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邦得天下靠忽悠,他的约法三章看似顺应民意,其实是挖了个大坑

刘邦得天下靠忽悠,他的约法三章看似顺应民意,其实是挖了个大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612 更新时间:2024/1/26 2:59:30

秦始皇扫平六国后,大力推行严刑峻法,让天下百姓们惶恐不安,终日提心吊胆,这就是“天下苦秦久矣”的原因。刘邦拉起了反秦的队伍后。曾经一度带兵打到了咸阳,《史记》中记载:(沛公)今入关,金银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并与当地百姓达成“约法三章”的协议。约法三章的内容很简单,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可就是这短短的几个字,却是刘邦与众臣子反复商议的结果,里面充满了心机和套路。我们可以来简单总结一下。

1.宽刑减法

“天下苦秦久矣”之所以会被再次提起,正是因为秦朝的不得人心,在重重的法律条文之下,百姓们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司马迁曾经在《史记》中描述了秦朝的社会情景,用了“囹圄如市,悲哀盈路”短短八个字,意思是说,监狱就像菜市场一样热闹,一路走下来全是悲惨的号哭之声。

可是刘邦进入关中后,首先废除了秦朝的法律条文,这就相当于搬走了压在人民头顶的一座大山,也算是翻身农奴把歌唱。在这种情况下,关中的百姓自然而然对其感恩戴德,这也是刘邦“约法三章”的重要前提基础。

2.简洁易懂

《秦律》所依据的,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李悝著作的《法经》,这部《法经》是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法典,其中内容繁缛复杂,在修订《秦律》时,需要专业人士进行解读,再依据其上内容编纂相关法律条文。

这样一部法典虽然内容全面,可是对于百姓来说却十分不感冒,百姓们斗大的字不识一筐,哪里听得懂这么复杂的法律条文?因此,在秦朝峻法如此严苛下,法盲还是一抓一大把。

相比之下,刘邦的“约法三章”就不同了,直接告诉百姓:凡是杀人者必须处死,抢劫偷盗之人必须抵罪,这样的法律条文既简单又粗暴,百姓们不但听得懂,而且还符合他们的三观,故此也就让百姓从心底对“约法三章”大加认可。

3.安抚民心

刘邦在进入关中后,并没有像其他的义军一样烧杀抢掠,也没有如项羽那般大肆复仇。他带领军队入驻关中后,第一件事就是从法律入手维护社会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让百姓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这支部队的正义性,从而由衷的对其认可称赞。

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刘邦此举就是告诉关中民众“我们不是来祸害你们的,我们是来拯救你们的”,百姓们自然会“箪食壶浆以迎义军”呢?

不过关中的百姓还是高兴的太早了,此时的刘邦志在天下,需要得到关中的民心,故此才能“约法三章”,以树立自己的仁与威,而当他真正的得到天下后,刘邦马上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变脸。

随着刘邦击败项羽定鼎天下后,他便觉得“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便让萧何执笔,在《秦法》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在此过程中又觉得《秦法》中的法律还是不够细致,又硬生生加了三篇,变成了九篇颁行天下,其字数竟达到了773万字(估计让一个人去看,一天看两万字,需要看一年),自此一直沿用下去。

关中的百姓这才知道,大家都被刘邦坑了,不过刘邦可不是秦始皇,他知道秦朝律法森严所带来的致命后果,故此并非照搬《秦律》,而是以宽仁的原则对《秦律》多加修改,这才让汉初的天下得以安定。

刘邦的做法固然有些“可耻”,不过这也是统治者必然的手段。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以“约法三章”获得民心是重要的崛起途径,而推行更加完备的法典,对于维持统治也是尤为必要的。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明朝降将中皇太极更喜欢谁?区区副将竟也封王与和硕贝勒站在一起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皇太极评价明朝,明朝皇太极劝降视频,皇太极如何收服明朝五大降将

    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的归顺,让皇太极极为重视。公元1634年,清天聪八年的元旦朝贺中更是让孔有德、耿仲明与八和硕贝勒站在第一班行礼,这在朝堂之上可以说是极大的政治荣耀。要知道八和硕贝勒可是代表着“有人必八家分养之,土地必八家分据之”清初最高的八王共治,能和他们站在一起,那就相当于是站在了政治局常

  • 明明是入侵我国的列强,为何会得到百姓拥护?其实这就是“生活”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末年,英法两国联军入侵我国,他们每次入侵时,都会雇佣当地的百姓充当劳动力。而且联军也不会强制百姓为他们做事,还开出了每个月9美元的工资作为劳动报酬,在战后会一次性发。这在当时穷苦的大清平民来说简直就是一笔天价了。当时大部分百姓都觉得这是一场骗局,因此很多百姓认为联军雇佣这些苦力是为了让他们在打仗

  • 这个皇帝一死,东汉从此陷入一个怪圈,到汉献帝时才最终打破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刘邦建立的汉朝灭亡,刘姓皇族刘秀再次一统天下,继续称汉朝。为区分两汉差异,刘邦建立的汉称为西汉,而刘秀建立的汉为东汉。在公元88年,年仅31岁的汉章帝中年早逝。汉章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注重农桑,重视民生。汉章帝刘炟是个合格的政治家,与其父汉明帝开创大治史称“明章之治”。还是个书法家,草书非常有名,后

  • 邓艾逼近成都,刘禅明明还能调动十万蜀兵,为什么就放弃抵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而具《三国演义》记载,这场战役本身也非常具有传奇色彩,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原来邓艾带领的士兵很大一部分都是投降的蜀兵,要知道当时的蜀汉兵力《三国志》中记载:“带甲将士十万二千”。拥有如此多的兵力可是刘禅却不战而降,于是这也就成了这场战役最令人不解的地方,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总结来说也不外乎三点,其

  • 百余年前,李鸿章创办一家公司,如今家喻户晓,成世界500强企业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这是梁启超先生对于李鸿章的评价,对于李鸿章的评价,一直都是很难的,因为他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事情,许许多多的事件交织在一起,使他的形象极为复杂。有人因为他在洋务运动中做出的贡献而称赞他;有人因为他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表现而厌恶他;有人因为他在国际外交中签

  • “既生瑜,何生亮”被误解上千年,要给周瑜一个清白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在历史上,人们对三国演义都是非常喜爱的。时至今日,无论是男女老少,对三国演义中的情节都是熟知一二的。在三国演义中,出现了很多经典的描写,那么诸葛亮三气周瑜就是其中之一。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死前说了一句“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可是历史上并没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要知道历史上的周瑜是病逝的,根本不

  • 粘杆处原本只是粘知了,为何最后却成为清朝最神秘的特务机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清代最神秘的特务机构,清朝粘杆处是干嘛的,古代情报组织特务机关

    在雍正时期的清宫戏中,或多或少的提到了一个神秘组织“粘杆处”,细心的观众应该有印象。古时候,大户人家住的环境比较好,除了房屋比较多,前院后院树木比较多,夏天的时候,知了也比较多,要是吵到主人休息,下人就要用一个杆子去粘知了。而皇宫也是这样,也有这个一个专门粘知了的机构,粘杆处最开始的职能也是这个,类

  • 这个老头代理皇帝37天,挽救了中国,却没有诸葛亮出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诸葛亮做过的大事简介,诸葛亮的一生经历过的事,诸葛亮一生最恐怖的一次

    这个杨廷和何许人也?杨廷和年少成名,十二岁中举,十九岁考中进士。在古代严苛的科举制下,这可以说是历史上也无几人了!三十二岁升任翰林修撰参与编修《宪宗实录》和《大明会典》。两年后《宪宗实录》成书,杨廷和升为侍读,不久后改任左春坊左中允,侍奉皇太子朱厚照。朱厚照继位第二年,杨廷和就进入内阁。这一路下来,

  • 乾隆整治皇室内斗,君与臣之间斗智斗勇,乾隆赢了面子却丢了国运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乾隆如何收拾前朝的臣,乾隆上位后如何智斗权臣的,乾隆对大臣的处理

    引言清前期的政治制度改革是从皇族内部进行的,随着皇位继承制度的确立和清朝统治者的进一步加强,皇族内部斗争就成为他们维护自身利益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乾隆初期,虽然也有皇族内部斗争发生,但由于清朝统治者已不像康熙、雍正时期那样具有充分的政治经验,对皇族内部斗争的处理措施也比较简单。乾隆初期处理皇族内部斗

  • 李莲英曾靠两绝技,令慈禧每日眉开眼笑,光绪每次提起都痛哭流涕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李莲英为何害光绪老师,走向共和光绪李莲英对话,李莲英将光绪送进瀛台

    相比朝廷间的明争暗斗曲意逢迎,宫中才是斗争最为激烈的地方。但在宫中,李莲英能脱颖而出,并深受慈禧喜爱,这绝不是偶然。抛去他与慈禧“为虎作伥”的举动,他的两项绝技才是助他成功到达人生巅峰的重要保证。而这第一点,便是梳头。据说,李莲英在入宫前,靠着一手梳头技艺,让慈禧心生欢喜,赞叹有加。据曾为慈禧画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