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五四运动是怎么回事

五四运动是怎么回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235 更新时间:2024/4/7 4:38:17

五四运动简介

五四运动是由于中国巴黎外交失败而产生的,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

五四运动为什么会发生

原因一:新思想与社团

革新思想在晚清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之后大量传入中国并影响年轻一族,而在民国初年这种影响随着陈独秀所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等刊物的发展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动,自由、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想,影响了学生以及一般市民。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从思想、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从根本上为五四运动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智力来源。

社团组织在中华民国的发展,包括少年中国学会、工学会、新民学会、新潮社、平民教育讲演团、工读互助团等等,为五四运动在全国的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原因二:高等教育发展

中国的科举制度在清末“新政”中,因学习西方及日本学制而改变,于1905年被废除。到了民初,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北京大学,在校长蔡元培的领导下,引进了开放的学风,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李大钊、陈独秀、章士钊胡适辜鸿铭(英国文学)、刘师培、鲁迅(周树人,教中国小说史)、钱玄同(教音韵学)、吴梅(教戏曲史)、刘半农(教新文学)等被聘请于北大任教。北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开放进步的思想和精神,这种思想和精神成为五四运动的重要动力。

原因三:国耻情绪

1914年8月23日,日本对德国宣战,经70多日激战,于1914年11月7日占领全部的德国租借地胶州湾。

1915年1月,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袁世凯在5月9日,接纳了其中大多数的要求,这原本日方要求保密的协定,为新闻界所得知,并发布该协定,激起了民族主义的情绪,使中国知识分子及民众对日本以及“卖国”的政府强烈不满,认为这是国耻,同时也引起了不少反日的活动,这种情绪在五四运动中进一步发展,并发挥了作用。

1917年8月14日,北洋政府向德国宣战,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即加入了协约国。

1918年初,日本向段祺瑞控制下的北京政府提供了大量贷款,并协助组建和装备一支中国参战军,其贷款还被用于安福国会庞大的贿选开支。

同年9月,北洋政府与日本交换了关于向日本借款的公文,作为借款的交换条件之一,又交换了关于山东问题的换文,其主要内容为:

胶济铁路沿线之日本国军队,除济南留一部队外,全部均调集于青岛。

关于胶济铁路沿线的警备:日军撤走,由日本人指挥的巡警队代替。

胶济铁路将由中日两国合办经营。

北洋政府在换文中,对日本的提议“欣然同意”。驻日公使章宗祥向日本政府亲递换文,后被北京学生痛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对德宣战,与日本同为战胜国,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不仅没有收回,反而被日本扩大了,这一换文成为巴黎和会上日本强占山东的借口。

原因四:工商背景

清末以来,中国的工商业虽有所发展,但在西方产品的输入情形下,中国本土工商业的发展仍然有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使欧洲各国无力东顾,中国的工商业获得很大的发展,参与工商业的人口持续增加,民族工业,尤其是轻工业得以巨大发展,城市中的工商阶层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也更显重要,在五四运动中,他们成为声援爱国学生的重要力量。

原因五:北京政府内部派系的权力斗争

“五四运动”前后,北洋政府总统、内阁、国会之间达成了某种平衡,故政治运作较先前为畅顺。当时政府领导者为大总统徐世昌、国务总理钱能训,及“安福国会”幕后领袖段祺瑞。但政府仍深受各个党派、各地军阀的制约,政策因之时有变异。“五四运动”发生之后,“研究系”以政府外交失败做斗争“安福系”工具,藉传媒煽动学生举办爱国示威游行,并进一步造成“六三运动”,使得学运风潮扩大,最终逼使相关政府领导人下台负责。除此之外,“文治派”与“安福系”也借机相互攻讦,以谋求自我派系之利益。是以“五四运动”绝对不可以单单理解为群众在爱国意识之下的自发行为;事件源起、扩大都深受党派斗争之影响。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取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战败。

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等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

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合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洋政府竟准备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最终激起青年学生的“五四运动”,是我国民主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里程碑。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朱庆澜抗日事迹:第一份主张抗日电报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朱庆澜是民国时期著名人物,为驱逐日军毁家纾难,倾尽全力。下面来看看他都为国家解决了哪些危机。朱庆澜在东北干过一件大事,当时,俄罗斯割占外东北,禁止中国船只在黑龙江上航行。朱庆澜大怒,说中国的地盘凭什么不让中国人走?他和沙俄占领军针锋相对,强行收回了黑龙江的航行权。朱庆澜本人倾向革命,孙中山要回广州进

  • 德国意大利为什么干涉西班牙内战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20世纪30年代中期,刚刚摆脱君主专制的西班牙又陷入新的政治危机。进步民主力量和极右翼法西斯势力进行空前激烈的斗争,双方都在准备最后的决战。1936年1月,西班牙进步民主力量实现了历史性的联合,共产党、共和党左翼、共和联盟、社会党、工团主义党、劳工总会、马克思主义统一工党等左翼党派,宣布组成人民阵线

  • 民族英雄-明清五大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说到民族英雄,很多人脑中浮现的是岳飞、卫青等,其实,除了他们以外明清之际还有五位抗击外敌的大民族英雄,他们分别是戚继光、郑成功、左宗棠、冯子材、胡宗宪。他们虽然没有岳飞那么出名,但军功却不在其下,有个别甚至一度被历史误解。下面跟着历史君来看看吧。抗倭英雄戚继光斩子冯子材抗法事迹七旬上战场民族英雄:郑

  • 各朝代皇帝龙袍颜色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古代的大臣们每天上朝时必须身穿朝服,这一点皇帝也不例外,皇帝的朝服就是我们所说的龙袍。那么历朝历代的帝王龙袍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呢?最早的龙袍是黑色的早在先秦时期,各国君主就已经拥有了象征一国最高统治者的独一无二的袍服。我们今天在电视剧上看到的各种皇帝穿得基本都是黄色的龙袍,其实并非如此。一开始

  • 红四军军长王良的事迹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我军历史上,“红四军”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1928年4月28日,毛泽东与朱德在井冈山会师,部队改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从此开启了我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传奇。从红四军出身的开国元帅就有5位:朱德、彭德怀、林彪、陈毅、罗荣桓;大将有3位:粟裕、黄克诚、谭政;上将、中将、少将

  • 中国历史上雪下得最大的时期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继2008年的大雪之后,十年后的2018年,全国各地都笼罩在漫天飞雪中。大雪让人们出行困难,生活受到影响。而在中国历史上的雪下的很大,也有几个非常寒冷的时期,甚至出现过冻死人的情况。小编来跟大家说说中国历史上的寒冷时期都在什么时候。汉武帝时“大雨雪,民多冻死”学术界一般认为,

  • 西汉皇族后裔结局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东汉和西汉加起来有四百多年的历史,那实在是一个朝气蓬勃的时代,汉朝有钱,还特能打,汉武帝一战打出了中华民族千年的荣誉和尊严。都说明朝是最有骨气的朝代,其实汉朝也是最有骨气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然而不论哪个朝代,归根结底都是一个姓氏的荣耀。两汉都是刘氏皇族建立的,在中国

  • 清朝满清贵族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每个朝代都会有几个特别尊贵的姓氏,代表着权力和地位。中国最后一个朝代清朝有八大贵族姓氏,被称为“满清贵族”。后来随着大清的灭亡,这些贵族们出于各种原因纷纷改了汉姓,今天就让我们来盘点一下。介绍八大姓之前,先来说说帝姓:爱新觉罗金清朝的帝姓,“爱新”是族

  • 雍正十二妃藏画分别是谁?(故宫藏画)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故宫有一套藏画,一共十二幅,原本无题目。过去通常称其为《雍正妃画像》,或者《雍正十二妃》、《雍正妃行乐图》等。接下来,就来欣赏这十二幅画作吧。雍正十二妃第一图博古幽思。博古幽思:仕女坐于斑竹椅上垂目沉思。身侧环绕着陈设各种器物的多宝格。多宝格上摆放的各种瓷器,如“

  • 过年贴福字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过年为了喜庆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贴个“福”字。那么大家知道为什么过年要贴“福”字,过年“贴福”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福”字的含义“福”,在中国的汉字里,是个好字。在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