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甲申之变的具体经过 甲申之变李自成做了哪些事?

甲申之变的具体经过 甲申之变李自成做了哪些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4570 更新时间:2024/4/24 9:28:36

清朝据有东北,先后四次入关,得胜而归,正在寻求据有全国统治权的策略。李自成农民军在中原战场上六次击溃明军主力,入据关中,建国大顺,随后派军北上,逼向北京。明王朝积重难返,两面作战,处于南北夹击之中,面临崩溃的边缘,继续倾尽全力,为挽救危局而努力。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克了北京,统治了中国276年的大明王朝宣告灭亡。仅过了40天,清朝军队南下,并迅速摧毁了起义军的大顺政权,以及江南的明朝残余势力,从此开始了清朝对全中国的统治。

过程

明熹宗去世以后由他的弟弟朱由检即位,年号崇祯。他登基后接手的是民穷财匮、内忧外患交织的烂摊子。面对时艰,他回天乏术,多疑、悭吝、刚愎自用的性格导致他缺乏把事情办到底的决心与能力。

最典型的莫过于他对于魏忠贤大案的处理。天年间,宦官魏忠贤与客氏相互勾结,祸国殃民。崇祯皇帝上台后,也曾猛砍三斧头,翦除了魏忠贤、客氏,撤掉各处镇守宦官,并在崇祯三年革去宦官提督。但不久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宦官最贴心,因此又重新起用宦官,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突出地表现在对宦官委以军事大权,让他们提督京营和监军统兵,以及担任镇守和守备。所谓京营是从全国各地更换调来,用以保卫京城的军队。而且,如果外省或边疆有重大战事,必要时京营还得抽调部分精锐前去增援。因此,它不仅人数众多,通常保持着30多万人马,而且装备精良。崇祯帝当政期间,京营自监督、总理捕务、提督禁门、巡视点军大员,皆以御马监、司礼监、文书房的太监担任。这些太监正如万历时刑部主事董基形容的那样,“安居美食,筋力柔靡”“设遇健卒劲骑,立见披靡”。大顺军炮声一响,这些人立刻作鸟兽散。另一个广为人知的典型事例是,崇祯二年,朱由检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听信被清人故意放回的杨太监的话,认定袁崇焕与后金有密约。于次年八月,将袁崇焕处以最残酷的磔刑(凌迟),从此再无抵御后金的优秀统帅。

再说他对农民起义军的态度。朱由检对待农民军的手段与历代皇帝一样,无非是剿与抚,但他对剿、抚经常是举棋不定。就抚而论,从未抓住机遇把和谈进行到底,从而达到瓦解农民军的目的。早在崇祯二年春天,明朝陕西三边总督杨鹤就提出对起义农民以招抚为主、追剿为辅的方针。朱由检对此事认可,甚至说过“寇亦我赤子,宜抚之”。崇祯四年正月,朱由检派御史吴牲往陕西放账,但拨给他的帑银却只有区区十万两,面对哀鸿遍地的广大饥民,无异于杯水车薪,“所救不及十一”。很快,已经投降的起义农民为了生存又再度起义,抢大户的粮食借以活命,造反烈火渐成燎原之势。此后十几年间,明廷与李自成、张献忠等人曾多次和议,均以失败告终,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崇祯帝的决断不当有关。

李自成身经百战,是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家。但是作为一名政治家,他缺乏战略眼光,犯下一系列错误,导致进京后不久即迅速溃败。

李自成在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一,即在西安登基当上皇帝,“国号大顺,改元永昌,百官礼乐悉遵唐制”。李自成在建立政权后提出“三年免征”的口号,这对民众当然有很大的号召力。在进军河南后,李自成更让士卒到处散布“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口号,这种极端平均主义、无政府主义的口号,只能进一步导致大顺军用拷掠追饷来筹集军费,以致在进军北京途中,特别是进入北京后,大肆对明朝的政要、权贵、富商、绅士等严刑拷打,勒索钱财,造成社会混乱,人心动荡。

李自成进京,究竟带了多少人马,史学家说法不一,顾诚(明清史专家)估计是10万人,这是有史料可查的。这充分反映出李自成的轻敌思想,尤其是对关外的清廷认识太少。清廷曾派人递国书给大顺军领导人,建议联合推翻明朝,“共享富贵”,李自成不予理睬。山海关之战,他至多带了6万人马,而吴三桂的兵力是5万人,加上乡勇3万人,以及10万以上的清兵,在总兵力上超过李自成军三四倍,而且大顺军与强大的清军是头一次遭遇,猝不及防,终于一战而溃,从此走上败亡之路。

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曾派投降的太监杜勋进宫与崇祯皇帝谈判。李自成提出的条件据清初史学家戴笠、吴芟记载:“李(自成)欲割西北一带,敕命封王,并犒军银百万,退守河南。受封后,愿为朝廷内遏群贼,外制辽沈,但不奉召入觐。”联系到李自成曾说:“陕,吾之故乡也。富贵必归故乡,即十燕未足易一西安!”[6]以及把在京中拷饷追赃得来的大量金银不停地运往西安,可以看出李自成的目光短浅!他进京的目的,就是为了捞一把,在明宫里过把皇帝瘾。

标签: 甲申之变

更多文章

  • 甲申之变发生的历史背景及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甲申之变

    清朝据有东北,先后四次入关,得胜而归,正在寻求据有全国统治权的策略。李自成农民军在中原战场上六次击溃明军主力,入据关中,建国大顺,随后派军北上,逼向北京。明王朝积重难返,两面作战,处于南北夹击之中,面临崩溃的边缘,继续倾尽全力,为挽救危局而努力。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

  • 如何评价明末农民起义?明末农民起义有哪些正面与负面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明末农民起义

    历史评价正面明末农民战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斗争最尖锐、对后世影响也最深远的一次农民战争。明末农民战争最典型的战术是流动作战,具有很大优越性,义军时分时合,神出鬼没,使明军疲于奔命。明军虽然在数量上占优势,但因督抚与武臣存在矛盾,军政腐败,军队没有战斗力,且分兵作战,在具体战役中往往

  • 明末农民起义的具体经过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农民起义

    经过陕北举义陕西长期以来是全国社会矛盾的焦点,明朝藩王对农民横征暴敛,农民生活比其地区更为困苦,阶级矛盾尖锐。这一地区又是蒙、汉、回民杂居地区,是激烈的民族争场所,各族人民与明朝统治者矛盾很深。因此,陕西地区成为最早酝酿和爆发农民争的地区。在这种社会条件下,以陕西为中心,全国各地农民起义,士兵兵变,

  • 明末农民起义的直接起因 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末农民起义

    明朝末期,天灾人祸不断发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明廷面对皇太极在边外的威胁和内地的灾荒,为了节省开支,精简机构,明廷被迫对驿站进行改革,而陕西又逢旱灾,人民无法生活,只有铤而走险。明末农民起义首先爆发于陕北。这里土地贫瘠,生产落后,赋税和徭役严重,加之连年发生灾荒,所以率先引起农民起义。从天启七年(1

  • 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历史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明末农民起义

    明朝末期,天灾人祸不断发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明廷面对皇太极在边外的威胁和内地的灾荒,为了节省开支,精简机构,明廷被迫对驿站进行改革,而陕西又逢旱灾,人民无法生活,只有铤而走险。明末农民起义首先爆发于陕北。这里土地贫瘠,生产落后,赋税和徭役严重,加之连年发生灾荒,所以率先引起农民起义。从天启七年(1

  •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实力如何?鲁国最后是如何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鲁国

    鲁国(前1032年前249年),周朝的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侯爵,首封国君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由此,周朝的诸侯国中,鲁国不仅是爵位较高的诸侯国,比如秦国君主是伯爵,楚国君主是子爵,而且,鲁国的君主是周公的后人,所以和周王朝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基于此,在周代的众多诸侯国中,鲁国是姬姓&ldquo

  • 北宋赐酺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北宋

    汉唐以来,奖赏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奖赏成为政治乃至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宋代,全国有重大的庆祝活动。发生了皇帝的婚礼、解放后、生日等重大事件。大臣出使,重要大臣病逝。依此类推,它可能会得到奖励。这些赏赐不仅是君主对臣民的赐予和赏赐,也是控制臣民的重要手段。历代帝王都深谙此道,宋代帝王也不例外。纵观宋代,历

  • 春秋时期“弭兵会盟”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弭兵会盟

    在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是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国。为了争夺中原霸主的宝座,晋楚争霸主要有三次大战:前632年城濮之战晋胜,前597年邲之战楚胜,前575年鄢陵之战晋胜。鄢陵之战时俘获了楚王子公子茷,楚共王也被射瞎一只眼睛。前557年晋国在湛阪之战再次击败楚国。前546年弭兵之会后,晋楚大体平分霸权,晋国总

  • 如何评价神龙政变?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神龙政变

    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凤阁侍郎张柬之等人力图拥立李显为君,诬称武则天男宠麟台监张易之、司仆卿张昌宗谋反,率领禁军诛杀张易之、张昌宗,随即包围集仙殿,逼迫武则天退位。次日,武则天命太子李显为监国。第三天,禅让。第四天,李显正式复位。二月初四(3月3日),复国号为唐,武周朝廷终

  • 神龙政变的具体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神龙政变

    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凤阁侍郎张柬之等人力图拥立李显为君,诬称武则天男宠麟台监张易之、司仆卿张昌宗谋反,率领禁军诛杀张易之、张昌宗,随即包围集仙殿,逼迫武则天退位。次日,武则天命太子李显为监国。第三天,禅让。第四天,李显正式复位。二月初四(3月3日),复国号为唐,武周朝廷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