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杯酒释兵权做的对吗,为何会进行的那么顺利

杯酒释兵权做的对吗,为何会进行的那么顺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952 更新时间:2024/1/21 19:58:39

杯酒释兵权真的对吗?答案就在十五年后,相信赵匡胤一定后悔不已。中国古代出现了许多封建朝,每一个王朝的兴衰都会伴随着不可或缺的腥风血雨。朝廷的衰落导致了乱世的出现,而乱世造就了用智慧统一中原的英雄。朝代更迭就遵循这样的规则,朝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唐朝末年,中原到处都是群雄,所有的统治者都开始了一场长期的分离主义战争。

例如,汉高祖刘邦一坐上王位,就用雷鸣般的手段杀死了英雄。原因很简单,他害怕他们的拥兵自重。这个世界是和平的,如果他们也觊觎王位并在未来自杀,那么他们会先下手为强,避免任未来的麻烦。那么,作为一名军事指挥官出生的赵匡胤会对他的英雄做些什么呢?历史总是喜欢开玩笑。

赵匡胤没有按照他的军事指挥官的想法直接杀死那些穿龙袍的人,而是采取了更委婉的方式,喝了一杯酒,说了一些所谓的“掏心窝子”的话,然后把兄弟们送回家。勇敢的战士必须有两件事。一个是出神入化的兵器,一个就是千杯不倒的酒量。赵匡胤告诉我们,人们不仅杀人,而且在酒场上也需要智慧。

那么,在演了这么一出大戏后,得到了赵匡胤想要的效果吗?显然,肯定有一些影响。毕竟,他的行为仍然赢得了人们的心和思想。只有那些被剥夺权力的将军才受到冤枉。不仅如此,赵匡胤还善待了后周遗孤,邀请后周大臣直接到北宋朝廷任职,官职的薪水保持不变。

这一举动,在接下来的一周赢得了后周旧臣的掌声,甚至让天下名士都对新朝廷有了好印象。赵匡胤接受权力的行为也颠覆了唐朝对军事和轻武器的重视,并把它变成了强调军事和轻武器的局面。然而,在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十五年后的一天晚上,一名男子被召入宫与皇帝饮酒。第二天早上,赵匡胤突然去世了。

几天后,这个人抓住机会成功成为皇帝。是的,他是宋太宗赵光义。我们很难不考虑赵匡胤的死是否与赵光义有关,历史上有很多兄弟为争夺职位而斗争的例子。事实上,当赵匡胤处于他执政的后期时,他后悔自己最初的削权,不是因为他只削权但没有杀人,而是因为他觉得削权少了,尤其是因为他没有动一个人的军事力量,也就是赵光义。在通过杯酒释兵权之前和之后,赵光义的军事力量并没有削减,而是增加了。

特别是,他被授予晋王的称号,东都洛阳赋予了他战争的力量。北宋的首都洛阳和开封有多远?不到四百里,也就是说,赵光义手中的士兵可以在半天内在开封被杀,离皇城一样近。可以想象赵匡胤有多信任他的兄弟。虽然赵光义没有开始和他的兄弟一起工作,但是赵匡胤的突然去世暴毙绝对和他脱不了关系,他也继承了他侄子的王位。试想如果赵匡胤当年也拿下了赵光义的兵权,那么此刻的他应该就是一个闲散的亲王了吧。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赵匡胤为何敢杯酒释兵权,难道不担心手下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赵匡胤以陈桥兵变建立大宋,自然知晓兵权的重要性,因此,自登基之后他便着手削弱藩镇势力。“杯酒释兵权”就是在此背景下发生的。据史书记载,赵匡胤利用一场酒宴,通过威逼利诱迫使从龙功臣主动交出兵权,后世权谋书籍纷纷以此吹捧赵匡胤高超的权谋。 事实上,五代时期的中央政府实力仅比地方实力强一些,地方割据也经

  • 岳飞死后,他的儿女是什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岳飞的离开对国家和民族来说都是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在近千年的历史上,历朝历代直到今天人们依旧会为岳飞的不幸离世深感可惜,都觉得岳飞这样的命运与付出不值得,也有不少人一直在指责宋高宗。因为宋高宗的自私行径,伤害到了国家和人民。岳飞遭遇不幸的那一年是1142年,在当时有不少人在为岳飞打抱不平。 这其中

  • 岳飞死后他的五个子女生活竟如此悲惨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岳飞死后,宋廷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呢?岳飞共有五个儿子,按照年龄推算,岳云和岳雷应该是由刘,岳飞出生的,岳云23岁,岳磊16岁,两人已婚,有四个孩子。三子岳琳十二岁,四子岳珍七岁,五子三岁。岳飞遇难后,父亲出生并死亡,袭击余岳云遇难,妻子和孩子全部下达岭南。岳乐的次子岳飞入狱后,首先排除了涉嫌

  • 岳飞庙前跪着的五个人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说起岳飞大家一定不陌生,因为他是爱国的代名词,他用自己的力量报效着祖国,但是最后却落了个这样的下场。这样的故事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是熟知的。但是对于岳飞庙前的跪着的那几尊雕像大家清楚里面的原委吗?杭州有一座岳飞庙,也是非常著名的景点,其盛名程度不亚于杭州的雷峰塔和西湖风景区。就是这个庙前,有四个雕像跪

  • 王安石人物简介:过目不忘的少年英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少年英才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王安石出生于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他的父亲王益,时任临川军判官。王安石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稍长,跟随父亲宦游各地,接触现实,体验民间疾苦。文章立论高深奇丽,旁征博引,始有移风易俗之志。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入京,以文

  • 王安石罢相事件的始末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熙宁七年(1074年)春,天下大旱,饥民流离失所,群臣诉说免行钱之害,神宗满面愁容,欲罢除不好的法令。王安石认为天灾即使尧舜时代也无法避免,派人治理即可。监安上门郑侠反对变法,绘制流民旱灾困苦图献给神宗,并上疏论新法过失,力谏罢相王安石。同年四月,曹太皇太后(慈圣皇后)、高太后(宣仁皇后高滔滔)亦向

  • 欧阳修的仕途生涯:步入官场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步入官场虽然没中状元,欧阳修也获得了不错的名次,被授任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充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金榜题名的同时,他也迎来了洞房花烛。宋代有“榜下择婿”的风俗,朝中高官都喜欢在新科进士中挑选乘龙快婿。欧阳修刚一中进士,就被恩师胥偃定为女婿。天圣九年(1031年)三月,欧阳修抵达洛阳,与梅尧臣、

  • 欧阳修的官场崎岖路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景祐元年(1034年),欧阳修被召试学士院,授官宣德郎,回京任馆阁校勘,参与编修《崇文总目》。宋仁宗时,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弊病开始显现,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景祐三年(1036年),与欧阳修交往颇深的范仲淹着手呼吁改革,他把社会问题归咎为腐败,而欧阳修看得更深刻,认为冗官冗员才是根本问题。

  • 欧阳修任礼部考官:监考苏轼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欧阳修担任礼部贡举的主考官,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文风,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对北宋文风转变有很大影响。当时有个文学派别“太学体”,领袖刘几是一名太学生,最大的特长就是常玩弄古书里的生僻字词。欧阳修的古文向来是通达平易的,最反对“太学体”的文风。批阅试卷

  • 曲家圣人关汉卿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关汉卿(1219-1301年),元代杂剧奠基人,元代戏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之首。晚号已斋(一说名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其籍贯还有大都(今北京市)人,及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人等说,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