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居正改革的内容 张居正改革失败的原因

张居正改革的内容 张居正改革失败的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499 更新时间:2024/3/2 21:19:27

张居正是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为改变明朝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矛盾而进行的变革,称之为“张居正改革”。然而,张居正改革最终没能从根本上挽救明王朝。

张居正改革的内容

政治上

张居正首先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张居正创制了“考成法”,严格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诏旨情况,要求定期向内阁报告地方政事,提高内阁实权,罢免因循守旧、反对变革的顽固派官吏,选用并提拔支持变法的新生力量,为推行新法做了组织准备。并且整顿了邮传和铨政,他的为政方针是:“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和“强公室,杜私门。”

张居正上疏请行在内政方面提出著名的考成法,为政方针是“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最后明神宗批准了请求。

军事上

为了防御蒙古鞑靼入寇边关,张居正派戚继光守蓟门,李成梁镇辽东,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了“敌台”3000余座。他还与鞑靼俺达汗之间进行茶马互市贸易,采取和平政策。从此,北方的边防更加巩固,在二三十年中,明朝和鞑靼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使北方暂免于战争破坏,农业生产有所发展。万历七年(1579),张居正又以俺达汗为中介,代表明朝与西藏黄教首领达赖三世(索南坚错)建立了通好和封贡关系。在广东地方,先后任殷正茂和凌云翼为两广军备提督,先后领兵剿灭了广东惠州府的蓝一清、赖元爵,潮州府的林道乾、林凤、诸良宝和琼州府的李茂等叛乱分子,岭表悉定。这对安定各地人民的生活和保障生产正常进行,发挥了积极作用。

张居正还在东南沿海地区分段设寨,修整兵船,严申海禁。在他当政的万历初年,基本上肃清了多年以来一直困扰明廷的“南倭北虏”的边患。

经济上

一条鞭法

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这是张居正改革的重点。他认为赋税的不均和欠额是土地隐没不实的结果,所以要解决财政困难的问题,首要前提就是勘核各类土地,遂于万历八年十一月,下令清查全国土地。在清查土地的基础上,张居正在万历九年(1581)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这是自唐朝行“两税法”以来,我国赋税史上的又一次大改革。,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推动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一条鞭法”,又称“条编法”,其主要内容有:统一役法,并部分地“摊丁入地”。把原来的里甲、均徭、杂泛等项徭役合并为一,不再区别银差和力役,一律征银。一般民人不再亲自出力役,官府需要的力役,则拿钱雇人应差。向百姓征收的役银也不再像过去按照户、丁来出,而是按照丁数和地亩来出,即把丁役部分地摊到土地里征收,这就是所谓“摊丁入地”;田赋及其他土页方物一律征银;以县为单位计算赋役数目;赋役银由地方官直接征收,以减少各种弊病。

一条鞭法的实行,在中国赋役制度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条鞭法”的推行,使明政府的岁入有了显著的增加,财政经济状况也有不少改善。国库储备的粮食多达1300多万石,可供五六年食用,比起嘉靖年间国库存粮不够一年用的情况,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水利方面

万历六年(1578年),张居正推荐、起用先前总理河道都御史潘季驯治理黄河、淮河,并兼治运河。潘季驯在治河中贯串了“筑堤束沙,以水攻沙”的原则,很快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万历七年二月,河工告成,河、淮分流。计费不足50万两,为工部节省资金24万两。徐州、淮安之间800余里的长堤平等蜿蜒,河水安流其间。因而,“田庐皆尽已出,数十年弃地,转为耕桑”。黄河得到治理,漕船也可直达北京,“河上万艘得捷于灌输入大司农矣”。

张居正改革失败的原因

一、一心为了国家也就是老朱家的江山,对皇上和皇室约束太严,随着皇上年龄的增长,"甚恶之",但还是勉而从之;

二、对宦官管理比较严,对冯保互有利用,对下面的太监基本不准干政,太监外出,常派"缇骑监督",一帮阉人,不敢言而恨之;

三、土地兼并,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而这在封建社会,就触动了统治集团的利益;

四、裁减冗员和机构,加强学政,都影响了地主知识分子投机晋级快速跻身官场的渠道;

五、减少下级官员的特权待遇,外出"形同旅途",工资又低,怨气不小;

六、不注意尊重同僚,大家十分惧怕,但怨气是有的。举俩个例子:张父殇守制,皇上和内阁大小事务均千里加急报"阁老"亲批,"副总理"们一点权力没有,他们能高兴吗?第二件事,一个亲王纳贿,张派轻骑飞马去缚,远在楚地,不敢反抗。可见张居正的威势。但物极必反也在于此。

七、纵容下人游七为非作歹,一个赖皮,竟官居五品,同僚恶之,在老百姓中,对张的形象有很大打击。

标签: 张居正改革

更多文章

  • 贞观之治是哪个皇帝开创的 贞观之治具体表现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被史学家称为千古明君,而贞观之治则是唐太宗统治下的盛世。唐太宗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发展经济文化、加强民族外交关系等,最终实现取得天下大治的局面。贞观之治是哪个皇帝开创的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统治下的治世,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故史称&ldqu

  • 开皇之治是谁创造的 开皇之治如何形成?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开皇之治

    隋文帝杨坚二十多年的统治时期,经过一系列的措施稳定民生、政治社会安定、经济文化得以发展,促成了著名的开皇之治,隋朝整体实力得以上升。开皇之治是谁创造的?开皇之治是隋文帝杨坚统治下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的时代。开皇之治如何形成政治方面隋文帝时期在政治经济制度上进行了大量改革,其中影响最深远的

  •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孝文帝改革措施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北魏孝文帝

    孝文帝改革实际上是孝文帝的一场汉化运动,通过汉族政治、经济、军事等措施推行汉化。孝文帝的改革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鲜卑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北方民族,拓跋部是鲜卑族活动在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的一个分支。拓跋部不断南迁,在西晋时,部落首领拓跋猗卢因为帮助当时朝廷抗

  • 党锢之祸发生在什么时代 党锢之祸事件经过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党锢之祸

    宦官专权是东汉末年一大隐患,士大夫们对此不满,因而发生党锢之祸。虽然宦官专权结束了,然而汉朝伤及根本,最终走向灭亡。党锢之祸发生在什么时代党锢之祸发生在中国古代东汉桓帝、灵帝时,前后共发生过两次。党锢之祸以豪族诛杀宦官几尽,结束长期宦官专权结束。党锢之祸事件经过第一次党锢公元166年(延熹九年),宦

  • 为什么叫“光武中兴” 光武中兴具体表现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光武中兴

    光武帝刘秀光复汉室,而他的统治时期也被称为“光武中兴”。刘秀在位期间实行一系列措施,让东汉称为“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迎来了历史上著名的“光武中兴”。为什么叫“光武中兴”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奉行的是

  • 汉朝抵御匈奴的前方基地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汉朝,匈奴

    自从武帝亲自巡视北方边境以后,汉朝对匈奴的战略,一直到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的五十年中,主要是采取正面防御,削弱其侵略势力的方针。公元前105年,匈奴乌维单于死了,他的儿子儿单于继位,因惧怕汉兵的袭击,便把他的人畜往西北方向迁徙。从此,他的部属与汉朝对应的边郡也改变了,左部直对云中,右部直对酒泉、

  • 文景之治出现在哪个朝代 文景之治具体表现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君主社会第一个盛世,是由汉文帝与汉景帝两父子开创的。汉初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无为而治的政策有效的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文景之治出现在哪个朝代文景之治出现在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41年的汉朝初期,是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文景之治体现在哪些方面政治方面无为而治汉帝国建

  • 少康中兴简介 少康中兴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少康中兴

    少康中兴少康是我国夏朝的第六位天子,他经过多年缜密计划、各种手段达到中兴夏朝的目的,我们把他统治的辉煌时期叫做“少康中兴”。同时,少康中兴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以“中兴”命名的时代。从“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rdq

  • 盘庚迁殷的时间 盘庚为什么迁殷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盘庚迁殷

    商朝最早在亳建都,由于种种原因此后三百年中迁了五次,自盘庚迁都殷后,商族才定居下来不再迁徙,商朝也开始繁荣昌盛起来。所以说“盘庚迁殷后273年,更不系都”。盘庚迁殷的时间盘庚迁殷在公元前1320年。商后期王年在《尚书·无逸》中有所叙述,古本《竹书纪年》亦保存两条

  • 武丁中兴简介 为什么会出现武丁中兴?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武丁中兴

    史书将武丁统治的59年间称为“武丁中兴”,除了来自个人的雄才大略外,还有丞相傅说的辅佐,对内大治,对外征伐,才有了武丁中兴的局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武丁中兴到底是怎么回事。武丁中兴任用贤德武丁少年时,父王小乙便把他下放到民间,与普通民众们一起劳作,武丁不仅锻炼了自己,还访得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