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陈寿在《三国志》中是如何评价曹操的呢?

陈寿在《三国志》中是如何评价曹操的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44 更新时间:2024/2/15 20:57:45

陈寿在《三国志》中是如何评价曹操的呢?《三国志》是记载三国历史比较权威真实的资料了,在其中对于曹操的评价应该也是很中肯客观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

陈寿,西晋时期巴西安汉人氏,也就是现在的四川南充人,其字称作承祚。他的生年是公元233年也就是蜀汉建兴十一年,在公元297年即西晋元康七年病逝。陈寿的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史学界把这部巨著与《史记》、《汉书》和《后汉书》合称为“前四史”。

《三国志》

据统计《魏书》共计三十卷,《吴书》略少,共计二十卷,而《蜀书》则有十五卷,共计六十五卷。这三书的内容几乎没有重复,记事也较为详实。总得来说,《三国志》就是一部记载了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断代史书。

同时期的范頵曾这样评价《三国志》: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其书中劝诫之言颇多,既讲明了前人的是非分明,同时也使现代人受益匪浅,虽然文辞不及马相如,但胜在质朴实在,希望惠帝愿采录该书。通过范頵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出《三国志》在当时是颇受好评的。《三国志》以尊魏为正统,但实际上却是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并且较为真实地记录了当时三国鼎立的局势。在《魏书》中,陈寿专门为曹操叙写了本纪,但是在《蜀书》和《吴书》中则只有传。

《三国志》记事较为简洁,因作者陈寿是三国时期人,蜀国灭亡时他刚好三十一岁。所以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在当时应该属于现代史,但所能记载的事迹毕竟有限,那一时期的很多事他都亲身经历过,因此书中情况应该较为真实,但也可能是个人恩怨没有消除,史学家们对此褒贬不一,很难达成共识,这给史料的选取采用和整修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曹操 陈寿

陈寿曾高度评价曹操,曹操的生年是公元155年,于公元220年去世,字孟德,是沛国谯县人,也就是现在的安徽亳州人。他不仅是是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同时也在文学和书法上颇有造诣,那么关于曹操还有哪些介绍,对于陈寿,他的资料又有哪些呢?

官渡之战以少胜多给曹操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他的诗歌气魄非常宏伟,情感慷慨悲凉,散文亦成就颇高,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他的书法也被唐朝张怀瓘评为“妙品”。曹操还以汉天子的名义来征讨各地,消灭割据势力,基本统一北方中原地区,并对此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稳定和发展该地区的农业生产与经济,自此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先担任了东汉丞相,后封为魏王,在其去世后谥号为武王。他的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陈寿,字承祚,是巴西安汉人,即现在的四川南充人。他的生年是公元233年也就是蜀汉建兴十一年,在公元297年即西晋元康七年病逝。自幼刻苦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研习《尚书》、《三传》,精通《史记》、《汉书》。

陈寿一生,不阿谀奉承,导致得罪一些权贵,仕途之路颇为坎坷。太康元年,即公元280年,吴国灭亡,至此分裂局面结束,陈寿花费十年精力,完成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全书共65卷,36.7万字。《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也被称为“前四史”。公元297年,也就是元康七年,六十五岁的陈寿病逝。

在《三国志·武帝纪》中有这样一句话:“曹操谋略过人,不仅消灭割据势力,还运用一些治国之策,善用贤人采纳计策,不会过于计较旧时的嫌隙。此人非比常人,是超过世人的杰出人才。”可以看出陈寿对曹操还是颇有赞誉的,这也是他们之间的特殊联系吧。

陈寿评价曹操

提起曹操,很多人都会说曹操是“汉贼”,在戏曲中曹操形象也是白脸奸臣。但不得不说,他在历史上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曹操统一北方,任用有贤能的人才,推行一系列的法制政策,兴修水利等措施,使在他统治下的黄河流域在当时较其他地区安定很多。

在《三国志·武帝纪》中有这样一句话:“曹操谋略过人,不仅消灭割据势力,还运用一些治国之策,善用贤人采纳计策,不会过于计较旧时的嫌隙。此人非比常人,是超过世人的杰出人才。”因陈寿是蜀汉的降臣,之后又在西晋做官,其所著《三国志》以魏为正统,对曹操进行文辞的赞美也实属常理之中。

那么,陈寿究竟是如何评价曹操的呢?

首先,陈寿肯定了曹操结束割据局面,以兖州一地统一北方中原地带,这与曹操非凡的军事能力是离不开的。至此可看出,陈寿在这一点上对曹操还是进行了积极的肯定。

其次,陈寿认为曹操是“非比常人,是超过世人的杰出人才”,可能与他的军事才能以及善于治理国家有关,这相当于给了曹操一个很高的评价。

最后,在《三国志》中还写过这样一句话:“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这句话在现在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认为肯定了曹操的英勇与才智,此为褒义;另一种是把他与勾践相比,从勾践为人角度看,似乎有种贬义。

标签: 三国志评价曹操

更多文章

  • 蒋济为什么要劝说曹爽投降司马懿呢?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劝说,投降,曹爽

    蒋济为什么要劝说曹爽投降司马懿呢?三国之中,曹操实力最为强大,是因为他手下人才济济,其中有一位名气可能没有这么大,但是却起过很积极的作用,是曹操的心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在三国时期,要论文臣武将数量的话,孙权和刘备加一起都难以和曹操相抗衡。在曹操手下的谋士中,郭嘉、荀攸、贾

  • 吕布被曹操抓住的时候,为何刘备会落井下石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曹操,落井下石,时候

    吕布被曹操抓住的时候,为何刘备会落井下石呢?公元198年,曹操拿下邳城,吕布战败被俘,白门楼上曹操要杀吕布,吕布苦苦哀求,希望能够饶他一命,并承诺归附曹操,曹操正犹豫不决,就问当时还在自己帐中的刘备。这时刘备冷冷地说了一句:“明公不见丁原、董卓的下场?”只一句话,就点醒了曹操,于是立即将吕布处死。感

  • 真正历史上,关羽真的放走过曹操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真正,曹操

    真正历史上,关羽真的放走过曹操吗?因为曹操从华容道逃跑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被活捉,这只是《三国演义》为了突出蜀汉正统地位,关羽义薄云天的一个戏剧效果罢了。如果真的在历史上发生这样的事情,相信曹操是不可能被放走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但是究竟可能发生吗?我们还是要分析一下历史上真

  • 诸葛亮如果没遇到刘备,他会投靠曹操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遇到,投靠,曹操

    诸葛亮如果没遇到刘备,他会投靠曹操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荀彧、孔融这样的名士投靠一方诸侯时 ,从不是形单影只,而是携家带口,与宗族、部曲相伴而行。像李典、许褚投奔曹操时,部曲皆有几千人。论及当时的谋士、将领们,不可忽视其身后的宗族背景。诸葛亮这么聪明的人,应该知道曹操这

  • 刘关张情同兄弟,为什么张飞会只顾逃命忘了救刘备老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关张,兄弟,老婆

    众所周知刘关张桃园结义,情同兄弟,那么为什么张飞会只顾逃命忘了救刘备老婆?今天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在涿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中,诞生了一个叫刘备的男孩。不幸的是,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这使得他很小就成为了家里唯一的支柱。为了维持家庭生计,他帮助母亲编织草鞋。但是,他对现状

  • 如果郭嘉没死,曹操真的能打赢赤壁之战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曹操,赤壁之战

    如果郭嘉没死,曹操真的能打赢赤壁之战吗?郭嘉是曹操最器重的军师,在赤壁之败后,曹操曾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所以普遍认为,如果郭嘉还活着,那曹操就不会有赤壁之败。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对于这问题,笔者持怀疑态度。一、贾诩的建议确实郭嘉生前,曹操相当信任郭嘉,对于郭嘉的计策

  • 历史上真的发生过煮酒论英雄这个桥段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英雄,煮酒,桥段

    历史上真的发生过煮酒论英雄这个桥段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根据《三国演义》的记载,当时寄居在曹操门下的刘备,每天过着浇水种豆的悠闲生活。有一天,曹操找刘备来喝酒。这个古人们,喝点酒就上头,马上开始天南海北的乱吹一通。曹操就和刘备谈到了天下英雄的问题,在闲扯了一些风流人物后,曹

  • 曹操实力远远强过刘备、孙权,为何没能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曹操,实力

    曹操实力远远强过刘备、孙权,为何没能称帝?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对此,有人可能认为是时机未到,曹操已经安排自己的儿子曹丕篡汉称帝了,所以自己也就安心做个魏王了。也有人认为曹操还是忠于汉室的,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话,天子都被自己给代替的话,自己也就会失去了民心。当然,各种观点还有

  • 诸葛亮草船借箭时,为何曹操会轻易中计呢?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曹操,轻易,诸葛亮

    诸葛亮草船借箭时,为何曹操会轻易中计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他在三国中最出名的故事便是草船借箭,当时孙权刘备两人联合抗曹。而三国中的另一位谋士周瑜暗中一直与诸葛亮较劲,非要分出个胜负。一次周瑜请诸葛亮商讨军事,称现在急需10万支箭,让诸葛亮10日之内解决。但没有想到的是诸葛亮

  • 曹操不敢称帝,为何曹丕却敢篡位称帝呢?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曹操,篡位

    曹操不敢称帝,为何曹丕却敢篡位称帝呢?曹操已经贵为魏王,朝廷群臣对他更是唯命是从,称不称帝也就没有了多大的意义,无非是虚名而已。说是这么说,能克制当皇帝这样欲望的人可不多见,袁术早早的就当了2年的皇帝,之后刘备和孙权也当了皇帝,唯独曹操一生不称帝。如果他在乎虚名的话,也就说不出“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