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有什么区别?

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有什么区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906 更新时间:2023/12/18 5:42:03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采纳尚书令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命其制定的制度。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九品中正制是由曹操推行的一套选拔人才的制度,曹操非常喜爱人才,所以为了能在民间选拔出治国之士,所以推行了这么一套划分等级的制度。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后者会更加公平一些,因为察举制一般都是走后门的比较多,而九品中正制是把每个人都要分等级,这种公开的选拔是做不了假的。这次就为大家介绍下九品中正制的发展史,可以说九品中正制影响了后代对于民间人才选拔的思路。

1、九品中正制的概念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废除于隋朝,随之科举制形成。

2、 九品中正制设置方法

以魏晋之制为例,其主要内容为: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正。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当,且多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任中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郡中正初由各郡长官推选,晋时改由州中正荐举,中正的任命权掌握在司徒府。州郡中正都设有属员,称为“访问”。一般人物可由属员评议,重要人物则由中正亲自评议。

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家世又称“簿阀”﹑“簿世”,指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中正对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评语,称为“状”。如曹魏时中正王嘉“状”吉茂为“德优能少”。西晋时,中正王济“状”孙楚为“天材英博,亮拔不群”。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但类别却只有二,即上品和下品。一品无人能得,形同虚设,故二品实为最高品。三品西晋初尚可算高品,以后降为卑品。

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中正评定的品第又称“乡品”,和被评者的仕途密切相关。任官者其官品必须与其乡品相适应,乡品高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清官”,升迁也较快,受人尊重;乡品卑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浊官”,升迁也慢,受人轻视。

中正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一个人的乡品升降后,官品及居官之清浊也往往随之变动。由于中正品第皆用黄纸写定并藏于司徒府,称“黄籍”,故降品或复品都须去司徒府改正黄纸。为了提高中正的权威,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

3、九品中正制创立与发展

一首《曹操》唱出了一代“枭雄”曹操传奇的一生,其实在我的心中,曹操是那个时代的英雄,是之后一切历史发展的开启者与奠基者。一部三国演义炒火了易中天式的教授,但仍不能改变《三国演义》妖魔化的诸葛亮形象及残忍奸诈的曹贼形象的深入人心。但在陈寿的笔下,所谓的“曹贼”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

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相信《曹操》的词作家林秋离在写下歌词时并不知晓曹操“唯才是举”也是九品中正制的原型。

建安二十五年十月,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都洛阳,是为魏文帝。为了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曹丕接受了颖川士族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开始推行九品中正制度。

【九品中正制创立时间的讨论:柏杨先生是肯定其创立在“曹魏帝国建立”之后,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也是这样认为的。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称“建安二十五年春,曹操死,曹丕继为魏王,他基本上遵循曹操关于选举的主张,并建立了九品官人之法,也就是九品中正制。”

《辞海》“九品中正”辞条也称:“东汉末,曹操当政,提倡‘唯才是举’。延康元年曹丕采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推选各郡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当地人士,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等,政府按等选用,谓之‘九品官人法’,仍保持曹操用人‘不计门第’的原则。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与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在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由于各政权具有少数民族统治的性质,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不能与两晋南朝相提并论。北魏初、中期,未行九品中正制。孝文帝改制,班定族姓,始立九品中正制。但自河阴之变后,此制亦流于形式。到了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

四. 九品中正制在各个朝代的演变及其作用

关于曹魏的九品中正制:首先,这一制度起于魏延康元年,但其萌芽很早便有了:汉时开始有人以品区别官位人德值高低,曹操时期更是开始普遍“魏武始基,全立九品”。九品初创时在州郡两极设中正,在县级是不设的。另外,州中正设立时间较晚,在其设立以后,开始称为大中正,相应的郡级中正为小中正。

在陈群初创到司马懿设州中正这段时间内,中正评定品级时多注重乡论,因此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选贤任能的作用。之所以这样,一方面创立之于本有恢复察举制的想法,更重要的,早期的世家大族与中央政权在权力的磨合上还不甚成熟。

至司马懿设州中正制到西晋建立,是九品中正制走上成熟的阶段:司马懿初掌权,深感中正依乡论之评定不能够照顾到世家大族,要求废除。废之不成,而出于为后世夺权扫清道路的想法,司马氏又不得不对世家大族进行讨好;最后,他便委曲求全加设州级中正以修改之,而州中正的人选多出于世族,于是九品中正制始成为维护世家大族利益的工具。 中正选举开始门阀化,在入晋以后门阀化的历程最终完成。

东吴的九品中正制:始于孙权,历孙亮孙休孙皓而不废直至吴终,它既仿魏制又独具特色。与魏的主要区别在于所谓的州中正吴命名为“大公平”。

产生原因如下:一、东吴与曹魏一样,其统治基础依赖当地的世家大族。东吴初至江东,如果不与江东四大姓搞好关系则难以在东吴立足;二、 “好清议之风”在江东的影响,不亚于甚至还盛于中原。 东吴的九品中正制加速了孙权政权的江东化历程,保障了当地世家大族的利益,一定程度上兼顾到了北来流域特别是淮泗集团的政治利益。

晋以后的九品中正制: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完善,晋以后的朝代基本上在制度上未作大的变更,一些损益的修改在此简略一提: 垄断性和封闭性是西晋九品中正制的两个显著特征。前者造成并巩固了门阀士族与寒门庶族的地位差异;后者则通过对士族的保护和约束,使其享有不可变易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利。这对后来的东晋南北朝奠定了基础。

东晋和南朝中正组织扩大,而州郡中正的人选上,对牒谱能力要求更高了。而士族与庶族之间的等级差别更加明显。另外,作为上层人士,开始热衷于清议,渐渐脱离了政治现实,玄学发展登峰造极。特别的,南朝时出现了一种勋品制度,即以勋品为最高品级的一种品级划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九品中正制起到了补充作用。萧梁时出现“官班”这一概念,但其实质也不过是对人才与家世的评定标准进行完善,对等级的区别加以强化。这些变化,一方面保证了社会的等级森严,另一方面加速了士族阶层的腐化及其与权力的脱离。

在北方,十六国时期的后赵有过九品中正制的实行历史,这使得九品中正在北方得以延续。北魏时出现了中央与地方中正组织的分张,一改中正评定皆属中央的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评定的进一步门阀化,而这种创革使得品评制度更为完善,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吸收人才的作用,这对北魏的政权强大提供了重要力量,当然,对于民族融合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过其门阀政治的总特征却是没有改变的。这种特征沿至北朝结束。

著名史学家钱穆曾说过:古今中外,人类历史上尚无发现一种绝对有利无弊的制度,亦没有一种可以推行数百年之久而不出毛病的制度。所以九品中正制的产生,发展与衰落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在九品中正制前期其发挥的作用是其他选官制度无法比拟的。

从东汉中后期起,世家大族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实力开始增强, 政治上,两汉察举造成了一些官僚世家。经济上,世家大族占有了极多的土地和劳动力,拥有巨大的财产,为其政治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占有土地多少为评价的中国古代社会,世家大族通过各种方式兼并土地。 军事上,豪强趁中央政府解体之机扩张私人武装。文化上,世家大族拥有左右舆论的特权,他们特别强调儒家学说,保护自己的地位。所以察举制已经走到穷头陌路,新的制度取代只是时间的问题,所以其产生具有必然性。

后汉的战乱时期对官员人选的要求更着重于才能。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士人流徙迁移,致使汉“乡举里选”为主的察举制度难以实行。九品中正制保证了选官在动荡年代的延续。九品中正制在实施的过程中,中正官是否“中正”是关键。初期选任中正比较慎重,多数中正对士人的品第也比较认真,在一定程度上扫除了东汉以来浮华朋党之风,扭转了选士腐败的局面,国家也能选到一些有用之才。

但是后来世家大族的势力日益膨胀,中正官职几乎全部被位居朝廷的大世族所把持。他们品评士人,往往把门第家世作为唯一标准。以至“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致使九品中正制偏离了选拔人才的方向,逐渐蜕变成门阀世族的政治工具。这样就堵塞了寒门士子的仕进之路,严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那些门阀世族子弟由于前程无忧,也不愿下苦功去学习。这就严重地影响了当时的教育。

而门阀世族把持选士任官大权,归根结蒂也是为皇权所不容的。统治者的权力一旦有所巩固,必然要采取措施来加强对选士权的控制。终于当战乱渐渐平息,世家大族们已腐朽到难以保住自己地位时,九品中正制开始走上了尽头。

标签: 两晋南北朝

更多文章

  • 祖冲之:南北朝伟大的数学家 把圆周率精确计算到第几位数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两晋南北朝

    祖冲之最大的贡献就是将圆周率精确到了小数点之后的七位,也就是精确到了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在当时的世界上最先进的,别的国家直到十五世纪才有人将圆周率精确到这个程度,所以说祖冲之是我国历史上也是世界文明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所以古代的时候人们将圆周率又称为“祖率”。祖冲之计

  • 宋文帝刘义隆:开创元嘉之治 是一个有为之君 却被自己亲生儿子所杀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两晋南北朝

    宋文帝刘义隆是是刘宋第三位皇帝,宋文帝从十七岁开始,整整当了三十年皇帝,是南北朝时期当皇帝最久的皇帝之一。在位期间宋国境内政治、经济、文化均得到较大的发展,是东晋南北朝国力最为强盛的历史时期,史称“元嘉之治”。刘义隆是南朝宋的开国之君刘裕的三儿子,他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刘裕刚刚率领着东晋的北府兵击败

  • 魏晋时期的刘徽在数学方面有何成就?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两晋南北朝

    刘徽是魏晋时期最伟大的数学家,对中国的古典数学理论的创立及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在中国乃至时间的数学史上,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刘辉的简介吧。刘辉的出生日期,大约是在公元225年前后,他卒于295年,是当时世界上最杰出得到数学家。他在这方面的著作,对后世数学的发展有着至关重

  • 慕容恪: 身系前燕兴亡成败 一生功业随身死而灰飞烟灭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两晋南北朝

    慕容恪是十六国十大名将之一,性格谨慎大度,十五岁开始掌握军队,多次以弱胜强,稳固了慕容氏的辽东霸主的地位。辅佐幼主,总揽朝政,毫无私心,以“德治”为基,构筑国家最大版图。一生出将入相、堪称名将楷模、周公第二。1、高贵而艰苦的出身汉王朝由于西晋的“八王之乱”导致国力空虚,北方的胡族乘虚而入,从而让历史

  • 魏太武帝拓跋焘: 一生光明磊落 本是难得的明君 从英武到残暴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两晋南北朝

    魏太武帝拓跋焘是北魏王朝第三位皇帝,雄才大略,聪明雄断。在位期间一举统一了中国北方,使西晋末年以来北方地区的割据混乱局面得以结束,为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当时也是大魏武功鼎盛的时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中国历史也极为罕见。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字佛狸,鲜卑族。422年,被立为太子,

  • 影响中国数百年的士族门阀是怎样决定了魏晋南北朝的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两晋南北朝

    士族制度是一种按门第为标准的选官制度,是贯穿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最有时代特征的政治制度,是一种腐朽的政治制度。士族阶层是如何崛起的呢?士族集团的源起,便是从汉武帝“罢黜百家,首倡儒术”后,研习儒家经学的学者们,垄断了儒家孔孟一门经典学说的解释权,并在家族内部代代传袭,进而掌握了整个国家文化制度的话语权

  • 贾后乱政 八王之乱的导火索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两晋南北朝

    公元290年(太熙元年),晋武帝司马炎驾崩后,由外戚杨骏为太傅、大都督,掌管朝政。即位的晋惠帝司马衷痴呆低能,皇后贾南风(即贾后)为了让自己的家族掌握政权,于永平元年(291年)与楚王司马玮合谋,发动禁卫军政变,杀死杨骏,而政权却落在汝南王司马亮和元老卫瓘手中。贾后政治野心未能实现,当年六月,又

  • 晋朝的政治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两晋南北朝

    晋朝的政治体制为世族政治,政治制度由汉代的三公九卿制走向晋朝的三省制,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基础。司马氏原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变后掌握魏国大权;司马炎建立晋朝后统一中国,施行的政策虽然造就了太康盛世的短暂和平繁荣,但没有彻底解决浮华奢侈的社会问题及贪污腐败的政治风气。由于施行偃武修文的国策以及诸王、外

  • 东晋强悍的北府兵军队是谁组建的?北府兵将领都有谁?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两晋南北朝

    北府兵,中国东晋孝武帝初年谢玄组建训练的军队。太元二年(377),朝廷因前秦强大,诏求文武良将镇御北方。朝廷拜谢玄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镇广陵,召募劲勇,徐(治京口)、兖(治广陵)人民纷纷应募入伍。谢玄以刘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太元四年,谢玄加领徐州刺史,镇京口

  • 两晋时期的文化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两晋南北朝

    1、文化 汉代以前,政治主权完全在华夏族,汉代以后,政治主权不全在华夏族,边疆民族带来的草原游牧文化也融于中原文化。时天下大乱,士族文人多不以道义为重,儒学中衰。旷达之士,目击衰乱,不甘隐避,则托为放逸,遂开清谈之风。晋室之兴,世乱未已,向秀之徒,益尚玄风。玄学与印度东传之佛教交汇,中国文化逐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