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南迁的宋朝还能牢牢掌握巴蜀这一块地方?

为什么南迁的宋朝还能牢牢掌握巴蜀这一块地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743 更新时间:2024/2/16 0:09:12

说到金国把宋朝灭亡之后的事情,其实金国也不算是完全的灭亡了宋朝了,因为宋朝这个时候选择了南迁了,话说南迁的宋国其实当时是远距离的掌握了一块富庶的地方了,这个地方就是我们熟悉的巴蜀了,而且是牢牢掌握的,那么有的网友问了这个宋国为什么有这个能耐,下面就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

在南宋大溃败的背景下,巴蜀能顶住金人的猛攻,得以保全,实在是非常不容易之事,首要功臣就是吴玠吴璘兄弟。

在富平之战失败后,关、陇六路几乎都落入金人之手,倘若金兵再攻下和尚原,就打开从陕西通往四川的大门。

和尚原位于秦岭北麓,今陕西宝鸡南。升任秦凤经略使的吴玠到任后,马上着手和尚原的防御,积粟缮兵,列栅固垒。绍兴元年(1131年)五月,金人兵分两路来攻。面对汹汹来犯之敌,有人提议避敌锋芒,退屯汉中。吴玠慨然道:“我在此,寇不敢越。保和尚原即是保蜀。”遂与其弟吴璘率军还击,四战四胜,力挫强敌。

第一次攻打和尚原失利,令金兵主帅兀术蒙羞,他当即亲自率领十万人马,杀赴宝鸡,造浮桥渡过渭水,进薄和尚原。吴玠召集众将士,以忠义相勉,并与诸将士歃血为誓。他对弟弟吴璘说:“今日是我兄弟报国之日,若兵败,宁我兄弟相死,不令将士先亡。”

面对金兀术十万大军泰山压顶式的进攻,吴玠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地形优势,阻击敌军。金兵人数既多,便得倚赖后勤补给。吴玠悄悄派出一支军队,截击金兵粮道。在宋军的偷袭下,金兵的后勤运输线频遭打击,兀术粮草不足,难以发动进攻。吴玠推断金兵很快要撤军,遂纵兵于深夜出击,连破十余座金营。兀术仓皇而逃,半途又遭到伏击,身上还挨了两箭,为了逃命,他把须髯都剃光了。堂堂金国统帅尚且如此狼狈,其他金兵自不必说,被宋军俘获者以万计。

和尚原之役,确保了四川大后方的安全,也暂时遏制住金人在西面的进攻。

绍兴二年(1132年),关陕战区总司令张浚被调回朝廷,张浚知人善任,临行前嘱咐吴玠、刘子羽、王彦等将领,倘若金兵入侵,三人应互为声援。

次年,即绍兴三年(1133年)正月,金兵再次大举进犯,目标直指王彦驻守的金州。在金兵的强攻下,王彦不敌,只得放弃金州。刘子羽得悉金州失守的消息后,急命部将田晟守饶风关,同时派人快马召吴玠入援。

吴玠手率数部急行军一昼夜抵达饶风关。金国大将撒离强攻六昼夜,尸积如山,仍然拿不下饶风关。强攻不成,撒离喝派出敢死队从小道绕到吴玠军后,居高临下攻饶风关。吴玠的兵力本来就不多,况且在急行军后又苦战多日,终于不敌,被迫退守西县。

饶风关失守后,刘子羽已无险可守,也只好焚烧了兴元府的积贮,退守三泉。金兵遂入兴元府,屯兵金牛镇,通往四川的门户已打开。

在此危急时刻,刘子羽与吴玠没有自乱阵脚。

两人商量后决定分别扼守险要关隘,以坚壁清野的战术拖垮金兵。吴玠移师仙人关,刘子羽则退守谭毒山,同时把汉中一带的粮畜内迁。撒离喝率军深入,想一鼓作气攻入四川。然而在巴山秦岭之间,运输不畅,金兵粮饷不济,以致不得不杀马为食。在此期间,刘子羽与吴玠不断派出游兵骚扰,令撒离喝寝食难安。更要命的是,由于不适山林环境,疫疠流行,金人大量染疾,死亡甚众。在这种情况下,撒离喝不得不撤军。刘子羽、吴玠乘机出击,斩获无数。

撒离喝的这次进攻,先胜后败,伤亡过半。金兵撤走后,刘子羽又乘机收复兴元与汉中之地。不久后,王彦也收复金州。宋、金双方又回到战前的相持局面。

在刘子羽与吴玠的努力下,四川又一次转危为安。

绍兴三年十二月,金国元帅兀术又一次率重兵杀到和尚原,吴璘奉哥哥吴玠之命,放弃和尚原,向仙人关方向撤退。

仙人关已成为宋、金两军的必争之地!

绍兴四年(1134年)三月,金国元帅兀术与撒离喝及伪齐军队共计十余万人,气势汹汹地杀向仙人关。金兵凿山开道,兀术发誓定要攻破仙人关。

从双方兵力对比来看,吴玠居于绝对劣势,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吴璘率军从武阶路入援,战七昼夜,突破金兵封锁,终于与吴玠会师于仙人关。吴玠设下两道防线,他自己守卫第一道防线,吴璘守卫第二道防线。

金兵使用各种方法进攻仙人关,先是以云梯攻击垒壁,吴玠部将杨政以撞竿击碎敌人的云梯。兀术再使出铙钩、火箭等战法,但在众志成城的宋军面前,始终无法破关。数日后,吴玠料敌锐气已失,遂主动出击,与吴璘各率一队人马,捣入敌营,金兵阵脚大乱。金兀术自忖难以攻克仙人关,且损兵折将,遂引兵而去。殊料吴玠早派部将王俊埋伏于河池,袭敌于归途,又斩获颇丰。兀术、撒离喝这些金国沙场宿将,个个垂头丧气,退回凤翔去了。

吴玠吴璘兄弟再创奇迹,把金人死死挡在川蜀门户之外,保住了这块富庶的“天府之国”。史书对吴氏兄弟有着极高的评价:“方富平之败,秦凤皆陷,金人一意睨蜀,东南之势亦棘,微玠身当其冲,无蜀久矣。……吴玠与弟璘智勇忠实,戮力协心,据险抗敌,卒保全蜀,以功名终,盛哉!”

标签: 宋朝

更多文章

  • 中国历史上的告老还乡制度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告老还乡

    中新网北京8月20日电最新出版的《中国人大》杂志刊登靳友成的署名文章,介绍我国历史上的告老还乡制度。全文如下:“告老还乡”,又称“告老还家”,“告”是请求,“老还乡”是年老回到家乡,“告老还乡

  • 古代后宫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后宫

    古代后宫制度中国古代帝王的内职机构和组织形式,主要由后妃、女官、内侍、宫省等制度构成。它作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部分在中国存在了4000年,与中国传统的政治奠基密切相关。它集中体现了君主的特权,在政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具有极大的腐朽性和残酷性。后妃中国古代帝王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广繁后嗣,使王位有

  • 隋唐军事贵族集团的起源西魏八大柱国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西魏

    古代中国的魏晋时期有过许多政治贵族,几乎垄断了当时的政治权力,到了南北朝时期,曾经风光无限的东晋门阀世族们,随着东晋的灭亡,刘宋的兴起而逐渐衰败,王谢庾桓这些响当当的贵姓也已经不复当年,眼看中国贵族的黄金时代就要结束,这时,一个新兴的贵族集团横空出世,一飞冲天,延续了中国贵族时代的寿命,并开创了一个

  • 蒙古“四大汗国”是哪四大 并非成吉思汗时代下的分封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蒙古

    经常在网络上看到蒙古“四大汗国”的提法,但究竟是那“四大汗国”呢?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指成吉思汗时代分封的“术赤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

  • 消失的古国之楼兰历史介绍 楼兰民族历史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楼兰

    楼兰国,有记载可查的历史共有800多年。这个神秘的国度,曾经是人们生息繁衍的乐园。她身边有烟波浩淼的罗布泊,她门前环绕着清澈的河流,人们沐浴着大自然的恩赐,在碧波上泛舟捕鱼,在茂密的胡杨林里狩猎……活在历史与传说中的神秘国度“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扞泥城,去阳

  • 消失的古国之乌孙历史介绍 乌孙民族历史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乌孙

    乌孙流浪的西域骑士西汉时期的乌孙乌孙国西汉初期游牧于天山以北。公元前2世纪初叶,乌孙与月氏均在今甘肃境内敦煌祁连间游牧,北邻匈奴;后放弃敦煌祁连间故土,迁至伊犁河流域游牧。后来与汉朝共同对付匈奴,汉朝先后有细君、解忧公主下嫁乌孙。从公元前53年起,乌孙有了大小昆弥两个王统,分疆而治。二者都是内讧迭起

  • 消失的古国之月氏历史介绍 月氏民族历史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月氏

    月氏(yùeshì)为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一个民族名称,早期以游牧为生,经常与匈奴发生冲突,其后西迁至中亚,开始发展,慢慢具有国家的雏型。由于大月氏位处于丝绸之路,控制着东西贸易,使它慢慢变得强大。到后来被匈奴攻击,一分为二:西迁至伊犁的,被称为大月氏;南迁至今日中国

  • 消失的古国之匈奴历史介绍 匈奴民族历史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匈奴

    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草原的一个游牧民族。自西周起,匈奴开始威胁中原王朝,战国末期赵将李牧曾大败匈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蒙恬北击匈奴,使匈奴不敢南下牧马。汉武帝时,霍去病击匈奴至今蒙古国境内狼居胥山,卫青东路扫平匈奴王庭。后匈奴分裂为两部,南匈奴被汉朝安置在河套地区,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北匈奴逐渐西

  • 消失的古国之匈奴历史介绍 匈奴民族历史简介之二 匈奴大事年表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匈奴

    屡战屡败,匈奴人远遁他乡(二)在这一突发性事件之后,跟随郅支单于迁到威海边的匈奴人在史书中消失了。直到公元4世纪末,当他们的后裔渡过伏尔加河和顿河入侵欧洲时,匈奴人的踪迹才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匈奴人进入欧洲时,离开蒙古草原的家园已经有300多年了。这300年间,他们是如何生活的详情没有人知道。我

  • 匈奴大事年表之二 匈奴历代单于世系列表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匈奴

    公元七四年八月,汉令诸属国囚任兵,赴军营公元七五年三月,北匈奴破车师后王,围金满城。七月,北匈奴围攻汉耿恭。十一月,北匈奴围柳中城。又攻耿恭于疏勒城。公元七六年汉边郡兵与南单于,共攻北匈奴。公元七七年三月,北匈奴复据伊吾地。公元八三年六月,北匈奴三木楼普大入请降汉。公元八四年北匈奴向汉请市,许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