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忽必烈定都之谜

忽必烈定都之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767 更新时间:2023/12/5 6:45:49

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在开平称帝,至元八年(1271)建国号为元,次年迁都大都。从此大都开始了作为元代唯一正都的历史。有人说是他丧失了对漠北的控制力,有人说是他为了方便统治南方。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在即位十多年后决定正式迁都?

元世祖忽必烈是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第二个儿子。他的母亲唆鲁忽帖尼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常征召儒士到漠北去为她的孩子们讲学,因而使忽必烈从小就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二十多岁时,忽必烈与燕京大庆寿寺的海云禅师过从甚密,海云将他的弟子子聪推荐给忽必烈,经常向他请教。子聪俗姓刘,名侃,后改秉忠。之后,忽必烈又召纳了赵璧、郝经等众多儒学名师在身边。

1251年,忽必烈的哥哥蒙哥接大汗位。其因在蒙哥争夺汗位的斗争中推戴有功,受到器重,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统领陕西和河南地区。接受刘秉忠的建议,忽必烈在漠南大兴汉法,试行仁政,取得了较大的效果。这一切引起了蒙哥的猜忌,一部分宗亲大臣也进行挑拨,认为忽必烈在拉拢中原人心。

1257年,蒙哥借口忽必烈腿疾而收回了他的兵权,同时设立钩考局,派人到陕西、河南检查财赋,借机铲除忽必烈的下属党羽。儒臣姚枢进言对忽必烈说:“大汗在国是君,在家是兄,你难与之抗衡。不如将妻子儿女送归汗廷,表示自己没有异志,或许可消除大汗的怀疑。”忽必烈依言将妻女送到和林,自己又去亲见蒙哥,说明自己在漠北的所作所为。行汉法使忽必烈看到了汉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他知道只要行汉法,就能得到汉族人的支持。

1260年,蒙哥率军进攻南宋四川钓鱼城时,病死在军中。这时忽必烈正率军在渡淮攻打鄂州。消息传来,许多人认为他应撤兵北归,夺取汗位,而忽必烈认为不能无功而返,仍渡过长江,进围鄂州,与宋军贾似道对峙。这时忽必烈得到妻子的密报,其弟职阿里不哥正在谋继汗位,他就采纳郝经的意见,接受贾似道求和的要求,率师北归,于这年年底回到燕京。1260年,忽必烈不顾蒙古传统惯例,在开平自行召开忽里勒台选汗大会,在塔尔察儿等一部分王族的支持下,登上大汗宝座。

蒙古大汗的产生要经过忽里勒台会议推选,而且要有成吉思汗家族各支系、诸王贵族参加,在鄂嫩河、克鲁伦之地举行才算合法,被推选人必经过一番形式上的推辞,才能即汗位。而忽必烈的上台,仅召集了自己的亲信诸王,没有给予有选举权的其他各系诸王们时间和机会来行使权力,因此他的即位许多蒙古贵族认为是不合法的。几乎同时,阿里不哥在和林也召开大会,受到另一部分贵族的拥护,宣布即大汗位。于是蒙古汗国出现了两个都自称合法的大汗。

从总的来看,支持阿里不哥的蒙古贵族更多,但忽必烈发挥了自己在军事上的才能。他发兵迅速控制了川陕地区,亲征和林,封锁了运输线,使阿里不哥无法从汉地获得粮食而陷于困境。之后,阿里不哥多次战败,财力物力越来越贫竭,渐渐众叛亲离,西北诸王纷纷倒向忽必烈,阿里不哥最后不得不到上都向忽必烈投降。

击败阿里不哥,并没有消灭隐患,终忽必烈有生之年,北方诸王叛乱此起彼伏,从未停止。先是海都等一些守旧的蒙古藩王主张蒙古旧俗,反对忽必烈行汉法,多次兴兵问罪,一度占领哈剌和林,之后昔里吉和乃颜等也先后叛乱。这些事件在说明忽必烈作为蒙古大汗的权威可能在消失,他在征服中国的过程中,也在丧失对漠北的控制力。

阿里不哥虽然已经击败,但不能保证他不东山再起,东北、西北诸王也不能全部消灭,在这样的一种政治背景之下,忽必烈觉得定都和林就有冒险的成分,而把它作为中原的屏障,作为缓冲地带来抵御北方不断的叛乱,是再好不过了。所以在战胜阿里不哥之后,1264年8月,刘秉忠建议忽必烈定都燕京,忽必烈马上赞同,下诏修治宫室城池,作为中都,这时的中都已事实上作为忽必烈的政治中心了。

北方政局略为稳定后,忽必烈开始了进攻南宋。1267年他再度攻宋。占领襄樊后,灭亡南宋的时机也告成熟。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统治宋地,如何有效地对西夏故地和大理、西藏等地进行管理,忽必烈及其身边的智囊团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迁都。

早在蒙哥汗时,忽必烈就经营漠南,培植了强有力的汉族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力量。还未登位时,大臣霸突鲁就说:“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以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所以迁都之议从即位不久即已开始。之后由于自己在蒙古贵族中的威望减弱,而从有效控制中原之地考虑,于1272年正式迁都。他自己也说:“朕居此以临天下,霸突鲁之力也。”说明迁都是考虑了很长时间的。

至于一些观点认为忽必烈迁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结果,迁都是考虑到了经济上的因素,这些恐怕是迁都的原因之一,但肯定不是主要原因。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宋太祖赵匡胤的武功有多高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皇帝在中国武术史上留下赫赫名声第一人的是北宋太祖赵匡胤。他对中国民间武术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以他命名的拳、棍在历代武术著作中时有可见。不过,他的拳、棍套路的具体内容,今天仍是有待体育史专家研究的一个谜团。看多了武打小说,我们的习惯思维总是以每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都是武勇过人的,能亲自跃上战马执锐挽强、

  • 刘娥:宋朝第一位涉政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刘娥的第一任丈夫不是银匠的妻子赵恒,但两人没有夫妻关系。刘恒晚年能够见到赵恒,这也得益于她的丈夫。那时,她丈夫的生意并不好。两个人来到首都后,生活非常艰难。刘炜选择打鼓。最初这是为了生计,但选择了打鼓。谁能想到刘岩面对的国家,能够煽动资本。当时,赵恒正在进行微观访问,看刘炜的表现,他对刘薇很有看见。

  • 宋朝男人为什么喜欢头上带花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水浒传》里的男人除了“一枝花”蔡庆,别的男人也喜欢戴花的。燕青“腰间斜插名人扇,鬓畔常簪四季花”,阮小五“斜戴着一顶破头巾,鬓边插朵石榴花”,杨雄“鬓边爱插翠芙蓉”,周通“鬓边插一枝罗帛像生花”,就连小喽啰们也“头巾边乱插着野花”。西门庆生性风流,爱沾花惹草,他卖弄风骚可以理解,其他的那些汉子们,

  • 秦桧夫妇的跪像是怎么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秦桧(hui),南宋江宁人(今江苏南京人),祖籍浙江杭州。秦桧是南宋期间的一个传奇人物,长期以来也一直被世人视为汉奸或卖国贼。他本来是一位知名的抗金义士,后来随同徽、钦二宗被掳到金国,建炎四年(1127年)逃返南宋。此后,辅佐宋高宗,官至宰相。另一方面在南宋朝廷内属于主和派,反对国内主战派的势力。当

  • 北宋六贼都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北宋六贼”是民间对北宋年间六个奸臣的合称,这六个人分别是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勔、李彦,基本都是宋徽宗时期重要的大臣,这六个人贪赃枉法、横行霸道,弄得民不聊生,是导致当时江南方腊起义和金国入侵中原的罪魁祸首。六贼指的是: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勔、李彦其中,蔡京和童贯是主要人物。“六贼”

  • 茂德帝姬:北宋第一美女 被金人侮辱致死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一位生在帝王之家的红颜,有着“北宋第一美女”之称,却被父亲送给敌人,不幸沦落成金人的玩物,结局非常惨,这个人就是就是北宋的茂德帝姬。茂德帝姬的父亲就是宋朝的第八位皇帝宋徽宗。宋徽宗是古代少有的颇有成就的艺术型皇帝,艺术上的造诣非常高。出于对绘画的由衷的爱好,宋徽宗利用皇权推动绘画,使宋代的绘画艺术有

  • 岳家军这么厉害 岳飞是这么治理军队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南宋将领岳飞所部号称“岳家军”,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打击敌人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续资治通鉴》记载:“帝初为飞营第,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曰;‘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宋高宗曾想给大将岳飞营建私人宅院,岳飞委婉拒绝,说了一句名言:“敌人还没有消灭

  • 宋朝极端孝道:累世同居 割肉疗亲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宋朝受儒家思想熏陶,深受理学思想的教导,对于孝道乃是极为看重的。宋朝以孝道治天下,宋朝政府重视对于孝道行为的表彰,因此累世同居这种现象频繁多见,甚至就连割肉疗亲、数十年如一日的守丧行为也并不罕见。《尔雅》中就曾对什么是孝下了定义:“善事父母为孝。”虽然这种对于孝道的极端倡议的确存在积极的一面,比如它

  • 阔阔真公主:嫁得最远的和亲公主 到时丈夫已死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我国历史上的皇帝都是很聪明的,而且多半都很护短,绝对是不会让自己亲生的宝贝女儿去和亲的,和亲的基本上都是从民间或是皇室宗亲中挑选出来的女子,并册封为公主。和亲主要还是为了两国能够交好,能够维持政治上的平衡和稳定,同时也是为了让国家更安稳。和亲在整个国家层面上优势很大,但那些被安排和亲的女人多数是悲惨

  • 赵德芳为什么被称为八贤王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宋太祖赵匡胤死的时候只有五十岁,当时他有两个儿子,都已成年。长子德昭当时25岁,次子德芳当时十七岁。但直到宋太祖死时,两个儿子还都没有封王,反而是太祖的两个弟弟赵光义和赵光美都已封王。因为太祖是突然暴崩而亡,而且当时才五十岁,应该是事先没有想到会出现这个结果,所以生前没有立太子,也没有看出来想以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