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时期设立的引见制度是什么?引见制度具体又包括哪些内容?

清朝时期设立的引见制度是什么?引见制度具体又包括哪些内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016 更新时间:2024/1/1 3:56:56

引见制度是指清朝皇帝引见官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官员的任免的制度,它是加强皇帝人事权的重要制度。清朝引见制度发端于顺治时期,当时顺治皇帝下发谕旨,要求吏部将全国各地官员分为三等并参加考试,考试成绩为上等者可被列名引见,皇帝面见官员根据其表现任职。此后,随着皇权的加强,引见制度也趋于成熟,引见范围也日益扩大,直到乾隆朝,引见制度终于成型,雍正时期引见时期发展到顶峰。

引见场景

朝规定,所有四品以下官员的任用、升迁或降职都需要事先面见皇帝,再由皇帝定旨。顺治皇帝时期,还只有月选官的引见,指的是部分应选上等州县官缺的人员参加引见,上等官员以下不必引见,只由吏部铨选即可。到了康熙时期,所有的州县官员都须参加引见,并由皇帝面定。康熙朝后期引见范围又扩大至道员以下、教职以上的各级地方官员,并出现了俸满推升官员的引见,乾隆皇帝又将俸满官员的引见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了知县、千总以上。

雍正皇帝对引见制度极为重视,他对于所有引见均评定等级,并根据等级进行任免。同时,他还创设了“轮流引见”,要求各地官员须轮流来京引见,以达到监控全国中上层武官员的目的。

清朝引见制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入仕选拔,清朝规定通过凡通过科举考试,都须带领引见后方可授职,有拣选、大挑等形式。拣选指吏部选择一些条件优秀的巨人引见,一般三年举行一次,不过也有不定期的拣选,主要是根据实际需要,对表现优异者发往边省以州县试用。

引见文书

二、升迁调补,通过引见而升迁调补的形式非多样,比较常见的有月选引见、拣选引见、俸选引见、保荐引见等。其中月选引见主要是中下层官员,一旦有月选缺出的情况,会由吏部负责掣签铨选。即便是未参加科举考试做官者,如捐纳等途径,虽然无须经过引见入仕,但是在日后的升迁调补中也要经过引见。

三、降革处罚。这类引见主要针对的是工作失职、犯有重大错误的官员。他们被引见的方式是多样的,有的是被参劾后赴吏部引见;有的被本省督抚考察为才力不堪胜任者,因而要引见请旨;有的因公诖误官引见,这些官员由本省督抚直接送吏部引见。

雍正帝年轻时的画像

官员被引见时,一般由王公大臣或部院堂官带领,引见地点设在乾清宫,有时也会在养心殿。引见之前,要先刊写引见单,主要是列明被引见官员的履历和银监原因,由引见官奏完履历后,皇帝会根据实际情形提问,由官员面奏,有时还会当场让官员参加考试甚至和诗作赋。皇帝作出决定的依据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是依据官员的履历、当场表现,有时也有根据官员的言行举止、相貌来决定的。皇帝对官员作出升迁降革的决定后,会用朱笔直接批在阴间单上,结束后交军机处拟旨。

引见制度是皇帝考察官员的重要途径,通常而言,对于在引见时表现好的官员,不仅可以当场享有升迁的待遇,而且在日后仕途中,往往能迅速升迁,位居要职。皇帝也往往会在引见时挑选中意的官员,大力培植,使之成为自己的心腹。

不过自嘉庆朝开始,吏治逐渐废弛,引见制度也迅速衰落,到了光绪朝,引见制度实际上已成为一纸具文。

参考文献:

黄十庆:《清代的引见制度》,《历史档案》1988年第1期。

王志明:《雍正朝引见制度的若干问题》,《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年第5期。

陈洁、王云庆:《“引见”面试:雍正的独特用人术》,《领导之友》2014年第9期。

标签: 清朝引见制度

更多文章

  • 郑成功为什么要收复台湾?郑成功是怎么收复台湾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郑成功

    公元1661年3月,中国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兵25000人、战舰近500艘,从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直抵台湾西海岸,在台湾人民的支持下,经过九个月激战,击败荷兰殖民者,迫使荷兰侵略者挂起了白旗投降,被侵占了三十八年之久的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发兵收复台湾,是被动的。因为,在清军的重

  • 汉和帝如何创建“永元之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汉和帝

    汉和帝刘肇,东汉第四位皇帝。生于建初四年(公元79年),汉章帝刘炟的第四子,生母为梁贵人,后来过继给皇后窦氏为继子。建初七年(公元82年),汉章帝废太子刘庆,立刘肇为皇太子。章和二年(公元88年),汉章帝逝世,刘肇即位,是为汉和帝。养母窦太后临朝称制。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刘肇联合宦官扫灭窦氏外戚

  • 宋庆龄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从抗日反蒋民主运动到国共二次合作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宋庆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宋庆龄在第二次国共合作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仅仅从这一方面来认识她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作用是不够全面的。本文将从一个更加全面的角度去分析宋庆龄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往在述及宋庆龄对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贡献,往往只关注她在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中的作用,而忽略了她从

  • 第二次国共合作发展轨迹: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和“联蒋抗日”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国共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经历过一个相当曲折的过程,当时国共两党的党际环境经过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和“联蒋抗日”这样一个演变过程,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这次合作形成的发展轨迹。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定会议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历史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定的会议是中共在1935年底在陕北子长县瓦窑堡召开的瓦窑堡会议,而这时里这条展现的正式建立还有1年多的时间,足见共产党的爱国情怀和深谋远虑。那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究竟有何历史意义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定会议1935年底,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抗日民族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为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其正式建立的标志则是1937年工农红军的改编。众所周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原因根本在于民族危机的加深,国共两党出于大局考量才有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和这条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使

  • 国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四大原则及其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是曲折艰难的,仅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显然是没有办法维持这一条战线的,当然国共也意识到需要更多的细则,于是就有了所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四大原则的确立,这四大原则的确立对中国人民的抗战有着非常决定性的影响。中国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关键,在于形成并基本坚持了以国共合作为主要内容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阶级成分包括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三股势力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是出于拯救国家于危亡之中的需要,当时中国的不同阶级因为这一共同的目标联合在了一起。我们可以粗略的将这条战线上的势力分为三股,分别是进步势力、中间势力和顽固势力,而每一股势力都有着很复杂的阶级成分。进步势力进步势力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的主要依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对于顽固势力的策略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背后是各种势力的交错,基本包括进步势力、中间势力以及顽固势力,中国共产党在面对这三股势力的时候形成了一定的策略总方针。针对比较麻烦的顽固势力,他们也有一套完整的策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是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间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之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久也随之形成,值得一提的是,在1937年正式形成之前,国共两党已经为这条战线的正式形成做出了很多的准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于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也决定了它的特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间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