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清两场窥探国力的战役,一场让番邦称臣,一场让乾隆丢尽颜面

明、清两场窥探国力的战役,一场让番邦称臣,一场让乾隆丢尽颜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243 更新时间:2024/3/2 6:16:29

答:要回到这个问题,我们今天可以从晚明盛清两场具有国际性战争的历史史料中窥探一二,之所以将这两场战争摆出来作为明朝和清朝中晚期国家综合实力的对比,是因为这两个朝代面对的都是同一个对手-----缅甸!

历史上将这两场战役称之为“明缅战役”和“清缅战役”,那么让我们透过这两场大国征讨番邦蛮夷的表现来比较下,到底谁才是华夏雄狮。

明缅战役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大明统帅沐英率军平定盘踞在云南的蒙元残党,后沐英被封为黔国公世受皇恩永镇云南。而在明军平定云南后不久,盘踞在云南南部的麓川国迫于明朝强大的军事实力主动与明朝交好,此后双方维持了近百年的安宁。此后麓川国势衰微,明朝趁机在西南麓川故地设置了孟养宣慰司、木邦宣慰司、缅甸宣慰司、八百宣慰司、车里宣慰司、老挝宣慰司六个宣慰司。明朝疆域极南时期,几乎囊括整个中南半岛,缅甸、老挝和泰国大部领土都属于六个宣慰司领域之内,明朝疆土向南一直延伸到安达曼海。

此后麓川国被新兴的缅族东吁国所灭,东吁王朝趁机大肆侵占大明六镇宣慰司,并向大明边境云南发起了攻击。面对缅甸东吁王朝咄咄逼人的态势和六镇宣慰司的泣血文书,万历十一年(1583年),明廷以刘蜓和邓子龙为帅征讨东吁蛮邦。在六镇各司的全力配合下,明朝大军一路势如破竹,打得缅甸东吁蛮邦溃不成军,明军顺利收复了木邦(今缅甸掸邦)、孟养(今缅甸克钦邦)、蛮莫(克钦邦)等广大地区。

在名将刘蜓准备一展拳脚彻底荡平东吁蛮邦时,明朝中央政府竟然将刘蜓调离云南,万历皇帝没有趁机一鼓作气歼灭东吁王朝的最高首领莽应里,而使得缅甸得以休养生息继续侵扰明朝,刘蜓临行前感慨道:“疆宇虽已廓清,莽酋酋然肆大,若不亟加剿灭,终为祸根蔓延”,此后六镇宣慰司的形势发展果然如刘蜓所预料的那样。

缓过神来的东吁王朝再次卷土重来,继续北侵明朝六镇宣慰司,明廷只得派遣邓子龙为帅与东吁力战,最终在邓子龙的猛虎下山地攻势下,东吁王朝溃不成军,明缅战役至此结束。

清缅战役

东吁王朝在被明军吊打致残后,孟族首领雍籍牙率领部众趁势崛起,灭亡了东吁王朝建立了贡榜王朝。此后乾隆年间贡榜王朝进入鼎盛时期,此时的贡榜王朝正在与自己的邻居死敌暹罗死磕,并攻入暹罗王都灭亡了这个死敌。

但贡榜王朝并没有休养生息而是在拿下暹罗后不久于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率军攻占西双版纳,同时公开宣称西双版纳是贡榜王朝的领土。

乾隆皇帝气急败坏,认为撮尔小国竟敢骑在我天朝上国头上作威作福,于是下令以明瑞为率南征贡榜王朝,战争伊始,在清朝舆论海浪式的袭击下,原先投靠贡榜王朝的木邦等各土司纷纷宣布拨乱反正投靠清朝,清军也一路收复了贡榜王朝北部不少土司故地。

然而清军开局战争表现后不久就被缅甸贡榜王朝打的流花流水,正当乾隆皇帝考虑是否要将战争继续下去时,他突然读到了《明史·云南土司传》,在这本书中记载着中南半岛地区在明朝时就已经是中华故土了,乾隆皇帝热血沸腾,心中盘算道:“既然缅甸明朝时就已经是华夏故土了,我大清焉有不降服之理?”。

于是清军先后在统帅明瑞、傅恒的四次伐缅的攻势下对缅甸贡榜王朝发起了了暴风骤雨式地袭击,但由于清军统帅过于轻敌,且军事能力严重不足,清军伐缅陷入了战争的泥潭,满清军队死伤过半,始终没有完成乾隆皇帝“穷力追擒,捣其巢穴”的战略目标。

由于清军对缅甸贡榜王朝的死缠烂打,贡榜王朝不得不将进攻暹罗国的军力全部抽调出来应付中国军队的进攻,正是由于清军的强势介入,暹罗才得以复国,而此后大清和缅甸双方军队在战场上打难解难分,彼此都陷入了厌战的焦灼状态。

缅兵统帅诺尔塔不得不打起白旗与清军统帅相互签订了停战协议,这份停战协议的签订是在双方最高领导不知情的情况下签署的,只是后来两国领导人见战事陷入了稀泥不得不默认了这份停战协议。

清缅战役最终以贡榜王朝称臣纳贡而宣告结束。

对比明缅战役和清缅战役,不难发现在面对相同对手的情况下,所谓“康乾盛世”的满清竟然最终以惨败的“拖油瓶”方式而迫使缅甸对其臣服,以至于乾隆晚年感叹道:“五十载八桩战事,唯征缅惨败”。而反观明缅战役,明朝以强势的铁血手腕将对手打的跪地求饶的方式进一步巩固了明朝的宗藩地位,更奠定了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

更多文章

  • 左良玉拥有八十万精兵,为何却不管崇祯的死活?背后原因让人深思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左良玉个人简历,明朝的左良玉简介,左良玉墓

    要知道当时北京城被围困时,崇祯帝在最后时刻,也曾下过勤王圣旨,命令各地人马速来勤王,然而他至死,也没有等到一个人前来,尤其是当时左良玉手中,还握有八十万精兵,即便是就这样的条件,他也不来,以至于最终崇祯无可奈何,落得个缢死煤山的下场。不过正因如此,长久以来,崇祯也是博尽了后世的同情,尤其是他临终前所

  • 宋朝第一次大规模起义是茶商干的,规模比梁山大多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四川的青城一带盛产茶叶,当地的老百姓不种粮食只种茶叶,自己种自己卖,收益非常好。宋朝统治者却见不得百姓富裕,所以实施了收购茶叶官方卖的方法,这样一来茶商没有利润了,当地百姓无法维持生计了,但统治者只管挣钱不管百姓死活。茶农和统治者矛盾激化后,就开始反抗宋朝统治,不过这些都是小打小闹,直到993年,出

  • 康熙扳倒鳌拜,为何不找大内高手?却偏偏找了几个小青年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皇权作为至高无上的权力代表,皇室、亲贵、朋党、权臣、太监这些因素在古代无不时刻觊觎着皇权。而每一位在位的皇帝,无不为防止这些因素的出现做着应对,确保自己的位置能够坐稳、坐长。而康熙这个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开始了大清永世长存的第一步行动----铲除权臣。 当时分走康熙帝权力的是谁呢?正是鳌拜。鳌拜

  • 为战争而生的成吉思汗,去世后一军队为其守陵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成吉思汗简介,成吉思汗死前三个遗言,成吉思汗的历史故事

    作为族长之子,铁木真的日子也很好,但快乐和悲伤永远伴随着他。因为不满金人对待蒙古的做法,他的爷爷率领部属发动了一场为自己争取权利的战争。可惜,每一个王朝都会有一些卑鄙的家伙,因为叛徒的消息被揭穿,他的爷爷被金人用木头做成了一头驴子,他的父亲在求饶的时候被敌人杀死。一夜,铁木真彻底的没有了靠山,整个部

  • 康熙传位雍正,多亏了雍正手中的这张王牌,和乾隆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康熙在位期间,皇子们对皇位的争夺很是激烈。但当时的雍正却如闲云野鹤般,对朝堂之事并不关心。不过雍正也不是等闲之辈,对于父皇交给他的任务,他都完成得妥帖并合理。雍正当时住在圆明园中,据史书上记载,康熙帝曾前后驾临这里11次,可见,他对雍正当时的做法很满意。 有一年,雍正邀请皇帝到其园中游玩,康熙帝

  • 朱元璋有“圣人理想”,当皇帝期间,用“屠夫手段”杀15万贪官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之所以得到这样的一个评价,其实是与他严厉的惩治贪官污吏有关。据统计,在朱元璋当政的31年时间里,先后发起6次大规模肃贪,杀掉贪官污吏达15万人之多,被流放以及抓入大牢的人数更多。而且,在对付贪官污吏之时,朱元璋可以说是使用了各种严刑酷法, 望甚至是开创和发明了很多刑罚,以此达到以儆效尤的目的。

  • 宋高宗不是单纯针对岳飞,而是想把整个南宋军队,来一个大洗牌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只要岳飞还活着,还掌握着军队,这个危险就始终存在,它就像悬在他头顶的一把剑。而他现在已经是皇帝了,这份至高无上的享受他已经拥有了,无论岳飞是不是能够收复北方失地,直捣黄龙府,都丝毫不影响他的这份帝王享受,他何必非要一定去争取呢?岳飞被杀之时,正是岳飞在军事上做大做强的过程中。的确,由于岳飞的进攻,宋

  • 太平天国从不纳粮,却丝毫没担忧过军费,拿啥对抗大清14年?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太平天国为啥不全军扑北京,太平天国不内讧能成功吗,太平天国三条建议

    而与之前的农民起义不同,等到了太平天国时,它更加强大。起义的星星之火瞬间烧遍大清,数量庞大的太平军已经明显具备了推翻清朝的实力。不过,清朝也并未坐以待毙,除正规军外,它先将希望寄托于地主武装势力,随后更是直接请求洋人帮忙,方才将其彻底击败。我们都知道,太平天国之所以溃败,实际上和他们领袖间的互斗有

  • 太平天国五大悲情名将:躲过了清军追杀,却没能逃脱战友黑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太平天国十大将领结局,太平天国死得最惨的将领,真实的太平天国将领

    说起太平天国,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中国近代发生的一次规模巨大的农民反封建斗争,对曾经的封建统治给予了沉重的打击,或许还有很多人想到的是太平天国的洪秀全。但是太平天国运动还诞生出了很多著名的优秀将领,他们武艺非凡,智勇双全,为农民起义运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立功无数,令敌人闻风丧胆。但是,名将自古以来似乎都

  • 历史上包拯的职位,相当于现在什么级别?真的可以随意拦轿鸣冤?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包拯这个人在现代人的眼中就是一个专为人民申冤,铁面无私的一个人,而且他的形象是十分正面的,所以在现在的很多电视剧之中以包青天为原型的电视剧有不少,在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包拯这个人真的十分的正直,破了很多奇案,如此清廉正直的他自然也受到了皇帝的重视,所以他这个人做的官职比较高,那么历史上包拯的职位,相当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