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楚汉战争固陵之战战争过程

楚汉战争固陵之战战争过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674 更新时间:2024/2/8 10:36:44

楚汉战争到汉四年八月,刘项在广武对峙。彭越带兵驻在梁地,往来袭击骚扰楚军,断绝楚军的粮食供给。灌婴靳歙等进兵攻打楚军后方,灌婴在淮北大破楚军最后一支主力项声军团攻下西楚都城彭城。刘贾、卢绾又配合英布作战。这时侯,汉军士卒气盛,粮草充足,项王士卒疲惫,粮食告绝。项羽以太公要挟刘邦签订鸿沟议和后率军撤退,汉军乘机追击爆发大战。固陵之战在汉五年十月发生,是楚军为摆脱汉军追击在固陵(今河南太康)发起的反击战。

固陵之战在汉五年十月发生,是楚军为摆脱汉军追击在固陵(今河南太康)留下钟离昧当作垫军刘邦在为最后消灭项羽做准备在固陵调度各路诸侯及汉军,策反周殷围歼项羽。

战争过程:

刘邦趁项羽退军之际率领汉军发起追歼在阳夏大破项羽,俘虏楚国大将周将军,汉军光俘虏就有五千楚军。我们可以知道楚军溃败的绝对远远是大于五千的,楚军有可能损失数万。

项羽撤退到固陵,汉军在阳夏击败项羽趁胜继续进军在固陵楚汉再一次爆发大战。

汉王欲引而西归,用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之”——《史记.高祖本纪》

汉五年,汉王乃追项王至阳夏南,止军,与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自守。——《史记.项羽本纪》

汉五年秋,项王之南走阳夏,彭越复下昌邑旁二十余城,得谷十余万斛,以给汉王食。汉王败,使使召彭越并力击楚。越曰:“魏地初定,尚畏楚,未可去。”汉王追楚,为项籍所败固陵。——《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语在项籍事中。”——《史记.留侯世家》

根据《留侯世家》”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留侯世家)荥阳出兵打到垓下,先后顺序是阳夏固陵陈下垓下,刘邦打输了阳夏之战反而进军固陵去防守,这能是简单的搞不清楚就出的错误?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丁义)以卒从起留,以骑将入汉,定三秦,破籍军荥阳,为郎骑将,破钟离昧军固陵,侯,六百七十户。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灵常)以荆令尹汉王五年初从,击钟离眛及陈公利几,破之,徙为汉大夫,从至陈,取韩信,还为中尉,从击布,功侯,二千户。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樊哙)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围项籍於陈,大破之。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灌婴)与汉王会颐乡。从击项籍军於陈下,破之,所将卒斩楼烦将二人,虏骑将八人。赐益食邑二千五百户。

结合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的记载可以看出,刘邦部将丁义破钟离昧军固陵,灵常也击钟离眛及陈公利几,破之。而灵常本是楚将,在以荆令尹汉王五年初从,固陵之战正好发生在汉五年的第一个月(楚汉时期以十月为岁首),可见灵常恰恰是在固陵之战时投降刘邦的,而楚军大将为何会向战败的汉军投降呢?

根据《荆燕世家》:汉五年,汉王追项籍至固陵,使刘贾南渡淮围寿春。还至,使人间招楚大司马周殷。周殷反楚,佐刘贾举九江,迎武王黥布兵,皆会垓下,共击项籍。——《荆燕世家》

《项羽本纪》;刘贾军从寿春并行,屠城父,至垓下。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举九江兵,随刘贾、彭越皆会垓下,诣项王。

结合《荆燕世家》与《项羽本纪》刘邦到固陵后,命令刘贾渡淮河,攻下寿春,派人策反楚国大司马周殷,屠城父,城父在陈县与垓下之间,可见刘邦在固陵时就预测到项羽将逃往垓下

汉五年十月(汉初承秦制,十月为岁首),刘邦趁项羽退军之际率领靳强、樊哙等,汉军发起追歼在阳夏阳夏大破项羽率领的楚军,俘虏楚国大将周将军,汉军取得阳夏,项羽退至固陵留锺离昧守固陵作殿军,刘邦到固陵(今河南太康县南)后,命令刘贾渡淮河,攻下寿春寿春(今安徽寿县),派人策反楚国大司马周殷,攻占城父断截项羽逃回会稽(秦置会稽郡,郡治在吴县❲今江苏苏州❳)的归路,派人寻找机会招降楚大司马周殷。周殷叛变楚王,帮助刘贾攻下九江,迎着武王黥布的军队在垓下会合,共同攻打项羽,宣曲侯丁义、汾阳侯靳强及投降的楚将灵常率先攻破固陵大破锺离昧后,不久灌婴、靳歙率领骑兵军团从彭城往固陵而来,刘邦亲自在固陵东边颐乡与灌婴率领的汉军铁骑会合。项羽得知灌婴、靳歙等率领汉军东来后为防自己被包围,项羽南退守至陈县(今河南淮阳县)集结剩余兵力做最后决战。

汉五年十一月,刘邦追项羽到陈县,与灌婴会合颐乡(今河南鹿邑县)。在败楚军于陈下,楚将灵常、陈公利几降汉军,汉军占领陈县,项羽继续逃跑,欲前往会稽,刘贾、周殷、英布攻下城父堵截项羽,项羽逃到垓下,刘邦与刘贾、周殷、英布会合。韩信看到项羽大势已去,也前往垓下与刘邦会合,彭越也来垓下与刘邦会合。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楚汉战争垓下之战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垓下之战是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汉战争中,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战争背景 公元前203年(高祖四年)八月,梁地的彭越对楚兵发起骚扰断其粮道,项羽率领军队狙击了彭越后返回。这时候钟离昧正被汉军围困,汉军因为害怕项羽都开始逃窜。这时齐王韩信开始

  • 楚汉战争垓下之战战争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垓下之战是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汉战争中,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战争过程: 汉军攻楚 公元前202年(高祖五年)十月下旬,灌婴引兵进占彭城,同时攻下楚地许多地区。被刘邦封为淮南王的英布也遣将进入九江地区,诱降了守将、楚大司马周殷,随后合军北

  • 楚汉战争垓下之战史记记载原文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高祖本纪》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

  • 楚汉战争项羽的结局:乌江自刎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项王的部队驻守在垓下,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的军队把他重重包围。深夜,(项羽)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羽于是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军把楚人都征服了吗?他们那边楚人为什么这么多呀!”项王于是在夜里起来,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zhuī,同追),(项羽)一直骑着。这

  • 楚汉之争荥阳之战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荥阳之战是指楚汉之争时刘邦和项羽在河南荥阳进行的作战。荥阳之战发生于汉三年四月至六月(公元前204年),刘邦与项羽在荥阳对峙相持,项羽的谋士范增身亡在这一场著名的战役中。刘邦筑通道以取敖仓(在成皋,为秦所建之粮仓)粟济军。这样,楚汉双方在此对峙了一年多。项羽屡次侵夺甬道,汉军乏食,刘邦向项羽求和,请

  • 楚汉战争彭城之战的历史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彭城之战在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发生,是楚汉战争其中一场大战。彭城一战,刘邦遭到了自起兵以来的最大的惨败,楚军依靠项羽坚毅果敢的指挥,在半日之内以3万之师击溃汉军56万之众,歼灭刘邦主力,使刘邦陷入“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的危机局面,创造了古代战争中速决战的典范,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

  • 楚汉战争彭城之战战争经过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彭城之战在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发生,是楚汉战争其中一场大战。彭城一战,刘邦遭到了自起兵以来的最大的惨败,楚军依靠项羽坚毅果敢的指挥,在半日之内以3万之师击溃汉军56万之众,歼灭刘邦主力,使刘邦陷入“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的危机局面,创造了古代战争中速决战的典范,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

  • 楚汉战争京索之战历史背景与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京索之战发生在彭城之战后。当时,联军大败。楚军铁骑威震天下,刘邦被迫率领汉军撤退荥阳,楚军乘胜追击。这时,汉王刘邦率领诸将在京索之战中大败楚军,使得楚军不能再向西追击,使楚军不得不退回彭城休整一年。楚汉之争进入相持阶段。历史背景 汉王刘邦在彭城战败后,刘邦被迫率兵退回荥阳,刘邦父亲刘太公、母亲刘媪和

  • 楚汉战争京索之战战争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京索之战发生在彭城之战后。当时,联军大败,楚军铁骑威震天下。汉王刘邦在彭城战败后,刘邦被迫率兵退回荥阳,刘邦父亲刘太公、母亲刘媪和妻子吕雉被楚军虏获,被拿住做人质,诸侯本来见刘邦势大而投靠见战败纷纷脱离汉军选择中立,本来地盘军队因都让刘邦兼并的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也乘机投靠项羽。刘邦为了使汉军主力安

  • 楚汉战争京索之战战役分析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激烈的骑兵攻防是楚汉京索之战的主要特点,这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较早的骑兵作战的典型战例。《资治通鉴》卷九对京、索之战记载道:“楚起于彭城,常乘胜逐北,与汉战荥阳南京、索间。楚骑来众,汉王择军中可为骑将者,皆推故秦骑士重泉人李必、骆甲;汉王欲拜之。必、甲曰:‘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愿得大王左右善骑者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