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代政风与唐代监察制度:开放、包容与宽容

唐代政风与唐代监察制度:开放、包容与宽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4899 更新时间:2024/2/16 11:30:24

唐代富有特色、行之有效的监察机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君权,防止了行政权力的滥用,有效地阻遏了政治、经济的腐败,化解了不少尖锐的矛盾

史家历来称颂“汉唐盛世”,而以“贞观之治”“开元之治”为代表的唐朝,更是中国历史上政风最佳的时期。“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唐初盛世的形象化写照。而富有特色的、行之有效的监察机制,是这个大好政治局面的有力保障。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君权,防止了行政权力的滥用,有效地阻遏政治、经济的腐败,化解了不少尖锐的矛盾,使社会和谐,人民安康。唐代监察机制的宝贵经验,对今天的我们仍很有示。

唐代监察机制顺应历史潮流,充分反映出时代特征

唐朝的时代特征之一:开放性

唐朝是打开国门,对外开放的王朝。唐朝曾与白衣大食(其中有今之西班牙)等300余国或地区往来,大诗人王维的著名诗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便是这一宏阔气象的生动写照。唐太宗以博大的胸怀,看待外国。他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认为,外国的风俗人情与中国不同,“不必猜忌”,如与他们搞好关系,则“四夷可使如一家”。唐代积极发展海外贸易,扬州、明州(今宁波)、泉州、潮州、交州、广州,是当时的重要港口,中国船队已能远航到阿曼湾和波斯湾一带,中国的造船技术,在全世界独领风骚。唐朝皇帝都积极了解外部世界。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返京后,唐太宗便让他写出南亚次大陆及西域各国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详情的《大唐西域记》,玄奘用一年时间写完,成了世界名著。即使被史家斥为“昏庸”的唐僖宗,也很熟悉西方世界。他在接见伊拉克人依宾瓦哈伯时,在向他了解阿拉伯世界情况后,告诉他:伊拉克(阿拉伯)、中国、突厥、印度及希腊是世界五大强国,并向他展示了皇家收藏的摩诃末(即穆罕默德)、摩西、耶稣等各国圣人像,并熟知他们的史迹,瓦哈伯深为折服(张星火良《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唐王朝在首都长安设置鸿胪寺等机构盛情接待外宾,其中除使节外,也有商人、文化人等。李约瑟在其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1卷中指出:“唐代确是任何外国人在首都都受到欢迎的一个时期。长安和巴格达一样,成为国际间著名人物荟萃之地。”英国历史学家威尔斯在《世界简史》里描述中国汉唐时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这个赞颂并非过誉。

唐朝的时代特征之二:包容性

唐朝是各民族融和的王朝,中央王朝对外国人,对国内各民族,都很包容。历史学家向达指出:唐朝“一切文物亦复不间华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唐朝的功臣李光弼是契丹后裔,政要李正已是高丽人,著名诗人、《西厢记》祖本《莺莺传》作者元稹的祖宗是拓跋族(参见《旧唐书》)。更有不少阿拉伯人、朝鲜人、日本人等等,来华做官,或参加科举,走上仕途,其中有些人,与中国官员、知识分子包括著名诗人,结下了深厚友谊。

当时长安人口“不啻百万”(《韩昌黎全集》),据近代学者研究,外国人主要是西域胡人的人口,超过万人,当时长安城东的一位老者,曾感慨地说:“今京师与北胡杂处,娶妻生子,长安中少年,有胡心矣。”(陈鸿《东城老父传》)长安城内,佛教、道教、景教、摩尼教等中、外宗教,一起风行。胡乐、胡舞、胡食、胡药,已与中国文化水乳交融。

唐朝的时代特征之三:宽容性

唐朝的多元性,导致了唐朝政治文化的宽容性。宋代理学家程颢、朱熹都指出,“唐有天下,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君臣父子夫妇,盖其源出于太宗”。“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无礼之事,不以为异。”(陈登原《国史旧闻》)这正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太宗及其唐王朝,在君臣、父子、夫妇之间是相当宽容的。《唐律》中没有禁止中国人与外国人、汉族与少数民族通婚的条文。从敦煌的文书来看,夫妻离婚,仍相互尊重,丈夫备马礼送妻子出走。至于皇帝娶弟媳、皇帝以儿媳为妃、女性称帝等,都是外来的游牧民族遗风所致,朝廷上下不以为非。朝政更是如此。魏徵为秘书监,有人告他谋反,太宗说:魏徵过去是我的政敌,但他只是忠于他的事业而已,我照样重用他,怎么可以“妄生谗构”?遂斩诬告者,依旧信任魏徵。贞观十九年(645年),高丽王高藏莫离支盖苏文派使者来长安,向太宗献二美女,太宗对使者说:我可怜这两个女孩离开她的父母兄弟于本国,如果我爱其貌美而伤她们的心,我不做这样的事。遂让这两个女孩回国(吴兢《贞观政要》)。这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事。

唐代监察机制的特色

第一,以人为本,将司法与监察有机结合

唐代尽管中外思想交汇,多种宗教并存,但唐朝皇帝尊奉的是儒家。儒家学说并不主张无限制地扩大君权,而是限制君权。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又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逻辑上就是对不爱百姓的帝王的否定。孟子更宣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把百姓放在首位,这是“仁政”的核心。唐朝开国者李渊、李世民在总结隋代灭亡教训的基础上,深刻领悟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李世民主政后,确立了“安人宁国,先存百姓”的国策,强调“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贞观政要》)。因此,“大唐自贞观初,以法理天下”(《贞观政要》),也就是依法治国。而“用法务在宽平”(杜佑《通典》)强调宽宏、平和。他主持制定的《贞观律》,与隋律相比,500条中死罪减少92条,改流罪为徒罪71条,同时删去除反叛恶逆不道外“兄弟连坐俱死”的条文。唐太宗反对在法令中“多为隐语”,主张法律透明化,让吏、民明法,避免触犯法网。更强调慎刑,尤其对死刑特别慎重。早在贞观元年,太宗便指出:“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贞观四年全国判死罪的犯人只有29名,开元二十五年才58名,故清末法学家沈家本说:“刑律以唐为得中,而《唐律》并无凌迟、枭首、戳尸诸法。”(杨鸿烈《中国法律思想史》)这充分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唐太宗还规定,“自今以后,大辟罪皆令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议之”(《贞观政要》),开创了中国法制史上“九卿议刑”的先例。

大理寺是全国最高级的审判机关,但必须经刑部复核才有效,对于死刑的判决,须奏请皇帝批准。在司法过程中,监察系统有机介入。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关,掌管纠察弹劾事宜,因之也负责大理寺和刑部司法审判活动,遇有重大案件或疑案,有权参与会审并受理上诉案件。甚至由御史中丞与刑部侍郎、大理寺卿一起,组成“三司推事”,类似近代的特别法庭,并把会审的结果,最后报皇帝审批,体现了对人的处理的慎之又慎。

在一般的诉讼制度外,京城由殿中侍御史负责京畿一带地方的巡回审判和纠察治安,全国各地由监察御史进行巡回审判,以补救一般诉讼制度的不足。

唐代还允许大案直接向皇帝申诉。事主可以在路旁迎驾申诉,称“邀车驾”。又在长安、洛阳两京城门外置有大鼓,让伸冤者敲鼓,叫“挝登闻鼓”,武则天时更在朝堂上置铜铸“仲冤匦”,“伸天下之冤滞,达万人之情状。”(杨廷福《唐律初探》)皇帝直接受理伸冤,并专设简单、通畅的管道,使下情上达,堪称是以人为本、重视法制治国的结晶。

第二,唐朝的“封驳”,不仅可以封还皇帝的诏书,甚至可以涂改诏书,在诏书上批示

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曾指出:“人主之所患,莫大乎唯言,而莫予违。”事实正是如此。皇帝最大的毛病,是所谓“口含天宪”,他的旨意是不能违背的。但是,我国历史上有悠久的权力牵制的传统,包括对至高无上的皇帝,进行权力限制,“封驳”就是很有效的机制。汉哀帝欲封董贤,丞相王嘉认为,此封不妥,退回诏书。史学界认为,这是“封驳”之制的开始。但是汉代以后,“封驳”没有形成固定的制度,也没有专职官员。到了唐代,才由门下省(按:中央王朝的机要机构,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设置侍郎、给事中等专司其职。不仅封还皇帝错误的诏敕,并驳正臣下错误的章奏。唐朝的封驳,不仅可以封还诏书,甚至可以涂改诏书,在诏书上批示。例如:贞元二年(公元786年),皇帝下诏任命白志贞任浙西观察使。门下省的柳浑认为不妥,上奏疏说,白志贞出身小吏,不宜超常提拔,“臣以死守,不敢奏诏。”(《新唐书》)唐宣宗任命李燧为岭南节度使,送达这项任命的使者,已办完相关手续。给事中萧放认为这项任命不妥,要求追回诏书。宣宗正在奏乐,来不及派专使,便立即派现场的一位伶工,骑马将这封任命诏书追回(《新唐书》)。宣宗初年,李藩担任给事中,对诏书的不妥处,即于诏书末端批上意见,退还。后升任门下侍郎,兼宰相。宣宗“密诏下中书门下曰:王锷可兼宰相。藩遂取笔,灭宰相而署其右曰‘不可”(《新唐书》)。从而纠正了宣宗的错误。臣下可在皇帝诏书上批改,签上自己的意见,皇帝不以为非,表明唐朝的政治开明度,前无古人。从唐朝史料来看,唐时封驳,对于中枢行政,也经常提出积极建议,纠正错误,防止权力的滥用,同官之间不避嫌。

第三,唐朝皇帝具有宽容的胸怀,鼓励谏官进谏,勇于纳谏,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唐太宗与武则天,是杰出的代表

中国历史上的监察制度,简言之,便是台谏制度。台指御史台,也就是监察御史;谏指谏官,向皇帝进谏。先秦时期就有谏官,但到汉代,谏官制度才比较完善。但是,历代进谏有成效的,是唐代。有不少官员,并非谏官,也争相进谏,成效显著。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唐朝皇帝具有宽容的胸怀,鼓励谏官进谏,勇于纳谏,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唐太宗与武则天,更是杰出的代表。对于唐朝的谏诤,近来唐史学者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胡宝华依据史实,对唐朝近三百年的171起进谏事件作了统计,纳谏者114次,进谏成功率为68%。从进谏数量与纳谏的成功率来看,太宗朝均首屈一指:进谏37起,魏徵一人“所谏前后二百余事”(《贞观政要》)达数十万言,均能切中皇帝之失。除去与太子相关的拒谏事件外,太宗仅三次未纳谏(胡宝华《唐代监察制度研究》)。进谏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诸方面,有些更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唐太宗聪敏一世,也难免糊涂一时。“裂土封邑的观念一直在他的胸海里萦绕回绝,长达十年之久。”(胡如雷《李世民传》)他既想分封其子孙,也想分封功臣。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他宣布长孙无忌、房玄龄、李靖等十余人为各州刺史,让他们的子孙世袭,绝大多数朝臣包括谏官,都坚决反对,李世民终于改弦易辙。倘若没有群臣坚决、持久的进谏,李世民就有可能重犯历史错误,陷入吴楚七国之乱、八王之乱那样的危局。

武则天在纳谏方面,比起唐太宗有过之无不及。太宗暮年,“虑人致谏”或“杜谏者之口”(《全唐文》),而武则天晚年更能纳谏,无拒谏之意。她组织编《臣轨》一书,提出臣子应“外扬君之善,内匡君之恶”。她特别尊重并注意保护直臣,狄仁杰好当面廷争,她屈意从之。当鲠直大臣被人陷害时,武则天均尽力营救。苏良嗣当宰相时,与尚书韦方质有隙。方质犯法当诛,胡乱攀引良嗣,“则天特保明之”(《旧唐书》)。宋王景为官刚正不阿,经常遭到酷吏、武则天男宠张易之等的陷害,但“则天察其情,竟以获免”(同上)。谏官及一些臣下对武则天的进谏,有时干预了她的私生活,直指其隐私,对常人来说,情何以堪,但武则天不但不怪罪,还给予奖励。这在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中,是难能可贵的。

标签: 监察制度

更多文章

  • 唐代的中央军事决策及其特点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代

    在中国古代专制集权的政治制度下,皇帝是军国大政的最高决策人。代表皇帝参与决策并且执行决策的是宰相。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统治以来,历朝历代的皇帝制度和宰相制度,既一脉相承,又有所变更。与西汉相比,唐代宰相没有汉代宰相权力那么大,也没有设立像太尉那样的中央最高军事长官。唐代中央决策机制以三

  • 辛亥革命后废除了哪些传统陋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辛亥革命

    1911年的今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长达2000余年的封建时代,同时还结束了一系列落后的社会风俗,也是一场民俗界的大革命,具体有哪些社会风俗变化呢?1.剪掉辫子:男人从此改头换面1912年3月5日,大总统孙中山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当时,革命党人视蓄辫为清王朝的恶政,是满洲贵族奴役汉人

  • 辛亥革命后为什么要善待清朝皇室?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辛亥革命

    颠覆清朝统治的辛亥革命起义在武昌的夜晚打响了第一枪,这一枪也象征着清朝统治的结束,辛亥革命爆发后迅速在全国蔓延,在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十几个省都宣布了独立,此时的清朝已经名存实亡。再后袁世凯带领自己的北洋军对给清朝两百六十八的统治划上了一个句号。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也宣布退位。但是不管是当时强大的北洋军还

  • 袁术过早称帝是他加速失败失去天下的原因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袁术

    其实袁术的实力在东汉末期,三国初期真的算得上高配了,想必于蜀汉一个简直天上一个简直地下了,所以袁术也算是拿了一副好牌,但是最后袁术却没有打成功,而且也算是过早的死亡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袁术为什么会这么早的就失去了天下呢?有的人分析说他过早的称帝了,那么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原因?下面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分

  • 朱元璋为什么要定国号为“明”?“明”在当时有什么寓意?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朱元璋

    在倚天屠龙记当中,朱元璋成了明教的人,后来张无忌把位置让给了朱元璋,才让他当上了皇帝,所以朱元璋也是起国号叫“明”。但在正史当中,朱元璋究竟为什么要起国号为“明”呢?今天就来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实际上这个“明”和佛教的明王有关,

  • 宋朝的极端政治:前朝功臣司马光差点儿被"掘墓劈棺"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司马光

    宋哲宗赵煦(1076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北宋第七位皇帝(1086年1100年在位)《同舟共进》授权发布,请未获得授权的媒体直接与同舟共进杂志社联系岭南:打击政治对手的绝佳流放地宋神宗死的时候只有38岁。这个胸怀大志的理想主义者平生只做对了一件事情:发动变法。他也只做错了一件事情:停止

  • 明朝为何成为最大太监帝国 明朝太监权力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朝

    明朝是宦官当政的朝代,朱元璋最怕宦官专权,但恰恰是这个明朝,成为中国历史上宦官最有权势的时代,被人们耻之为“最大的太监帝国”。明代宦官用事最久,握有的权力极大,在中国宦官史上力拔头筹。宦官问题,历来是中国几千年封建政权的毒瘤。各朝各代,将这个问题处理得好的并不多见。柏杨说中国

  • 明朝对衣着打扮的严格要求 朱元璋颁布法令良莠不齐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朝

    朱元璋时明朝的开国皇帝,登基以后,就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当时朝廷对各色人等的穿着打扮有明确规定,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颁布的一些法令良莠不齐,常呈现出小农经济狭隘的思想。比如那些有关巾帽的禁令。禁令规定,所有文武官员,除了本等纱帽外,遇到雨天,可以戴雨帽。公差外出,允许戴帽子,入城则不许。将军、力

  • 五胡十六国历史年代列表 十六国皇帝列表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五胡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历史年代列表及其皇帝列表:成汉:年代:304347年;民族:巴氐族;皇帝:李雄前赵:年代304329年;民族:匈奴;皇帝:刘渊、刘曜后赵:年代319351年;民族:羯;皇帝:石勒前凉:年代(320376年;民族:汉族;皇帝:张茂前燕:年代337370年;民族:鲜卑;皇帝:慕容皝前秦:年代3

  • 锦衣卫的前身是什么?汉武帝绣衣使者的历史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锦衣卫

    汉武帝时期,中国出现了一支秘密部队,这些人身穿绣衣,手持节杖和虎符,四处巡视督察,只要发现了不法问题,就可代天子行事。对于这只部队,汉武帝称他们为“绣衣使者”,又称作“绣衣御史”、“绣衣直指”、“绣衣执法&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