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操为何杀杨修而留司马懿

曹操为何杀杨修而留司马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514 更新时间:2024/2/8 10:42:00

历来在讨论杨修之死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常常被忽略,这个事件就是曹操立嗣事件及其结果。曹操长子曹昂早年随征死于宛城,曹氏政权逐渐做大之后的继承人问题,便成为曹氏内部两大势力集团斗争的焦点。

在立嗣事件中,杨修和司马懿是两个焦点人物,然而命运结局却判若云泥。司马懿不仅辅助曹丕抢来嗣子之位,更是将曹魏江山蚕食到自家名中。然而,造成这种巨大差别的主因并非才能学识,而是身份归属和立场站位把一位长寿老人带向了成功。杨修的才学未见得输于司马懿,为什么被曹操所杀的偏是他呢?个中原因便是明证。

在曹操起家过程中,其身边逐渐形成两大势力集团。汝颖集团以汝南、颖川地区的世家大族为核心,这些文谋之士相继在曹操创业过程中归附而来,掌管文治。谯沛集团以曹操家乡兖州谯沛籍的庶族地主为核心,这些能征善战的武人在曹操起家之初便跟在身边,操控军事。这种以籍贯和门第为归属的两大政治队列,成为曹魏政权人士参与权争过程中迈不过去的槛。

论硬实力(武力),谯沛集团自然当仁不让;论软实力(权谋),汝颖集团却也未必稳操胜券。夺嫡斗争中,汝颖集团拥护年长的公子曹丕,而谯沛集团则拥护公子曹植。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有观点说曹丕曾多次跟随曹操出征,应该跟武将关系更好,理应获得军方拥护。但是曹丕与军将之间的这种“同事”经历,未见得就一定能培养出良好关系。后来曹丕羞辱于禁之事,就可见他对军将的态度。

相反,曹植虽然鲜有战阵经历,但他的诗句中却不乏“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强烈军功情节。这样一个人对军将的亲近,显然会更为热情而真切。所以,谯沛集团在与汝颖集团的斗争中,选择拥护曹植便顺理成章。

那么司马懿和杨修二人是如何选择的呢?司马懿籍贯虽不在汝颖,但其祖父司马隽曾是颍川太守,其家族与颍川势族久有交谊,故此他在政治上倾向于汝颖集团,拥护曹丕。杨修也不是谯沛人士,但他志在辅助曹植争夺储位,因共同的立场而站到谯沛集团一边。在曹丕、曹植储位之争中,给汝颖集团制造麻烦的正是杨修。

杨修以其过人的智谋,屡屡为曹植创造出优势局面。若非曹植性情洒脱,曹丕城府深厚,立嗣的结果很有可能是曹植胜出。希望曹植继位者大有人在,特别是后来谯沛集团因汝颖集团的打压而一蹶不振时,期望以改换皇帝来打翻身仗的心理愈加强烈。公元228年,魏明帝曹睿在继位的第二年出巡长安,“是时讹言,云帝已崩,从驾群臣迎立雍丘王植”。这一事件便是曹植拥护者内心想法的写照,也说明两大集团的博弈并未随立储事件的落幕而结束。

公元217年,最终曹丕被被立为魏王世子,获得了继承人资格。面对并未就此缓和的两大势力集团的争斗,先是魏王后卞夫人出面说话:“王自以丕年大,故用为嗣”,力图淡化立储事件中党派斗争的痕迹。然而效果并不理想,因为获胜方汝颖集团并不认为对手能平静接受现实。

甚至在接下去的两年时间中,由于曹操曾在曹丕和曹植之间长时间摇摆,这让胜利的一方不敢高枕无忧地享受胜果,失败的一方也不甘心接受现状,从夺嫡事件中延续下来的斗争甚至有增无减。

如何在自己死后留下一个相对稳定的政局?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便落到了杨修身上。因为他是曹植背后乃至谯沛集团中,唯一有能力改变现状的人。因此,在已立曹丕为继承人的情况下,曹操杀掉这个人便可保证曹植的拥护者在其死后掀不起风浪。最终,曹操“虑终始之变”而杀杨修,百余日后曹操病逝。

事情再清楚不过:杀司马懿,消除的是曹魏政权的长远威胁;杀杨修,消除的则是短期内平稳交接班的威胁。雄才大略如曹操者也仅仅解决了眼前问题,而等到长远威胁成为眼前问题时,曹魏政权已无人能杀司马懿。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晋朝为什么不写入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很多有名气的朝代在建立过程中都是经历过血雨腥风的,会涌现出很多的英雄豪杰,这样好不容易得来的江山往往更加能够得民心,因为他们的统治者作为开国皇帝往往都是非常明智、果敢的,这样的帝王治理之下的国家也会越来越好。 但是西晋不是这样的,它之所以能够建功立业完全归功于司马家的祖宗司马懿,正是因为他

  • 于禁为什么要降关羽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关于于禁投降一事,大家各执一词很难步调一致,但最主要两种解释还是为于禁开脱罪名。其中一种是:于禁为了保全手下三万士兵和百姓的性命,不惜自己的名节,毅然向关羽投降。这种说法其实没有什么依据,关羽又不是人家白起,非要坑杀你几万士兵,而且古代通常的做法一般是将败军收编部分部队或者遣散,哪那么闲功夫统统那个

  • 三国于禁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于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人。本为鲍信部将,后投降曹操,在宛城张绣之乱时,因斩杀不守军纪的青州兵,并修筑壁垒抵抗叛军,被曹操称为世之良将。奈何于禁晚节不报,在襄樊之战中,被关羽击败后,选择了投降关羽。陈寿所著的《三国志》里对于于禁有以下记载:跟随曹操,平定四方。中平四年,于禁被鲍信招募到麾下讨伐黄巾军,

  • 三国于禁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于樊城,又遣于禁助曹仁。正值秋季大雨,汉水泛滥,平地水数丈,于禁等七军皆没。于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没有地方可以逃走,关羽乘大船攻于禁等,于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于禁被关押在江陵。曹操闻之,哀叹者久之,曰:“于禁跟从我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

  • 荀彧简介:曹操麾下首席谋臣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荀彧(163-212)自小被世人称作“王佐之才”(《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在战略上为曹操制定并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

  • 历史上荀彧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历史上的荀彧死因是服毒自尽。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等,这是对大臣的最高礼遇)。荀彧认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因此惹怒了曹操。同年,曹操征孙权,让荀彧到

  • 荀彧为什么不支持曹操称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最初曹操迎天子至许都,是荀彧给出的建议。毕竟对于荀彧来说,谁成为当时的霸主,并不是他考虑的事情,只要这个霸主的存在对他荀氏一族是有利的,荀彧都愿意对其进行辅助。因此这个霸主无论是出生四世三公之家的袁绍,还是出生宦官之家的曹操,荀彧并不在意。对于忠心于汉室的荀彧而言,汉献帝可以是傀儡,可以被曹操挟持,

  • 三国魏晋时期将军的职位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两汉时期,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并不常设,朝廷有战事,便会任命一位大将为车骑将军或车骑大将军,带不带“大”字,须得看这位大将的威望、资历的高低。东汉外戚邓骘、窦宪,领兵讨伐匈奴、西羌等,皆是以“车骑将军”的名义出征。两汉时期,一旦出现骠骑、车骑名号,便是时局不稳有了战乱。东汉末年的曹操,虽然大多沿用汉朝

  • 关羽月下斩貂蝉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吕布被曹操斩杀之后,貂蝉就落到了曹操手中,曹操为了拉拢关羽,便打算把她献给关羽,但关羽十分清楚貂蝉的秘密,因为她闭月羞花的面孔,不论是谁拥有她,都会沉浸在温柔乡中,慢慢颓废,兵败身死,董卓、王允、吕布就是最好的例子。只是曹操没想到,关羽和他们完全不是同一类人,早年时关羽就独自一人浪迹江湖,亡命生涯。

  • 三国人物刘表:被误认为是草包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其实,刘表不是草包,他应该算作一个被《三国演义》忽悠瘸了的名将。刘表在汉朝末年就是名士,与被汉灵帝禁锢的党人领袖范滂等人号称“八俊”,是东汉末年一流的人才。黄巾军起义被剿灭后,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同时防止黄巾军再度起势,东汉中央政府接受刘焉的建议改州刺史为州牧,同时任命一系列皇族贵族担任州牧。比如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