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古代的服装是如何起源的?孔子与老子的穿衣文化有什么不同?

中国古代的服装是如何起源的?孔子与老子的穿衣文化有什么不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2066 更新时间:2024/1/22 22:37:20

[var1]

“衣裳”这个词看似简单的两个字,其实非常不简单,因为咱们的服装文明就是从这个词开始的。这个词有两种读法,第一种读法读成yishang,最后这个字读轻音。这样读的时候是衣物的统称,比如说洗衣裳,缝衣裳,买衣裳。这个词还有第二种读法,叫yichang,当这样读的时候它其实是上下装的分称,在古代管穿在上面的服装叫衣,管穿在下面的围裙叫裳,上衣下裳也就是衣裳制,这是我们传统服装的典型的形制。在《诗经·齐风》当中有一首诗,写的是一个人早晨起来穿衣服,结果把衣裳穿颠倒了,也就是把上衣穿到了下边,把地下的围裙穿到了上面: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可见在周朝的时候,我们的祖先他们穿的是衣裳,并且那个时候干活也是要起早贪黑。为什么我们的祖先最早的时候选择了衣裳制呢?这个就和我们最开始的时候是以农耕为主这样的生活方式有关的。首先不论是农耕民族还是游牧民族,上下装分穿都是一种方便劳动的选择,但是上下装分穿以后,下装穿什么,不同的生活方式就有不同的选择。比如农耕民族是在土地里劳作,如果穿裤子的话,裤脚上很容易沾上泥土弄脏。那个时候布匹纺织得不结实,颜色也染得不牢,所以洗不了几水就没法穿了,因此穿围裙,这样泥土主要沾在小腿上,所以很容易清洗。与衣裳制相对应的是衣裤制。衣裤制最先主要是那些需要骑马的游牧民族采用的。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衣裤制运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大了。

服装的形制当然源于生活,但是我们的传统服装它却远远没有方便生活那么简单,即便是上衣下裳这种看似简单的选择,其中也有非常深邃的创意。在《周易·系辞》当中有这么一句话:

黄帝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这句话就告诉了我们一件事,就是我们中国最早的服装是上衣下裳,是由黄帝设计的,他可以说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服装设计大师。提起皇帝,我们中国人都会肃然起敬,因为皇帝站在了中国文明的开端,所以后人称他为“人文始祖”。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都把他当做我们的祖先。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五千年前咱们大家都是一家。围绕着前面的那句话,后人做了很多解读,有以下几层意思。

[var1]

第一层意思,就是中国最早的服装上衣下裳是由皇帝设计的。第二层意思,他的设计其实是有理念有思想的,他是参照了天地,乾坤这样的思想来设计的,上衣象征的是天,而下裳象征的是地。

第三层意思,如果上衣象征着天,下裳象征着地,那么在颜色上应该跟它们有相通之处,古人认为上天的颜色是玄色的,而地的颜色是黄色的。这件事情反映了我们中国古人的智慧,他们认为当出了太阳或者出了月亮的时候,天色就已经不是本色了,所以要等到月亮落下去,太阳还未升起来的黎明时分,那个时候所看到的那种深邃的,有层次,有内涵的,黑里面微微透出一点红色的,那种颜色叫做玄色。中国古代有一篇经典文章《千字文》,《千字文》开头第一句话就是“天地玄黄”,可见这就是我们古人的世界观,像这种把世界观穿在了身上,这种大创意,大格局,的确非常令人敬佩。

第四层意思,古人认为衣裳这样穿就等于把天地穿在了身上,所以天人合一,等于把《易经》当中最牛的两卦乾卦和坤卦穿在了身上,这就等于天道在社会的运转当中发挥了作用,所以取得了这个天下治的效果。

如果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我觉得黄帝用一套具有哲学味,神秘感的服装把中华民族带入了文明的大门,这个是关键。第二点,我们看到这句话里头“垂衣裳”,这三个字后来被一些人解释为“无为而治”,相当于垂手而立。当然,无为而治是后来由老子明确提出来的,但是大家认为其实在黄帝的行为当中已经有所体现了。历史也证明,无为而治的确在某些历史条件下由于对老百姓减少了干预,所以具有繁荣社会的效果。比如说汉朝初期的文景之治,文景之治的主要原因后来认为是当时推行了黄老之学,提倡无为而治。所以我们看皇帝那个时代,把我们中华民族带入了文明的大门,并且对老百姓减少干预,因此这两条就足以使中国的社会变得比过去和谐,有序,繁荣。

[var1]

舜帝他在历史上最为闻名的是他的孝敬。他母亲去世的早,父亲后来又结婚了,生了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后妈当然偏爱自己的儿子,所以在父亲的耳边就不知道说了多少舜帝的坏话,结果父亲有的时候就会萌生出来想要杀掉舜帝的想法。一个人摊上这样的家庭,内心当然是很痛苦的,可能会有不少人采用那种强硬的对抗的姿态,但是舜帝没有对抗,他看见父亲如果想要杀自己,他就赶紧逃跑,不能让父亲悲伤杀子的恶名。当他看见这个事情是小事,就没有逃跑,接受父母的惩罚,让父母出气。舜帝除了孝敬之外还有一个巨大的特点,就是善良。他赶牛不忍心用鞭子直接抽打老牛,而是通过震动其他东西的方法提醒老牛该用力了。

这样一位既孝敬又善良的舜帝他在服装商有什么贡献呢?在《尚书》当中讲了这么一件事情,说有一天舜帝跟自己的大臣们讨论如何治理国家,舜帝就提出我想在服装商做十二种图形,其中六种是用彩绘的方式画在服装的上方,另外六种是用刺绣的方式把它绣制在衣服的下方。舜帝所提到的十二种图形后来在历史上被称为“十二章纹”,也叫“十二章”。这十二章纹从舜帝开始一直到清结束,一直贯穿在帝王的礼服当中。舜帝爱的美不是形式上的美,而是品行的美,因为这十二种图形每一种背后都有非常美好的含义,都充满了真能量,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品行。这十二章纹体现的是尊天道,爱国家,会做人能做事,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舜帝实际上是在提倡以德治国。当然以舜帝的这种孝敬以及善良,他提倡以德治国是顺理成章的。这十二种图形它的含义有的我们可以一看见就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来,有的则需要绕一个弯子。十二章纹出来以后怎么运用呢?这个在《后汉书·舆服志》当中说:

天子备章,公自山以下,侯伯自华虫以下,子男自藻火以下,卿大夫自粉米以下

过去天子出场的时候,身上十二章纹那是要穿整齐的,而公爵要从山这个地方向下,一共是九个章纹,而侯伯只能够从华虫向下穿。老百姓可以穿同样款式,同样颜色的服装,但是身上什么图案都没有。这种做法非常接近我们今天的军衔制,同样的服装只是因为图案的多少或者图案形状的不同代表了级别不同。因此也体现了我们古人的智慧。因为前面有黄帝的上衣下裳,后面又有了舜帝的十二章纹,他们都有分别不同的思想体现,一位体现的是天人合一,无为而治,一位体现的是以德治国,等级分明。两种思想汇聚到同样一套服装当中,这套服装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其实我们传统的服装不仅仅是上衣下裳和十二章纹里面有讲究,很多服装现象都有它深刻的有趣的想法,我们中华民族的服装其实非常具有人文意味,是大有可观的。

[var1]

在天人合一,无为而治的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的传统服装就很容易形成自然,宽松的特点,这样的服装穿在身上,人的性情都会发生变化。自然,宽松这是典型风格,在这个典型风格的基础上,老子还提出了进一步的他喜欢的这种着装理念。在《老子·第七十章》中他说:

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被褐怀玉”就是老子独特的服装理念,说圣人穿着粗布衣裳,但是怀里头却揣着美玉,这个就说明了老子本人追求的是质朴,天然,本真,不喜欢用华美的服装来装饰自己,所以穿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怀里要有美玉,要有高境界和大智慧。这样的人你不用装,也会受人尊重的。反过来假如是一个无才无德的人穿了一身非常华美的服装,其实这个是没有用的,你装不了几天。庄子和老子咱这方面的想法是一致的,庄子的穿着就非常简单,简单到简陋,甚至别人嘲讽他穿的很寒酸,但是庄子并不在意,因为他认为一个人内心的美丑跟外面的服装其实没有什么关系。

他曾经写过故事,这个故事写的是战国时期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杨朱,就是扬子他的故事。说扬子去宋国,在路上要住店。住店的时候发现客店的老板娶了两房太太,其中有一位太太长得非常漂亮,另外一位太太就比较丑陋。但是奇怪的是比较丑陋的这位更受人尊敬,而比较漂亮的那位经常被人冷落。他就问这个老板这是为什么啊,老板跟他说:

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

当然庄子自己不装以外,他也不喜欢别人装。在《庄子·田子方》当中曾经讲到过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庄子见鲁哀公。庄子见到了鲁哀公,鲁哀公和他说我们鲁国有很多儒士,但是几乎没有人去学你那个道学,庄子就说其实鲁国的儒士很少,鲁哀公不服气说我们鲁国上下有那么多人穿着儒士的服装,你怎么能说儒士少呢?庄子就说这个儒士戴着圆帽子就说明他知天时,穿着方鞋说明他知地形,挂着五彩丝绳所系的玉玦说明他善决断。其实一个人有没有学问有没有本事跟穿什么是没有关系的,有学问有本事的人不一定非要穿儒士的服装。如果不信的话,您就发一个号令,说在鲁国之内,如果发现哪一位没学问没本事的穿着儒士的服装的就杀掉。鲁哀公办事还真挺较真,他就发了这个号令,结果五天下来鲁国上下几乎没有人再穿儒士的服装了。这个时候有一位穿着儒士的服装立于朝门之外,鲁哀公把他请进来,向他咨询国事,结果不论多复杂的事情他都能够一一作答,所以庄子说了,你看这么大的鲁国其实只有一位儒士,怎么能算是多呢?其实“被褐怀玉”这种着装理念对我们中国社会影响也是很大的,比如在八仙当中就有好几位穿衣服不修边幅的甚至衣衫褴褛,甚至聊佛教的济公也都是如此。

儒家思想对我们中国古人的着装影响其实是最大的,在《论语·雍也》中孔子有一句话其实是这样说的: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的一句话往往可以适用于很多领域,我们就从服装这个角度切入。“质”显然是指一个人的本质或者是品质,“文”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人的打扮,装饰。也就是说当一个人他的本质很好,但是他的打扮不够的时候,这个人难免就会显得有些粗野但是反过来当一个人打扮很好,但是本质比较差的时候,这个人难免就叫人觉得虚伪。所以本质和打扮配合恰当,这个才是真正的君子,这是孔子的基本看法。

[var1]

说有一次孔子带着学生去拜访子桑伯子,这个人是当时非常有名的一位隐士。因为他是隐士,所以他更加喜欢“被褐怀玉”,就是老子那种着装态度,所以他不太讲究穿着打扮,因此孔子来的时候既没有戴冠,也没有穿迎客的服装。在回来的路上孔子的学生就对公子说你干嘛要去看这么个人,当然孔子心里头不会真正生气的,当然他仍然希望这样一个人能够对社会多做贡献,这是孔子心中的理想,所以孔子说这个人的质很好,但是可惜的就是文不足,我和他见面主要是想提示他一下,希望他能够文一点,这样不就完美了吗?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文质彬彬”其实是一种中庸的态度,这样的为人处世,穿着打扮,跟容易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所以他会成为普遍适用的着装审美标准。

孔子除了“文质彬彬”这个总的原则之外,他还有那些想法呢?首先第一点,孔子肯定是支持等级分明,在《论语·乡党》中记载“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讲究等级差异,这显然是儒家思想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第二个孔子还非常讲究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尊重,通过修养互相表达尊重,孔子说“君子正其衣冠”。第三,孔子也非常讲究能把讲究礼制的服装穿出美感,在孔子的言论中有很多讨论到服装的形制,颜色等等问题。

关于中国古代服装的起源以及文化就先讲到这里,欢迎大家交流讨论。

更多文章

  • 清代夏朝冠结构与规制及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研究背景清代夏朝冠结构与规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自古以来,冠作为一种特殊的头饰,在中国的礼仪文化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清代,夏朝冠是一种极具特色的头饰,被视为高贵、尊贵和典雅的象征。然而,夏朝冠的结构和规制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和争议。研究目的:今天我将带大家通过对清代夏朝冠的结构和规制

  • 为什么元始天尊没有给文王留神位,却给纣王封神?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姜子牙代师封神:摆脱轮回之苦 《封神演义》是一部中国古代神话小说,讲述了封神榜的故事。其中,封神榜是一张由元始天尊列出的神仙榜单,榜上有许多人物名字,只要被封神,就可以摆脱轮回之苦,成为不死之神。姜子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是封神榜上的第一人,也是封神榜上的代神人物。据说,他曾经师从元始天尊学习道

  • 他是战国末代君主里最奇葩的一个:落井下石、杀子求饶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战国三大末代悲剧英雄,战国七雄最有意思的国王,一个撼动整个战国时期的人物

    落井下石的燕王喜要说燕王喜,他其实还是有雄心的,这个值得肯定。在经过长平之战后,赵国国力大损,燕王喜先是让丞相栗腹前往赵国结盟,刺探一下赵国的虚实。得到了赵国空虚的答案后,燕王喜做了一个梦,梦里他跟秦国一起瓜分了赵国,之后再一起瓜分了其他四国。以五倍的兵力进攻赵国,将渠哭着求他不要去,不听。结果就是

  • 三国不是“魏蜀吴”,刘备的国家不叫“蜀”,电视剧把大家骗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三国大结局简介,三国十八集,三国刘备之战视频

    众所周知的是,刘备建立了蜀汉,不过在历史上,刘备的王朝可不叫蜀国。到了蜀汉灭亡的时候,还出现了刘禅所说的“此间乐,不思蜀”,由此出现了一个成语就是乐不思蜀。在这样的情况下,刘禅成为了亡国之君。蜀汉也成为了第一个灭亡的王朝。东汉末年时期,天下大乱,先是黄巾军起义,其后董卓之乱,在这样的情况下,东汉皇室

  • 关羽为何酷爱戴绿帽子?有三种有趣的传说,第三种与其出身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第二种说法则是:传说当时关羽的老婆很漂亮,刘备有事没事去关羽家里玩,加上关羽忙于军事,对于自己的老婆有点疏忽,于是被刘备搞上了。后来被关羽发现,都知道关羽脾气暴躁,准备和刘备动手,却被刘备说了一句经典名言,“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关羽只好没有说什么,于是自己准备了一定绿帽子,也是在提醒自己,当然

  • 长平之战到底是谁的锅,难道真的是赵括纸上谈兵?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赵括长平,长平之战赵括有用吗,长平之战赵括为什么惨败

    [var1]但是最初的时候廉颇是一边倒的,一直被动防御,秦国曾攻破赵军阵地,赵国的两个重要据点都尉城和故谷城均被秦军攻占,秦军还俘虏了四名赵国的尉官。于是赵国军队就在廉颇的率领下坚守不出,开始打消耗战。有人说廉颇是以以逸待劳的方式挫杀秦军锐势,但也有人说是廉颇畏惧秦国。[var1]就这样廉颇拖了整整

  • 他曾打败赵云,气坏诸葛亮,,却被世人误认为是个草包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诸葛亮腰被赵云弄断了,赵云诸葛亮司马懿三角恋,诸葛亮和赵云哪个厉害

    说到曹真,大多数人对他并不熟悉,熟读《三国演义》的小伙伴一提起他就想到“草包”两个字。在《三国演义》中,他可谓一事无成,却还总想着争锋出头去立功,尽给司马懿拖后腿。然而历史上,他却是个有勇有谋的将才之士。曹真,三国时期曹魏名将,魏武帝曹操族子。其父曹邵为曹操募兵时遇害,曹真于是就被曹操收为养子。后来

  • 越王勾践剑为何是天下第一剑?放大几千倍检测,专家:这不可能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var1]在我国古代出土了众多厉害的武器,比如轩辕剑、莫邪剑等等,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但是这都是历史上的记载,现在大家并不能够从哪个地方看到它们当时的样子。而越王勾践剑却不一样,现在我们依旧可以看到它的真面目。越王勾践剑的寿命已经长达2400多年了,即使它的寿命已经如此之高,但是当它被发掘出来的时

  • 曹操的曾孙为魏国开创了一线生机,他若在司马炎永无出头之日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曹操的四大猛将都惨死,司马炎癖好,司马炎篡夺魏国

    [var1]曹操刚一死,曹丕就登基称帝,其实,曹丕完全没有称帝的必要,曹丕是个非常沉不住的气的人,他一称帝,刘备,孙权就都跟着称帝了。再者,如果曹丕不称帝,哪怕曹家世代为丞相的话,立功的机会就不会落入外人手里。曹丕称帝后,对司马懿信任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房玄龄等人撰写的《晋书》有这样的一段话:我在东面

  • 三国机密:郭嘉临终除伏寿、留锦囊助曹节成新后,但却害了曹节!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曹节郭嘉,三国机密郭嘉给曹节的锦囊,伏寿和曹节大结局

    郭嘉在临死前,先是见到刘平施以君臣之礼,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郭嘉最终还是跪拜了刘平为正统皇帝。-但是过郭嘉也略施一计救了伏寿,伏寿最后没有死的,在服毒的时候是假的毒酒。同时郭嘉在临死前也叫了曹节到身前,更是给予了曹节一个锦囊,里面当然是妙计了!因为郭嘉一直想让曹节成为刘平的新皇后,所以这一计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