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南唐中主李璟如何一步步打烂南唐一手好牌的?

南唐中主李璟如何一步步打烂南唐一手好牌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47 更新时间:2023/12/18 15:35:51

李璟是南唐第二位皇帝,李璟即位后开始大规模对外用兵,消灭楚、闽二国。他在位时,南唐疆土最大。不过李璟奢侈无度,导致政治腐败,国力下降。从此南唐积贫积弱,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说到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中主李璟,我想起一个笑话:据说一个人他的父亲和儿子都很聪明能干,名气也很大。父亲就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意思,经常教训他。这个人有一天实在忍不住气了,对父亲说,我是不行,但我儿子比你儿子强。此人终于在口舌上找回了一点可怜的自尊。

和父亲南唐烈祖相比,南唐烈祖生于忧患,凭自己的苦斗从一个小和尚成为一代开国之君。中主李璟是皇二代,继位后却败坏了父亲打下的三千里江山,使南唐由盛转衰;同儿子李煜相比,虽然他们父子在治国理政上相差无几,然而李煜在词史上称为“犹不失南面王”,被人誉为“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李璟也擅填词,一生只传下四首词,在文学上的地位同儿子不可相题并论。李璟就成了南唐三代帝王中地位尴尬的皇帝。

李璟公元916年出生,此时他的父亲李昪还叫徐知诰,是南吴权臣徐温的养子。徐知诰此时任升州刺史,住在当时叫升州现在叫南京的城里。随着徐温从升州刺史到行军司马、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再到受封齐国公,兼任两浙招讨使,开始镇领润州,以升、润、宣、常、池、黄六州为齐国,官职一步步高升,声望日隆,徐知诰在吴国的地位也一天天提升。

徐知诰最早为升州边遏使兼楼船军使,在升州协助养父徐温训练水师。成功训练水师后,徐知诰先是任升州副使,知州事。912年,升任升州刺史。当时,江淮地区刚刚平定,地方长官多是武夫出身,只知搜刮民财来供养军队,而徐知诰则与众不同。他勤俭好学,重视儒生,宋齐丘、王令谋、马仁裕、周宗等后来的南唐知名文臣武将都在这时纷纷前来投靠徐知诰。在治理地方上,徐知诰宽仁为政,因而得到升州民众赞誉。升州在徐知诰的治理下,府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徐知诰身边有文臣武将辅助,开始修建升州城。南京城历史悠久,西周是周章的封地。公元前571年,楚国在今六合设有棠邑,置棠邑大夫,是南京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地方建置,也是南京建城的开始。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在今朝天宫一带筑冶城,开办冶铸铜器的手工业作坊。公元前473年,越国灭吴后,范蠡在今中华门外的长干里筑越城。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于石头城筑金陵邑,金陵之名源于此。

公元229年,吴大帝孙权在此建都,改秣陵为建业。此后,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均相继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今南京图书馆和六朝博物馆下均保留有建康城遗址。六朝时期的建康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衣冠南渡使汉民族在南京保存了华夏文化之正朔。

隋唐两代,南京虽然受到北方王朝的刻意贬抑,但地理上的优势使南京的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强大。唐亡后,南吴定都广陵,辖下的升州在徐知诰的治理下,成为南吴繁华之地。而此时,徐温在杨行密死后,政治地位日渐上升,对吴王有了取而代之的野心金陵。他看到升州在养子的治理下,有了虎踞龙盘的气势,于是他下令改升州为金陵府,并扩建城邑,自己亲自坐镇金陵。广陵朝中的军政大权交给大儿子徐知训,把养子徐知诰调往润州任团练使。

李璟就是这个时候出生,他出生后的第二年,父亲徐知诰从升州调往润州。出生时,李璟的名字叫徐景通,曾更名瑶,字伯玉。在李璟成长的这些年里,吴国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他的父亲徐知诰在刀光剑影的争斗中站稳了脚步,成为吴国除了徐温外一言九鼎的人物。918年,徐温的亲生大儿子徐知训被吴大将朱瑾所杀,徐知诰在润州得到消息,抢先赶到广陵平乱,任淮南节度行军副使、内外马步都军副使,从而控制了南吴朝政。919年,杨隆演称吴国王,任命徐温为大丞相,徐知诰为左仆射、参知政事兼知内外诸军事。

921年,徐知诰被吴王杨溥任命为同平章事,遥领江州观察使。不久,南吴升江州为奉化军,任命徐知诰为奉化军节度使。927年,徐温在行军司马徐玠的劝说下,派次子徐知询到广陵,准备让他代替徐知诰执掌朝政。然而就在这一年,徐温病死。从此,徐知诰身边,基本再没有能够危及到他的地位的人。徐知询接任金陵节度使、诸道副都统,与徐知诰争权。徐知诰诱骗徐知询入朝,留任左统军,褫夺了他的兵权。

927年十一月,吴王杨溥正式称皇帝,任命徐知诰为太尉、中书令、都督中外诸军事,封浔阳公,又改封豫章公。据《南唐书》记载:李璟“起家驾部郎中。累进诸卫大将军。”这个记载没有说明具体时间。现在所知李璟任官职的具体时间是公元932年,这一年李李璟16岁。932年,徐知诰担任镇海、宁国节度使,出镇金陵,他沿用当年养父徐温的做法,任命儿子李璟为司徒、同平章事、知中外左右诸军事,将他留在广陵辅理朝政,后为兵部尚书、参知政事。

吴天祚元年,徐知诰受封齐王,立李璟为王太子。南唐升元元年,徐知诰废黜杨溥,自立为帝,建立南唐,自己改名为李昪,封李璟为吴王,后徒封为齐王。升元四年八月,被立为皇太子。升元七年,李昪去世,李璟继位,改年号为保大。尊奉其母宋福金为皇太后,妃钟氏为皇后。南唐开始了中主李璟时代。

南唐烈祖李昪在位期间,对外坚持弭兵休战,保境安民;对内兴利除弊,与民休息。他在治理国政上礼贤下士,并能虚心纳谏。由于连年征战,从中原一带流落江淮的难民很多,李昪对此积极妥善安置,实行轻徭薄赋政策,使南唐社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一跃成为“十国”中的强者。

凭借南唐的国力,李昪要平定南方并没有大问题,但自幼饱尝战乱李昪,不忍心置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他采取固守吴国旧地的国策,无意开疆拓土,被大臣冯延巳讽刺为“田舍翁”。李昪却说:“吾少长军旅,民兵之为民害深矣,不忍复言。使彼民安则吾民亦安矣,又何求焉!”

李璟继位后,不愿意老老实实作一个守成之君,他一改先皇的国策,南唐国运从此江河日下。说实话,李璟在治国理政上的才能远远不及乃父李昪,他本来对于治国平天下等等也没有什么大兴趣,喜欢诗词歌赋音乐舞蹈,经常和宫中乐部宫伎们在一起吹拉弹唱,为此还被李昪训斥过,曾经一度还想废了他的太子之位。好在他是长子,后来李昪还是遵守了嫡长子继位的老规矩。

先是在用人上,重用冯延巳、冯延鲁、陈觉、魏岑、查文徽,这些人奸佞专权,南唐人称之为“五鬼”。《资治通鉴》:“宋齐丘待陈觉素厚,唐主以觉为有才遂委任之。冯延巳、延鲁、魏岑虽齐邸旧僚,皆依附觉,与休宁查文徽更相汲引,侵蠹政事,唐人谓觉等为‘五鬼’。”冯延巳又作延己、延嗣,字正中,江都府人,仕于南唐烈祖、中主二朝,三度入相,官终太子太傅。

冯延巳在南唐开国时,因为多才艺,被南唐烈祖李昪任命他为秘书郎,但并没有多大重用。后来李璟任兵马元帅,冯延巳被烈祖打发到元帅府任掌书记,从此攀上了高枝,站对了队。李璟登基的第二年,就任命冯延巳为翰林学士承旨。保大四年,冯延巳出任宰相。保大五年,陈觉、冯延鲁举兵进攻福州,结果死伤数万,损失惨重。李璟大怒,准备将陈觉、冯延鲁军法处死。冯延巳为救两人性命,引咎辞职,改任太子太傅。

至保大十年,冯延巳再次担任宰相。冯延巳再次当政期间,先是进攻湖南,大败而归。后是淮南被后周攻陷,冯延鲁兵败被俘,宰相孙晟出使后周时不屈遇害。显德五年,冯延巳被迫再次罢相。当时朝廷里党争激烈,朝士分为两党:冯延巳与宋齐丘、陈觉、李征古等为一党;孙晟、常梦锡、韩熙载等人为一党。几次兵败,使得李璟痛下决心,铲除党争。于同年下诏,历数宋齐丘、陈觉、李征古之罪,宋齐丘放归九华山,不久就饿死在家中,陈觉、李征古被逼自杀。至此,宋党覆没。

冯延巳属于宋党,居然安然无恙,表明李璟对冯延巳始终信任不疑。罢相两年后,即建隆元年五月,冯延巳因病去世,朝廷还给了个谥号“忠肃”。李璟对冯延巳之所以始终信任不疑,一在于他是太子府里出来的老人,二是冯延巳多才多艺,词写得很好,是五代十国时南唐著名词人,李璟的铁杆词友。

冯延巳的人品,颇受非议,常常被政敌指责为“奸佞险诈”,“谄媚险诈”。冯延巳曾经说:“先主丧师数千人,就吃不下饭,叹息十天半月,一个地道的田舍翁,怎能成就天下的大事。当今主上,数万军队在外打仗,也不放在心上,照样不停地宴乐击鞠,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主。”这样说,足见冯延巳政治上的平庸。

然而冯延巳的多才多艺,也是有口皆碑。《钓矶立谈》记载南唐大臣孙晟曾经当面指责冯延巳:“君常轻我,我知之矣。文章不如君也,技艺不如君也,诙谐不如君也。”陆游《南唐书•冯延巳传》记载孙晟的话是:“鸿笔藻丽,十生不及君;诙谐歌酒,百生不及君;谄媚险诈,累劫不及君。”文字虽不一样,但意思相同。

冯延巳最拿手的还是填词。有一次,冯延巳填了一首词《谒金门•风乍起》: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此词是众多以闺怨为题材的作品之一,主要写贵族女子在春天里愁苦无法排遣和希望心上人到来的情景。也有人说,冯延巳在这首词里暗含了对君恩的渴求。

据马令《南唐书》卷二十一的记载,李璟曾责问冯延巳:“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冯延巳很是机智,他说:“未如陛下‘小楼吹砌玉笙寒’。”这是词史上著名的段子之一。“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一语双关,既是写景,又是写情。不知是未能领会冯延巳的深意,还是故意敲打他一下,李璟半是玩笑,半含认真地说了一句:“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吹皱一池春水,和你有什么关系?冯延巳一听这话,赶紧一顶高帽子送了上去:“未如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意思说我这一句还是比不上陛下的那句“小楼吹彻玉笙寒”。李璟听了哈哈大笑,君臣尽欢而散。

南唐国运日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李璟即位后,一改乃父弭兵休战与民休息的国策,大规模对外用兵,消灭了楚、闽二国。保大二年,李璟在宫里修建了一座高楼,召来众大臣观看,大家都赞叹这座楼造得华美,只有大臣萧俨说:“只恨楼下没有修个井。”李璟不解其意,问为什么。萧俨说:“因为这个不如陈后主的景阳楼而已。”李璟一听大怒,把他贬到了舒州。

就是在这一年,闽国朱文进弑杀其君王延羲,朱文进自立为君。这时,王延羲的弟弟王延政也在建州自立,国号殷。闽国大乱,李璟派查文徽及待诏臧循发兵攻打建州。保大三年,福州守将杀死朱文进降王延政,王延政恢复国号为“大闽”。

保大四年八月,查文徽攻克建、汀、泉、漳四州,王延政战败,闽国灭亡。李璟消灭闽国后,保大八年,南楚君主马希广为其弟马希萼弑杀,马希萼自立。保大九年,楚人囚禁马希萼于衡山,立其弟马希崇,南楚大乱。李璟派信州刺史边镐攻打南楚,攻破南楚都城潭州,南楚灭亡。李璟屡次对外用兵,他在位时,南唐国疆域最大。自以为功业非凡的李璟奢侈无度,国内政治腐败,国力下降。

而南唐的北方强邻,此时已是沧桑巨变。公元923年,后梁灭亡;公元936年,后唐灭亡;公元946年,后晋灭亡;公元950年,后汉灭亡;公元951年,郭威建立后周,954年,郭威去世,柴荣继位。南唐的好日子到头了。南唐保大十三年十一月,后周军队南征,诏书说:“淮地蠢材,竟敢抗拒大邦,盗据一方,越位称帝。晋、汉时代,国家不安宁,而你们招纳叛亡,共助凶逆。李金全占据安崇,李守贞反叛河中时,你们大起军队,前往支援。压迫侵夺闽越、涂炭湘、潭,至于与契丹来往,仗势侵犯徐部,沭阳之战,曲直可知。勾结契丹,进入中原成为边患,结连并垒,实在是我们的世仇。罪恶难以指出,人神共愤。”

南唐从攻寿州开始,南唐军队屡战屡败。李璟害怕,请求割让寿、濠、泗、楚、光、海六州给周,以此请求撤兵。周世宗不答复,分兵袭击攻下扬州、泰州。南唐交泰元年,正月,周军攻楚州。周世宗兵临长江,李璟知道不能再支撑下去,奉表后周,请求传位给他的长子李弘冀而听命后周。至此,南唐国土扬、泰、滁、和、寿、濠、泗、楚、光、海等州,已经为周所得,李璟又献出庐、舒、蕲、黄四州,划长江为界。五月,李璟下令去掉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使用后周年号,时为后周显德五年。

显德六年九月,太子弘冀去世,李璟封第六子李从嘉为吴王,居住东宫。升洪州为南昌府,建南都。南唐建隆元年,后周殿前都检点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篡夺后周政权,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建隆二年,留太子李从嘉监国,李璟迁往南都。同年六月,李璟去世,终年46岁。太子李从嘉继立后,派使入宋朝,希望恢复李璟的皇帝名号,宋太祖同意,李璟死后又有了皇帝名号,庙号元宗。

标签: 五代十国

更多文章

  • 五代十国桑维翰的历史评价 万古之罪下的治国有道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五代十国

    1、关于桑维翰简介桑维翰字国侨,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名大臣。桑维翰是洛阳人,出身于898年,死于947年,享年49岁。桑维翰简介中提到他长相丑陋,而且身材短小,但是他对自己没有足够的认识。在他的心里,认为自己拥有七尺之长,而且颇具优势,所以他想做公辅。可惜纵使他自信心十足,也抵不过现实的残酷。桑维翰曾

  • 五代十国的文化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之一,战争和频繁的政权更迭导致了大量文献的遗失以及科技与文明的衰败,但随后的宋代却成为我国历史上科技最发达的朝代之一,这其中五代时期的科技文献保护与积累起了重要作用。 本时期是词发展的关键时期,禅宗也在本时期进入全兴期。五代推行雕版印刷《九经》,保存了许多儒学经

  • 五代十国:后唐短暂的由盛到衰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五代十国

    后唐庄宗灭后梁后,定都洛阳。此时河北三镇已定,后唐国力强盛。岐国李茂贞对后唐称臣,后唐庄宗封他为秦王。公元924年李茂贞去世,后唐庄宗的长子李继岌担任凤翔节度使,正式吞并了歧国。前蜀王建在建国后注重农桑、兴修水利,使得前蜀在经济与军事都十分强盛。但公元918年王建去世后,其子王衍奢侈无度,残暴昏庸。

  • 五代十国时期简介 ,五代十国称呼的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891年~979年)的合称。1、五代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 五代十国的政治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与三国、东晋十六国、南北朝相比较,在割据形态上具有显著的特征:1、五代中原王朝的正朔地位.2、十国与中原王朝政治关系的差异性.3、“保境息民”是南方割据政权内政外交政策的主旨.这些割据形态特征对国家统一进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首先,中原王朝的正朔地位,决定了统一事业势必由中原王朝来完成,只是待

  • 北燕灭亡后的大逃亡:中国古代最壮观的一次大逃亡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五代十国

    北燕(407年-436年)是十六国时期鲜卑化的汉人冯跋建立的政权。407年,冯跋灭后燕,拥立高云(慕容云)为天王,都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市),仍沿用燕国号,史称北燕。 409年,高云被部下离班、桃仁所杀,冯跋平定政变后即天王位于昌黎(今辽宁省义县)。据有今辽宁省西南部和河北省东北部。436年被北魏所

  • 长兴之治:五代十国中后唐短暂的八年强盛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五代十国

    “长兴之治”也称为明宗之治–这是一个很短的时期,前后才八年,但在五代那样的一个乱世.有这么一个时期,很难得。后唐历经后唐明宗的扩张与整顿,国力强盛,但发生内乱后,被石敬瑭引契丹军攻灭,后晋建立。 天成元年(925年)霍彦威、孔循劝明宗更换国号,明宗以兄终弟及为由否决了这一提议。丙申,杀租庸使孔谦。

  • 五代十国官制:五代与十国的政治制度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五代十国

    1、五代十国行政体系五代十国官制大体沿袭唐制,朝廷以三省六部为主干;地方官制也是州、县两级,州设刺史,县设县令,重要城市设府。变化较突出的是枢密院地位提高。唐代宗时设内枢密使,本由宦官担任,掌传递诏旨密奏。唐末改由士人充任。至后唐时,枢密院长官枢密使可参议军国大政的决策了。后周规定枢密院专管全国军事

  • 南唐立国金陵:历史上南京第二次繁荣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五代十国

    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国时期李昪在江南建立的政权,定都江宁(今南京),传三世三帝,享国三十九年,是十国当中版图最大的王朝。 907年,唐朝灭亡,我国进入群雄割据的五代十国时期。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短短50多年的时间里,先后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交替出现,史称“五代”;

  • 后周世宗柴荣:五代十国中最英明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是指从公元907年到公元960年,短短的五十四年间,中原地区相继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同时,在这五个朝代之外,还相继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十个割据政权,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他们是中华民族普遍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