教)其后宣宗立,又复佛法,杀道士刘玄靖等十多人,但武帝前佛教的盛况终亦不可复见了。

国史上除三武灭佛外,至五代周世宗,亦曾打击佛教,曾毁佛寺三万余所,故灭佛之举又有所谓“三武一宗”之说。

标签: 周武帝

更多文章

  • 北周统一北方时间 北周统一北方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北周

    “北周灭北齐之战”一般是指“北周统一北方”,北周统一北方指的是北周与陈朝联盟和北齐的战争,结果以前者获胜告终,北周成功统一北方,陈朝夺得淮南。战争背景北齐因为内乱,势力大为削弱。北周占有今陕西、宁夏、甘肃、四川及河南、湖北等部分地区,实力上对北齐形成优

  • 北周尉迟迥之乱时间介绍 尉迟迥之乱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尉迟迥

    尉迟迥之乱,是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尉迟迥等北周老臣不满杨坚夺权,之后发动的军事行动。背景北周大象二年五月十一乙未日(580年6月8日),北周宣帝去世,北周静帝继位。但是北周宣帝并未制定辅政大臣,这给了外戚杨坚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空间。近臣刘昉、郑译等和杨坚有旧,矫诏引

  • 隋朝“开皇之治”出现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开皇之治表现哪些方面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开皇之治

    开皇之治是隋文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实现了全国统一,同时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后呈现的盛世。简介隋朝开皇年间,隋文帝逐步统一了历经数百年分裂的中国,结束了西魏宇文泰的鲜卑化政策,将被改成鲜卑姓的汉人大臣以及府兵将士,恢复汉姓。另外,隋朝在选官上,废除九品中正制,设立分科考试制度选拔官

  • 北周隋朝“十六卫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十六卫制度

    十六卫制度,是卫府制的最高级阶段,同时也是隋唐府兵制的结晶。简介卫府制的建立,是北周武帝和隋文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它将禁兵和府兵系统融合为一。这种卫既是府兵的基层组织──军府的领导机构,也是掌管京城宿卫的机构。总述府兵制府兵制,是一种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兵农和一、寓兵于农的制度。在天下各地设置

  • 隋与突厥之战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隋与突厥之战的过程与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突厥

    隋与突厥之战,是隋朝对突厥的防御战争。这场战争自581年突厥侵隋开始,到607年东突厥臣服为止,共经历26年的时间。背景突厥早在北魏时兴起于阿尔泰山南麓,于546年552年脱离大茹茹国完成统一。经历伊利可汗、逸可汗、木杆可汗三代征伐下最终攻灭茹茹后成为漠南漠北的强大君主制草原帝国。突厥疆域在沙钵略可

  • 中国古代六部之吏部历史介绍 吏部侍郎是现在什么官 吏部尚书权责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吏部

    吏部,是古代的一种官署名称。简介东汉始置吏曹,改自尚书常侍曹,魏晋以后称吏部。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吏部尚书(号称“天官”)。“吏”指文职官员,多是“官吏”齐称,相当于现代的文职公务员。吏部下设吏部司、司封司、

  • 中国古代六部之礼部历史介绍 礼部侍郎是现在什么官 礼部尚书权责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礼部

    礼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简介北魏始置,隋朝以后为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长官为礼部尚书,其后历代相沿不改。礼部在隋至宋属尚书省,元属中书省,明、清为独立机构,直接听命于皇帝。隋置尚书一人。礼部下辖礼部司、祠部、膳部、主客四司,初由侍郎掌管,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侍郎

  • 中国古代六部之兵部历史介绍 兵部侍郎是现在什么官 兵部尚书权责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兵部

    兵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简介兵部的长官为兵部尚书。曹魏时置五兵,即中兵、外兵、骑兵、都兵、别兵,设五兵尚书;晋设驾部、车部、库部等;唐玄宗时曾一度改为武部。宋设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枢纽,与中书省共同执政,兵部成为虚设。明朝定制之初,以五军都督府掌军令,以兵部掌军政;清朝军权全由皇帝掌握,兵部只

  • 南北朝时期西梁历史介绍 西梁历代皇帝列表 AD555-AD587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西梁

    西梁(后梁,公元555-587年),是中国在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一个国家。简介西梁共传中宗宣帝萧詧、世宗明帝萧岿、惠宗靖帝萧琮三世。公元587年,隋文帝废除西梁。西梁因此灭亡,存在共32年。西梁历史“侯景之乱”中梁武帝饿死,侯景立梁武帝三子萧纲为帝,是为梁简文帝。不久侯景又杀简文

  • 南北朝时期陈朝历史介绍 陈朝历代皇帝列表 AD557-AD589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陈朝

    陈朝(南陈、南朝陈,557年589年),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最后一个朝代,是陈武帝陈霸先于永定元年(557年)代南梁所建立,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历任五帝,共三十二年。简介由于侯景之乱对南朝的破坏,故而陈朝建立时已经出现南朝转弱,北朝转强的局面。陈霸先面临北齐的入侵,率军成功抵御,形势逐渐好转。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