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但使龙城飞将在”中的“龙城飞将”,指的李广?答案并非如此

“但使龙城飞将在”中的“龙城飞将”,指的李广?答案并非如此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1236 更新时间:2024/2/26 5:35:50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句令人读来热血沸腾的诗相信大家都学过。而提起诗句中的“龙城飞将”指的是谁,相信许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汉将军李广

但实际上这个答案却是不对的。因为“龙城飞将”指的不单是李广,有一种说法是卫青与李广并称龙城飞将,另一种说法是所有保家卫国的将领都是龙城飞将。

龙城为什么会是卫青?

卫青的出身并不好,他与姐姐卫子夫一同在平阳公主的身边服侍,卫青的主要任务就是保卫平阳公主的安全。后来卫子夫被汉武帝看中,卫青这才有了改变自己身份的机会。

当时的匈奴是历朝历代帝王和百姓的噩梦,因为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原因,匈奴人大都会更强壮一些,而且本身是游牧民族,骑兵的战斗力选高于汉朝步兵的战斗力。

匈奴的骑兵速度快、冲击力强,汉朝的骑兵和步兵都很难组织起有效的反击。

汉武帝时期,匈奴南下直接发兵上谷,卫青带领一万兵马阻击匈奴,这是卫青第一次带兵出战,这一战就奠定了卫青的地位。

当时匈奴的王庭就在龙城,而且是在沙漠深处,多少年来从没有中原士兵能够抵达这里。因为沙漠环境艰苦,方向感不强,即便有人率兵深入也找不到龙城的地理位置。

即便侥幸找到了龙城地理位置,一路上势必会惊动匈奴守卫士兵,必然会受到强烈的反击,想要抵达龙城根本不可能。

就是在这种惯性思维下,匈奴人祭天圣地的龙城实际上的守卫并不多,没有人能想到有一天中原军队会来到沙漠深处并且找到龙城的位置。

卫青不仅找到了位置,而且一路上避开了匈奴人的驻扎士兵,直接在匈奴人最神圣的地方打了一场胜仗,而且全身而退。

这场战争将一直以战无不胜著称的匈奴人拉下神坛,极大程度上鼓舞了汉朝所有人的士气。

自从龙城大捷后,卫青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先是率兵三万出击雁门关攻打匈奴,而后率兵四万收复了河套地区,俘获数千匈奴百姓及百万牛羊。

河套地区被卫青收复后,汉武帝将其打造成了抗击匈奴的一线地区,并移民十万,将河套地区发展成对抗匈奴的重要战略位置。

龙城之战是卫青的成名之战,所以龙城飞将是卫青和李广的并称也符合常理。不过相比于卫青而言,李广的经历就不那么顺利了。

飞将军李广

李广是名门后代,从小就有作战天赋,尤其是对兵器方面特别敏感。在祖辈光环的笼罩下,加之李广确实有带兵的能力,在平定藩王时立下了不少的功劳。

不过李广立功后接受了梁孝王(汉景帝的弟弟)的封赏,这一行为直接刺激到了汉景帝,原本的功臣被汉景帝赶到了山中。

直到汉武帝想要对匈奴出兵,才有人将李广举荐给汉武帝。

当初匈奴攻打上谷时,汉武帝分别给卫青、李广以及公孙贺公孙敖每人一万兵马,其中也有考察个人能力的意思。

结果四个人遭遇迥然不同,卫青直击龙城一战成名,公孙贺没有遇到匈奴就率兵而反,公孙敖损失数千士兵战败而归。

李广情况更不容乐观,匈奴人知道他是将门之后,派出多股骑兵包围李广,以李广的一万兵马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只能仓皇逃窜。

这次同等兵力下的战斗直接显示出了个人的能力,卫青成为当之无愧的抗击匈奴第一人,而李广则有些事业受挫。尤其后来河西战役中打头阵战败,李广几乎被弃之不用。

卫青与李广

多次对匈奴用兵取得了胜利,汉武帝兴起了彻底剿灭匈奴的雄心,开始挑兵选将决定一雪前耻,彻底解决匈奴问题。

李广并没有被选入这次的作战当中,当李广听说这次战斗后,急忙向汉武帝推荐自己,这才获得了这次抗击匈奴的机会。

按照原本的计划,由卫青攻打左贤王部队,霍去病攻打匈奴主力部队,由李广绕道敌后进行包围,没想到卫青遭遇了匈奴的主力。

面对敌军的主力,卫青浑然不觉,用车挡住匈奴前进的路线,同时也为自己的军队提供一些防护,并命令士兵放箭消耗对方骑兵。

在卫青的战略指导下,匈奴骑兵无法前进一步,只能继续僵持着。不成想天公作美,突然刮起了一阵大风,视线变得不再明朗。

借助这个刮风的时间,卫青派出士兵左右两侧将匈奴主力围住,只要李广按时赶来围住匈奴后侧撤退的路线,绝对可以一举剿灭匈奴主力,彻底解决后顾之忧。

令人没想到的是李广并没有按时赶来,而是迷了路,等到李广与卫青会合时战斗已经结束,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匈奴主力找到了缺口突围了出去,并没有被一举歼灭。

这场战争对汉武帝来说意义极为重要,而李广自知因为自己的原因让汉武帝消灭匈奴的计划失败了,于是拔剑自杀。

总结:

李广虽然经历过几次不如意战斗,但一生也经历过七十几次战斗,虽然最后的结局让人唏嘘,不过他抗击匈奴的精神依旧十分值得称赞。所以龙城飞将一方面指的是卫青和李广,一方面是对所有抗击匈奴战士的总称。

更多文章

  • 春秋初年的宋国融入不了大国圈子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春秋宋国简介,宋国存在多少年,春秋时期有没有宋国

    都城在商丘。文/荣海生宋国是西周初年,分封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而建立的诸侯国。与齐国一样,都是非姬姓之国。宋国在周朝初也很强大,但却难于融入大国的圈子。[var1]《春秋》记载,鲁惠公的夫人和继室都是宋国人。但是在惠公晚年,不知何种原因,两国发生战争,鲁国在黄地打败了宋国。鲁隐公摄政后,两国结盟讲和。

  • 救世宰相张居正,“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对于张居正,一向都是充满了争议,人性是复杂的,是多变的,哪怕是秦始皇,哪怕是汉武帝,哪怕是张居正,都不能一概而论。有人说张居正是乱世中的清流、治世里的孤臣,也有人说张居正是贪恋权谋的独相,被抄家的罪臣。张居正曾说过一句话“知我罪我,其惟春秋”,对于自己这样评级的张居正,到底是救世宰相,还是祸国奸佞?

  • 陈平作为西汉第一任“中情局局长”,到底有多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陈平的事迹简介,西汉陈平和他的老婆,西汉陈平篆字翻译器

    敢想敢做无下限陈平出身乡里,典型的穷草根,年轻的时候有一次村子里祭祖,陈平主持分发祭肉,分得那是丝毫不差,大伙都心服口服啊,陈平更是放出大话:要是让我治理天下,我也会像分肉一样好。不就分个肉吗?你嘚瑟啥。还别说,这里头可是有大学问的,孔老夫子说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患寡而患不均。干一件事要想让所有人

  • 韩国人评出的“四大军神”和中国的“韩白李岳”比,会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韩白李岳谁用兵最厉害,韩国人评价李岳,韩国四大名将谁厉害

    韩国四大名将之乙支文德[var1]乙支文德是7世纪早期杰出的中国东北少数民族高句丽族将领,也是中国东北最出色的军事家之一。他的军事才华对高句丽战胜隋帝国百万大军的征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乙支文德文武双全,同时为政治家,曾经担任高句丽宰相;反对民族大融合那时的高句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割据中国东北的强权,经

  • 左右三国命运的父子:父亲帮曹操建立曹魏 儿子帮司马家族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家族就是荀彧家族,荀彧是曹操手下出名的谋士,曹操能够统一中原跟荀彧密不可分。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荀彧有个儿子叫荀顗,此人帮助司马家族推翻了曹魏,建立了晋朝,父子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熟读三国历史的人,肯定了解荀彧这个人。他曾经是袁绍手下的谋士,后来觉得袁绍能成大事,选择投靠了曹操,曹操得到荀彧后感慨

  • 低学历管高学历,外行领导内行?“三流”刘邦为何能驾驭一流人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刘邦是个优秀的领导吗知乎,刘邦八个老婆照片,刘邦中箭

    这事放到刘邦和他手底下的谋士将领也一样,刘邦给人的印象是一个“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的小混混,可是帮他打江山的人却几乎个个是顶尖人才。抛开出身比刘邦出身还要低微的狗肉店老板樊哙和卖蚕箔又兼职吹箫办丧事的周勃,刘邦手上的一流人才,哪个不比刘邦学历高?刘邦手上有所谓的“三杰”,也就是萧何、张良和韩信。萧何在

  • 曹操只说了7个字,将司马懿吓得要死,却埋下了日后的祸根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司马家族的野心,还是从司马懿时开始的。虽然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祖父司马儁都做过不小的官职,但要说篡位的心思,估计想都没有想过。直到司马懿权倾朝野之时,司马家族就为这一天而准备了,然而走到这个地步,竟然是曹操所逼迫的。 司马防人丁兴旺,一共生了八个儿子,其中司马懿是次子,从小就机智而善谋略,在当地很

  • 韩休多次犯颜直谏,弄得唐玄宗十分消瘦,被罢相之后开始尸位素餐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即召其家到行在,赐劳妻子,以少牢祠其墓,复立碑,恩礼加焉。”宋璟也是如此,宋璟居相位,以择人为务,随才授任,使百官各称其职。他刑赏无私,敢犯颜直谏,为玄宗所敬惮,虽不合意,也勉强采纳。宋璟与姚崇并称贤相,号“姚、宋”。史称“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二人道不同,同归于治”。开元五年

  • 西汉功臣陈平,为什么说自己的子孙不会兴盛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陈平却在晚年说自己的子孙不会兴盛起来,结果也正如陈平预料一致,那么陈平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其原因有两点。1、违反了禁忌陈平违反了禁忌,使得他的心中有愧,而且大家因此也对陈平有了不好的印象,因此这也会波及到他的子孙。陈平违反了什么禁忌呢?他违反了道家的禁忌。刘邦与项羽交战时,陈平就出了很多计谋帮助刘

  •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此中究竟有何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汉朝和北宋哪个早,汉朝二十四皇帝顺序,史上最著名的三句狠话皆出自汉朝

    西周之所以被称为西周,东周之所以被称为东周,这实际取决于它们的国都的地理位置,丰镐在西,洛邑在东。此外,周平王的迁都不是主动行为,是在犬戎的威胁之下被迫发生的,这一点也不能忽视。所以,这才有了西周和东周之分。汉、宋也和周相似,西汉的都城在长安,东汉的都城则在雒阳;北宋的都城在汴京,南宋的都城则在临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