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资治通鉴》说尽了中国人的处世哲学,让人怎能不爱读!每天带着生活、工作中的问题去寻找答案,《资治通鉴》的众多历史人物会告诉你,面临同样的情境,他们是怎么抉择的,又得到了什么结果。若你能悟出他们的行为逻辑,化为自己的生活智慧,久而久之,那你面临任何困境、挫折、纠结,都能不慌乱、不怕事,从容应对。亲爱的朋友们,跟我一起带着自己生活、工作中的困惑,每天只读1个小故事,积累生活的智慧吧!
1、今日问题:一位成功企业领导者的必备素质有哪些?
今天打开《资治通鉴》,看到汉武帝连年用兵之后汉帝国国库亏空、人民困苦,汉宣帝刘病已励精图治再次兴复汉朝的故事,算是找到了答案,大家跟随老田一起看看,汉宣帝是如何做的?
2、《资治通鉴》同样情景历史人物的应对:虚心纳谏、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宣帝中兴的三大法宝,实为帝王楷模
汉宣帝出身于民间,了解下层人民的艰难困苦。霍光死后,汉宣帝开始亲自主持朝政,励精图治,每隔五天,就要召集群臣,听取他们对朝政事务的意见。自丞相以下,群臣各就自己负责的事务分别奏报,再将他们陈述的意见分别下达有关部门试行,考察、检验其功效。
凡任侍中、尚书的官员有功应当升迁,或有特殊成绩,就厚加赏赐,甚至及于他们的子孙,长久不改变。中枢机构严密,法令、制度完备,上下相安无事,没有人抱着苟且敷衍的态度办事。
至于任命州刺史、郡太守、封国丞相等高级地方官吏,汉宣帝总是亲自召见询问,观察他的抱负和打算,再考察他的行为,看是否与他当初说的一样。凡查出有言行不统一的,一定要追究其原因何在。
汉宣帝常说:“老百姓之所以能安居家乡,没有叹息、怨愁,主要就在于为政公平清明,处理诉讼之事合乎情理。能与我一起做到这一点的,不正是那些优秀的郡太守和封国丞相等二千石官员吗!”汉宣帝认为,郡太守为治理官吏和百姓的关键,如变换频繁则容易引起治下百姓的不安。百姓们知道他们的郡太守将长期留任,不可欺罔,才能服从郡太守的教化。
所以,凡地方二千石官员治理地方有成效的,汉宣帝总是正式颁布诏书加以勉励,增加其官阶俸禄,赏赐黄金,甚至赐爵为关内侯,遇有公卿职位空缺,则按照他们平时所受奖励的先后、多少依次挑选补任。因此,汉朝的好官,是以这一时期最多,号称中兴。
3、今日箴言
老田看来,汉武帝在位期间对外连年征战、对内实行高压统治,汉帝国多年积蓄消耗一空,人民困苦不堪,汉宣帝登基之后励精图治,很快让汉朝恢复了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的定安、繁荣局面,这是为何?在于汉宣帝至少做到了大多数领导者没有做到的三点:虚心纳谏、知人善任、赏罚分明等。
往期部分文章传送门:
资治通鉴21: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汉武帝巫蛊之祸所托非人痛失太子的教训
《资治通鉴》:被人推崇备至,为什么值得每个人反复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