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的朱高煦到底是怎样的人?朱元璋恶,朱棣爱,有人这样评价

历史上的朱高煦到底是怎样的人?朱元璋恶,朱棣爱,有人这样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881 更新时间:2024/1/15 16:56:48

这是1404年,朱棣刚刚将长子朱高炽立为太子,封二子朱高煦为汉王,三子朱高燧为赵王,徐皇后专门针对三个儿子的教育提醒朱棣。

徐皇后一向明智,即使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也不会有任何偏袒和纵容,她深知“太子是国家之本,诸王是护卫国家的有力屏障”,所以,在三个儿子分别被立为太子、封为藩王之后,她郑重地提醒朱棣,一定要为孩子们选择“老成端正之士”对他们加以教导,尤其是二子朱高煦和三子朱高燧需要好好教育,以避免他们走上弯路。

也难怪徐皇后会有这样的担心,因为朱高煦和朱高燧实在不让人省心,尤其是朱高煦,少年时期就在他爷爷朱元璋那里“标名挂号”,成功地成为让朱元璋特别讨厌的孩子。

那还是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特地下旨,让各地藩王把孩子们都送回京城一起接受教育,朱高煦就在其中。

到了京城之后,朱高煦很快就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因为这个孩子不仅不爱学习,而且小小年纪就言语轻佻,举止粗鲁莽撞。

朱元璋虽然也没正经读过书,但是他十分注重家庭教育,关心子孙的成长,看到众多孙子里冒出一个朱高煦这样的“人才”,他不由心生厌恶。《明史》的原文是“高煦不肯学,言动轻佻,为太祖所恶。”

就这样,少年朱高煦在爷爷的头脑里留下了和哥哥朱高炽完全不同的深刻印象:因为朱高炽喜欢读书、举止有礼、言行有度,所以朱元璋特别喜欢他,曾经称赞他“有君人之识。”

在朱元璋的赏识和推动下,1395年,18岁的朱高炽被立为燕王世子。至于朱高煦,他只被封为高阳郡王。

朱高煦不仅被朱元璋讨厌,连他的舅舅徐辉祖也特别不喜欢他。根据《明史·列传卷六》记载, “舅徐辉祖以其无赖,密戒之。”

徐辉祖就是徐达的长子,徐皇后的兄弟,他认为朱高煦这位郡王外甥为人十分无赖,所以暗地里教训过他很多次。

可是,朱高煦没有因为爷爷的厌恶而有丝毫改进,又怎么会把舅舅的告诫当回事?他根本不理会舅舅的话,不久之后反倒偷了徐辉祖一匹好马,悄悄潜出京城,溜回了父亲的属地北平。

从京城到北平的一路之上,朱高煦“辄杀民吏,至涿州,又击杀驿丞。”

沿路之上,这个骄横的少年郡王稍不如意就杀害百姓和官员,到了涿州以后,他又击杀了当地负责接待官员的驿丞。

因为朱高煦的这些行为,他的父亲燕王朱棣受到来自朝廷官员的指责。

可是,此时的朱棣根本顾不上应对这些官员的指责,他也没时间去教育惹是生非的朱高煦,因为他在筹划一件更重要的事:朱元璋去世,朱棣的侄子朱允炆即位,他即位后首先做的就是削藩,要从他众多叔叔的手中夺回权力和地盘。朱棣不能忍受朱允炆如此大胆的“挑衅”,他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起兵南征。

和朱元璋、徐辉祖对朱高煦的态度完全相反,朱棣特别喜爱朱高煦,认为他最像自己。事实上,在朱棣起兵南下的几年时间里,朱高煦曾经多次在战场上救下朱棣,这让朱棣既感动又欣慰。

除了在战场上英勇作战、屡立战功之外,朱高煦跟随在朱棣身边还持续不断地做了一件他认为十分重要的事,那就是勾结朱棣身边的宦官黄俨,不停地在朱棣耳边说朱高炽的坏话,以夺取朱高炽的世子之位。

“朱棣宠爱朱高煦,不待见朱高炽”这样的事实很快就传到建文帝朱允炆耳朵里,为了削弱敌人的势力,朱允炆就给镇守北平的朱高炽写了一封信,然后大张旗鼓地派人送到北平,以离间朱棣和朱高炽的父子关系。

朱高煦很快就收到这个消息,于是他派黄俨对朱棣进言: “世子和朝廷勾结,信使已经到北平了!”

正当朱棣半信半疑之时,朱高煦马上补刀,他强调说道: “兄诚孝,但在太祖时果与太孙善也!”

哥哥朱高炽虽然很孝顺,但是他跟随太祖居住在南京时的确和朱允炆的关系很好!

朱棣本来就不大喜欢朱高炽,听了这些话后对他的猜疑更重。

结果却出人意料:朱高炽收到建文帝的书信之后,根本没打开看,而是直接派人将书信和信使一起送到了朱棣跟前。

朱高炽此举让朱棣深受震撼,他看完书信之后,感慨地说道: “几杀吾子!”

和朱高煦相比,朱高炽显然棋高一着,朱高煦的阴谋非但没伤到朱高炽,朱高炽的地位反倒还得到了巩固。

不过,朱高炽虽然聪慧,处事高明,但是他也有不如朱高煦的地方,那就是他的形象不好,不像朱高煦那样身材高大,英武过人,相反,他身材肥胖,腿脚也不太好,有时候甚至还需要侍从搀扶着走路,因此会受到朱高煦的讥笑。

有一次,朱棣让朱高煦陪同朱高炽前去拜谒孝陵,朱高炽走在前面,朱高煦走在后面。

朱高煦对朱高炽一向不怀好意,此时他看着那肥大沉重的身躯在自己前面摇摇晃晃,心里早有诸多不耐烦,偏偏事有凑巧,朱高炽走着走着突然摔了一跤。

朱高煦见此情景,顿时有了嘲笑的由头,他揶揄地说道: “前人摔跤,后人知警!”

这如果是普通人家兄弟之间善意的玩笑,并没有什么过分之处,但是以朱高炽的太子身份,朱高煦此举就是以臣子挑战君主,实在是无礼、狂傲至极。可是朱高煦说完这话之后,非但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反倒还洋洋得意。

正当朱高煦自鸣得意的时候,一个少年的声音突然从他背后传来: “更有后人知警也!”

朱高煦回头一看,说这话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侄子,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

朱高煦原本想嘲笑朱高炽,没想到反倒被朱瞻基压制下来,顿时大为扫兴。

事实上,这三个人此时的情景颇能展现三个人的关系:朱高煦觊觎朱高炽之位,朱高炽则对他持宽容、忍耐的态度。但是,哥哥能始终容忍弟弟,侄子对叔叔的容忍却是有限度的。

1424年,朱棣病逝,已经监国多年的朱高炽遵从遗诏即位,是为明仁宗。

此时,朱高煦在藩国乐安紧锣密鼓地准备叛乱,他留在京城的儿子朱瞻圻不断地给他传递朝廷的情报,朱高煦在等待着发动的最佳时机。

明仁宗朱高炽对朱高煦的举动十分清楚,他非但没有因此惩治弟弟,反倒还写信对他进行劝诫,不断地提升他的待遇,送给他各种各样的赏赐。

即便这样,朱高煦仍然丝毫没有悔改之心。

明仁宗在位不到一年时间,于1425年病逝,太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

朱高煦成年后就跟随父亲朱棣南征北战,立有战功无数,但是却一直与皇位无缘:他眼巴巴地看着父亲坐上那个位置,钦定哥哥为继承人;不仅如此,父亲还把刚刚十几岁的侄子册立为皇太孙,大有让朱高炽一脉世世代代传承下去的意味,好像自己所有在战场上的拼杀、曾经费尽的心机都不存在似的。

他已经忍了二十几年,现在,他看着侄子朱瞻基坐在那个位置,觉得再也忍不下去了,他决定马上行动。

1426年八月,朱高煦联合了山东都指挥靳荣等人,抢掠了周边郡县的马匹之后突然起兵。

结果,经过长时间筹谋的行动居然很快就宣告失败,完全是场“雷声大、雨点小”的闹剧:朱高煦听到明宣宗亲征的消息后,居然连一仗都没敢打,他悄悄地从小道溜出城去,主动来到明宣宗面前投降。

正像明宣宗朱瞻基亲征之前所判断的那样: “高煦外夸诈,内实怯,临事狐疑不能断。……今闻朕行,已胆落,敢出战乎?至即擒矣!”

朱高煦这个人哪,外表看起来夸张狡诈,其实内心胆小得不得了,遇事犹豫不能做出决断。他听到我亲征的消息后,一定吓破了胆,哪里还敢出战?我去了就能把他擒获!

这时的朱瞻基不过二十多岁,面对久经沙场、临敌经验丰富的叔叔就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朱高煦的表现完全在朱瞻基的预料之中。

纵观朱高煦这么多年,他先是坚持不懈地挑战朱高炽,后来又挑战朱瞻基,结果却不声不响地败于年轻的后辈之手,他挑动的完全就是一场闹剧。

本文参考:《明史·列传卷六》、《明史·本纪卷八》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古代裹脚有多病态?明朝缠足是身份象征,清朝裹小脚让人痛不欲生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特别是在明代,裹脚被大多数人看作一种不健康的习惯。而在清朝,小脚这一裹脚方法被铺开,但是这种行为确实太过折磨。裹脚在明代时期是上流社会的象征之一。那个时期的社会中,有一种观念认为,只有富贵阶层才会给自己的子女裹脚。而一些贫寒家庭由于没有这种条件,因此他们的孩子自然就没有这样的待遇。这样一来,就保障了

  • 韩先楚想调批大衣给老乡,秘书称钱不够,将军一席话让其哑口无言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var1]1933年韩先楚的独立团接受改编,成为红25军的一个营,韩先楚由团长变成了营长。长征开始后,韩先楚担任红25军的开路先锋,多次率部冲破敌人的封锁线,掩护大部队撤离。1934年11月发生的一场独树镇战斗让他一战成名。当时红25军在朱堂店突破了敌人的封锁线,转移到了鄂豫交界处,初步实现了战略

  • ?花剌子模国王贪图小财,惹恼了成吉思汗,最终尝到上帝之鞭威力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成吉思汗花剌子模复仇,成吉思汗攻打花剌子模活捉太后,成吉思汗攻打花剌子模的真实原因

    花剌子模的国王主动作死,激怒了成吉思汗,最终自取灭亡。大家都知道:古代有“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传统。更何况,如果两国没有交战,你轻易斩杀对方的使者,都是一直挑衅的行为。花剌子模的国王,就是犯下这种外交大忌,随意杀害了成吉思汗的使者,导致对方发动战争,摧毁了自己的国家。这件事发生在1218年。当时,

  • 此间风雅 大宋风华 “梦华旧物——宋人的生活”宁波开展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展厅(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展览展品总计214件套,包括7家外单位借展(115件套)和宁波博物院藏品(99件套)宋代精品文物,系列展示宋代文雅精致的生活方式与雅俗兼容、多元宽广的文化风貌,共分为士人、女子、孩童和都市生活四个篇章。从文人仕士到妇女孩童,从饮食文化到娱乐生活,从文房清供到闺房装饰,到从

  • 他一席话助力秦王拿下巴蜀,为秦国南征北战,而后神秘消失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秦国兵锋历史,秦国巴蜀真实照片,秦国占领巴蜀之地完整版

    (/文花开无田/图网络图片,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必删)在战国时期,诞生了一大批的纵横家。而所谓的纵横,则是基于秦国、楚国、燕国、韩国、魏国、赵国、齐国七个大国之间的地理位置。其为秦国位于西方,而山东六国则位于东方,六国联合抗秦,南北连成一线,是为合纵,而与秦国联盟,东西连成横线则就为连横。[va

  • 北京做明朝都城更长,为何北京明朝气息没南京浓厚?原因值得深思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无论是之前的北京保卫战还是后来明朝灭亡的时候李自成杀入北京,其实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北京这个地方太靠北,离着外族和老百姓起义的根据地太近。不过当年在朱元璋定都南京的时候,也无时无刻不在寻找合适的都城迁都,而朱元璋主要是从北方的少数民族方面考虑的,他认为南京太靠南,很难快速察觉北方少数民族的动向。出现这种

  • 长平之战赵国被彻底掏空,为何李牧还能抵御秦军?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var1]但巧的是长平大战几乎把赵国给彻底掏空了,但后来的名将李牧,却凭借着这样一个空架子连续抵御秦国了好多年,同样是强大的部队同样是不可一世的兵威,却始终奈何不了这个已经成为一个残疾的战国国家。这就有点太奇怪了,赵国最鼎盛的时候被秦国给剿灭,但他在虚弱的时候反而就在李牧的带领下屡次抵抗秦军,这到

  • 从强盛到灭亡:北宋到底经历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在对外关系上,北宋同朝鲜、日本关系密切,甚至同遥远的西亚和非洲等国也有往来。在当时,北宋可以说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第一大国。然而这样一个强盛的国家,建国仅167年,就被金国灭亡了。一、强盛的北宋前中期北宋的建立,标志着五代的结束,但“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依然存在。北宋建国仓促,周边各个游牧民族虎视眈眈

  • “靖康耻”到底有多耻辱?三千妃嫔身披羊皮,皇后无奈自尽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靖康之耻究竟严重到什么地步?宋朝的一国之君都要在金兵庆功宴上陪酒,而他们的妻子女儿都被金兵当成玩物,尽管如此宋徽宗和宋钦宗仍然苟活于世,他们当众穿着羊皮表演牵羊礼,备受金兵的羞辱,他们的三千嫔妃和女儿全都被金兵掳走,一路上受到无数伤害和侵犯。被金兵掳走的女子都是嫔妃娘娘和公主帝姬,她们原本金尊玉贵,

  • 清风故事会 | 王阳明:此心不动 知行合一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王阳明画像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人物简介:王阳明(1472--1529),本名守仁,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一生注重知行合一,在坎坷人生中,内修心外修身,经历格竹之败、科举失意、廷杖加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