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五四运动的爆发与世界历史潮流 五四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四运动的爆发与世界历史潮流 五四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116 更新时间:2024/1/20 7:19:05

五四运动的爆发绝对离不开世界历史背景,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当时的世界潮流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为这场运动在之后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并不都是积极正面的。

五四运动(包括思想运动和政治运动,自陈独秀《青年杂志》创刊始而终于科玄之争)是发生在中国历史转折时期的重要事件,对中国现代历史发展影响深远。从这一点来说,似乎把握五四运动并不难。但五四运动的内涵,无论是政治方面的,还是思想方面的,都充满着多元性与矛盾性。正因为如此,五四运动在研究者们心中,也各不相同,人人言殊。如历史地认识五四运动?如何看待五四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四运动与世界历史潮流

五四运动是在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较以前大为加强、人民对世界的关注也更为密切的背景之下发生的。如果将五四时期与世界同一时期或其前后的历史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它几乎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相始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或者对五四运动意味着什么呢?首先,思想上的震撼作用。用当时并不激进的人杜亚泉的话来说是:“吾人对此时局,自不能不有一种之觉悟,即世界人类经此大决斗与大牺牲以后,于物质精神两方面,必有一种之大改革。凡立国于地球之上者,决不能不受此大改革之影响。”(田建业等选编:《杜亚泉文集》)正是因为这样,五四时期就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引发的对世界文明和中国文明发展影响问题的讨论甚多,这些对青年学生思想上的影响极大。这一相关性值得重视。

其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在欧洲流行的社会主义思想对五四运动影响很大。五四运动之前,在中国流行的主要是无政府主义思想,少数人也关注过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民主主义关注较少。社会主义思想是五四运动最为重要的思想养料之一。陈独秀在《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一文中,将人权说、生物进化论、社会主义这三项作为“近代文明之特征”,且称其“最足以变古之道”。而五四青年对社会主义思想趋之若鹜。如自由、劳动、互助、蔑视权威等理念,大多在此思想流行之下,敷陈开来。其影响所及,持久而深远。

再次,国际体系的转换和民族自决的理念对五四运动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旧世界体系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中国作为旧世界体系中的一部分,利害兴衰,乃至于存亡,与之密切相关;与此同时,要求改变旧体系的威尔逊主义已经提出。这种转变对处于半殖民地的中国来说,颇具吸引力。其中,最具吸引力的当属民族自决。发生在五四时期的关于中国参战问题的社会讨论,以及巴黎和会期间对威尔逊主义的狂热和公理战胜强权的口号化,都十分典型地说明了这一点。上述三个方面相互影响,使得十月革命之后,思想运动的先驱者们陡然对苏俄发生浓厚的兴趣。显示出五四运动与世界主流变化的直接相关。

五四运动的基本思想倾

通常研究者们都将五四思想运动的基本内涵概括为人权、民主、科学、白话文运动、反礼教、反迷信、反传统等等。这些内涵也确实存在于五四时期的思想之中,然其思想深度则有限,虽提出了问题,但没有从理论上澄清问题。因而,我们在重视五四思想内涵的同时,更应该重视把握五四时期的基本思想倾向,以及这些思想倾向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可以肯定的是,各种不同的思想体现一些大体相同的价值指向。它们主要有:解放意识、平民主义(或称民粹主义倾向)和社会主义倾向、唯科学主义倾向、追先意识。解放意识认为,个人、社会、民族、国家都应该冲破羁绊、限制、压迫,实行彻底的解放。这种解放意识带有某些自由主义倾向。反对传统中压抑人性的礼教和家族制度,反对国际强权,都属于这一范畴。平民主义倾向就是唯大众化、平民化、普遍化,劳动主义、关心下层民众、鄙视权贵等属于这一范畴。唯科学主义倾向,即热衷于将科学推广到一些与科学本身不相干的领域(郭颖颐:《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力图用科学解释一切事物,包括社会与人生中的种种问题。追先意识就是追求最新与最彻底,在社会改造方面则追求最先进的文化和制度,还连带着对最为充分和最为强大的社会力量的探求。

这些思想倾向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是与当时世界潮流有极大的相关性,其二是各种倾向并存,莫衷一是。因而,胡适、蒋梦麟当时就指出,新思想只是一种态度。胡适说:“新思潮的根本意义只是一种新态度。”蒋梦麟说:“新思想是一个态度,这一个态度是向那进化的方向走。”这就是说,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汰旧立新,向前发展,赶上世界变化的潮流,甚至站到世界潮流的潮头。当然,五四时期也存在一些守旧思想意识,但它与强烈的汰旧立新的思潮相比微弱得多。正是这一点,使得五四时期的中国思想界生机勃勃。

五四运动的历史因素与现代历史发展

按照历史主义观察方法,一场规模浩大的社会运动,其地位的确定取决于它在历史进程中开创了什么,在其后的历史发展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五四运动中的思想倾向,粗略地观察一下,解放意识、平民主义倾向、唯科学主义倾向、追先意识都较为显著地贯穿于此后的历史发展之中。它们与此后具体历史发展的互动相当复杂,值得研究者们重视和着力梳理。粗略地观察,以下一些线索是值得思考的:

1.解放意识、平民主义倾向、追先意识、唯科学主义倾向四者相结合,使民族意识和大众意识高涨,推动了中国民族独立和人民革命运动的发展,从而使中国在政治、军事、外交及文化、社会结构等诸多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历史发展在五四运动后呈现出完全不同于以前的质的变化。这应该完全归功于五四运动的思想解放运动,以及在思想运动影响下所逐渐开展的社会运动。

2.解放意识、平民主义倾向、追先意识、唯科学主义倾向四者相结合也带来了一些纠缠不清的问题。比如蒙问题,单纯的启蒙并不是五四运动的主要目标,“救国新民”(陈独秀语)在五四运动的发起者看来,救亡本来就是第一位的,“新民”从属于救亡,民族的解放和民众的解放被优先考虑。此后尽管也有人重提要补五四启蒙之不足的话题,但由于受世界局势和中国历史发展整体的时代特点的制约,难以形成普遍的认同。这种状况似乎决定了中国难以产生完整形态的观念领域的启蒙运动。又比如民国时期宪政与民主的问题,屡有宪政运动,而从未形成良好的宪政基础。执政的合法性表达,主流上是由民族代表性、理论先进性、群众代表性等的阐述组成。“先进”与“科学”也纠缠在一起,而归结于实用价值观。

3.解放意识与平民主义倾向相结合决定解放必须是群体的解放。这样间接催生很多社会行动的群体运动模式。这种模式几乎被引入社会改造的所有领域。随着群体运动的深入发展,其中的利弊在中国表达得都十分充分,在很多重大事件中都打下十分深刻的烙印。

综上所述,五四运动是中国在内部矛盾积累的前提下,应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潮流变化的集中(实践方面和话语方面)反映。这次运动,高扬解放意识、大众化意识和追先意识,同时带有科学主义和社会主义倾向。它对中国现代的整个历史以及中国历史发展中某些深层次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标签: 五四运动

更多文章

  • 五四运动和北洋军阀的关系:派系斗争如何成为五四导火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五四运动

    普遍的观点认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当然这一说法并非没有任何道理,只是这场运动的爆发恐怕和当时统治中国的北洋军阀政府有着更大的联系。所谓的外交失败不过是一种外交辞令,而真正引发这场运动的恐怕还是hi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斗争。五四作为政治抗议运动,其发生和发展也有许多未解之谜团

  • 商鞅变法的作用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秦国为了改革而推行的变法,它的开始让秦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秦国不仅经济迅速的发展并且也成了实力非常强大的国家。除此之外商鞅变法还有很多的作用,这些作用具体是什么呢?商鞅变法成功了,它成功的原因是啥呢?商鞅变法的作用秦孝公登基之后决心改革,于是他重用贤人,商鞅因为发展策略新颖和详细,受到

  •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王安石变法为何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宋朝的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涉及的范围很广,但王安石变法推行的过程却造成了损害百姓的事情,那王安石变法主要措施的内容是什么?王安石变法为何持续了16年后,以宋神宗的去世而以失败告终?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王安石变法发生在1069年到1079年,王安石变法也称为熙宁变法或熙丰变法

  • 平定准噶尔叛乱背景介绍 平定准噶尔结局与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准噶尔叛乱

    平定准噶尔叛乱发生在1690年1757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期间发生多次战争,统称为“平定准噶尔”,最终弭叛息乱,取得了完全胜利。平定准噶尔背景介绍明末清初,中国北方的蒙古族分为三大部:在今内蒙古地区的是漠南蒙古,在原外蒙古一带的是漠北喀尔喀蒙古,游牧于天山以北一带的

  • 方腊起义的简介 方腊起义导火索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方腊

    北宋历史上农民起义很多,但是我们能说出来的大致上会有宋江起义和方腊起义,这主要受水浒传的影响。其实历史上方腊起义的影响远比宋江起义深远得多,那么历史上方腊起义的起始经过结果是怎样的呢?还有方腊起义的导火线是什么?他为何起义?方腊起义的简介方腊起义是发生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公元1120年,宋徽宗与蔡

  • 八七会议的参加人员有哪些 八七会议的具体议程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八七会议

    八七会议虽然是一场非常重要的会议,但由于这场会议召开之时特殊的国情,当时能够参加会议的人员只有二十几个人,而会议召开的时间也只有1天。尽管如此,八七会议依然进行的有条不紊,那么,这场会议的具体议程是怎样的呢?八七会议的参加人员有哪些参加八七会议的中央委员有:李维汉、瞿秋白、张太雷、邓中夏、任弼时、苏

  • 八七会议方针 八七会议的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八七会议

    八七会议召开的目的就是确定今后革命斗争的方针,经过激烈的讨论,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最终被确定了下来。八七会议发生在十分特殊的历史时期,当时的中国共产党遭遇到严重的挫折,正处于革命事业的迷惘时期,八七会议的召开就是为了为中国革命指出一条光明大道,而它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八七会议方针八七会议批判

  • 八七会议的目的 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八七会议

    八七会议召开的背景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党和革命事业今后应该何去何从是八七会议要回答的问题,也是八七会议召开的目的。八七会议的目标虽然是明确的,但实现过程却是曲折而艰难的,究竟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八七会议的目的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

  • 西原借款的特征和作用 西原借款的实质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西原借款

    西原借款是中日双方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达成的一笔借款协议,而这笔借款所具有的特殊性也是中方段祺瑞政府决定接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但事实是,日本虽然表面上给了中国很大的优惠,但这笔借款背后其实有着险恶的目的。西原借款是80余年前日本寺内正毅内阁时期(1916年-1918年)向中国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提供

  • 八七会议提出什么 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背景和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八七会议

    毛主席有一些名言流传甚广,在革命战争时期一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精辟入里地指出当时中国革命的手段,鼓舞了一大批的革命党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提出的背景是在八七会议时期,其意义就是确定当时中国革命的形式。毛泽东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在1927年8月7日在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