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姜维北伐失败原因总结

姜维北伐失败原因总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540 更新时间:2024/1/20 12:37:50

很多人都会觉得姜维北伐是在穷兵黩武,甚至没有一点战略可言。其实姜维北伐打的胜仗比诸葛亮还要多,而且姜维在兵法上的造诣早就超过了诸葛亮。不过姜维却是一种理想主义者,起码在旁人的眼里姜维觉得只要他在北伐上有所成就就可以让蜀国继续存在下去。不过现实却是,不管姜维北伐上的战绩如何,都拯救不了蜀国被灭亡的事实,所以姜维一时间也就成大家口伐笔诛的角色,那姜维的一生到底冤不冤呢?

蜀国灭亡之后,姜维选择了假投降,投降的对象是几天前的对手钟会。两人见面时,钟会不到40岁,姜维已经62岁了!但对于姜维,钟会很有些崇拜的感觉。

钟会的父亲钟繇是书法界的大师也是魏国的开国功臣,在士族圈子里比司马家的地位还要高。但是钟会是个小老婆生的,庶出的他在讲究门第魏国士族里很少有人看得起他。于是钟会的个性既聪明绝顶,又刚愎自负,特别喜欢报复看不起自己的人,曾经把自己的文章拿给天下第一名士嵇康看,结果嵇康没有理他,回过头来钟会就劝司马昭把嵇康给杀了。赤裸裸的报复,你鄙视我,我要你命!这是一个狠人。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钟会对于名士的崇拜又是真的,特别渴望得到天下名士的认同。所以当他见到姜维的风度时,他被迷住了:“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三国志·姜维传》)公休是诸葛诞,太初是夏侯玄。都是当时魏国最著名的名士,可是在钟会眼里,他们都不如姜维!

这是一种让人迷惑的魅力,明明自己失败了成了对方的俘虏,而自己的魅力竟然俘虏了对方的主帅!趁着钟会处于被迷惑的状态,姜维开始给他大灌迷魂汤,成天忽悠钟会。趁着邓艾灭蜀之后的一系列狂妄举动加剧了他和司马昭、钟会等士族的不和,姜维借刀杀人,利用钟会把邓艾抓了起来,轻轻松松搞定了自己一生的宿敌,可见姜维不是一个不懂政治权谋的人,相反他的权谋手段非常高明。

且看他是怎么鼓动钟会谋反的,首先上来就忽悠钟会贤弟你太厉害了!“闻君自淮南以来,算无遗策,晋道克昌,皆君之力。”(《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汉晋春秋》)你看看,整个司马家族的基业是你打下来的。要知道姜维是钟会的偶像,这就相当于今天小鲜肉夸粉丝长得帅一样,瞬间吸粉了!接下来,姜维又向钟会提问:“今复定蜀地,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谋,欲以此安归乎?”(《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汉晋春秋》)这就是说你现在的功劳已经很大啦,下面是准备就这样回家养老嘛?然后姜维又向钟会举了两个古人的例子:“夫韩信不背汉于扰壤,以见疑于即平”(《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汉晋春秋》):楚汉相争的时候,韩信原本在天下未定的时候有机会自立为帝,结果没把握,天下平定就被刘邦猜忌,最后被杀于未央宫;“大夫种不从范蠡于五湖,卒伏剑而枉死”(《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汉晋春秋》):春秋末期,越王勾践消灭吴国,大夫文种、范蠡功劳最大,范蠡邀文种一起放弃富贵、泛舟江湖,文种不肯最终被勾践赐死。这是什么原因呢?且听姜维分析:“彼岂暗主愚臣乎哉?利害使之然也。”(《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汉晋春秋》)汉高祖刘邦、越王勾践都不是昏君,韩信、文种都不是蠢臣,是什么让他们反目的呢?利害两个字而已——当君王的害怕被推翻,当大臣的害怕被杀死。姜维对于君臣关系间的看法真是通透!更好玩的是他给钟会出的主意:“今君大功既立,大德已著,何不效法陶朱公泛舟绝迹,全功保身,登峨眉之岭,而从赤松游乎?”(《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汉晋春秋》)这里有两个典故,一个是陶朱公,他就是范蠡;另一个从赤松游说的是汉初名臣张良。都是功成身退的典型。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姜维是在劝钟会功臣身退回家养老,可是钟会那年不到四十成年的孩子都没有一个,你让他养老?这就是让他做废人啊!实际意思其实是说,你要不想做废人,就得干点什么韩信、范蠡有机会干又没干过的大事吧?而且之前姜维的迷魂汤早就把钟会灌得“自谓功名盖世,不可复为人下。”(《三国志·钟会传》),他怎么舍得退休呢?

于是钟会对姜维说:“君言远矣,我不能行,且为今之道,或未尽于此也。”(《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汉晋春秋》)我退休还早,且现在这个情况嘛,也不一定会是这个样子退休。嘿嘿嘿,要的就是你这句话。姜维点到即止,“其他则君智力之所能,无烦于老夫矣。”

(《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汉晋春秋》)来接着喝酒!帮你定下决心是我要做的事情,至于你准备怎么做,就由你自己决定,不用我出主意。钟会很开心,终于被他心目中的名士看得起啊!不容易啊,就好比今天王健林对我说,你有机会实现一下小目标,挣一个亿。那心情是相当激动澎湃。

于是钟会一澎湃就开始精心筹划具体弄死自己的方法:他准备先“矫太后遗诏”(《三国志·钟会传》),诛杀司马昭,获得政变的合法性;然后把魏军团以上军官都宰了:“可尽杀牙门骑都以上”(《三国志·钟会传》)。命令姜维等蜀将领兵五万出斜谷,自己带兵随后跟进,一举夺取长安,而后攻克洛阳,夺取天下。“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做刘备也。”(《三国志·钟会传》)钟会尽情表演的时候,姜维就一个人静静的看着他装逼。大概也只有钟会这种自作聪明、一天到晚都运筹帷幄,从来不懂得时事艰险的士家子弟才会想出如此愚蠢的计划。

这个蠢到家的计划就等于自杀,绝无成功的可能。首先蜀地刚刚经历了一场大规模战争,还没有恢复元气,当年供给姜维三四万人马都有困难,现在供给接近二十万大军,完全没有能力。其次这些兵将都不是本地人,家乡都在北方,蜀军将领就在不久前还是是仇敌,现在突然变指挥官,根本不可能指挥的动。最后,也是最简单的一个问题,你钟会把身边所有的自己人都杀光了,蜀国的将领是听你的还是听姜维的,最后多余的不就是你自己吗?所以姜维看着钟会作死的过程,心里肯定很开心,于是他悄悄的向刘禅捎了句话:“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华阳国志》)

既然钟会要自杀,那么大家一起来成全他。就在钟会准备为了偶像赞许的目光杀光自己所有将领之前,魏军将领们先不干了,都是拿枪杆子的,你要弄死我?看谁弄死谁!胡烈、丘建等魏军将领奋起反击,乱兵已经杀到钟会门口了,他还没弄清楚怎么回事,正在向姜维的部下发放兵器铠甲,问姜维:“兵来似欲作恶,当何云?”(《三国志·钟会传》)这位智囊面对生死关头的压力完全成了白痴,什么似欲作恶,就是来杀你的,还问什么问。姜维一听外面吵闹异常知道钟会的白痴计谋出状况了,这时候名将的素质再度体现,姜维说出了此生最后一句话:“但当击之耳。”(《三国志·钟会传》)杀吧!没什么好说的啦。说完六十多岁的老翁姜维“手杀五六人”(《三国志·钟会传》),完成了自己人生的告别演出,英雄直到最后一刻依然战斗在舞台上。

姜维作为蜀汉帝国执刀人的一生结束了,作为大汉王朝最后的大将军他和他的恩师诸葛亮一样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对姜维的评价却出人意料的发生了分歧。

陈寿对姜维的评价就很差:“粗有文武,志立功名,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三国志·姜维传》)这个话说的已经相当难以让人接受了,最过分的是那个“毙”字,从古到今都是说坏人的,按姜维的级别,死的时候至少可以称“薨”,这里用的“毙”比关羽“壮缪”的谥号更恶心人,所谓微言大义,大概就是这个意思。陈寿的观点和他的老师谯周类似,都不喜欢姜维的北伐,所以对姜维评价不高。而且站在陈寿作为一个亡国之臣的角度为故国写历史,同时写的又是很多魏国人痛恨的敌人这个角度来看,勉强可以理解。

《搜神记》的作者干宝认为姜维没有死得其所,他应该像刘禅的儿子北地王那样,在宗庙里自杀才算完美,这说明干宝估计是个行为艺术家。《魏氏春秋》和《晋阳秋》的作者孙盛是曹睿时代托孤司马懿的重要决策人魏中书令孙资的后代,他认为姜维“反覆于逆顺之间,希违情于难冀之会”,“冀理外之奇举,不亦暗哉。”(《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晋阳秋》)这话的意思是说,他认为姜维最后对钟会施展的这些谋略是不可能成功的,是可笑的。这就是世界观的问题了。

为《三国志》作注释的南朝史学家裴松之也认为这个话说的很没道理,因为“夫功成理外,然后为奇,不可以事有差牙,而抑谓不然。”(《三国志·姜维传》转引自《晋阳秋》)就是说本来姜维的这个计策就是在不可能中创造可能,他成功了当然就是一个令人敬佩的奇谋,即使是失败了本身的谋略也是值得肯定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蜀国的执刀人诸葛亮、姜维都愿意不停的为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梦想去努力,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原因只能有一个,那就是他们和刘备都是理想主义者。甚至蜀国的出现也就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产物。公元208年爆发赤壁之战前,谁又能想得到一生颠沛流离、无有根本的刘备可以成为一方诸侯?都想不到。但依然鼓舞了身边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为之不懈奋斗,因为理想主义者的功业往往不是奋斗的结果,而是奋斗的过程。

成败固然在天,但自己要努力到世界的尽头,姜维做到了。这种理想主义的坚持和魏晋的现实主义权谋是格格不入的。所以这样就很容易理解对于姜维评判的区别,在现实主义者眼中,姜维是愚蠢的。在理想主义者眼中,姜维是伟大的。

作为一个时代最杰出的人物,

“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三国志·姜维传》)他的死亡代表了理想主义者自东汉末年以来,改变汉末以来世道理想的终结。理想主义的丧失和没落导致整个民族开始变为利己主义者,也直接走向了西晋王朝面临的大分裂时代。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魏璎珞封号为什么叫“令”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魏璎珞的原型人物就是孝仪纯皇后,也就是令妃,不过魏璎珞的封号为什么会叫“令”呢?在经历了前两位皇后的离世,乾隆皇帝原本已经不想再立皇后,但是为了嗣子又没办法。毕竟乾隆算是皇帝当中少有的痴情男,富察皇后的死对于乾隆感情上的打击实在太大。不过魏璎珞皇后的称号是后来确立太子才追封的,实际上乾隆和魏璎珞之间

  • 祢衡击鼓骂曹是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汉末三国时代,的确是一个各种人才辈出的年代,不仅有诸葛亮、郭嘉这样靠脑子吃饭的,还有魏延、张郃这样靠武力值吃饭的,但是还有一类人,简直就是“靠嘴吃饭”。这里所说的,自然不是平常吃饭的状态,而是说,这些人极其狂,别的事情还什么都没做呢,嘴就先开始骂了。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非狂士祢衡莫属了。那么

  • 三国时期蜀汉五虎将中,为什么赵云的官职最低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赵云在很多人的心中,一向都是一个重情重义,忠义两全的完美形象,由内而外的对主君的忠心,可以说是很多人都不能及的,也无怪从古至今都有那么多人推崇他。赵云也位列“蜀汉五虎将”之一,但是对于赵云在其中的官职,很多人不能理解,这样一个忠义之人,为什么他却是五个人当中官职最低的那个,难道是刘备对他并不怎么重视

  • 曹操真的说过"宁教我负天下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很多人都认为,汉末三国时期的曹操,自负狂妄,而能够说明这一点的,莫过于他曾经在杀了一家人之后说出的一句话“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只不过,我们也知道,同样一句话,如果含着不同的感情,说出来的感觉就会完全不一样,更何况这句话还未必就是曹操说过的。那么,不看《三国演义》,曹操是不是真的说过这句话呢?他当时

  • 朱允炆有没有后代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明朝时期的第二位皇帝,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是历史上一位很神秘的皇帝。说他神秘倒不是因为他行为做事令人看不透,而是说他的行踪。当朱棣,也就是朱允炆的的叔叔,夺了皇位之后,朱允炆就不知所踪,别说朱棣,就是直到现在都不知道他到底去了哪里。那么,失踪的朱允炆有没有孩子后人呢?朱允炆的后人都怎么样了?由于卑鄙

  • 三国大将张任厉害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说到三国时期的张任其实大家也都知道这个人虽然小有名气,但是也还是让人觉得真的是不为大众所知道啊,但是如果真的的了解张任这个人的话,你会发现这个人其实竟然有吕布之勇了,而且他的武力值在蜀汉里面也是能排前几的,那么张任到底有多么的厉害?他的武力值究竟如何下面跟随小编继续揭秘分析!我们都知道在三国时期最厉

  • 在蜀汉快要灭亡的时刻,为什么是刘禅的儿子出来殉国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说到三国时期的蜀汉其实在诸葛亮等人的努力下也算是有模有样的好好的坚持了几十年了,但是到了蜀汉的后期,在刘禅登基之后事情就变得十分的残酷了,最后蜀汉要灭亡了,大家都说刘禅不傻,但是在蜀汉最后灭亡的时间里面,为什么是刘禅的儿子出来殉国了,而刘禅又独活了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比较沉重的话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

  • 三国里的潘凤厉害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说到三国时期的一些武将其实很多人都知道是什么吕布啊关羽啊还有什么张飞啊,再到曹魏这边的许褚啊典韦啊等等的,但是其实还有三国早期的一些武将也被我们个忽略了,在东汉的末年其实也是有很多的名将的,下面小编就给大家来介绍介绍潘凤这个人,看看他到底有多么的厉害吧,感兴趣的网友不要错过了!"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

  • 秦始皇为什么姓嬴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秦始皇的名字叫嬴政,不过嬴这个姓氏为什么没能延续下来呢?现代基本上已经看不到嬴这个姓氏了,那在历史当中嬴姓到底是怎么消失的呢?按理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大家应该也会好好纪念他,按到秦始皇的口碑有差到这个程度么。其实嬴这个姓氏后面经过了几代的改动,衍生出了几种新的姓氏,所以嬴逐渐就少了,毕竟当时如果让别

  • 嘉庆帝永琰资质一般,乾隆为什么要把皇位传给他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古代,皇位的继承人,一般都会选择正妻所生长子,也就是嫡长子,如果没了这个孩子,很多皇帝都会选择优秀的,能够担当大任的继承人,为了继续统治这个王朝,没有能力当然不行。但是在乾隆时期,就面临过这样的困境,要在自己的十几个儿子当中选择一个继承人,但是,最终选中的偏偏是资质平平的永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