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子百家的学术派别简介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介绍

诸子百家的学术派别简介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902 更新时间:2023/12/13 19:58:06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

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几经周折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宋朝时期全面上位;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与中国相邻的国家。

1、法家

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作品:《韩非子》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

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及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作为一种主要派系,他们提出了至今仍然影响深远的以法治国的主张和观念,这就足以见得他们对法制的高度重视,以及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这些体现法制建设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为中央集权者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统治手段。

当代中国法律的诞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法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约束还是很强的,对现代法制的影响也很深远。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隋书·经籍志》列出的法家经典有《管子》十九卷、《商君书》五卷、《申子》三卷、《慎子》十卷、《韩非子》二十卷、、《新书》三卷、《正论》六卷、《法论》十卷、《政论》五卷、《阮子正论》、《世要论》十二卷、《陈子要言》十四卷、《蔡司徒难论》五卷。

2、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3、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黄帝四经》等。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道家以“道”为核心理念而得名,最早见于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当初也叫“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道家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从广义上来说,主要分为老庄派、黄老派、杨朱派三派,其中老庄派以大道为根、以自然为伍、以天地为师、以天性为尊,以无为为本,主张清虚自守、无为自化、万物齐同、道法自然、远离政治、逍遥自在,政治理想是小邦寡民、桃花源和至德之世,体现了“离用为体”的特点,因此成为了历代文人雅士远离残酷现实的精神家园,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列子等。

黄老派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主张因俗简礼、兼容并包、与时迁移、应物变化、依道生法,依法治国、删繁就简、休养生息,政治理想是大一统,体现了“离体为用”的特点,成为了历次大乱之后政府治世的急救包,其代表人物是慎到、田骈、环渊等。

杨朱派主张全生避害、为我贵己、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属于道家的别支,代表人物杨朱、子华子,春秋战国后,因不容于世,后湮灭不存,但其全生保性的思想被道教全盘继承。

4、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尚贤尚同是墨家的基本政治纲领,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以下是墨家的观念:

伦理观∶提出“兼爱”,主张爱不应有亲疏、上下、贵贱、等级的分别,他认为天下之所以大乱,是由于人不相爱。

政治观∶主张“尚贤”、“尚同”,提倡选任贤才,消除阶级观念,使天下大治,主张“非攻”,反对一切侵略战争。

经济观∶反对奢侈的生活,主张节俭,提出“节用”、“节葬”、“非乐”的思想。

宇宙观∶提出“非命”,认为命运不能主宰人的富贵贫贱,强调只要通过后天的努力就可以改变,为了求福避祸,他又主张“尊天”、“事鬼”。

由于墨家从创始人墨子到主要的代表人物,都是社会中底层的学者,所以墨家更能体会到战乱时期社会中劳动人民的凄惨生活,所以相对于儒家的过分讲求“礼”,墨家更注重刻苦、节俭的生活习惯,而且不吝于做低层的劳动工作,被儒生辱为“淫巧之技”,生活上的偏差,立场上的对立,和思想上比“仁爱”更难遵从的“兼爱”,使得墨家并未得到统治者的支持,日后发展不大。

5、名家

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名家注重辩论“名”与“实”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逻辑学,名家与各家不同之处,正是在于“正名实”的方法,他们主要是以逻辑原理来分析事物,而辩的内容,又多半是与政治实务无关的哲学问题。

因此,名家的理论在中国五千年来的学术沿传里,一直被冠上一个“诡辩”的恶名。

名家的没落,除了因为不受上位者的支持之外,也因为弟子们并无能出前人的创新主张。

6、阴阳家

代表人物:邹衍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阴阳家在自然观上,利用《周易》经传的阴阳观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论;又从《尚书》的“九州划分”进而提出“大九州”说,认为中国为赤显神州,内有小九州,外则为“大九州”之一。

在历史观上,则把《尚书》的五行观改造为“五德终始”,又称“五德转移”,“五德”指五行的属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按阴阳家的说法,宇宙万物与五行对应,各具其德,而天道的运行,人世的变迁,王朝的更替等,则是“五德转移”的结果,其目的在为当时的社会变革进行论证。

在政治伦理上,阴阳家认为“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赞成儒家仁义学说,同时强调“因阴阳之大顺”,包含若干天文、历法、气象和地理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汉初阴阳家还存在,武帝罢百家后,部分内容融入儒家思想体系、部分内容为原始道教所吸收,作为独立学派的阴阳家便不在了。

7、纵横家

代表人物:苏秦、张仪;创始人:鬼谷子;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

“纵”与“横”的来历,据说是因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六国结盟为南北向的联合,故称“合纵”;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故称“连横”,所谓“纵横家”,指鼓吹“合纵”或“连横”外交策略的人物。

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苏秦和张仪为最著名的纵横家,没有苏、张,就不存在合纵与连横,自然也就不会有所谓纵横学和纵横家,后来的主父偃也是纵横家的代表,纵横家的着苏秦的《苏子》,张仪的《张子》等大部分在汉朝前亡佚,现世仅存的鬼谷子是纵横家唯一的议论著作。

8、杂家

代表人物:吕不韦

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着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因为黄老道家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所以呈现出了一种杂的特点,所以在历史上经常被人当成杂家,但事实上,黄老道家对诸子百家思想,无一不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的。

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著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严格说来,“杂家”并不是一门有意识、有传承的学派,所以他也并不自命为“杂家”的流派,自从《汉书.艺文志》第一次把“吕氏春秋”归入“杂家”之后,这个学派才正式被定名。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各家都有自己的对策与治国主张,为了打败其他流派,各学派或多或少的吸收其他流派的学说,或以攻诘对方,或以补自己学说的缺陷。

然而,任何一个流派也都有其特色与长处,而“杂家”便是充分的利用这个特点,博采众议,成为一套在思想上兼容并蓄,却又切实可行的治国方针。

9、农家

代表人物:许行

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

《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

农家者流,出于农稷之官,其言多重播百谷,劝农桑,以足衣食,故有八政:一曰食,二曰货,连孔子亦曰:“所重民食。”故可见此为其所长。

农家主张与民同耕,进而论及君民并耕,此可说是一个很大的自由平等之观念,故不免引起重视“正名”的儒者之反对,认为这是弃君臣之义,徇耕稼之利,而乱上下之序。

农家书多为农圃之技,而非学理,但其最高之理想为与民同耕,虽为一平等阶级口号,但亦不容于儒者,是故其着多亡佚。

10、小说家

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小说家者之起源,当盖出于稗官,即出于以说故事为生者,其意多为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传载舆人之诵,诗美询于刍荛。

古时之人以圣人在上,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而庶人多以之谤之,而至孟春,徇木铎以求歌谣,巡省观人诗,以知风俗,过则正之,失则改之,道听途说,靡不毕纪。

小说家者能代表平民社会之四方风俗,然亦因其之小道,而不为世人所重,终致弗灭。

11、兵家

兵家创始人:孙武

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有孙膑、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等;汉初有张良、韩信等。

兵家主张运用武力通过战争来达到统一国家的目的,兵家重点在于指导战争,在不得不运用武力达到目的时,怎么样去使用武力,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

兵家是中国古代对战略家与军事家的通称,又特指先秦对战略与战争研究的派别,兵家的重要著作有《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六韬》、《三略》和《尉缭子》等。

今存兵家著作有《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将苑》、《百战奇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等。

兵家集大成者是孙武的《孙子兵法》,中国自古以来兵家一直是受到重视的,兵书在中国的发展源远流长,兵书产生于西周,成熟于春秋。

如何从宏观上把握战争,是兵法的关键,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关系到一国或一民族的生死存亡或被人奴役的大事,兵法也可以将它看成既是一部如何统治国家,制定国家战略的指引;又是一部如何领兵打仗,制定战争战略与策略的书本。

兵家的实践活动与理论,影响当时及后世甚大,为我国古代宝贵的军事思想遗产,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12、医家

代表人物:扁鹊、华佗、张仲景、葛洪、孙思邈、李时珍

标签: 诸子百家

更多文章

  • 楚国历史介绍 楚国故都荆州具体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楚国

    历史上荆州曾是楚国都城。荆州沙市曾作为中国四大米市之一,是中国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也是新中国初期中国中部仅次于武汉的最大城市,繁荣一时。历史沿革荆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三国文化集中地之一。相传禹划九州,始有荆州。在古代,荆、楚指同一地区,荆、楚的字义,本是同一种树木的名称。据史

  • 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简介 五代十国皇帝列表 五代十国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96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本时期包括五代(公元907年-960年)与十国(公元891年-979年)等众多割据政权。五代十国本质上是唐朝藩镇割据和唐朝后期政治的延续,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形势更甚

  • 秦朝统一岭南后为何要设置南海郡、象郡、桂林郡三郡?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雄才大略一统六国后,就把战略眼光望向岭南。三年后,大将屠睢和副将赵佗受秦始皇之命命率50万大军,发动了征服岭南越族的战争然而不幸失败。直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次命任嚣和赵佗再次进攻百越各部族,秦军此次势如破竹,把整个岭南地区从此划入了秦朝的版图。并为了巩固岭南地区在此地设立了

  • 后唐庄宗李存勖一心要统一北方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李存勖

    后唐庄宗李存勖小名亚子,在家排行老大,从小喜欢骑马和射箭。李存勖不仅胆识过人,而且英勇善战,是李克用最宠爱的儿子。后唐庄宗李存勖小时就与众不同,跟随父亲前线征战,总是冲锋在最前线。当时唐昭宗也特别喜欢他,叫他长后不要忘了大唐,还经常赏赐他一些东西。李存勖后唐庄宗李存勖于公元908年袭晋王位,他一办完

  • 宋朝时期的疆域版图范围 宋朝地图介绍 宋朝历史 AD960-AD1276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宋朝

    宋朝(960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分北宋和南宋,历十八帝三百二十年。公元960年赵匡胤取代后周称帝,建立宋朝,至982年才完成统一,政和元年宋因五代之旧,建都开封,结束了自安史之乱以来的分裂局面,基本完成了统一,宋朝与辽国的疆界长期稳定在雁门山-大茂山-白沟一线。由于失

  • 唐朝时期的疆域版图范围 唐朝地图介绍 唐朝历史简介 AD618-AD907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唐朝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继隋朝之后的强盛王朝,历经289年,共21位皇帝。唐朝极盛版图为唐高宗龙朔年间,当时中亚的绿洲地带受唐朝支配,其最大范围南至罗伏州(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2

  • 隋朝时期的疆域版图范围 隋朝地图介绍 隋朝历史简介 AD581-AD618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隋朝

    隋朝(581年-618年,一说619年或630年)是中国历史上,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重要的朝代,史学家常把其与唐朝合称隋唐。中国经过300年的大分裂以后,北朝的农业比南朝发达,经济基础也较稳固,公元581年出身于北朝西魏、北周官僚贵族,官至北周柱国大将军、封隋国公的杨坚,在周宣帝死后,周静帝年幼,国

  • 汉朝时期的疆域版图范围 汉朝地图介绍 汉朝历史简介 BC202-AD220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汉朝

    汉朝(前202220年)分为西汉和东汉,亦有以西汉与东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是继秦朝之后强盛的大一统帝国,汉代被称为“炎汉”,又因皇帝姓刘而称“刘汉”。汉朝是和约略同时期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在秦朝疆域的基础上又进一步

  • 晋朝时期的疆域版图范围 晋朝地图介绍 晋朝历史简介 AD265-AD420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晋朝

    晋朝(265420年)是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朝代之一,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它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属于六朝之一。1、西晋西晋(公元266年316年)是中国历史上短暂的大一统封建王朝,西晋为时仅51年,如果从灭吴开始算起,则仅立朝37年,共6个皇帝。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形势,西

  • 商朝时期的疆域版图范围 商朝地图介绍 商朝历史简介 BC16世纪-BC1046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商朝

    商朝又称殷、殷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夏朝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今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所以商朝又称为“殷”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