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东汉初年大儒张纯,为国家礼教体系恢复做出贡献

东汉初年大儒张纯,为国家礼教体系恢复做出贡献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3912 更新时间:2024/1/27 9:34:02

东汉党人的形成背景具有多方面的因素:士人由独立的个体走向群体的联合经历了儒学从“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转变,两汉统治者对儒学的推崇,完善教育体系,太学对中央与地方以及士大夫与太学生、处士之间的沟通,皇权浊化与士人背离,一些士人身先士卒,成为反抗戚宦专权的先驱,终于在第一次党锢之祸的催化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党人群体。

一、秦汉以来大一统帝国的政治文化构建

1、儒学独尊的历史进程

秦汉之际中国古代国家政治尚未成熟、稳定,法家理论指导下的秦朝二世而亡,“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在汉初昙花一现,注定了顺承天子、教化万民的儒家的一统。道家在汉初“与民休息”功不可没,然而对于刘邦以匹夫起自民间而定天下于一尊,亟需对于自身政治合法性的理论建构却束手无策。

窦太后的去世,黄老政治失去统治阶层强有力的支持,汉武帝亟需一套理论来实践自己的“雄才大略”,董仲舒杂糅阴阳五行学说形成的“新儒学”,在前人为汉室提供使用价值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构建,其“大一统”“天人感应”为汉武帝开边兴利建立“大一统”的汉帝国提供理论依据,元光元年,董仲舒“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对策被汉武帝接受,开了儒学独尊的历史进程。

董仲舒对儒学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更在于他在儒学中融入阴阳五行等学说,用儒学来解释上天的意志,代天立言,“如此,儒生操持了批评论断现世界的权力,而儒家的经典成为评断事物是非长短的依据。儒家为汉室的政治肯定了合法性,可是也相对地把知识分子提升到与政权抗衡的地位。

由此以后,汉代的知识分子脱离了役属的身份,建立了新的信念与自觉”。孔子在儒家创立之初,便将“道统”注入其中,以维持知识分子对世间事物价值判断的权力,然参与政权的知识分子难免受到政治权力的压制而失去“自由”,董仲舒的“新儒学”重新唤醒了在知识分子心中沉寂已久的“道统”,其影响也在“天下无道”的汉末达到高潮。

2、党锢之祸的政治催化作用

党祸发生之前,士人群体自觉意识虽显,但并没有形成一个组织性、系统性的整体,全国士人仍然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第一次党锢之祸将分散的士人聚拢起来,士人的群体意识爆发,在士人内部形成的名士系统成为朝廷政权之外的另一个中心,在这里,被皇权排斥的士人找到心灵的归宿,而渐有背离皇权之状,对皇权产生威胁。

李固、杜乔处于外戚梁冀专权,李固曾上书“权去外戚,政归国家”反对外戚专权,并与梁冀围绕立嗣展开斗争,宦官曹腾游说梁冀立蠡吾侯,与李固、杜乔“皆以为清河王蒜明德著闻,又属最尊亲,宜立为嗣”的司徒胡广、司空赵戒等公卿,因“慑惮”梁冀而背离初衷拥立蠡吾侯,后以“清河王事件”为由杀李固、杜乔。胡广、赵戒临阵脱逃,缺乏后期士人那种大义凛然;李固、杜乔被杀后,只有固弟子郭亮、乔故掾杨匡为其乞尸守丧,这只是经师举主与门生故吏之间“道义”的体现,不足以证明此期士人群体意识的增强。

东汉中后期皇帝对儒学缺乏的信仰与归属,导致“皇权世俗化”,皇帝的威权下移,神圣性沦落,士人和帝王在精神上产生隔阂,日渐分歧;党锢之祸催化了党人群体的形成,“群体的力量与使命感”促使士人追求新秩序而形成一个与现有秩序相抵制的群体,东汉政权也在与党人代表的精英阶层的背离中消亡。

二、张纯东汉党人的特征

1、以道事君

儒家一方面尊君,孔子提倡“天无二日,人无二王”,对君主产生依赖,“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在理论上为君主建构“天命”,“为天子受命于天,士受命于君”;极力宣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卑等级秩序,巩固君主统治。

世入东汉,东汉帝王崇儒,重塑“尊师重道”的风气,必然在社会上引起更大的回响,在贤明帝王统治时期,这种“回响”并不强烈,然皇权不振,奸臣弄权,士的“回响”便会喷薄而出。“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反之,天下无道则庶人议,东汉中后期,皇帝多不永年,于是皇权衍生物外戚、宦官开始作为皇帝的代言人粉墨登场,这些人“富而甚无知”,对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本就没什么道义可言,他们只管“手握王爵,口含天宪”。

东汉的仕途本已极其狭窄,外戚宦官“父子兄弟被蒙尊荣,素所亲厚布在州郡,或登九列,或据三司”,阻碍了士人的上升通道,再加上士人本身对这个政权、这个国家是有感情的。

2、道德政治

“清”在国人眼里包含着一种道德概念,被视为道家原始哲学理论,最为人熟悉的便是六朝时期的“清谈”,有些人并不完全赞同,韩经太认为“并不是只有道家文化才提倡朴素清淡之美”,东汉史书对党人特征的描述亦不乏“清正”“清俭”等词语,对此,范兆飞将其解释为,汉末老庄道学复苏,“即便很优秀的儒生,提倡儒家主流思想之余,难免熏染道家之风,表现出玄儒双修的矛盾情节”,窃以为范氏此说有待商榷,纵然口谈玄远的“六朝贵族渊源于汉末清流势力”,但汉末清流仍然是具有“儒学行义”的儒家知识分子,且汉末至六朝近一个世纪,为道玄提供足够的酝酿时间,“玄儒双修”似有夸大之嫌。

党人“尚清”是受时局影响,是党人群体对理想信念的一种表达方式。党人坚守知识分子对世间事物的评判,“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士人在汉末叔世难以发挥独立道统对君主的制约作用,他们寄希望于“反体制”的游侠力量,援侠入儒,把游侠精神内化至儒家的纲常名教;“清流”党人尚清已超越了“清浊”对立的界限,演变为“集政治理念、道德人格和审美理想于一体的君子独清意识”,以澄清天下为责任的党人遭到血腥镇压后,一部分党人借助家族力量与国家争夺社会资源,成为东汉政权的分解者,另一部分则如范兆飞所说兼习道家,远离政治,口谈玄远,开启魏晋“清谈”。

三、东汉党人的形象变迁

1、党人内部的分裂

余英时指出东汉末士大夫显示出“群体自觉性”的特征,其中亦呈现出“个体自觉性”,浊流乱政、主上蒙尘,怀有济世志的士人具有共同之敌人,在围绕共同目标凝聚之时,其内部亦因斗争理念不一致而有分化之势,既有不惧生死、大义凛然如李膺之辈,也有隐身遁世以全节的徐穉之流。儒学修养、是否出仕并不是构成党人身份的标准,“好申韩之学”的阳球亦属党人之列,不仕不隐的郭泰名列党人“八顾”之首,“以财救人”的“八厨”亦可成为受人敬仰的党人领袖,怀肃清朝政、追求太平之志的士人便可以和党人产生关联。

汉末人物品评逐渐由党人内部凝聚以增强群体认同转变为清谈浮华之风,党人群体内部也分化为“事功派”与“浮华派”,可以这么认为,“事功派”是初衷不改,以澄清天下为己任,“浮华派”在交游品题中迷失自我,在“以澄清天下为己任”的初衷外多了些许“物欲”(可称之为“浮华”),这些“物欲”也遭到了“事功派”的非议。

2、汉晋诸子对党人的评价

戚宦专权,附之者进,逆之者退,遂有“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清浊不分”局面出现,党人为了维护朝廷秩序对此大加批判,但同时他们的行为方式“又从另一些方面,冲击着汉代察举由长期传统而形成的那些规范和原则”,他们在维护选官制度的同时又破坏了它,使得东汉社会陷入更严重的危机,所以汉晋诸子在批判戚宦时对其褒扬,同时对其造成的社会危机也毫不掩藏。

对党人社会运动造成的社会危机的批判。正如阎步克所说,党人在政治上要求更多的发言权,在社会上发起“清议”风潮,舆论深刻地影响着政府选举,这种名望并不是政府授予,而是来自于非官方的士林品题,造就了“以名取人”在汉末选官中的空前影响力,这也为士人坐作声价、沽名钓誉以求声望提供捷径。

结语:

相对于西汉来说,跟随刘秀建功立业之徒身后附着整个宗族,或许也可以这样解释,东汉的建立是世家大族顺应“人心思汉”的社会诉求,选择刘秀作为刘姓宗室的代表,以建立万民归心的政权。质言之,东汉政权即是以刘秀与世家大族的互相选择、妥协为基础,双方追求国家权力共享的一种平衡。东汉前期,君主尚能信守这种承诺,国家平稳运行。

参考文献:

《礼记集解》

《史记》

更多文章

  • 明朝后期领土严重缩水,清朝入关后不断开疆拓土,版图扩大一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的疆域变迁很大,逐渐缩水,末期很小朱元璋时代朱元璋赤手空拳,将庞大的元朝打得招架不住,一次次搬家,直到深入大漠,看不见蒙古人的炊烟。一个布衣天子能获得如此成就,不得不说很强悍了,朱元璋做人做事稳、准、狠。那么,朱元璋当了30年的皇帝,疆域有多大呢?从朱元璋当皇帝起,军队就开始北伐南征,北边的漠南

  • 诸葛亮攻打陈仓之谜:魏延霸气斩杀王双,曹魏铁骑痛遭压制?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王双魏延盾,王双和魏延第一次交手,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夺取陈仓

    公元224年初春,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因为马谡失去街亭而不得已撤退,由于经验不足,撤退的时候差点兵败如山倒,幸好有经验丰富的魏延断后才得以安然撤退,并带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千余户百姓回到汉中。这年冬天,东吴在荆州和淮南地区北伐曹魏,取得了石亭大捷,曹魏把初春时调到陇右的中原兵团又调到了荆州。但是曹魏朝廷

  • 明清都任命了山东巡抚,清朝的把金库运往北京,明朝的却不敢上任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清朝虽然忙于在陕西等地与李自成作战,但是依然保持着敏锐的大局观,没有军队,那就派官员去,反正山东已经成了三不管地带,谁先派人来谁就可以先建立政权。多尔衮在五月二十五日派明朝降臣方大猷为监军副使招抚山东。虽然多尔衮也派出一些八旗兵到山东平定遍地的盗贼,协助方大猷等人稳定政权,但是随后就把这支军

  • 刘邦得天下靠忽悠,他的约法三章看似顺应民意,其实是挖了个大坑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秦始皇扫平六国后,大力推行严刑峻法,让天下百姓们惶恐不安,终日提心吊胆,这就是“天下苦秦久矣”的原因。刘邦拉起了反秦的队伍后。曾经一度带兵打到了咸阳,《史记》中记载:(沛公)今入关,金银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并与当地百姓达成“约法三章”的协议。约法三章的内容很简单,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可就是

  • 明朝降将中皇太极更喜欢谁?区区副将竟也封王与和硕贝勒站在一起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皇太极评价明朝,明朝皇太极劝降视频,皇太极如何收服明朝五大降将

    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的归顺,让皇太极极为重视。公元1634年,清天聪八年的元旦朝贺中更是让孔有德、耿仲明与八和硕贝勒站在第一班行礼,这在朝堂之上可以说是极大的政治荣耀。要知道八和硕贝勒可是代表着“有人必八家分养之,土地必八家分据之”清初最高的八王共治,能和他们站在一起,那就相当于是站在了政治局常

  • 明明是入侵我国的列强,为何会得到百姓拥护?其实这就是“生活”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末年,英法两国联军入侵我国,他们每次入侵时,都会雇佣当地的百姓充当劳动力。而且联军也不会强制百姓为他们做事,还开出了每个月9美元的工资作为劳动报酬,在战后会一次性发。这在当时穷苦的大清平民来说简直就是一笔天价了。当时大部分百姓都觉得这是一场骗局,因此很多百姓认为联军雇佣这些苦力是为了让他们在打仗

  • 这个皇帝一死,东汉从此陷入一个怪圈,到汉献帝时才最终打破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刘邦建立的汉朝灭亡,刘姓皇族刘秀再次一统天下,继续称汉朝。为区分两汉差异,刘邦建立的汉称为西汉,而刘秀建立的汉为东汉。在公元88年,年仅31岁的汉章帝中年早逝。汉章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注重农桑,重视民生。汉章帝刘炟是个合格的政治家,与其父汉明帝开创大治史称“明章之治”。还是个书法家,草书非常有名,后

  • 邓艾逼近成都,刘禅明明还能调动十万蜀兵,为什么就放弃抵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而具《三国演义》记载,这场战役本身也非常具有传奇色彩,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原来邓艾带领的士兵很大一部分都是投降的蜀兵,要知道当时的蜀汉兵力《三国志》中记载:“带甲将士十万二千”。拥有如此多的兵力可是刘禅却不战而降,于是这也就成了这场战役最令人不解的地方,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总结来说也不外乎三点,其

  • 百余年前,李鸿章创办一家公司,如今家喻户晓,成世界500强企业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这是梁启超先生对于李鸿章的评价,对于李鸿章的评价,一直都是很难的,因为他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事情,许许多多的事件交织在一起,使他的形象极为复杂。有人因为他在洋务运动中做出的贡献而称赞他;有人因为他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表现而厌恶他;有人因为他在国际外交中签

  • “既生瑜,何生亮”被误解上千年,要给周瑜一个清白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在历史上,人们对三国演义都是非常喜爱的。时至今日,无论是男女老少,对三国演义中的情节都是熟知一二的。在三国演义中,出现了很多经典的描写,那么诸葛亮三气周瑜就是其中之一。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死前说了一句“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可是历史上并没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要知道历史上的周瑜是病逝的,根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