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一八惨案简介 三一八惨案背景经过结果

三一八惨案简介 三一八惨案背景经过结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36 更新时间:2024/1/18 17:35:48

就在冯玉祥和奉系军阀打得如火如荼之际,日军趁火打劫,策划和实施了大沽口事件。在炮轰大沽口事件后,日本方面联合英美八国强制要求中国拆除大沽口的国防设施,这当然遭到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于是就发生了“三一八惨案”。究竟“三一八惨案”是怎么一回事呢?

背景

1924年5月31日,苏联同北洋政府签订《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协定规定废除帝俄时代与中国签定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取消治外法权和领事裁判权、取消中东铁路除商务外的一切特权等等。苏联在协定中表示承认外蒙是中国的一部分,尊重中国对外蒙的主权,并答应从外蒙撤军。中苏从此正式建交。

1924年11月26日,外蒙古政府宣布废除君主立宪制度,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

1924年10月21日,冯玉祥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发动北京政变,软禁大总统曹锟,逐清末帝溥仪出故宫,悬赏缉拿吴佩孚,成立国民军,并欢迎孙中山北上。然而冯军只有不足4万兵力,北临张作霖入关,南面吴佩孚反击逼近北京,不得不采取张作霖意见,联合皖系,让已经无军又无势的前国务总理段祺瑞重新出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

1925年5月18日,俄共(布)中央总书记斯大林亲自下令:“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已分化成革命的和妥协的两派”,“揭露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性和不彻底性,并与帝国主义作坚决的奋斗。”6月25日,《俄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第68号记录》关于中国问题的指令是:“务必推进以抵制、局部罢工和总罢工,而特别是铁路总罢工的形式进行的革命运动,不要害怕危机加剧。”斯大林还有令:“把中国农民卷入革命愈迅速愈彻底,中国反帝国主义的战线愈有力愈强大。”

1925年9月23、28日,俄共(布)中央确定送给冯玉祥部国民一军价值3,486,596卢布的军火,飞机10架;国民二军价值701,789卢布军火,飞机10架;国民三军3,082,795卢布的军火;另调拨价值741,000卢布的毒气弹供冯调拨使用,甚至许诺给冯2,000万卢布的外汇。12月3日,斯大林在俄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布置:北京新中央政府应由冯玉祥及温和派组成,建立纯国民党政府则不可能。

1925年3月至1926年7月,冯玉祥国民军得到步枪55857支,子弹约5,800万发,大炮48,山炮12门,手榴弹1万多枚,配带子弹的机枪230挺,迫击炮l8门以及药品等等。

1925年3月17日,苏俄驻华大使加拉罕加入驻北京外交团,并出任该团领袖。

1925年11月22日,奉系将领郭松龄在冯玉祥的支持下,在直隶滦州发动兵变,将所部改称东北国民军,回师关外,直逼沈阳。12月24日,郭松龄兵败被俘,次日张作霖下令将其杀害,然后率令奉军南下入关,挺进京津。

经过

1926年,张作霖檄调败退山东之李景林和张宗昌“直鲁军”攻其南;张作霖更遣专使与吴佩孚释嫌修好,约他自武汉北攻冯军于信阳,并诱引阎锡山出娘子关取保定,使冯之“国民军”四面受敌。2月初旬,当奉军舰艇在大沽口外出现时,冯军乃在大沽口海设防,并以俄制水雷封锁大沽口,并一度与故意穿过封锁线日舰炮战。日本人首先对冯军布雷,提出抗议。3月12日,冯军与奉军作战期间,两艘日本军舰护卫奉系军舰进入大沽口,并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国民军开炮还击,将日本军舰逐出。3月16日,英、美、法、意、荷、比、西、日八大帝国主义国家,联合援引《辛丑和约》海口不得设防之条款,向北京政府外交部,提出44小时限期“最后通牒”。八国公使团向北京政府提出要拆除大沽口国防设施,否则以武力解决。同时各国派军舰云集大沽口,武力威胁北洋政府。

1926年3月16日,北洋政府外务部接到列强外交团之“最后通牒”后,经紧急磋商即于当日午夜答复,称“最后通牒”内容“超越《辛丑条约》之范围”,所以“不能认为适当”。因为按《辛丑条约》,只有大沽口至北京一线炮台应予以一律削平,却并没有相关条文对水道进行规定。公使团对此并未作答辩。段祺瑞乃劝冯部停止布雷。

3月16日及17日,在北京的国共两党开会,徐谦以国民党执行委员会代表的身份同李大钊领导的中共北方区委决定组织各学校和群众团体在天安门集会。组织者随即率领群众冲击国务院,作为守门的卫兵,冯玉祥的国民军没有开门。愤怒的群众遂有团围、翻墙抓人等举动,受到卫兵阻拦,因此双方发生了口角,相持了五、六小时,人群直到很晚方才散去。当夜,总指挥韩麟符向李大钊汇报群众情况,李“即表示同国民军的士兵不要搞得太僵,我们还是要争取国民军的”。3月18日,数千北京学生和市民乃集合于天安门前开“国民大会”,声言反抗“八国通谍”。上午10时,国民党北京执行部、北京市党部,中共北方区委、北京市委,北京总工会,学生联合会等团体于80多所学校共约5000多人在天安门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国民大会”(即“318”抗议大会),号称十万人抗议大会。广场北面临时搭建的主席台上悬挂着孙中山先生的遗像和他撰写的对联“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台前横幅上写着“北京各界坚决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示威大会”。

中共北方区委的领导李大钊、赵世炎、陈乔年参加大会,大会主席、中俄大学校长徐谦发表慷慨激昂的讲话,大会决议:“通电全国一致反对八国通牒,驱逐八国公使,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撤退外国军舰,电告国民军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而战。”要求把八国公使赶出中国,并撕毁《辛丑和约》。大会由徐谦、顾孟余、李大钊等公开或暗中主持。最后大会一共通过了八条决议。组织者又一次要求与会者去国务院示威。群众不愿意去,害怕被镇压。李大钊登台高呼:“大家不要害怕,他们不敢把我们怎么样!”但与会者中仅有数百众跟随前往。作为参与者的李葆华(李大钊儿子)回忆说:“由于前一天曾发生过流血事件,我们特意做了准备。每人做游行示威的小旗时,都挑选了较粗的棍子当‘旗杆,用以自卫。”

大会结束后,游行队伍由李大钊率领。一时群情激昂,呼啸冲向国务院。按预定路线,从天安门出发,经东长安街、东单牌楼、米市大街、东四牌楼,最后进入铁狮子胡同(今张自忠路)东口,在段祺瑞执政府(今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门前广场请愿。示威群众公推代表去向卫士长交涉,要求开门放队伍进去,并请段祺瑞和国务总理贾德耀出来见面。在执政府内开会的总理贾德耀等人知难而退,从侧门离开。而事件发生时段祺瑞并不在执政府。这时执政府卫队长乃下令开枪。墙里头最先打响了三枪。枪声骤起,群众前逃后冲,秩序大乱。有记者披露,示威者有人执带铁钉的棍子并抢士兵的枪,《临时执政令》则认为游行者“闯袭国务院,拨灌大油,抛掷炸弹,手枪木棍,丛击军警。各军警因正当防卫,以致互有死伤。”被击毙学生和市民达47人。伤者150余人,包括两名便衣警察、一名卫兵。死者中为人们所熟知的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李大钊和陈乔年也负伤。北京的防卫是由冯玉祥手下五虎将之一的鹿钟麟的军队主要负责。

惨剧发生

大会结束后,游行队伍由李大钊率领,按预定路线,从天安门出发,经东长安街、东单牌楼、米市大街、东四牌楼,最后进入铁狮子胡同(今张自忠路)东口,在段祺瑞执政府(今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门前广场请愿。示威群众公推代表去向卫士长交涉,要求开门放队伍进去,并请段祺瑞和国务总理贾德耀出来见面。段祺瑞的执政府内人员担心局势失控,命令预伏军警以武力驱散游行队伍,结果造成当场死亡47人,伤200多人的惨剧。死者中为人们所熟知的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李大钊和陈乔年也负伤。后来军警在清理现场时,竟然将死者财物尽行掠去,甚至连衣服也全部剥光。

结果

有来源称段祺瑞在知道政府卫队打死徒手请愿的学生之后,随即赶到现场,面对死者长跪不起,并从此终生食素,以示忏悔。也有来源称三一八当天段祺瑞没有去现场,后来也没有出现在“悼念三一八惨案死难同胞大会”上,与称段祺瑞长跪悼念遇难学生的史料时间不符。段政府又称示威学生为“暴徒”。有回忆者称段祺瑞在三一八之后在家中也吃荤,在其他场合吃素只是与信佛有关。

3月18日,段祺瑞及北京国务院通电谓本日惨案乃徐谦等鼓动所致,下令通缉徐谦、李大钊、李石曾、易培基、顾孟余五人。朱家骅、蒋梦麟、鲁迅等几十人也上了黑名单。徐谦等乃避入苏联使馆。李大钊、鲁迅等人被迫转移,国共两党领导机关则迁入苏联使馆。这就伏下后来张氏父子查抄苏联使馆契机。

全国舆论沸腾。3月19日,各地舆论纷纷谴责国务院门口屠杀。3月20日,北京政府自知理屈,国务总理贾德耀引咎辞职。执政段祺瑞亦明令抚恤死者,医治伤者。同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段祺瑞屠杀人民告全国民众书》,号召“全国商人、学生、工人、农民、兵士,应急起联合起来,不分党派,一致奋斗,发动一个比‘五卅运动更伟大的运动,以雪最后通牒之耻”。3月23日,北京各界人士、各社会团体、各学校齐聚北京大学大操场,为亡灵们举行“三·一八死难烈士追悼大会”。鲁迅题写挽联:“死了倒也罢了,活着又怎么做。”后又就此惨案连续写了七篇檄文。由刘半农作词、赵元任谱曲的哀歌唱遍京城。

强大民意压力迫使段祺瑞政府召集非常会议,通过了屠杀首犯“应听候国民处分”的决议;京师地方检察厅对惨案进行了调查取证并正式认定:“此次集会请愿宗旨尚属正当,又无不正侵害之行为,而卫队官兵遽行枪毙死伤多人,实有触犯刑律第311条之重大嫌疑。”

1926年4月9日,鹿钟麟率国民军以段祺瑞暗通奉系为罪名包围国务院,段祺瑞逃入东交民巷法国使馆,执政府倒台。4月17日奉军占领北京。奉军进京后查封《京报》馆和一批报刊,邵飘萍于4月26日清晨被秘密处决。张学良逮捕了共产党员郭隆真,然后派奉军闯进北大、女师大、中俄大学等,大肆查禁书刊,搜捕反对人士。

标签: 三一八惨案

更多文章

  • 三一八惨案发生地 三一八惨案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三一八惨案

    “三一八惨案”是1926年3月18日,中国群众在李大钊的主持下在北京天安门发动的集会抗议。抗议群众的目的是为了反对当时要求撤销大沽口国防设施的八国通牒。“三一八惨案”伤亡人数达到了250人左右,惨案发生之后,段祺瑞政府遭到了知识分子、群众以及媒体的痛斥

  • 苏四十三起义过程是怎样的 苏四十三起义性质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苏四十三起义

    苏四十三起义简介乾隆时期甘肃发生了教派之争,由于清朝主张保老教除新教,并派出兵马前去镇压,逼迫苏四十三率领当地回族和撒拉族人起来反抗,最后被清政府镇压,苏四十三也牺牲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苏四十三起义。苏四十三起义简介记载他的老师是曾经在麦加留学十六年之久的马明心,他曾让马明心传教,专门传授苏非派学

  • 整理党务案的历史背景 整理党务案的主要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整理党务案

    蒋介石借中山舰事件开始排挤国民党领导机构中的共产党员,《整理党务决议案》的通过让他的计划最终成功了,国民党党权彻底落入他的手中。究竟《整理党务决议案》提出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这份议案中又有哪些内容呢?整理党务案的历史背景中山舰事件后,蒋介石即策划从中国国民党的领导机构中排挤共产党、全面控制中国国民党

  • 整理党务案是什么 整理党务案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整理党务案

    《整理党务决议案》是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通过的一份排斥共产党的议案,其颁布的时间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后期,当时国民党内部已经出现了分裂,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排斥共产党,而何香凝等左派并不同意。《整理党务决议案》的通过让蒋介石为首的右派势力在国民党内取得了领导优势。整理党务案是什么1926年5月,中国国民

  • 唐赛儿起义的背景 唐赛儿起义的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唐赛儿起义

    唐赛儿起义背景历史上发生过一次女人领导的农民起义叫唐赛儿起义,这次活动是由唐赛儿领导的,所以这个女人的名字也就成为了这次行动的称号。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和唐赛儿起义背景也有着重要关联,那么唐赛儿起义背景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唐赛儿起义图片唐赛儿起义的背景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说明。唐赛儿不像别的古代女子尊

  • 扬州叛乱背景是怎样的 扬州叛乱的经过与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扬州叛乱

    扬州叛乱是怎么回事扬州叛乱是怎么回事呢?扬州叛乱,是指发生在公元684年9月时期的一场叛乱,当时正值武则天年迈时期,也是将改朝换代的时期,后来由于魏元忠在与造反大军的交战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最终平定了叛乱。武则天当时对于唐高宗的去世,以及唐中宗李哲的被废的事件,成为了武则天在其政治生涯的一个分水岭,

  • 诸吕之乱的背景 诸吕之乱是如何平定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诸吕之乱

    诸吕之乱背景诸吕之乱发生在西汉初期,是刘氏为了保全刘汉政权对吕氏发动的一场斗争。其背后的真实意图是刘氏和支持者们以吕氏叛乱为借口,发动对吕氏的政变,史称“诸吕之乱”。那么诸吕之乱背景是什么呢?陈平剧照诸吕之乱背景可以追溯到西汉初年,公元前195年刘邦病死在长乐宫,同一年他的儿

  • 明朝万历朝张居正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张居正改革内容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张居正

    张居正改革的背景明中期社会矛盾进一步发展,嘉靖中期以后政府财政长年亏空,变本加厉催征搜刮的结果,非但不能改变“匮乏之极”困境,反而愈发激化阶级矛盾,陷入“神运鬼输,亦难为谋”,濒于崩溃的深刻危机之中。倘不采取有效措施补救,“元末之事可为殷鉴

  • 五卅运动的性质 五卅运动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五卅运动

    五卅(sà)运动,简单来说,就是一场群众反帝爱国运动,这场运动最初其实只是一场学生运动,后来性质分发生了转变。五卅运动的影响力不仅仅在国内,当时这场运动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国际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它在历史上地位如此重要的原因。五卅运动的性质五卅(sà)运动,1925年5月30日

  • 五卅运动为什么叫五卅 五卅运动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五卅运动

    很多人不认识五卅(sà)运动中的“卅”字,这并不奇怪,毕竟这个字现在很少用了。五卅运动得名于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5月30日,所以“卅”的意思就是数字三十。这场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场群众运动,本文将为读者简单介绍一下。五卅运动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