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方腊起义为何失败 方腊起义导火索是什么

方腊起义为何失败 方腊起义导火索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609 更新时间:2023/12/29 15:57:31

北宋末的一次农民起义就是宋徽宗赵佶时,歙州贫苦农民方腊起义。当时宋徽宗、蔡京童贯一伙贪得无厌地压榨人民,赋役繁重,“人不堪命,遂皆去而为盗”。

北宋末年,朝廷已经十分腐败,一方面屈辱的进贡丝绢和银子来向西夏和辽国求和,另一方面,还要更加猖獗的搜刮民脂民膏,加重百姓的负担。更有“应奉局”和“造作局”等,一直搜刮奴役,百姓赋税繁重,不得安居。于是,公元1120年十月,方腊聚众起义反抗。公元1120年十一月初一,起义军占领了帮源洞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方腊自称“圣公”,年号永乐。以抗击政府,劫富济贫为口号,吸引了大批社会底层农民前来加入,不出数日,起义军的人数已升至数万人。当地守城军官得知后,率领5000兵马前往镇压,结果全军覆没。起义军乘胜向东面进攻,一路逼近睦州即今浙江省建德东北梅城镇,当地知州听闻这个消息后弃城而逃。十二月初二,方腊率领部队进入睦州,不仅将贪官斩杀,还打开了粮仓救济百姓。方腊还将兵力分成两路,东路进攻杭州,西路攻打歙州。

公元1121年正月,宋徽宗与金太祖约定,决定一起攻打辽国,准备收回原本属于宋朝的江山。正准备发兵时,忽然听闻杭州已被起义军占领,东南部大乱,只能先放弃北伐的打算。于是宋徽宗马上命童贯等人南下进行镇压。二十四日,童贯率军与秀洲守军一起内外夹击的消灭起义军,起义军战败,退守杭州。二月初七,宋军招降未果便寻机引诱义军先发,果然起义军大败。方腊率众将领苦战了数日,但最终无力回天。起义军七万余人战死,方腊自己也被俘。但农民起义军的战争并没有结束,一直持续到了公元1122年三月,才告一段落。

公元1114年,宋徽宗还修建了延福宫、万岁山等,耗尽了人力物力。宋徽宗还崇尚道教,想要在宫里看遍天下宝物。于是为了在宫中的林苑里布置各种奇花异石,特地派人在苏州设一个“应奉局”,在江东地区搜罗各种花石竹木和珍异物品,送到汴京。没十船组成一纲,这便是“花石纲”的由来了。哪个百姓家里有一块别致的石头,直接冲进去贴上黄纸,这便算是赵宋“皇家”的了。若是看到哪个花木稀奇,也是同理。如若遇到大型的花木,就是将百姓家里的墙全拆掉也要将这花木运回汴京。有时还会趁乱将百姓家中抢劫一空后扬长而去。

本来那个年间百姓的收成都不好,连年灾荒,家中已经没有什么经济收入。结果家中唯一值钱的宝物还被皇家收走充公,这样让百姓的日子根本过不下去,一路上都有许多饿死的百姓的尸体。“花石纲”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也就此成为了方腊起义的直接导火索。方腊本身也是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他清楚的知道“应奉局”对待人民是有多苛刻,也深知每个底层劳动人民心里的怨恨。于是,他站了出来,决心组织大家一起来反抗腐败的北宋王朝。就此,北宋末年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爆发了。

方腊起义是北宋末年一场农民起义,以方腊为首的领导者代表的是百姓利益。那么,方腊起义是正义的吗?从性质上来看,方腊起义是一场反压迫的阶级斗争,北宋末年大量百姓常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北宋徽宗赵佶只知贪图享乐,把江山社稷全都放在乱臣贼子手中,以蔡京为首的官员把持朝政,加速了北宋朝廷的腐败。百姓常年生活在高压政策之下,在无处申诉之下,只好跟随方腊等起义者揭竿而起。从方腊起义出发点来看,方腊起义是一场正义的战争,以方腊为首的底层民众,他们看不到北宋朝廷的希望,所以只能联合起来反抗不平等生活。北宋末年,土地兼并严重,有权势的阶级抢占贫农土地,迫使农民离开土地。

在没有土地劳作的基础之上,农民还要承受繁重的赋税。方腊不忍百姓被官僚阶层欺压,只好号召广大百姓联合起来反抗朝廷。除了上述理由之外,方腊起义是正义的吗?从方腊起义结果来看,虽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方腊起义在众多农民起义中是影响颇大的一场民间运动,它加速了北宋腐败朝廷的瓦解。方腊起义敢于向统治者宣告农民阶层的理想,1120年10月时,方腊率领众位百姓在歙县爆发起义,他们以“求一日饱食不可得”为口号向北宋朝廷发起声讨。在方腊带领下,起义成员迅速达到上万人。

北宋末年民间爆发了多场农民起义,其中最为代表性的就是宋江起义和方腊起义。从这两次起义结果来看,宋江起义和方腊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那么方腊起义为何失败呢?从性质上来说,方腊起义是一场农民起义,它代表的是下层农民对政治、经济的不满。纵观历史上无数次农民起义,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而导致农民起义失败的根本性原因就是农民阶层的局限性。方腊本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因看不惯北宋朝廷的黑暗统治,所以号召百姓揭竿而起。方腊比较聪明的一点在于,他以摩尼教的名义招揽起义群众,所以在很短时间内,方腊就召集了大批起义主力军。方腊虽然获得大批拥护者,但是方腊起义在很短时间内就失败了。其原因在于,北宋末年,国家综合国力虽然积贫积弱,但是还没有走到民不聊生的地步。当时,北宋朝廷投入大量人物和物力来镇压各地农民起义,方腊起义刚爆发不久,就遭到北宋朝廷强力镇压,所以以失败而告终。

方腊起义为何失败,方腊等领导人自身的局限性。在方腊的筹划之下,起义并没有往期望的方向发展,他们以为朝廷调集兵力需要很长时间,没有想到的是北宋朝廷迅速调集十五万兵力将起义军打得措手不及。方腊起义军虽然有兵力雄厚,但是他们没有作战经验,很快就被精锐的宋军击败。

标签: 方腊起义

更多文章

  • 西晋爆发的八王之乱指的是哪“八王”?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西晋,八王之乱

    公元291年-公元306年,西晋皇室之间互相争夺整个中央最高权力,同姓王之间“同室操戈”而引发的战乱。其中,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人为西晋这场内斗的始作俑者和主要参与者,因而在史书上将其称为&

  • 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目的是什么 独尊儒术对后世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独尊儒术

    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是汉朝时候的著名政策。独尊儒术到今天,依旧是我们历史课上的重点。然而,独尊儒术的阴谋是什么?在独尊儒术的背后,又有谁从中作梗?还有一种观点,独尊儒术竟然是假的?!关于这些疑问,今天都会得到深刻的解答。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近现代

  • 大汶口是父系氏族社会吗 大汶口的墓葬习俗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大汶口,父系氏族

    大汶口是父系氏族社会吗丰富的文化遗存,显示出它与中原仰韶文化有显著差别,反映了一种新的独特的文化类型。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使黄河下游原始文化的历史,由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证明山东龙山文化是继承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它不仅为山东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为黄、淮流域及山东、江浙沿海地

  • 大汶口距今多少年 大汶口的地理优势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大汶口

    大汶口距今多少年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2500年,并于1959年发现。大汶口的地理优势是什么大汶河北岸,距东岳泰山60华里,是驰名中外的大汶口文化发祥地和历史上著名的商埠重镇。大汶口属自古有名的土质肥沃、水源充足的“汶阳田”,地下资源丰富,104国道、京沪铁路、京沪高速公路

  • 九世之乱的影响是什么 九世之乱有什么争议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九世之乱

    九世之乱的影响是什么九世之乱使商朝“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相结合的王位继承制度遭到破坏,商朝统治力量遭到严重削弱,无力再顾及四方诸侯、方国,诸侯不再向商朝朝见纳贡。西北方少数民族如土方、鬼方、羌方等趁机发展实力,日益威胁着商朝的统治。混乱使商朝贵族内

  • 九世之乱的经过是怎样的 九世之乱最后怎么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九世之乱

    外壬在位时,商朝国力开始有衰落的迹象,邳和侁的部落发生叛乱。外壬死后,他的弟弟河亶甲继位。河亶甲是商王大戊的儿子、商王仲丁、外壬的弟弟。河亶甲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对外战争,致使商朝国力再度衰落。他曾迁都于相(今河南省内黄县境内),出兵征伐蓝夷和班方,并先后派彭伯、韦伯征服背叛的邳和侁部落。河亶甲死后,他

  • 九世之乱指的是什么 九世之乱的背景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九世之乱

    九世之乱指的是什么九世之乱是商朝自商王仲丁后,连续发生王位纷争,又屡次迁都,使王朝中衰、诸侯离叛的事件。商朝的王位继承制为“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相结合的继承制度,这两种制度的混用,造成王位继承处于混乱状态。这一动乱历经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

  • 后梁皇帝朱友贞发动政变原因和历史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友贞

    朱友珪的弟弟是朱友贞,朱友贞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梁的最后一位皇帝,他在位时间是913年到923年,在位十年。在开平元年,朱温称帝后封朱友贞为均王,任命左天兴军使、东京马步军都指挥使。在凤历元年,朱友贞联合袁象先等人密谋推翻朱友珪,即皇帝之位。在龙德三年,朱友贞被后唐所迫而自杀,年仅36岁。图片来源于网络

  • 汉朝出现外戚干政原因是否是因为幼主登基造成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外戚干政

    什么是外戚干政?外戚干政,是指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君主的母族、妻族通过和统治者的亲密关系,利用为母为妻的身份干预朝政,提拔娘家亲戚,把持朝政的现象,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实例,特别发生于皇帝幼下或者无能的情况下。图片来源于网络外戚干政是古代封建社会统治阶层权力扩散的一种普遍现象,在东南亚特别是中国、日本

  • 李渊晋阳起兵的过程 李渊晋阳起兵的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渊

    晋阳起兵,又名太原起兵、太原起事,隋朝末年,农民起义遍及全国各地,公元615年(大业十一年)隋炀帝杨广以李渊为山西河东慰抚大使,不久又拜太原留守,以北备突厥,并镇压今山西省境内的农民起义。当时,隋政权已呈土崩瓦解之势,统治阶级一再发生大分裂,地主武装和义军星罗棋布于各地。李渊晋阳起兵李渊素有大志,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