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应星是哪个朝代的人,宋应星的生平是怎样的?

宋应星是哪个朝代的人,宋应星的生平是怎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719 更新时间:2024/2/20 12:03:24

宋应星,字长庚,明末清初时期杰出的农学家、博物学家,他编著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粹精》记述谷物(主要是水稻和小麦)的收获和加工过程,并较详细地记载了当时各种加工器械,如杵、水碓、等的制造、功能和用法。例如,宋应星介绍水是住在山区河滨的人们创造的,用来加工稻谷比人工省力十倍,因此人门乐于安装。他详细介绍江西上饶一带造水碓的巧妙方法。有的水碓一举三用,利用水流的冲激来转动轮轴,第一节带动石磨来磨面,第二节带动水春米,第三节引水灌田。宋应星夸赞,这是设计得十分周密的创造。

在讲到磨时,宋应星观察得十分仔细。他记录道:一头壮牛天可磨麦子二石,驴可磨一石,壮汉可磨三斗,体弱者只能磨一斗半,而水碓带动的磨,功效比牛高出三倍。这第一至第四卷占了全书约三分之一的篇幅,讲的都是稻、麦、棉、丝以及它们的加工,与百姓的衣食关系最为密切。可是与百姓关系不紧密的,《天工开物》则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在写到稻的品种时,书中写道:“香稻一种,取其芳气,以供贵人。收实甚少,滋益全无,不足尚也。”宋应星对专供富贵人家享用的香稻,认为产很低也没什么益处,不值得据倡。

他在《乃服》中讲到“龙袍”,只以“不可详考”等寥寥数语带过;而讲“布衣”,因为是大众百姓的必需品,“凡棉布御寒,贵贱同之”,所以讲得十分详尽。在后面讲瓷器时,他说徳化窑烧制的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而景德镇的瓷器“凡大小亿万杯槃之类,乃生人日用之需,造者居十九。”宋应星非常欣赏西汉政治家晁错的话:“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北魏的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序中也引用过这句话。因此,宋应星“贵五谷而贱金玉”以首要的地位、用大量的篇幅记述有关粟米、布帛的学问,而将与饥寒无关的珠玉、金银放在《天工开物》末尾,以很少的篇幅简略地一带而过

瑕不掩瑜

时光流逝,宋应星在紧张繁忙的写作活动中度过了分宜县教的四年任期。他聪明能干,本职工作也干得叫人无可挑别,县学的生员和分宜县令曹国祺都很满意。因此,分宜任满后,他升任福建汀州府推官,这是崇祯十一年的事。这时宋应星52岁。河州府(今福建长)在西武夷山东,下辖长汀、上杭等八个县。推官是掌管本府刑狱审判的官,官阶为正七品。

河州府境内丘陵起伏,林木繁茂,海盗为患,社会秩序不安定。在宋应星到任前一年,有一股农民起义军从南靖攻入汀州府的永定县。领头的是个海盗出身的人,外号“陈缺嘴”。他的大本营距漳州50里,离海不到100里的南靖。宋应星到任后,派兵在漳州的漳南驻扎,伺机围攻南靖的陈缺嘴根据地。结果,陈缺嘴被捕,遭官兵杀害。随从起义的群众,根据宋应星的命令被从宽处理而获释。两年以后,获释的陈缺嘴残部聚集在沿海岛屿、港汉,重举义旗。督抚得知这一情况后,大发雷霆,责备宋应星姑息养奸。宋应星表示愿只身前在平息暴乱。督抚担心他遭难,打算同时派大军掩护以为后盾。宋应星不同意派兵。

说完,宋应星竟单人独骑闯入义军营地,向义军兵士发表演说,招降分化,最后瓦解了义军阵营,兵各自散去。宋应星焚毁了义军的营,平息了这场渔民起义。宋应星参与了平定渔民起义一事,这虽然是他七品官分内的事,可是在他的一生中却留下了污点。崇十三年,正是宋应星牢记的30年前与故交刘同升再见面的约定正好到期,他会友履约心切,扔下汀州推官的官职,辞官回乡。原来,宋应星在30年前,与江西吉水的庠生刘同升在九岭山中游历时偶然相遇。攀谈中,应星见同升谈吐不俗,志向宏伟。两人话语投机,只恨相逢太晚,且又同庚,都是24岁青年,便订为知交。他们相约在30年后同月同日在同升的家乡再聚首。

分手后,两人各奔仕途。刘同升在天元年中举。崇祯十年,赴京会试,高中进士头名,为状元,任林院修撰。他为人正直,当官清廉,在一次联名奏劾当朝权臣时,触怒了崇祯皇帝,遭到贬谪,降为福建按察使知事,托病回乡。宋应星辞去官职,觉得浑身轻松。春风得意马蹄疾。他登山穿林,急切地赶路,要赶在约定的那一天抵达江西南部的吉水。那儿有他的老朋友刘同升在等着会面呢。老友如期会面。30年了,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当年一双风华正茂的青年,如今都已两鬓染,屡经挫折。无论考场、官场,各有酸甜苦辣。

同升高兴得即席赋诗:“莫看梦幻遂成真,林下高风当有人。自仙舟更遇李,空令河内更思。江干驻客同粗砺,山水为家约锦鳞。三十年来酬旧约,如君差不负松筠。”宋应星在奉新家乡居住期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正在蓬勃发展,各地农民纷纷响应。奉新木工李肃十、肃七弟兄率领红巾军,杀贪官除恶吏,均富济贫,迅速扩展到靖安、安义,声势浩大官府屡次派兵围剿,都失败了。

这时的宋应星本来没有责任过问这件事,但是,他却主动与当地的兵备道陈起龙、司李胡时等,一起研究对策,甚至倾其全家财力,招募敢死壮了,用武力和计谋,软硬兼施,把这次起义镇压了下去。应该说,这一次镇压红巾军起义比汀州府推官任上瓦解陈缺嘴残部的起义,宋应星表现了更顽固的富豪、地主敌视农民起义的立场。不过,我们如果从他的历代居官的家庭出身,他靠租赋维持生计的个人经历来考虑,他摆脱不了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性。他既要改革政治,抨击明末的腐败时局,又害怕农民起义,甚至参与镇压。但是,从他毕生的贡献看,仍是瑕不掩瑜,不愧为中华精英中的一员!

辞官归里

在奉新家乡闲居时,宋应星接到让他去毫州(今安徽阜阳)任知州的通知。知州是一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官阶为副五品。这是宋应星一生中最高的官阶。毫州在他到任前,一直在李自成的起义军的管辖下。原任知州何燮已经死去,衙门被起义军砸烂,官宅被烧毁。李自成的主力已经逼近京师,明王朝行将崩溃。义军已顾不上驻守毫州了,也没有高官顾及这座满城废垣的州府了。宋应星到任后,立即修复府衙,招回逃亡在外的市民,还买下城南的薛家阁,准备在那里建立书院。但是这正是兵荒马乱、百业调敝的岁月,他也无心久留,对官场已无依恋,不到一年,他便匆匆给老友、舒城知州陈宏绪写了一封信,托他带信给掌管南京翰林院的姜广,请姜曰广向扬巡抚路振飞周旋,允许宋应星辞官归里。

这时正是崇祯十七年,历史上著名的甲申年。三月,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大军攻入北京,明王朝宣告灭亡。但是,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投降清兵,与多尔衮联合围剿义军。李自成兵败退到山西。福王朱由崧逃到南京,建立南明小朝廷。南明小朝廷刚建立,就想联合清军,镇压农民起义。但是清王朝已经不肯容忍南明政权的存在,于是继续挥兵南下。南明朝廷由阍党马士英、阮大铖把持。他们只知争权夺利,卖官鬻爵,聚敛家财,仍然花天酒地,歌舞升平,哪有精力去管国家大事阁臣姜曰广得罪了阉党,被逐出朝廷。只剩下兵部尚书史可法在扬州督战抗清,多次拒绝清廷的劝降书,率众死守扬州。

陈宏绪联络史可法、姜曰广、刘同升等人共同抗清。他们中大多是明末“复社”成员。复社中还有著名科学家、《物理小识》的作者方以智。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多处引用过《天工开物》。他是南直隶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曾游历过江西南昌,和宋应星相识。他亲切地称呼宋应星为“宋奉新”。当清兵围攻北京的时候,南方抗清力量迅速集结,纷纷起兵阻止清兵南下。在复社思想的影响下,宋应星坚持挂冠拒仕,回绝了南明朝廷让他出任兵巡道官职的御令。他在甲申年初离开州后就早已“求一挂冠不得”。他这时不仅早已放弃了科举的念头,也不愿再当官。他在晚年决心做一个隐士。宋应星的心已经凉了。隐居乡里,了此一生,成为他最大的心愿。

呼号抗清

但是,宋应星在家乡隐居,并没有沉沦下去。清王朝借口“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大肆镇压抗清力量。宋应星耳闻目睹他的友好、至亲个个惨遭杀害。朋辈转瞬成新鬼,而南明小朝廷却准备投降清廷。有的文官已经剃发扎辫,换上旗人服装,等待清兵的到来。有的武将干脆倒戈,投入敌人的阵营。宋应星怒火中烧。他这短暂的乡间隐居平静的生活又冲起汹涌波涛;制造反清抗敌的舆论,坚持民族的气节,呼喊志士仁人奋起,这是当务之急。

以什么为旗帜和武器呢?宋应星思忖,他年近花甲,已经年老力衰,带兵弃赴疆场是不可能了只有写书来鼓斗志,呼唤民族气节,万众一心抗御清兵南下。他以注《春秋》,考证少数民族史为名,借古喻今,奋笔疾书《春秋戎狄解》。可惜宋应星的这一著作没有留传到今天。我们只能从陈宏绪写给宋应星的复信中,间接了解到它的梗概。陈宏绪读了宋应星寄给他的《春秋戎狄解》后,非常赞赏它辩证详确,认为这部书可以补充著名的东汉经学诠注大师马融郑玄的不足,订正了前人的讹误,破除千古之疑,堪称“不灭的鸿篇”。

陈宏绪一眼看透宋应星写这部书的真正意图,他说,在清人逼近京城,明王朝的元老见风使舵、随即改换异族服饰、敌我难分之际,写作《春秋戎狄解》富有深刻的寓意,应当想尽办法将它“悬之国门,以伸内外之防”。可见,宋应星写这部书,在明末的爱国抗敌的反清舆论中,有重要的地位。

铁骨铮铮

宋应星不时听到他昔日的同僚、上司、老师朋友和亲戚反清抗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他们中,有的建树赫赫战功,重创清军;有的拒不向清廷屈服,不投降求荣而以身许国;有的隐居乡间不为清廷高官厚禄所诱惑…宋应星衷心为他们深感自豪,庆幸他拥有这么多良师益友;也为他们中有的英勇不屈、壮烈殉难而伤悲,心中油然升起崇敬和怀念之情。他在任教谕时的上司分宜县令曹国,在甲申后清兵直逼分宜的时候,不像一些地方官吏那样闻风丧胆,即刻献出城池投降清军。曹县令临危不惧,率兵出城,杀开一条血路,将兵队转移到地势险要的上高(今江西上高)。他联络举人曹志明等人高举南明的旗帜,起兵抗清。群众纷纷响应。

乙西年底,曹国祺率兵攻入新昌,怒地砍杀了投降清军的县令。后来,他又和其他明将率领的部队共同发动了围攻南昌府城的战斗。尽管他身先土卒,骁勇善战,但是终因友邻配合不好,遭到清军三路夹击,兵败而退入湖广。宋应星闻知曹国的事迹,不禁拍案称奇。昔日背负诗囊,手提清酒,和他同吟对酌的地方文官,竟有领兵攻城的武功。诗文知,还是一位戎马英雄!这是宋应星当年受曹县令鼓励,写作《野议》时所万万想不到的。宋应星不免感慨良久,真是大难当头,文弱书生也能驰骋战场。

同庚知交、30年后又约会重逢的翰林院修刘同升,从朝廷重臣被贬为知事后,托病还乡,全家迁居福建。他这文状元,在清兵逼近江西的时候,也毅然举兵抗清。他领兵越过武夷山,一举攻克江西南部重镇赣州。又乘胜北上500里,直取吉安、临江等地,距离南昌府和奉新县不远。刘同升收复失地有功,南明朝廷把他的官职擢升到詹事兼兵部左侍郎。应星关心战事进展,望眼欲穿,等待着同升率兵攻抵奉新。遗憾的是,南明福王弘光二年五月,清兵攻陷金陵(今江苏南京)南明京都。同升在赣州军营中惊悉这一消息,悲愤不已,胸口一阵发热,口吐鲜血,“砰”的一声倒地,从此未起。应星哀叹,同升只活了59岁。那五年前的重逢,竟成了和他的永别。

应星一直牵挂的姜曰广,原是明廷重臣,被阍党排挤出朝廷后,辞官返回江西老家。他的孙子娶宋应昇的二女儿为妻,因此也就和应昇、应星兄弟结为姻亲。这时,姜曰广致力于抗清斗争。曾投降清廷的明朝将帅金声桓在率兵进入江西后,突然倒戈,宣布与清王朝不共戴天,并且投奔明廷老臣姜曰广,姜曰广号召抗清,一呼百应,尤其在江西,几乎无人不晓。

金声桓以姜广为号召,洗刷了金声桓自已曾投降敌人的耻,得百姓的信任和支持,因此对清军的作战取得了节节胜利。但是在一次战斗中,金声桓误入清军设下的埋伏圈。经过一场激烈悲壮的突围战斗,金声桓掩护姜广冲破重围,而自己却壮烈牺牲。姜曰广见全军覆灭,而南明大势已去,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旋即投身自己家中的池塘溺水自尽。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张居正为什么死后会被清算?张居正生平有什么改革?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明朝政治家、改革家,曾担任万历朝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帝进行万历新政,后世称之为张居正改革。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执掌朝政十多年,是明代最有权力的官员。正是在他的改革下,使已经在走下坡路的大明王朝出现了短暂的中兴局面,在很多人看来,他的功劳是很大的。不过在他死后不足两年,他家突然

  • 刘瑾为什么会被凌迟处死?刘瑾凌迟被割了多少刀?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刘瑾,明朝正德年间权宦,由于早年间侍奉太子朱厚照,所以在朱厚照做皇帝之后,深得信任,得以数次升迁,自此掌握大权,拜司礼监掌印太监,被时人称为“八虎”之首。刘瑾仗着皇帝的宠信,利用手里的权力,大肆贪污,欺上瞒下,党同伐异,为非作歹,朝野上下意见很大。而同为八虎的另一位太监张永,

  • 王羲之是哪个朝代的人,王羲之是如何成为书圣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大臣、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颇高,兼善隶、草、楷、行各体,他的书法对后世影响深远。曾巩在《墨池记》中说: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王羲之的

  • 贺兰敏之是什么人,武则天为什么一定要杀贺兰敏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说到这个贺兰敏之,可能大家并不是很熟悉,但是他和武则天之间的关系可是非常不一般的,虽然是唐朝外戚大臣,但是更深的关系是武则天的外省,所以武则天对贺兰敏之是非常重视的。可是就算是这样,为什么武则天最后还要杀贺兰敏之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其实在武则天称帝的时期,贺兰敏之一直都是她非常器重的一个人

  • 白登之围刘邦有多少人,白登之围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最近很多人在问这个白登之围的事情,毕竟还是有很多这个疑点的,那么很多人比较好奇的是这个白登之围的时候当时刘邦有多少人,这个刘邦整的白登之围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的分析看看,感兴趣的一定别错过了呀。为什么总在提白登之围,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因为白登之围之后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关系就变了,前后

  • 狗官一词的来历是什么,狗官一词是怎么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说到狗官一词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在我们经常看到了影视剧中周星驰就有一部九品芝麻官的电影里就经常喊道狗官这一次,这个称呼是形容坏官一种称呼,是一种污蔑的意思,在历史中官吏们对百姓欺压的时间屡见不鲜,所以人们背后都是叫做狗官来称呼这些人的。但是真正历史上的狗官一词的来历又是什么呢?历史中谁叫响了第一声

  • 昆阳之战王莽大军败的原因,王莽大军到底是怎么败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很多人也都说了,这个王莽的事情,话说在昆阳之战,这个王莽大军败了,那么很多人比较好奇,王莽大军到底是怎么败的,几十万军队真的就被几万人给打败了,王莽败亡的核心到底在什么地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王莽大军败给的可不是天上的陨石,而是大势所趋。败在自己轻敌,败在军事上,败在起义军上,败在战术上等等

  • 陈庆之打仗有多厉害,陈庆之为什么被称为战神?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陈庆之,字子云,南朝梁名将,他身体文弱,难开弓弩,不善骑马,但善抚军士,富有胆略,善于筹谋,带兵有方,是一位深得众心的儒将。翻开中国古代历史的画卷,我们会发现,以文治国,而以武戡乱,成为了封建王朝更迭的历史常态。放下王朝盛世不说,单说乱世的话,我们会发现,每当危难之际,总能有人挺身而出。诸如汉之卫青

  • 明孝宗朱佑樘是个怎样的皇帝,一个倡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朱佑樘,即明孝宗,明朝第九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第三子,他是历史上少有的明君,历代史学家对他的评价极高。如果,以秦始皇称帝为起始点的话。在这之后的两千年中,涌现出了无数的帝王。这些帝王有些时候甚至多如星辰,因此,我们只能记住这其中比较出名的一些。例如,开疆扩土的秦始皇汉武帝,昏庸无道的秦二世宋徽宗。我

  • 郑和到底为什么下西洋,郑和一共几次下西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郑和,明朝宦官、航海家、外交家,曾七次下西洋,成就了十五世纪初叶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明成祖篡位成功后,赐封宦官郑和为钦差大臣,命其率领众人踏上西洋之旅。郑和从刘家港出发,带领水手、翻译、医务人员、海军等,共2.7万人,62艘船,开始了海上的长途跋涉。先后7次西洋远行,历经了几十个国家,成为了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