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骥
王骥字尚德,河北辛集人。“长身伟干,便骑射,刚毅有胆,晓畅戎略。进士及第,累官至兵部尚书。因边事失职下狱。及甘、凉之乱,边将屡败,王骥奉诏节制诸将,转战二千里,击破蒙古阿台汗、朵儿只伯。西土悉平。入朝署兵部。
麓川思任发之乱,西南一隅,骚动天下。王骥总督军务,率十五大军讨伐,前后三征麓川,犁庭扫穴,追亡逐北。转响半天下,未摛魁渠,思氏终不可灭。立石表为界于金沙江,定条约,班师回朝。
王骥三征麓川,转饷半天下,未摛渠魁,思氏终不可灭,立石表、定条约。有司弹劾其劳师费财,赖权官王振庇护,免于问罪。
湖广、贵州苗民起义,攻城掠地,王骥至武昌,正逢土木堡之变,王振伏诛,有司弹劾王骥,王骥时在军中,朝廷于用人之际,置之不问。以为平蛮将军,充总兵官,摛获王虫富,献俘朝廷。在京以世券旧臣,守备南宫。而披甲执锐,带领子孙参与夺门之变。授兵部尚书。未几告老还乡,享年八十三,追赠靖远侯,谥号忠毅。
王骥以干略自奋,然躁于进取,依附攀援。虽剖符受封,在文臣以希世之遇。可惜誉望坠损,名节有亏,令人叹息。
二、王越
王越字世昌,河南浚县人。多力善射,有大略。进士及第。授御史,为李贤保荐,擢为都察院右副御史,巡抚大同。在镇缮器甲、修城堡,减课劝商,为经久计,累官兵部尚书、三边总制。三次出塞,红盐池之战,大破满都鲁汗,收复河套地区。奇袭威宁海、追战黑石崖,取得延绥大捷,威震鞑靼。后来因汪直得罪,王越亦夺爵除名,谪居安陆。自负豪杰,侈奢自如,以射猎声乐自恣,虽谪徙亦不少改。时论颇谓太过,故其得罪,无人说情。后起复原职,加太子太保,大破鞑靼,直捣贺兰,以功进少保兼太子太傅。
越姿表奇伟,议论慷慨,胆智过绝于人。久历边陲,前后身经十余战,知悉敌情虚实及将士勇怯。出奇制胜,动有成算。提携士类,笼络英俊,用财如流水,以故人乐为用。振穷恤贫如不及,故深得人心。然而性豪纵,人多咎其念功,及死,而将绥卒惰,冒功糜饷滋甚,边臣竟未有如王越优者。唯其交结宧宦汪直,为时论所非。官至兵部尚书,为明朝首任三边总制,封威宁伯。后来有司弹劾其与宦官同党,天子置之不问,王越闻讯,忧恨交加,弘治十一年于甘州去世,享年七十三。追赠太傅,谥号襄敏。
三、王守仁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生而不凡,天资异敏。好言兵事,旦善射。志存天下,有经略四方之志。为兵部尚书王琼器异,擢为都察院左佥御史。累迁两广总督。始以直节称,比任疆事,智虑无遗,提弱旅扫除南赣、两广逋宼,平定宁王宸濠之乱。以功封新建伯,终明之世,以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此。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
守仁扫逋宼、平孽藩,“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平生学问,知行合一。集立功、立言、立德于一身,世称其名,号为完人。“然恃于创获,标异儒先,卒为学者讥。”
王守仁历仕孝宗、武宗、世宗三朝。嘉靖十七年去世,享年五十七,追赠新建侯,谥号文成,从祀孔庙,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以上三王,俱以儒臣立功沙场,剖符受封。然而王骥、王越依附权宦,名节有亏,善终牖下,是为甚幸。唯王守仁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