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太傅是什么官职(被封为太傅的司马懿究竟有多大的权力)

太傅是什么官职(被封为太傅的司马懿究竟有多大的权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440 更新时间:2024/2/16 19:15:27

首先,就太傅这一官职,始于西周时期,初由周公旦担任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在帝王年幼或者缺位的时候,太傅理论上可以代为管理天下,所以在西周初期,周公旦担任太傅时,因为周成王一开始年幼,周公就实际上在代为管理天下。

在汉末三国时期,司马懿历经曹操、曹丕、曹叡、曹芳这四位君主,可谓曹魏的四朝元老了。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

魏明帝曹叡在位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景初三年(239年)正月,齐王曹芳继位,年仅八岁,司马懿乃与大将军曹爽一起接受遗诏辅佐曹芳。

皇帝曹芳在位时,大将军曹爽上奏天子,任命司马懿为太傅,效仿西汉丞相萧何那样,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

由此,直到去世前,司马懿一直担任着曹魏的太傅一职。那么,问题来了,司马懿的“太傅”,到底是多大的官职,地位有多高

首先,就太傅这一官职,始于西周时期,初由周公旦担任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

在帝王年幼或者缺位的时候,太傅理论上可以代为管理天下,所以在西周初期,周公旦担任太傅时,因为周成王一开始年幼,周公就实际上在代为管理天下。

秦朝时期,太傅被废除,也即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没有太傅。不过,进入到西汉时期,太傅一职曾被短暂恢复设立。东汉时期,太傅则长期设立。

自此之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往往都会设立太傅一职,以此授予德高望重的大臣,或者在这些大臣去世后,追封太傅一职。在地位上,太傅有的时候属于三公,有的时候则地位在三公之上。

《后汉书·百官志一》:“太傅,上公一人。本注曰:掌以善导,无常职。”

在东汉时期,太傅这一官职在三公之上,为“上公”。众所周知,三公是正一品的官职,而太傅的地位,甚至还要在三公九卿之上,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下了。

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到了三国时期,很大程度上沿袭了东汉时期的官制,所以仍旧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而就太傅司马懿来说,地位则在三公之上,也即从地位上来看,当时只有皇帝曹芳在司马懿之上了。青龙三年(235年),司马懿升任太尉,为三公之一。

魏明帝曹叡在位时,陈群任司空、录尚书事,累封颍阴侯。曹叡继位后,王朗代华歆为司徒,进封兰陵侯。至于蒋济等大臣,也曾担任三公的官职。

换而言之,在曹魏的文臣武将中,有不少人最终位居三公。可是,能够像司马懿晋升为太傅的,则是相对罕见了。

不过,虽然地位尊贵,但是,司马懿担任的太傅,往往是一个虚职,也即偏向于荣誉官职,而没有什么实权。

回到司马懿晋升太傅时的情况来说,这是大将军曹爽为了架空司马懿,所采用的明升暗降之计。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去世,齐王曹芳继位,年仅八岁,司马懿乃与大将军曹爽一起接受遗诏辅佐曹芳。

曹芳即位后,司马懿任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和大将军曹爽各统精兵三千人,共同执掌朝廷大权。

彼时,曹爽作为大将军,执掌曹魏兵权。而就司马懿来说,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也都是比较有实权的官职。

比如在汉朝和三国时期,大臣一旦录尚书事的话,就可以节制尚书令,从而像丞相一样处理朝政。

对于曹魏来说,曹操、曹丕之后,不设立丞相一职。因此,录尚书事的担任者,可以称之为宰相了。

但是,大将军曹爽为了独掌大权,选择上奏天子,任命司马懿为太傅,也即让司马懿担任一个偏向于荣誉的官职,从而达到明升暗降的效果。

最后,对于司马懿来说,晋升为太傅之后,地位看似提高了,实际的权力却变小了。

比如曹爽发兵进攻蜀汉的话,司马懿只能一旁规劝,并没有什么能阻拦曹爽的权力,也即太傅在魏晋时期,已经是一个虚职了。

当然,正是因为架空了司马懿,曹爽逐渐得意忘形,乃至于让司马懿有机可乘。公元249年,司马懿正式发动高平陵之变。

在这场兵变中,司马懿的太傅一职并没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时,司马师为中护军,率兵屯司马门,控制京城,并且,司马懿乘机上奏郭太后,请废曹爽兄弟。

再加上太尉蒋济等文臣武将的支持,从而让司马懿笑到了最后,成功诛灭了曹爽及其党羽。

嘉平元年(249年)二月,曹芳任命司马懿为丞相,司马懿固辞丞相之职不受。因为坚决不担任丞相一职,司马懿虽然掌控大权,却还是太傅一职。

公元251年,司马懿去世之前,曹芳册封司马懿为相国,封安平郡公,司马懿固辞相国、郡公之位不受。

从司马懿的角度来看,丞相一职之前只有曹操、曹丕父子担任,自己不管是担任丞相还是相国,都会凸显出自己的篡位野心。

同样的道理,曹操称魏公,遭到荀彧等人的反对,而司马懿自然不好接受安平郡公的爵位。

不过,在司马懿之后,司马昭先受封晋公,后进位晋王,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标签: 历史

更多文章

  • 汉文帝刘恒的儿子有几个(汉文帝刘恒的儿子生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

    汉文帝刘恒一生有8个儿子。其中《汉书》记载有四子,即汉景帝刘启、梁孝王刘武、代孝王刘参、梁怀王刘揖。另外还有四个儿子在刘恒即位不久夭折,司马迁在《史记》中有简单记载,仅有了了数语。汉文帝刘恒一生有8个儿子。其中《汉书》记载有四子,即汉景帝刘启、梁孝王刘武、代孝王刘参、梁怀王刘揖。另外还有四个儿子在刘

  • 雍正在位13年(如何评价在位时间如此短暂的雍正帝)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

    雍正帝在位13年,放眼中国历史,不能算长,但也不算短暂。诸如对比清朝之前的明朝,明朝就有两位在位很短暂的皇帝,分别是在位仅仅十个月的十月天子明仁宗朱高炽,还有勉强在位一个月的一月天子明光宗朱常洛。清世宗雍正帝胤禛是清朝第五位皇帝,入关以后的第三位皇帝,他在位13年,主要是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推行新政,

  • 司马懿熬死了三代曹家人(司马懿等70岁举兵造反是怕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

    司马懿熬死曹家三代的原因很简单嘛,就是司马懿长寿活了73岁,曹家除了曹操活了66岁,接下来的两代就短命了曹丕之活了40岁,曹叡之活了34岁。司马懿凭借着超长待机的能力,熬死了曹家三代,别说曹丕就是曹叡能多活几年也就没他司马家啥事儿了。单看电视军师联盟,或许许多人会认为司马懿一直未造反,是他不想。而他

  • 太康失国是怎么回事,太康失国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

    姒太康,姒姓,名太康,姒启长子,夏朝第三任君主,启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欢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启死,其子太康继位,也沉湎于声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史称之为太康失国。那么,太康失国是怎么一回事呢?其事件经过又是如何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太康失国

  • 清朝皇帝顺序列表的名称 清朝皇帝顺序列表的名称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清朝,清朝皇帝

    清朝皇帝顺序列表1、努尔哈赤(太祖),年号天命,1616年登基,在位11年。2、皇太极(太宗),年号天聪,1627年登基,在位10年。3、福临(世祖),年号顺治,1644年登基,在位18年。4、玄烨(圣祖),年号康熙,1662年登基,在位61年。5、胤祯(世宗),年号雍正,1723年登基,在位13年

  • 苏轼字什么号什么,苏轼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

    苏轼字什么号什么1、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

  • 李白被称为什么 李白在古代被称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

    1、李白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 2、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

  • 溥仪怎么死的,末代皇帝溥仪怎么去世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

    溥仪怎么死的1、末代皇帝溥仪是患尿毒症在北京去世的,享年61岁,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随着社会的发展,他的身份也在不断变化,最终因病去世。2、爱新觉罗·溥仪是清朝的末代皇帝,他的父亲是光绪皇帝的弟弟醇亲王载沣,光绪皇帝因为没有子嗣,所以在慈禧太后的安排下,

  • 元代的名人有哪些 元代名人详解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

    1、刘整:字武仲,邓州穰城(今河南邓州市)人,宋末元初著名将领,元朝水军的创始人。金末时投奔南宋,隶属于南宋名臣赵方麾下。刘整本为宋朝名将,由于受到吕文德的陷害,被迫降元,提出“欲灭南宋,先取襄阳”的关键战略,官至骠骑卫上将军、行中书左丞,卒赠龙虎卫上将军、中书右丞,谥号“武敏”。2、忽必烈:即元世

  • 李白怎么死的,李白的死因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

    李白怎么死的1、李白的死因一:病死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乾元二年(759年),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