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自秦、晋殽之战之后,晋长期受到楚、晋、狄三方夹击而陷入被动的局面。晋灵公、晋成公期间,晋国在邲之战被楚国击败,丢失霸主地位。晋景公即位后,在鞌之战击败齐国,破坏了楚齐联盟,使齐国转而跟自己联盟。晋景公并没有因一时的成功而贪图享乐,继续发奋图强,立志要恢复祖上的荣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第一,加强军备,扩充军力;
第二,加强君权,消灭赵氏势力,避免客卿的实力太过强大,威胁内部稳定;
第三,扶植吴国,派巫臣父子与吴国建交,教吴国人射箭、驭马、作战兵法。吴国强大后成为楚国的隐患,晋国则能少一些楚国的压力。
第四,拆散秦、楚联盟,改善与楚国的关系,公元前582年,晋景公主动释放楚国战俘,又派使臣出使楚国结好,两国关系得到了缓和。
公元前581年,晋景公去世后,其子晋厉公即位,继续执行其父亲制定的政策。公元前579,在宋国大夫华元的协调下,晋、楚两国派代表在宋国都城西门外会盟,两国正式和好。
晋、秦矛盾
秦国自崤之战之后就一直与晋国交恶,两国之前大小十余战,都是晋胜多负少。晋厉公即位后,依然向秦桓公伸出和平共处的橄榄枝,公元前580年邀请秦桓公参与令狐会盟,但秦桓公毫无信用,回国后立刻背弃盟约,邀请楚国与狄族一起进攻晋国。楚国此时受制于吴国,并不打算掺和,于是就把消息转发给了晋国。
公元前579年,秦国与狄族攻打晋国,早已有所防备的晋军奋起反击,在交刚大败狄人。秦军不仅没有获得任何利益,反而给了晋军伐秦一个理由。
[var1]
战前准备
公元前578年,晋厉公派使者吕相前往秦国,以《绝秦书》历述晋国国君为维护秦晋之好的努力,又历数秦国国君的背信弃义,宣布与秦国断交。晋厉公亲自率领晋国四军并联合鲁、齐、宋、卫、郑、曹、邾、滕八国部队,加上周简王所派大夫刘康公、成肃公率军助战,总共兵力约十二万人,而秦军兵力约五六万人,军力悬殊巨大。晋国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在短时间内彻底击败秦军,使晋国不再遭受秦军威胁。
晋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达麻隧,随即向秦军发起突击,秦军背靠泾水,进退失据,双方展开激战,秦军大败,秦将成差及不更女父被俘。联军方面,则有曹宣公阵亡。秦桓公收拾残部,退到咸阳一带,晋军则乘胜追击到侯丽(今陕西省礼泉县境内),然后胜利班师。
影响
麻隧一战使秦国主力精锐几乎被全歼灭,实力严重受损,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给晋军造成威胁。而晋国方面在连续击败齐、狄、秦之后,终于可以全力对付楚国。三年后,晋厉公在鄢陵之战击败楚国,重夺霸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