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代的宦官为什么不如明代那样有权?

清代的宦官为什么不如明代那样有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3402 更新时间:2024/2/19 2:23:41

导读:清朝皇帝自始至终也对太监采用高压态势。康熙说话很绝,他说“太监最为下贱,虫蚁一般之人”。雍正皇帝在位期间,不仅对宦官任职的具体权限做了琐细的规定,对于太监的家属也进行了有效管理。

-

晚明的政局被阉党与东林党搅合得一团糟。

黄宗羲在点评历朝宦官时候说,阉党之祸,汉代、唐代、宋代都有,但没有像明代这么猛烈的。汉代、唐代、宋代都有干预朝政的宦官,没有宦官当家的朝政。明代奏章的批答,先有口头传谕,后有票拟;天下的财赋,先供给皇帝的私库,再分到国库;天下的法律都是先经过东厂,再走朝廷司法程序。

黄宗羲作为明清之际东林党一系的大儒,对明代的宦官深恶痛绝,认为明代宦官的权势亘古未有,甚至明朝的朝政都被宦官把持。明亡于宦官干政,这是晚明一大批士大夫的共识。如何不让宦官干政,成了摆在清代统治者面前的棘手问题。

从结果上来看,整个清王朝都没有出现太监干政的局面,朝政被牢牢把持在皇帝手中,文官集团辅助皇帝处理好国事,压根儿见不到太监参政的影子。不得不说,清代的皇帝们在处理太监问题上,颇有建树。

那么,清代是如何解决宦官问题的呢?这里面有虚招,也有实招。

以明亡为鉴,严禁太监干政

历朝历代的皇帝,几乎都明白宦官不能太得势,一得势就容易败坏朝纲,导致外廷文官与内廷宦官死掐,皇帝自己的名声也跟着受连累。

但太监作为皇帝的奴才,确实有其好使、放心、听话的一方面,当皇帝就是离不开太监。明朝宦官干政虽然厉害,但开国皇帝朱元璋对于太监可是深恶痛绝。朱元璋曾大骂太监,“此曹善者千百中不一二,恶者常千百。若用为耳目,即耳目蔽;用为心腹,即心腹病。驭之之道,在使之畏法,不可使有功。”洪武十七年还铸造铁牌,悬置宫门,明令“内臣不得干予政事,犯者斩”,并敕诸司“毋得与内官监文移往来”。朱元璋虽然骂得凶,还设了高压线,但基本没什么用。从他儿子永乐皇帝开始,就无视朱元璋的警告,大胆任用宦官,甚至在制度上把宦官嵌入到中枢机构内,让内廷宦官跟外廷文官分庭抗礼。

清朝皇帝自始至终也对太监采用高压态势。康熙有时说话很绝,他说“太监最为下贱,虫蚁一般之人”。雍正皇帝在位期间,不仅对宦官任职的具体权限做了琐细的规定,对于太监的家属也进行了有效管理。乾隆皇帝继位之初,就立即颁布诏令,严禁宦官在宫内传言政事。太监要是把外界的闲话传到内廷,就算违法,要被正法。如此一来,极力杜绝太监跟外廷的联系,将太监的执事范围圈禁在宫廷内。晚清有个特例,慈禧太后身边围着安德海、李莲英等太监,他们深受宠爱,但这些宦官也无法干预朝政,触及不到权力的核心。更为关健的是,慈禧太后自始至终对于这些宦官保持高度警惕,在临终前,慈禧非常郑重地说:“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连慈禧太后都根深蒂固地认为要严防太监,可见清朝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于太监不得参政这根“弦”绷得有多紧了。

严格控制太监数量

除了意识形态领域之外,清朝严格控制太监数量。多尔衮带兵杀入北京城的时候,明末宫廷太监号称10万之众。10万人都赶上明朝御林军的规模了。这么一帮浩浩荡荡的太监,难免人多生事。多尔衮一进北京城,就大规模裁减宫内太监,顺治初期只留宦官千余人。到了乾隆年间,随着宫廷事务的增加,宦官的人数略有增加,但也控制在3000人左右,其后一直保持这样的规模。

用更集中的皇权压制文官

明代太监之所以能够左右政局,跟明代的政治制度设计也有关系。

明代皇宫里管理太监与宫内事务的机构称为“十二监二十四衙门”,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说白了,就是皇帝家里管事的机构。其中,最要害的衙门是“司礼监”,凡皇帝口述命令,例由秉笔太监用朱笔记录,再交内阁撰拟诏谕并由六部校对颁发,由此司礼监的太监获得了牵制内阁的权力。从明武宗一朝宦官刘瑾专权开始,司礼监专掌机密,批阅章奏,实权甚至在内阁首辅之上。

司礼监为首的太监群体,因为能直接参与朝政,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政治影响力。明朝中期的朝局,一度延续着宦官王振冯保、刘瑾、魏忠贤王承恩等司礼监掌印太监与外朝内阁共治的局面。

清代的统治者看穿了明代宦官乱政的根源,从政治制度上杜绝了宦官参政的空间。

清朝专职管理宫廷事务的机构是内务府,而内务府是在满清“包衣”组织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内务府的总管一般由满清贵族担任,主要人员分别由满洲八旗中的上三旗(即镶黄、正黄、正白旗)所属包衣组成。包衣的来源是满清贵族的奴隶,没有人身自由,主要伺候满清贵族。因此,太监们的顶头上司并不是太监,而是内务府满清贵族的包衣。内务府下设“敬事房”,作为太监的管理机构,这就在太监与皇帝之间设置了制度“隔断”,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太监的权力。

顺治皇帝想破坏压制太监的规则,恢复明朝二十四衙门的太监管理体制,新设立“十三衙门”。这个圣议遭到了朝廷官员的一致反对,他们对于明朝太监干政的恐惧使得他们对于顺治帝的举措大为不安。最终,康熙皇帝一登基继位,在索尼、苏克萨哈等大臣的压力下,立刻颁布诏书,“十三衙门尽行革去,凡事皆遵太祖、太宗时定制行,内管俱永不用”。

明朝太监深受皇帝信任,职权越来越大,实际上与明代皇帝对于官员不信任加深有关。因此,太监才能够在皇帝与文官之间,成为皇权与官僚系统之间的纽带。明朝的皇帝需要依靠太监来压制文官,但清朝的皇帝较之于明代更为集权,文官在皇帝眼里都是奴才、臣子,只有听话执行的份儿。康熙皇帝培养起来的南书房、雍正皇帝设立的军机处,职责都是担任皇帝的秘书,帮皇帝在军国大事上出谋划策、提供咨询、撰写文书,并没有前代宰相的行政权。清代的军机处都驯服于皇权之下,皇帝也就没必要任用宦官去压制文官了。

太监是伴随着皇权而生的一个特异群体,他们身处在权力的漩涡中心,蕴藏着巨大的政治能量。清代对太监干政问题处理得太成功了,没有太监能在朝政上兴风作浪,因而后人容易忽视清朝在这方面的作为。这正是清朝统治的高明之处。

标签: 宦官

更多文章

  • 北宋初期统一战争中宋太祖赵匡胤派谁统兵灭的南唐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宋太祖

    北宋初期统一战争中宋太祖赵匡胤派谁统兵灭的南唐由于南唐后主李煜诗作的流传,使人们对五代十国中南唐的关注度最高,在乱世中,这种情况是十分罕见的。而历史上的南唐,是被北宋所灭,这段历史许多人并不知道,许多人很想知道北宋统一战争中赵匡胤派谁统兵灭的南唐。这个问题其实在是有明确的历史记载的,这两位将领分别是

  • 对永贞革新的评价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永贞革新

    解析历史对于永贞革新的评价是什么永贞改革是发生于唐朝中期唐顺宗统治时期的一次爱国革新运动,永贞改革在唐代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它是对于宦官专权的第一次有力威胁,虽然永贞改革最后失败了,但是后代专家对永贞改革的评价依旧非常高,认为革新党人非常有勇气也非常有骨气,有力打击了当时割据势力。唐顺宗剧照后代历史

  •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到底保存了多少兵力?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红军

    在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前,各苏区的红军曾发展到30万人。1934年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被迫长征。那么长征期间红军兵力发生了哪些变化?长征到达陕北时红军还有多少兵力?毛泽东在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中说:“经过长征,这三十万人缩小到两万

  • 周代九嫔制:九个后妃共同陪伴帝王就寝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九嫔制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皇帝可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妻妾之众,可以想象。那么,她们是如何生活的呢?在一些影视文艺作品中,对这个神秘的“禁区”,随意杜撰,造出许多不近情理而又离奇的故事来。有的说,皇上每夜都要“召幸”一位后妃,要召某

  • 清朝为什么一直没有出现宦官乱国的现象?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清朝

    在中国历史上阉宦最为严重的当属东汉和唐朝,尤其是唐朝,到了唐朝后期,这些宦官已经可以任意废立最为最高统治者的大唐皇帝,唐朝的亲王看到他们甚至要站在路边行礼,天可汗的子孙竟然沦落到这步田地。明朝的宦官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王振、刘瑾、汪直、魏忠贤等等。他们从只能干些粗活的杂役,一步步太高,到了最后,内阁大

  • 明朝的锦衣卫到底有多牛?锦衣卫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锦衣卫

    明朝的锦衣卫到底有多牛?【锦衣卫简介】一、锦衣卫的来历“锦衣卫办案,闲杂人等速速闪开!”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锦衣卫,明朝著名的特务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

  • 关于匈奴人的起源及来历 匈奴族是如何消亡?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匈奴

    中国的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大部分生活在戈壁大漠,最初在蒙古高原建立国家,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时期,被逐出黄河河套地区;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北匈奴从漠北西迁,中间经历了约三百年。根据现有的历史记载和考古资料证实,匈奴早在公元前78世纪就已经生息繁衍在中国北方的广大地区,建

  •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意义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曾国藩,洋务运动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曾国藩是地主家庭走出的知识分子,曾经创建过一支以湘军为主要力量的武装组织,相对于一些保守的守旧派,曾国藩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和事物。而洋务运动则是一场空前的创新运动,那么思想先进的曾国藩与洋务运动有关系吗?曾国藩是否加入了洋务运动这场潮流呢?曾国潘图片曾国藩与洋务运动确实是有关的,可以

  • 西安事变谁活捉蒋介石 又是谁背叛了张学良?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西安事变,蒋介石,张学良

    张学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蒋介石被迫积极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杨虎城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张学良也软禁台湾数十载。有人猜测蒋介石之所以如此区别对待,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杨虎城才是西安事变的主谋?西安事变谁活捉蒋介石西安事变前,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在长安县王曲镇原黄埔军校第七分校的基础上,办了一个&

  • 汉武帝币制改革的目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汉武帝

    汉武帝币制改革的目的汉武帝币制改革的目的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将财政大权从地方上收回,交由中央控制。在币制改革以前,诸侯国有铸造钱币的权利,民间有的人私铢钱币,还有些不法分子盗铸钱币。经过币制改革,钱币由中央统一铸造。汉武帝剧照恢复财政也是汉武帝币制改革的目的。文帝和景帝两代皇帝为汉武帝积攒了大量的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