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首位六省状元,却因得罪朱棣投江自尽

古代首位六省状元,却因得罪朱棣投江自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42 更新时间:2024/2/4 2:49:07

黄观是明初洪武年间人士,他被称为一代考神。因为黄观是古代首位“六省状元”,也就是说从县试到殿试他均为第一名。当时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发问殿试,黄观道出了“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的主张,深的朱元璋任何,从而获得状元身份。不过朱棣篡位以后,他曾当面顶撞朱棣,导致朱棣不满黄观。而黄观的下场是投江自尽,名字也从登科录上去除,直到万历年间才换以清白。

公元605年,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从此,底层群众想要当官,凭借考试成绩即可,血缘、门第在选官中之作用降低,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公平,也扩大了王朝统治之基础。科举,看的是考试成绩,凭借成绩挤进官僚队伍,自然也就会出现一批我们所谓的“考神”,他们在考试中无往不胜,有些则是逢考便拿第一名,堪称是“考神”中的“考神”。

据记载,科举盛行1300年间,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他们算是考神。其中,满足乡试、会试、殿试三大关均拿第一名,即是“三元及第”的共16人,他们绝对是考神中的“考神”。但是,若是能在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六大关中均拿第一名且从未中断,连续拿第一的就一人(清钱棨有中断,不算),即是本文要讲的主角,“考神”中的顶尖人物黄观。可惜,黄观后来得罪明成祖朱棣,被株连九族,功名被从榜上删除,万历年间才得以复名。

黄观(1364年—1402年),安徽池州(贵池市)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连续不中断的“六首状元”,接连在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等六次大考中拿下第一名,可谓是“逢考必过”,“逢考第一”,堪称是“考神”中的顶级“考试”,

时人赞誉他“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可知,此人能力不一般,考试能力更是高手中之高手。当然,黄观理政能力也不差,殿试时,朱元璋考一题时务策,询问如何加强边疆防卫为题。黄观如是回答:“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无扰,边境无。”,即是搞“兵农合一”,大力推行已经出现效果的“卫所制度”,从而抵御蒙古入侵,维护边境安全。

此次殿试,朱元璋相当满意,于是取一甲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这职位很不一般,虽然级别不高,也就是六品左右,可常年陪伴太子左右,近水楼台先得月,若是能熬上十来年,很容易进入内阁(朱元璋时代还没有,可已出现雏形),成为帝国核心统治成员。果然,建文帝继位后,黄观升任侍中(三品),参与国家机密决策,挤进了权力核心。不过,黄观在此期间得罪了燕王朱棣,即是后来的明成祖,这为其悲剧之人生埋下了隐患。建文帝刚即位时,燕王朱棣来南京觐见,可态度十分傲慢。对此,黄观怒斥燕王朱棣,说他没君臣之礼,也有不臣之心,史载:“是时,燕王朱棣自恃皇叔,态度傲慢,入朝不拜惠帝。群臣畏其权势,缄口不敢言,唯独黄观当面顶撞朱棣曰: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礼;龙颜垂地,宫中叙叔侄之情”。朱棣因而怀恨在心。

如果说此次怒斥朱棣埋下了受株连九族之祸,那后来参与写作《讨燕贼檄》则最终酿成了悲剧。建文帝在削藩问题上操之过急,不分轻重,结果燕王朱棣被迫绝地反击,率800兵马在北平起兵“奉天靖难”,扬言要“清君侧”。此时,黄观便草拟檄文,痛斥燕王朱棣实乃乱臣贼子,人人得儿诛之,还命其悔过自新,前来南京谢罪,言辞十分犀利。史载:“燕王举兵,观草制,讽其散军归藩,敕身谢罪,辞极诋斥”。对此,朱棣相当恼火,于是将黄观列入文职奸臣之列,排在第六位,是他日登基后首先要杀掉之人。可以说,只要朱棣靖难成功,黄观基本难逃一死,因为朱棣从来就不是一位大发慈悲之人,这从他处理蒙古、安南问题上可以看得出来。

由于建文帝用兵不当,屡屡临阵换帅,最终被朱棣逆袭成功。1402年,朱棣采纳“黑衣宰相”姚广孝之建议,不争夺一城一池,而是长途奔袭南京,玩次“斩首行动”。本来,南京城坚固无比,与朱棣齐名的大将徐辉祖(徐达长子,也是朱棣的大舅子)正在率兵前来勤王。按理说,朱棣是拿不下南京,可偏偏草包李景隆(朱棣表侄)打开城门,迎接燕军入城,建文帝被迫逃难。此时,黄观正在长江中游募兵,准备带“勤王之师”回京。可是,建文帝已经不知所踪,黄观认为皇帝也许已经死了,而朱棣肯定不会放过自己,于是他在安庆投江自尽。史载:“乃朝服南向拜,毕,即自沉于水”,也算是节烈之人。

黄观虽然死了,可朱棣怒气未消,于是下令“诛九族”,亲朋好友都受到牵连,被发配边疆者数百人,充军为奴者百余人。黄观妻子翁氏及其子女,全部被朱棣充作军奴,给驯象之人做妾,以示羞辱。不过,黄观家人很节烈,翁氏及其子女不堪如此屈辱,也纷纷投江自尽。史载:“初,观妻投水时,呕血石上,成小影,阴雨则见,相传为大士像。僧舁至庵中”此外,朱棣下令剥夺黄观功名,将其从状元榜上除名。1596年,万历皇帝将其恢复名誉,谥号文贞。

纵观黄观之一生,他六次考试均拿第一名,史上唯一一位“六首状元”,是当之无愧的“考神”。可惜,黄观得罪明成祖朱棣,结果被迫投江而亡,且还被株连九族,实乃悲剧也。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朱可夫到底有多霸气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意、日三大轴心国为首的法西斯政权所挑起的战争,最后的结果就是同盟国获得了胜利。在当年接受德国投降的是苏联以及盟军的几个国家主要代表,苏方所指派的受降人就是具有传奇色彩的朱可夫元帅。在这次受降仪式中,朱可夫只说了两句话,被后世人称战神不是白叫的。朱可夫是苏联著名的战略

  • 起底刘邦真实身家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刘邦是一位平民出身的皇帝,但他早期的条件并没有那么不堪,而且要比周边的人宽裕不少。很多人不明白,为何刘邦总能俘获人心,这是刘邦为人的优势之一,但主要还是因为刘邦有一定的家底,所以才能招揽帮手,不然在强大的个人魅力也不管用。毕竟身在乱世,能吃饱饭才是王道。下面就为大家起底刘邦真实的身家,看看刘邦究竟是

  •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说起焚书坑儒,相信大家对这个词都不会太陌生了,这是发生在公元前213年到钱212年期间,秦始皇焚毁书籍以及坑杀范禁者460多人的历史事件。那么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原因是什么?只是因为马屁拍得太着急?接下来小编就带着小伙伴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焚书并非始于秦始皇,早在秦之前,便有焚书。秦始皇焚书,起因并非因

  • 赢华和赢驷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史书对于赢华的记载相对较少,实际上他是秦惠文王嬴驷的弟弟,在当时也属于秦国一员猛将。在《大秦帝国之纵横》中,嬴华和嬴疾都是秦国宗室将领,嬴稷有勇有谋,而嬴华似乎少了一些谋略,做事比较鲁莽。不过在秦楚大战中,嬴华为了回救咸阳力战而死,也是帮助秦国解决了亡国危机。可能还有很多朋友不太了解赢华,下面就为大

  • 袁绍生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很多人都觉得袁绍没有治理天下的大才,所以才会输给曹操。实际上,多数人都不了解真正的袁绍,他从出身就披着“四世三公”的外壳,其实袁绍也只是袁家的家奴。想要了解袁绍,就必须从他在袁家开始说起,袁氏家族在朝廷一直占有一席之地,但到了袁绍这代,汉室开始出现危机,天下被群雄分割。按理来说袁绍是最后机会扶持汉献

  • 司马错一生有哪些功绩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司马错是战国时期秦国著名将领,经历了秦惠文王、秦武王和秦昭襄王三个时期。司马错原本是一名纵横家,还和张仪有过一番争论,他认为想要消灭楚国就必须先拿下蜀国。秦惠文王时期,司马错率军将蜀国灭亡,到了秦昭襄王时期,司马错又率军南下进攻楚国,最后大胜楚国。或许司马错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如白起、王翦响亮,但他的确

  • 曹操四大谋士排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曹操爱才,为了招揽天下才子更是推行唯才是举,所以曹操身边的能人也是最多的。其实像刘备和孙权身边的谋士,根本就没必要做什么排名,因为本身就没几位。但跟随曹操的著名谋士起码不下十位,这绝对是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例如大家十分熟悉的郭嘉、荀彧、荀攸等人,把他们放在任何一国都是具有王佐之才的本领。下面就为大家分

  • 苻朗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苻朗是前秦将领,前秦宣昭帝苻坚的侄子。苻朗从小喜欢经籍,手不释卷,一生著有苻子数十篇。苻朗为人十分讲究,他曾在宴请上不用唾壶吐痰,而是让自己的奴婢以口接唾,虽然看上去十分重口味,但的确是史书所记载。当然苻朗奇特的地方不止这一处,当时究竟到了一个极端便会无意间处处得罪人。这也导致苻朗最后被冤杀,想要了

  • 韩愈为何能成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韩愈是唐朝著名文学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实唐朝有很多厉害的文人,但韩愈的影响力恐怕是他人难以比拟的。韩愈一生经历过高潮,也有过低谷,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一生著写的作品影响了无数后人,还同苏轼、欧阳修、柳宗元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拥有这样的头衔,足以说明韩愈在写作方面是有多高的成就。可能多数人

  • 诸葛亮和吴用谁聪明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三国演义》的军师诸葛亮,《水浒传》的军师吴用,这两个人物都是很多人比较喜欢的人物角色,因为他们都很聪明,给人一种“运筹帷幄”的把控力。但是毕竟是在两部不同的作品里面的人物,想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话,会比较难。不过,诸葛亮和吴用两个人,还是可以通过他们在小说中的“战绩”进行一些对比的,那么诸葛亮与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