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其他六国为什么没效仿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有哪些代价?

战国其他六国为什么没效仿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有哪些代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702 更新时间:2024/1/26 18:56:23

其实秦国真正从商鞅变法中获益也经历了好几代人的努力,而且实行商鞅变法的代价也非常大,不仅是动了皇室贵族的奶酪,还给百姓打开了一扇通往权贵的大门。所以秦国想要继续推行商鞅变法,还把商鞅给处死了。至于说其他国家他们也有自己的一套政策,就看实行的效率和最终的结果是不是令人满意了。不过秦国能够变法成功还是付出了很多东西的,到了秦始皇这代才看出成效,最终灭六国首次完成了全国统一。

秦国在战国前期还比较弱小,经济、文化、军制等各方面都很落后,以致被东方诸侯视为戎狄。秦国在战国前期,经常被魏国吊打。最惨的一次,要属前389年吴起以未有军功者五万,兼车五百乘,骑兵三千匹,而大败秦军五十万,尽夺秦国河西之地。

秦孝公继位之后,痛定思痛,重用商鞅而实行变法。开阡陌、行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并实行“奖励耕战”、“利出一孔”的政策,驱使秦人必须以敌军的头颅换取功名富贵,以刺激秦人对战争的渴望。自此,秦军出关征战天下,便鲜有败绩。致使东方诸侯畏秦如虎,皆谓秦军为虎狼之师。

那么,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强盛,而商鞅变法的措施又不是机密。为何其他诸侯,却不效仿秦国的商鞅变法呢?

其一,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是“利出一孔、奖励耕战”。而这种变法措施也只适宜秦国那种社会结构较为简单、经济较为单一的国家。而魏、齐、韩等诸侯国的手工业及商业等都极为繁荣,其变革的方向就不可能是“利出一孔”。比如“利出一孔”的思想最早见於管仲的《管子·储蓄》篇,其中写道:利出于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不诎;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

但是,管仲的改革措施却是通过一系列“通货积财”的手段,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甚至将娼妓行业都纳入了官营。齐国在管仲的治理之下,商业昌盛、百姓富足,而齐地也是我国先秦两汉时期最为富裕的地区。而富裕的地方,其谋生的渠道就比较多,故而对战争就失去了很大程度的兴致与依赖。

商鞅正是利用秦国的贫穷落后,将“斩敌首与功名富贵”相挂钩,才激发了秦人的战争热情。而东方各诸侯国,其手工业及商业等都较为繁荣,就不可能自断经脉而实行“利出一孔”的政策。

其二,效仿商鞅变法会动摇东方诸侯的统治基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纷纷实行不同程度的变法,以加强中央集权。而加强中央集权是以打压宗族力量为代价的,而宗族的力量原是各诸侯国的统治基石,各诸侯国都是在两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而秦国的商鞅变法对宗族力量打压最为彻底,这固然极大地加强了君权,但也使得失去宗族力量拱卫的“君权”变得更加脆弱。秦朝后来过早灭亡,亦与此有很大的干系。

其三,商鞅变法是以对外掠夺为基础的。任何变革都是对利益的重新调整与划分,其必然会触犯既得利益者,而既得利益者本身又往往是实权者,这就是变革的最大阻力所在。就像一块蛋糕,你无论怎么分,都会有人不满。唯一能安抚各方的办法,就是将蛋糕做大,以让各方都尽量满意。而商鞅变法的成功,正是与秦国对外战争的胜利是相辅相成、互为促动的。假使,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接连几场战役都以惨败收场,那么,商鞅变法也就自然夭折。

而秦国实行变法之后,接连几场大胜,也与秦国的地理优势及其抓住了机遇密切相关。秦为四塞之国,易守难攻。正好趁魏、齐两国争霸,魏国惨败,其西线力量防卫空虚。秦国又以欺诈之术大败魏国,才奠定了秦对魏的军事优势。而东方诸侯都是四战之地,不允许存在某国超强的局面,而很容易遭到他国围攻,五国伐齐便是例证。所以,秦国后来的成功,也并不足以证明秦国的商鞅变法就优於东方六国的变法。

而商鞅变法还有一个弊端,就是对掠夺颇为依赖。其兼并天下的过程,就如同不断地并购资产,其资产是累积的过程。而一旦天下一统之后,情形就倒置了,秦国本身过於残暴而与六国故地结怨颇深,且秦国较东方六国落后,商鞅那一套措施并不适宜东方六国的土壤。以致秦国起初并购过来的良性资产全转化为公司坏账,而秦帝国却不能再通过战争的手段以获得利益,反而要燃烧帝国的脂肪去各地平叛,结果连原本没有起义的秦、巴蜀之地也被六国故地的起义所吞噬。

标签: 商鞅变法

更多文章

  • 太平天国为什么没能推翻清朝?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一共经历了14年,也不算短。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战争,为什么太平天国没能推翻清朝政权呢?主要还是因为太平天国自身也出现了很多内部问题,到了后期已经看不到当初团结的样子了。其实很多人对太平天国的平价也是褒贬不一,因为太平天国的起点让人怀疑,而且还遭到了中外势力的共同镇压。那我们究竟

  • 清朝文字狱有哪些例子?清朝文字狱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文字狱

    文字狱自古就有,但是文网之密,处刑之重,规模之广,在封建社会中,以清朝为最甚。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先后发生了数十起大大小小的文字狱。什么是文字狱?文字狱就是统治者挑剔文字的过错而兴起的大狱。大的像几十本的专着、诗文集,小的则一篇短文、一首诗、一封信,甚至一字半句的言语,不管是自己作的,还是抄别

  • 嘉定三屠简介 嘉定三屠清军杀了多少人?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嘉定三屠

    嘉定三屠是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清军攻破嘉定后,清军将领李成栋三次下令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清军颁布剃发令,嘉定百姓拒不从命。乡绅侯峒曾带领嘉定绅民起义反清,清吴淞总兵李成栋立即领兵五千来攻。嘉定城城破,李成栋下令屠城,市民之中,悬梁者,投井者,投河者,血面者,断肢者,被砍未

  • 石亭之战是如何帮助孙权称帝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石亭之战,孙权

    其实在三国时期,东吴多次靠着诈降击败曹魏,这一招基本算是屡试不爽。赤壁之战大家肯定都很熟悉,石亭之战同样也是因为周鲂诈降诱敌成功,而且石亭之战的胜利也让孙权能够顺利建立吴国登上皇位。所以对于孙权来说,石亭之战的胜利格外重要,甚至是整个东吴的重要转折点的,当时孙权就是因为占不到称帝的理由,才晚了曹丕还

  • 刘秀为什么定都洛阳?为什么没有继续用长安?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刘秀

    西汉与东汉,虽然都是汉朝,但是因为都城的地理位置的原因,我们习惯性地给它们用上了不同的叫法。其中,西汉的都城长安,东汉的都城是洛阳。而东汉,是汉室后裔刘秀重新夺回江山建立的,既然都是汉室,为什么刘秀没有选择继续使用长安作为首都,而是要定都在洛阳?洛阳与长安之间又有什么分别吗?汉朝有东汉和西汉两种说法

  • 明朝是如何选择都城的?历史上差点迁都到南京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明朝

    其实在古时候,每位开国皇帝对于都城的选择都非常重视,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明朝建国是如何选择都城的。其实朱元璋前确定迁都北京以后,过了一段时期朝中出现了要还都南京的声音,而且还差点就同意了,那最早朱元璋为什么要选择北京作为都城呢?朱元璋自己是南方人,却选择要在北方立都还是比较令人感到不解的。关键是朱元璋

  • 周天子为什么会烹煮齐哀公?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周天子,齐哀公

    说到周天子其实大家应该都觉得这个人还算是一位很有道理的人,他不会这么样的去做一些让人觉得无法理解的事情,但是我们仔细的想想的话你会发现他还是做了一件让人觉得十分绝望的事情的,话说他竟然把齐哀公给煮了,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庄公四年,

  • 唐朝宦官为什么都是大财富者 唐朝宦官怎么富起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唐朝,宦官

    只要为官,就有贪污的机会,宦官作为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特有产物,他们兼具了家奴与官员的双重身份。而纵观唐朝,宦官可谓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从阉割之人的“家奴”到成为大财富的所有者,那么他们到底怎么富起来的。一、国家俸禄宦官也会获得其他的赏赐,如皇帝即位、担任军国之事、对皇帝翎戴

  • 独龙族的历史介绍 独龙族民族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独龙族

    独龙族是我国尚保存着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家族公社特征的少数民族之一。尽管在总的发展趋势上己走向日益解体的道路,但在生产力、土地形态、社会组织和婚姻制度等方面都仍具有父系家族公社的明显特征。独龙族的族称始见于《大元一统志》丽江路风俗条,被称为“撬”。明清时称为“俅&rd

  • 刘备决定北伐有人能劝住刘备么?诸葛亮为什么说不动刘备?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刘备

    刘备决定要北伐以后,很多人都劝刘备不要意气用事,但刘备最终还是决定起兵向东吴发起进攻。但最后却是惨败而归,而且还让蜀国的国力大减,如果当时有人能够劝住刘备会不会整个三国的走向也会被改变呢?关键是好像并没有人能够说服刘备,就连诸葛亮也都劝不动,有人说法正在的话说不定可以成功,不过就拿当时的情况来看也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