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黄桥战役:打开华中抗战新局面

黄桥战役:打开华中抗战新局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2508 更新时间:2023/12/21 16:16:44

黄桥战役简介

黄桥战役又称黄桥事件,是1940年10月,苏中地区的新四军为保卫苏中抗日根据地,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反击的战役。

1940年,陈毅领导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以七千人的兵力,战胜了江苏省主席韩德勤所率政府军89军1.5万,歼灭其一万一千余人,取得了黄桥决战的胜利。

一般认为,黄桥事件是皖南事变的起因之一。它是新四军改编以来最著名的战役之一,该战役的作战对象为坚持所属的执行“防共、溶共、限共、反共”政策的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江苏省主席韩德勤所部国民党顽固派部队。黄桥战役新四军获得胜利,击毙国民革命军第八十九军军长李守维,并收复前段时间主动出让的姜堰。

黄桥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党中央提出的“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坚实基础。


新四军黄桥战役的背景

1940年春,坚持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的国民党顽固派在第一次反共高潮被打退后,密令第3、第5战区和鲁苏战区的部队,大举进攻华中新四军。6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根据中共中央5月4日关于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进攻的指示,为执行独立自主开辟苏北、发展华中敌后抗战的战略任务,率所属主力北渡长江,于7月初挺进苏北。

下旬,遵照中共中央指示,组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陈毅、粟裕分任正副指挥,下辖第1、第2、第3纵队9个团,共8000余人。为建立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随即东进黄桥地区。

8月,为策应新四军发展苏北,八路军第5纵队东进淮(阴)海(州)地区,形成南北配合、打开苏北抗战局面的有利态势。国民党军鲁苏战区副总司令兼江苏省主席韩德勤,自诩拥兵10万,视新四军苏北部队为心腹之患,企图先集中兵力进攻黄桥,消灭或驱逐立足未稳的新四军苏北部队,然后移兵北上,歼击南下的八路军第5纵队。

苏北指挥部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自卫立场,在八路军第5纵队的配合下,积极做好迎击韩德勤部进攻的准备,并灵活运用斗争策略,争取了驻泰州地区的苏鲁皖边游击军李明扬、李长江部和曲塘一带的税警总团陈泰运部保持中立。


黄桥战役经过

一、战役准备

1940年9月初,韩部分2路向南进攻。新四军被迫自卫反击,首战营溪,歼其先头保安第1旅2个团,进而攻取姜堰,歼守军干余人,并继续向韩德勤呼吁停止内战,团结抗日。韩德勤则以新四军必须退出姜堰为借口相要挟。

苏北指挥部为顾全抗战大局,慨然允诺,让出姜堰,由李明扬、李长江部接防,还主动送给陈泰运部分枪械,进一步争取了李、陈,使韩德勤更加孤立。然而韩德勤自恃兵多粮足、装备精良、以为新四军退出姜堰是胆怯,令其主力第89军(辖第33、第117师)和独立第6旅共15万余人为中路军,从海安、曲塘一线进攻黄桥。

李明扬、陈泰运部为右路军,5个保安旅为左路军,向黄桥两翼夹击,其进攻总兵力达26个团3万余人,企图于黄桥地区聚歼新四军苏北部队。

苏北指挥部鉴于决战不可避免,决定集中兵力,采取诱其深入、各个击破的战法,于运动中歼击韩部。据此,部署第3纵队坚守黄桥;第1、第2纵队隐蔽集结于黄桥西北地区,作为突击力量。

二、正式打响

10月4日,韩部第33师由分界直扑黄桥东北前沿阵地,实施猛烈攻击,一部突入东门。第3纵队顽强反击,予以杀伤,将其逐出。韩部第89军军部率第117师经古溪进至野屋基、何家塘一线;独立第6旅经高桥南进,企图袭击黄桥侧背。

第1纵队适时勇猛出击,一举将开进中的独立第6旅分割包围于高桥一带,经3小时激战,全歼该旅。4日午夜,第2纵队经八字桥插到分界,切断了第89军退路,协同第1、第3纵队形成三面夹击,将第89军主力分割包围于黄桥东北地区。

三、取得大胜

5日中午,第1纵队第4团首先攻击其军部,第1团主力随后勇猛出击,各纵队旋即紧缩包围,奋勇冲杀。第89军军长李守维在逃跑中落水毙命。经火线喊话,第89军官兵纷纷缴械,主力于当晚被歼。

6日,第2纵队又追歼该军余部于营溪,乘胜攻占海安、东台等地。韩德勤率残部千余人向兴化溃败。左路军各保安旅团陈兵运粮河东西之线频频查询战况,企图坐收渔利的李明扬、李长江部和陈泰运部亦随之撤退。与此同时,八路军第5纵队由涟术东进,攻占阜宁、东沟、益林,歼韩部保安旅一部后,直下盐城。


黄桥战役的影响

一、战争结果

10月10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所属第2纵队前锋与八路军第5纵队先头部队,于东台以北的白驹镇胜利会师。黄桥战役期间,当地人民群众在中共苏北区委领导下,积极支援新四军作战,对保证战役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此役,共歼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1.1万余人,其中俘3800余名。

二、战争影响

黄桥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坚实基础,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蒋介石的四大猛将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蒋介石是近代历史上的风云人物,结束了北洋军阀混乱时代,八年抗战中,蒋介石也有非常大的贡献。有人说,国共决战,蒋介石战败是因为他的手下都是无能之将。其实也不全是,在蒋介石集团中有四位是公认的猛将,他们在八年抗战中打出军人的血性,并且名扬海外。今天就来看看,这四位猛将,他们最后结局都如何!第一猛将:胡琏

  • 1946苏联撤离东北,留下了千疮百孔的城市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45年8月9日,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驻守伪满洲国的日本关东军土崩瓦解,至1946年5月3日,苏联红军全部撤离东北。诚然,苏联的出兵加速了日本的投降,但是在占领东北的这9个月时间里,苏联大肆掠夺工业资产,苏军士兵军纪败坏,给东北带来了极大的创伤,东北人民旧耻虽雪,但新耻重重。当1946年苏联撤离

  • 蒋介石和李宗仁:从另类“兄弟情”到战场上你死我活的生死冤家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蒋介石和李宗仁,曾几何时,信誓旦旦,义结兄弟,可是,好景不长,便反目成仇,成为生死冤家。蒋介石经历了众多的派系纷争,而李宗仁所领导的桂系,则是与之角逐时间最长、对之打击最大的地方实力派。蒋介石是李宗仁的政治克星,而李宗仁则被蒋介石视为眼中钉。二人的恩怨,演绎了一段另类“兄弟”情。结拜把兄弟1926年

  • 日本侵华的“十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日本侵略中国的“十大历史事件: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济南惨案、皇姑屯事件、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扶立伪“满洲国”,731细菌部队。1,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

  • 抗日战争十大战役是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抗日战争十大战役 淞沪会战,抗日战挣时期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之一,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打响的第一场大型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又称八一三事变。双方一共有约100万军队参战(日军20万,中国军队80万),这场战役持续了长达三个月之久,日军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死伤30万余人。日本获胜,上海

  • 抗日战争三大著名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平型关战役平型关大捷(又称平型关战斗、平型关伏击战),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在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平型关附近,为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阻挡日军攻势,由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伏击战,八路军在平型关取得首战大捷

  • 1923年曹锟如何通过贿选当上民国总统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在政治上曾连续闹出过三次动摇国本的大乱子:第一次是民国四年袁世凯决心要做皇帝,但洪宪皇朝仅维持了八十三天便告崩溃;第二次是民国六年张勋复辟,企图恢复逊清的朝廷,前后只有六天就告垮台;第三次便是本文所记的民国十二年曹锟在北京贿选大总统,公开用钞票买选票,闹得乌烟瘴气,臭不可闻!第一、

  • 为什么孙中山先生被称作“国父”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时光流转,对于当时民国的人们来说,现在的生活可谓是沧海桑田。看到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我只想说:东方崛起,世界仰慕。但是一百年前的中国,没有自己的主权,没有自己的生活,没有自己的尊严。但是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这个情况,这个人就是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字德明。孙中山少年时就胸有大志,当时在私塾他经常听到老师讲

  • 国父孙中山去世后,后代子女现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相信大家对于孙中山先生的名字都十分熟悉。他原名叫孙文,生于1866年,此时正是中国数千年来最受屈辱的时候,清政府的无能,致使全国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孙文从年轻时便开始寻求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并为此奋斗一生。辛亥革命后,孙文以高票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开始了革命的新征程。但遗憾的是,在军阀混战

  • 关于南京中山陵,要知道哪些事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南京中山陵中山陵,顾名思义,就是为孙中山先生而建造的陵寝。注意,这是陵,不是墓。陵是什么概念?陵本身是大山的意思,在古代,只有皇帝的坟墓才能叫陵,比如我们常说的秦始皇陵、唐昭陵、明孝陵等。孙中山为何葬在南京孙中山生于广东,逝于北京,何以葬在南京?因为他对钟山有着特殊的感情。1912年1月1日,孙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