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通。——《史记·七十列传·淮阴侯列传》
这是《史记》中对淮阴侯韩信的描绘。
[var1]
韩信成也刘邦,败也刘邦,他的荣辱富贵本可以自己掌握,却自己带上了枷锁,成为了刘邦的附庸。想韩信平定四国后,获封齐王,占据了汉地半壁江山。如果这时韩信想要自立,将会成为同刘邦和项羽并立的势力。
韩信一直都是一个感恩的人,一个重情重义的人,从未忘记其他人的恩情。青年时期,他家境贫寒,只能在河边垂钓,想要填饱自己的肚子。可惜天寒地冻,没有鱼儿吃食,韩信冻得瑟瑟发抖。
一个洗衣服的婆婆,看到韩信可怜,把自己的口粮,分了一半给韩信。此后,洗衣服的婆婆,只要见到韩信,就会给他吃的。或许正是这一点温暖,让韩信有了奋发的信心,参加起义军去了。
[var1]
等到韩信封为齐王后,他回到故乡,去往婆婆家中。可是婆婆再见韩信,已经不认得他了,原因吗?是因为婆婆虽然贫穷,但是乐善好施,韩信只是他帮助的其中一个孩子而已。
听到婆婆的解释,韩信更加感动,给婆婆留下千金,并让当地官吏好生照顾婆婆。当年一饭之恩,韩信都能记挂十几年,刘邦的恩情他自然也没有忘记。韩信最早参军的时候,投奔的是项羽的军队,给项羽守营帐。
韩信有满腹韬略,想要进献给项羽,可惜项羽认为韩信身份低微,不可能有大的智谋,没有听从。韩信在项羽军中郁郁不得志,于是转投刘邦,得到了刘邦和萧何的器重。
[var1]
韩信和刘邦彻夜长谈后,刘邦认为韩信是个人才,将他任命为汉军的大将军,位居周勃、灌婴、夏侯婴等人之上。从此,韩信开始指挥千军万马,帮助刘邦取得了一次次胜利。
在韩信率军攻占齐国后,刘邦命令张良,前来封韩信为齐王。这时的韩信风光无限,镇守一方,他自己也感到很荣耀。而这时,韩信部下的一个谋士蒯通,看出了韩信的危机,多次进言韩信。
蒯通的意思很明白,那就是韩信功高震主,已经引起了刘邦的芥蒂,不如自立为王,争夺天下。蒯通对韩信说:
“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
彊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
韩信听到了蒯通的进言,只是笑了笑,并没有接受。在韩信看来,自己封齐王理所应当,自己的功劳,该得到这样的封赏。刘邦对自己有恩,自己一定会效犬马之力,帮助刘邦登上皇位。
[var1]
韩信确实是军事上的天才,但是也是政事上的白痴,最终在云梦泽被刘邦逮捕,贬为淮阴侯,软禁长安。在陈豨谋反后,刘邦担心韩信会有异动,于是命令吕后,将韩信诛杀。
韩信进入皇宫,见到吕后,吕后宣布了韩信所谓的“大罪”。当即一块白布盖在韩信身上,几十名婢女用竹刀,杀死了韩信。韩信临终前,高呼:
“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兒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这时的韩信才后悔了,没有听从蒯通的建议,自立为王。吕后把这番话记了下来,等到刘邦班师回朝后,禀报给刘邦。刘邦一听,韩信背后还有蒯通这个人,连忙命令把
蒯通抓来。
[var1]
汉军长途奔袭去往齐国,将蒯通给抓捕了,火速送到了长安。刘邦得知
蒯通被抓后,命令禁军,将蒯通押到皇宫里来,准备将其烹杀。
蒯通来了,见到刘邦也不下跪,刘邦怒斥道:“你为何鼓动淮阴侯谋反?”
蒯通毫无惧色,直直的看着刘邦,对刘邦说:
“然,臣固教之。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於此。如彼竖子用臣之计,陛下安得而夷之乎!”
刘邦听到这番话,才明白韩信从无反心,只是自己多疑而已,于是命令将
蒯通无罪开释。可惜韩信已经被杀,错误已经犯下,那就不能认错了。刘邦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还是将韩信所谓的“罪行”,昭告了天下。
[var1]
可怜韩信一生重情重义,对部下和善,对君主忠诚,落得如此下场。韩信太过于正直,才把自己置于尴尬的境地,最终导致被刘邦怀疑,身首异处。刘邦则太过多疑,捕风捉影,害死了大将军韩信,最终后悔晚矣。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