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代“重文轻武”的原因分析

宋代“重文轻武”的原因分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422 更新时间:2024/2/8 11:05:44

初年从皇帝士大夫都有共同的心愿,就是抑武事、兴

因为唐末五代十国以来长期战乱,武力和强权在社会中处于高位,文人士大夫在朝廷和社会中的位置相形见绌,整个社会在很长一段时间不仅文化知识得不到重视。所以在北宋初年统治者对文人的逐渐重视,由于科举取士和重文轻武的原因,各个阶层的读书人得以出世做官,帝国的实际主人渐渐变成了他们,在社会中也形成了一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风潮,并且文人渐渐地形成了一股庞大的势力。

北宋是根据科举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步入仕途的。于是出面了所谓宋真宗在《劝学诗》所描写的“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局面,逐渐在社会上形成了“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窗前读”的风气。

士人们对科举考试的狂热追求,让这些士人知识分子倾毕生精力专注于追求科举功名,根本无暇顾及其他,这样底层平民阶级就不会对统治阶级造成威胁。宋代科举制对士大夫的吸引力,一方面是取士多,例如,唐代每届取进士三四十人,宋朝每年四五百人。在公元991年,朝廷取士总计竟达一万七千三百人。

除此之外,宋朝对宗室、亲信子弟特为优待,随意授官,有的甚至在襁褓中就授官阶,领取俸禄。北宋所管辖的疆域不及唐朝疆域的二分之一,但政府的官员却比唐朝的多了一万多人。其次是一般的知识分子录取比例较大,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出身于不同家庭背景的读书人聚集到朝堂为朝廷效力。美国历史学家墨菲对宋朝有这样的论述“在宋朝,作为中华帝国主要光荣之一的科举制度达到了它的顶峰。”得到选拔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或更多来自平民家庭”。

根据《宝佑四年登科录》所记载:宝佑四年录取进士601人,其中官僚出身的184人,平民阶级就有417人。可见,在当时社会,平民百姓如果要进入仕途,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科举考试。科举出身的士大夫担任高官较多。黄留珠在《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一书中曾经这样记载:整个北宋共有71名宰相,有64名宰相是进士或制科出身,真正不是通过科举任宰相的人仅仅只有3人。通过这些可以看出宋太祖通过改革科举制度,大幅度提高文人士大夫的地位,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秩序的目的。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杯酒释兵权做的对吗,为何会进行的那么顺利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杯酒释兵权真的对吗?答案就在十五年后,相信赵匡胤一定后悔不已。中国古代出现了许多封建王朝,每一个王朝的兴衰都会伴随着不可或缺的腥风血雨。朝廷的衰落导致了乱世的出现,而乱世造就了用智慧统一中原的英雄。朝代更迭就遵循这样的规则,宋朝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唐朝末年,中原到处都是群雄,所有的统治者都开始了一场长

  • 赵匡胤为何敢杯酒释兵权,难道不担心手下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赵匡胤以陈桥兵变建立大宋,自然知晓兵权的重要性,因此,自登基之后他便着手削弱藩镇势力。“杯酒释兵权”就是在此背景下发生的。据史书记载,赵匡胤利用一场酒宴,通过威逼利诱迫使从龙功臣主动交出兵权,后世权谋书籍纷纷以此吹捧赵匡胤高超的权谋。 事实上,五代时期的中央政府实力仅比地方实力强一些,地方割据也经

  • 岳飞死后,他的儿女是什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岳飞的离开对国家和民族来说都是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在近千年的历史上,历朝历代直到今天人们依旧会为岳飞的不幸离世深感可惜,都觉得岳飞这样的命运与付出不值得,也有不少人一直在指责宋高宗。因为宋高宗的自私行径,伤害到了国家和人民。岳飞遭遇不幸的那一年是1142年,在当时有不少人在为岳飞打抱不平。 这其中

  • 岳飞死后他的五个子女生活竟如此悲惨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岳飞死后,宋廷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呢?岳飞共有五个儿子,按照年龄推算,岳云和岳雷应该是由刘,岳飞出生的,岳云23岁,岳磊16岁,两人已婚,有四个孩子。三子岳琳十二岁,四子岳珍七岁,五子三岁。岳飞遇难后,父亲出生并死亡,袭击余岳云遇难,妻子和孩子全部下达岭南。岳乐的次子岳飞入狱后,首先排除了涉嫌

  • 岳飞庙前跪着的五个人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说起岳飞大家一定不陌生,因为他是爱国的代名词,他用自己的力量报效着祖国,但是最后却落了个这样的下场。这样的故事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是熟知的。但是对于岳飞庙前的跪着的那几尊雕像大家清楚里面的原委吗?杭州有一座岳飞庙,也是非常著名的景点,其盛名程度不亚于杭州的雷峰塔和西湖风景区。就是这个庙前,有四个雕像跪

  • 王安石人物简介:过目不忘的少年英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少年英才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王安石出生于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他的父亲王益,时任临川军判官。王安石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稍长,跟随父亲宦游各地,接触现实,体验民间疾苦。文章立论高深奇丽,旁征博引,始有移风易俗之志。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入京,以文

  • 王安石罢相事件的始末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熙宁七年(1074年)春,天下大旱,饥民流离失所,群臣诉说免行钱之害,神宗满面愁容,欲罢除不好的法令。王安石认为天灾即使尧舜时代也无法避免,派人治理即可。监安上门郑侠反对变法,绘制流民旱灾困苦图献给神宗,并上疏论新法过失,力谏罢相王安石。同年四月,曹太皇太后(慈圣皇后)、高太后(宣仁皇后高滔滔)亦向

  • 欧阳修的仕途生涯:步入官场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步入官场虽然没中状元,欧阳修也获得了不错的名次,被授任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充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金榜题名的同时,他也迎来了洞房花烛。宋代有“榜下择婿”的风俗,朝中高官都喜欢在新科进士中挑选乘龙快婿。欧阳修刚一中进士,就被恩师胥偃定为女婿。天圣九年(1031年)三月,欧阳修抵达洛阳,与梅尧臣、

  • 欧阳修的官场崎岖路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景祐元年(1034年),欧阳修被召试学士院,授官宣德郎,回京任馆阁校勘,参与编修《崇文总目》。宋仁宗时,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弊病开始显现,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景祐三年(1036年),与欧阳修交往颇深的范仲淹着手呼吁改革,他把社会问题归咎为腐败,而欧阳修看得更深刻,认为冗官冗员才是根本问题。

  • 欧阳修任礼部考官:监考苏轼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欧阳修担任礼部贡举的主考官,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文风,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对北宋文风转变有很大影响。当时有个文学派别“太学体”,领袖刘几是一名太学生,最大的特长就是常玩弄古书里的生僻字词。欧阳修的古文向来是通达平易的,最反对“太学体”的文风。批阅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