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西夏为什么亡国 西夏人的后裔在哪里?

西夏为什么亡国 西夏人的后裔在哪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421 更新时间:2024/1/25 8:13:01

西夏国的主体民族是党项族,又称党项羌,古羌族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代羌族是一个大系,有很多的分支,有因地域划分的,如:白兰羌、宕昌羌等等;也有因族群划分的,如:党项羌、吐谷浑羌等等。

根据西夏国王自己的叙述,西夏王的祖先是鲜卑的一支拓拔鲜卑创建的元魏(因为孝文帝搞汉化,把自己的姓该成了元,历史上也有人叫北魏为元魏)的后人。

根据历史记载,北魏的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大兴改革,改姓氏为元,后行汉化,遭到当时周围不少拓拔贵族的反对,于是很多拓拔的贵族远徙代北(回老家),一部分拓拔人则西迁入居了关中一带,并跟当地的羌人逐渐生活在一起。

因此,西夏王国就有了复杂的民族成分统治阶级的王族是鲜卑拓拔人,而广大的国民却是党项羌。

这种少数民族征服统治多数民族的例子,在历史上并不少见。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人口数量较少的鲜卑拓拔人在中原地区经过与汉民族的接触,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思想,与周边多数民族相比具备更加优越的政治统治艺术。

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也屡见不鲜,比如乞伏乾归创造的西秦、秃发氏的南凉、鲜卑慕容的吐谷浑等等,都是鲜卑人利用群羌建国的范例。

西夏的建立,对当时中国北方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能够清楚的看到,西夏立国之国际周边环境实在是太恶劣北方是日益强大的蒙古部落、东方是辽和金、南方是汉民族建立的宋帝国,后来还有西边的耶律大石所建的西辽政权。

在强敌环伺中,西夏以武立国,终不能长久,最终在对金对蒙古的战争中耗尽了最后的一点力量……

蒙古部落崛起的初期,正是利用了西夏与金的矛盾,西夏与金的战争消耗了双方的实力,为日后蒙古的崛起打下了伏笔。蒙古人自1205年开始,到1227年,用了整整22年的时间,先后经过5次战争,终于灭亡了西夏。

1.公元1205年,铁木真带领蒙古骑兵向南进攻西夏。攻克了西夏的重要军事基地力吉里寨,并围攻落思城,蒙古人烧杀抢掠,把能带走的东西全带走了,包括人口与牲口、粮食,后来蒙古人尽兴而去,收获颇丰。

等蒙古人退兵之后,夏恒宗(李纯佑)下令重修各地被蒙古人毁坏的城池,下令民众要振作精神,抵御蒙古入侵,并把首都兴庆府改名为中兴府。

2.公元1206年,铁木真在翰难河河畔举行的蒙古人大会上,当选为蒙古老大,号成吉思,公元1207年秋天,铁木真借口夏国不交纳贡品,你纳钱粮,于是发动了第二次对西夏的战争。攻占了西夏的边防军事重镇翰罗孩城。

但是蒙古人看到当时西夏的兵力还比较强盛,军容齐整,再加上屯兵5个月,粮草消耗很大,后勤接济出了问题。为避免更大的损失,蒙古人于1208年主动撤退。

3.公元1209年,铁木真率领蒙古大军亲征,发动了第三次对西夏王国的军事入侵,蒙古大军出黑水城,强攻翰孩罗城,夏襄宗(李安全)派儿子承祯为元帅,进行了坚决的抵抗,双方死伤惨重。

蒙古军经过苦战攻克了翰孩罗城,并且俘虏了西夏太傅西壁讹答(也有人叫“鲜卑讹答”,因为“西壁”与“鲜卑”音近)后,乘胜南进,直抵中兴府外围的的重要关隘克夷门,蒙军初战不利,后趁夏军松懈之时,设计俘获夏军新统帅“嵬名令公”,蒙古军攻克了关隘,直接抵达中兴府。

蒙军引黄河水灌城,夏军死伤惨重,城墙都要坍塌了,夏王派使臣去金国求救,但是金国不予理睬,城危在旦夕,正巧这时候蒙古人自己修的引水堤坝也垮了,大水反而淹了自己,于是蒙军同意了夏王的投降申请,解围走人,临走的时候放了夏军的统帅嵬名令公,和太傅西壁讹答,夏王李安全献出自己的女儿求降战争告一段落。

4.由于蒙古伐金,金也与夏的战争连年不断,双方损失都很大。到了公元1217年,蒙古人对西夏发动了第四次进攻,再次包围了中兴府,夏神宗(李遵顼)出奔西京灵州(甘肃的武威),并派人投降,蒙军撤走。

到了1223年,铁木真派人责骂夏王不安份守己,不纳贡,于是神宗不安于位,让位于次子德旺,自己城太皇。

德旺趁蒙古攻金的时候,放弃了神宗皇帝实行的附蒙侵金的政策,并且联络周围的部落对抗铁木真,有两个事情可以说明,一是德旺收留了铁木真的死敌另蒙古部落头领的儿子,二是德旺在铁木真要求派军支援的时候居然说“等你们扛不住了我们再派人”。

德旺是清醒的,他认识到蒙古人收拾完金之后一定会回手灭了夏,于是积极组织抗蒙的同盟。此举大大激怒了铁木真,公元1224年,蒙古总管华北诸军的统帅木华黎的儿子得悉夏人不轨,于是率军从东面进攻夏城银川。

夏军数万人战死,人口、牲畜死伤惨重,守城的主将塔海被抓,同年,蒙军攻沙洲(现在的甘肃敦煌),几个月没打下来,于是半夜挖洞想摸进去,没想夏军引火入洞,蒙古人烧死不少。

夏城也损失很大,人几乎死绝,牲口也消耗殆尽。到了公元1225年,铁木真回到漠北和林,在那里他解决了4个儿子的封地问题之后,借口夏始终未真心臣服,大举伐夏。

1226年,又借口夏不出兵助战,不交质子为理由,东西夹击,一路军由新疆东进攻克敦煌,在进攻肃州时,夏军坚守,但是城里的党项呛人大户做了蒙奸,蒙军屠城,仅仅留下了献城的那一家人几百口。

另一支大军10万人,由铁木真亲自带领,从漠北南征,克黑水城之后进占贺兰山,与西路军汇合,7月,攻克西凉府,夏将投降,夏献宗德旺以夏国城池不能长久,并且敌人日益逼近,终如忧虑而死,年仅46。

他侄子南平王睍拥力即位。11月,铁木真围灵州派遣老将夏军的统帅嵬名令公带领10万人增援。经过死战,灵州失守,蒙军进围中兴府,这一围就是半年……

5、公元1227年,蒙古伐金,打破金军,6月铁木真重病,夏末帝求降,提出要准备物资迁徙人口给予一个月的宽限,铁木真同意了,但是在夏准备投降事宜的时候,铁木真死了。

于是夏王在投降的时候被杀,夏王城遭到屠城,就此灭国。

但是,夏亡国之后,夏国的拓拔贵族带领部分民众迁徙到了现在西藏甘孜一带的藏区木雅,重新建立了西吴王国。这个历史上的西吴王国,有专家考证出就是西夏王国的延续。

至今,西藏甘孜地区来流传着西吴王的传说。这个西吴小国在明朝时期协助朝廷平叛,受到朝廷册封,被封为明正土司,世袭爵位。后来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因为子嗣断绝而停袭。

这个西吴与西夏的关系,很类似耶律大石的西辽与大辽。如果把木雅地区的西吴王国470年历史计算在内的话,那西夏的兴起到彻底的消亡,整整经历了800年,这也是历史上的一个延续时间超长的王国。

西夏一个辉煌的文明,一直崇拜汉人文化。但是其周围有太多少数民族在窥探它的领土,最终在一次次战争中,消耗掉自己最后的体力。而昔日的文化也随着一起淹没在历史中,我们只能从零星的资料中去了解它的面貌。

标签: 西夏

更多文章

  • 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是作为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却没有能够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革命后的中国实质上依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因此辛亥革命失败了。其失败之因有:1、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提出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革命派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企图以承认

  • 朱元璋长相之谜:朱元璋的真实长相丑陋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元璋

    【朱元璋长相之谜】朱元璋真的长得丑吗?上面的两张画像,一个是浓眉大眼,五官端正,相貌堂堂;一个是脸颊狭长,大耳隆鼻,胡须浓密,相貌丑陋。这两张画像其实画的都是同一个人,他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那么,一个人为什么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面孔呢?朱元璋真实长相到底是怎么样的?到底哪个画像是真的哪个是假的呢

  • 吐蕃为何能多次击败唐朝军队?吐蕃为何不能灭掉唐朝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吐蕃

    了解过中国历史的小伙伴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的唐朝是当时世界上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但是在当时唐朝有一个劲敌,那就是吐蕃。唐朝期间,唐朝与吐蕃常常发生战争,有时候唐朝还会被吐蕃打的屁滚尿流,甚至有段时间还攻破了长安城。但是即便如此,吐蕃就是无法灭掉唐朝,那么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唐朝是中国军事实

  • 永嘉之乱简介 永嘉之乱的起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发生在西晋晋怀帝司马炽永嘉年间,是由居住在中原的少数民族人发动,永嘉之乱使得西晋的国力受到重创。趁着西晋政治混乱之际,胡人趁机入侵中原,很快就把西晋打得毫无还击之力,发生了很大的祸事。那么,永嘉之乱的起因是什么呢?永嘉之乱的过程是怎么样的?永嘉之乱的影响有哪些?以下是永嘉之乱简介。永嘉之乱,

  • 历史上长安是如何被弃用的?长安为什么不在适合当首都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长安

    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为什么会在唐朝以后遭到弃用呢,到底是出现了什么问题导致长安不在适合被当做首都?其实开国皇帝在选择都城的时候会考量的方面还挺多的,既要自己过舒服还要保证自己的位置不被轻易推翻,所为寻找一片风水宝地也不是什么容易事。都有十三个朝代在长安度过了,难道赵匡胤就是不行这个邪所以要迁都么?这次

  • 维也纳会议的历史影响有哪些?维也纳会议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维也纳会议

    拿破仑一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那些曾多次被这个可恶的“科西嘉人”打败的欧洲统治者们便聚在维也纳,想要清除法国大革命带来的种种变化。上至君主、公爵、首相、大臣、大使、总督和主教,下到这些人身后的秘书、杂役和仆人,所有人的工作都曾因那个可怕的科西嘉人的回归而中断(现在他只能待在圣赫

  • 高句丽历史介绍 高句丽民族历史简介 高句丽是如何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高句丽

    高句骊族在朱蒙建高句骊国前,以氏族、部落为单位,分布于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至吉林省集安县一带,高句骊国的建立,标志着高句骊族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同时也是高句骊共同体兴起的开端。以后,随着高句骊国的强盛和破灭,高句骊共同体也随之壮大发展和解体。西晋时期高句骊高句骊国建于公元前37年(西汉建昭二年)。

  • 夫余历史介绍 夫余民族历史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夫余

    夫余是历史上东北腹部地区第一个建立政权的古代民族。它的兴起,是伴随着夫余国的建立才为中原人所知的。关于其兴起过程,今所见资料最早是东汉王充在《论衡?吉验篇》中追叙夫余国来历的传说,后为《魏略》转载。大意为:橐离国王的侍婢因受从天而降的“气”有孕而生东明,国王恶之,先后弃之于猪

  • 肃慎历史介绍 肃慎民族历史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肃慎

    肃慎,亦称“息慎”、“稷慎”,其先为“玄夷”,夏、商时期生活在黑水(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一带一个古老部族。肃慎,濊貊,东胡被称为古东北三大民族。古籍中把“肃慎”部落领地称为“肃慎国&rdquo

  • 东胡历史介绍 东胡民族历史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东胡

    东胡,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强盛一时的北方民族,因居匈奴(胡)以东而得名。春秋战国以来,南邻燕国,后为燕将秦开所破,迁于今辽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流域。燕筑长城以防其侵袭。秦末,东胡强盛,其首领曾向匈奴要求名马、阏氏和土地,后为匈奴冒顿单于击败。退居乌桓山的一支称为乌桓;退居鲜卑山的一支称鲜卑。东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