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代首次将清明节列入国家法定假日

唐代首次将清明节列入国家法定假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972 更新时间:2024/1/27 4:36:43

自2008年起,清明节与端午节、中秋节一样成为国家法定假日后,也成了一年中重要的“小长假”。清明节由来已久,中国古人历来很重视清明节,那么在古代清明节人们放假几天?又是怎么过的?

“汉官五日一假洗沐也”

汉代清明节尚未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要说清明节,得先说古代中国的休假制度。

在古代中国,是没有“星期天”概念的,但休息日一直存在。而且,中国古人享受休假的历史还比较早,至迟在秦汉时期已有一套相对成熟的休假制度。不同的是,古代只能休息1天,而且叫法也不一样,现在叫休假、放假,古时称为“休沐”或“洗沐”。

古人为何把休假称为休沐?一个“沐”字便透露出了端倪,是因定期让现在叫公务员的公职人员回家洗头洗澡、搞个人卫生需要而产生的。最先享受休沐制度的人群,应该是给皇家当差的一批“公务员”,即所谓“中官”,也叫“内臣”。中官给皇家当差,宫内又没有为他专设洗澡的地方,所以只能定期、轮流回家“洗沐”。

休沐制度推广开后,便形成了一种国家休假制度。唐人张守节撰《史记正义》中所谓“汉官五日一假洗沐也”,说的就是这么回事情。除了“五天制”,汉代休沐还有“十天制”,即干10天休1天。

但在汉代,好多有想法的“公务员”会主动放弃休假。如与汉哀帝刘欣有“断袖之好”的董贤,当年就是一位中官(太子舍人)。每到休沐日,董贤都不“回家洗澡”,一心陪侍皇帝,赢得了刘欣的欢心。因为董贤长期不休假回家,刘欣竟然下令让董贤将老婆带到宫内住,方便夫妻相聚。

在汉代的休假制度中,除了休沐这样的轮休,还有例假。例假更接近现代的法定节假日概念,从《汉书·薛宣传》中透露出的信息看,汉代国家法定节假日很少,起初只有两个,一是夏至,再是冬至,各放假5天。到东汉时增设“伏日”。

此时的清明节,并不是汉朝的国家法定节日。

唐玄宗李隆基把扫墓正式编入礼典

唐代首次将清明节列入国家法定假日

到了隋唐,休沐制度出现了很大变化,旬休成为一种制度,即工作9天,休息1天,休息日设在每月的十日、二十日、三十日,共3天。旬休是一种公休,不再轮流,除值班人员以外,大小官员全都“回家洗澡”。

此外,最大变化是节假日大大增多。正是在唐代,清明节与寒食节一道,首次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清明节放假了。

《大唐六典·尚书吏部》上有规定,唐代内外官员都有“假宁之节”:元正(旦)、冬至、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夏至、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几乎每逢节气都要放假;还有婚假、丧假、探亲家、拜扫假等等,比现代放假的机会多很多。

行文至此,要说一下清明节和寒食节。此两节由于紧连一起,常被现代人误以为是一个节日的不同叫法,其实很不同。冬至后第105天是寒食节,故又称“百五节”;寒食节之后便到了清明节。

在民间传说中,两个节的起始源头都是一样的。据汉人桓谭《新论·离事》中的记载,寒食节本是山西风俗,时“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以此达到少生病的保健功效。桓谭认为此俗“为介子推故也”。介子推是晋国人,有恩于遭难时的晋文公。晋文公当了国君后曾放火烧山,希望逼出带母亲上山隐居的介子推,领取俸禄。哪知介子推宁死不仕,结果被烧死在一棵柳树下。晋文公为此悔恨不已,此后每到放火烧山那日,宫中便禁止生火,以此纪念怀念介子推,慢慢形成了“寒食节”。寒食节后,晋文公又定下了祭祀介子推、为其扫墓的“清明节”,清明扫墓又成风俗。

此传说可信与否暂且不说,不过介子推确有其人,《左传》上便有记载,但名叫“介之推”,仅称他是“隐而死”,并无晋文公放火烧山的情节。但不论怎么说,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寒食节和清明节由来已久。

寒食节其实是一个“励志节”。在隋唐之前,人们重寒食、轻清明。到李隆基(唐玄宗)做皇帝时,将清明节扫墓正式编入礼典,属当时的“五礼”之一,清明节的地位因此得到抬升,清明假期与寒食节连在一起,成为当年继元宵假期之后春天里的“小长假”。

唐肃宗李亨缩短皇帝庆生天数

清明节首次成为“黄金周”

唐代的节假日确实远远多于秦汉,多到几乎泛滥的地步。全年的节假日,加上每月3天,全年计36天的旬休,唐代公务员每年平均可以享受的假期近百天。也就是说,唐代“公务员”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不用上班。

唐朝廷的节假日是这么安排的:“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寒食到清明四日,八月十五、夏至及腊日各三日”。用现代语解释一下就是:元旦和冬至两个节日,各放假7天;清明和寒食节连在一起,放假4天;夏至、中秋节和腊日(腊八)各位放假3天。

唐代清明节“小长假”安排不需要调休,将寒食、清明二节连着放就行了。其间,也曾有过几次变化的。到李亨(唐肃宗)当皇帝时,或许觉得小长假不够长吧,又增加了寒食清明节的假期天数,将唐玄宗于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定下的千秋节放假3天的规定,减为放假1天,而将寒食清明假期由4天增加到7天在中国节假日史上,清明节首次成为了真正意义的“黄金周”。

千秋节又叫天长节,是当朝皇帝的生日。缩短皇帝庆生天数,而增加清明节的假长,可见唐人对清明节的重视。事实上,唐人也确实喜欢过清明节,仅从时节上说,其时春暖花开,正是春游的好时节,既能扫墓,又不误看景,这样的节日自然广受欢迎,所以时人竞相外出。从杜甫“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诗句中,便可以想象到唐人清明节出游、扫墓的热闹景象。

在李亨之后,唐代的清明节假期又有变化,太子李豫(唐代宗)继位后,曾将清明假期改为5天。但在其子李适(唐德宗)做皇帝的贞元年间(公元785-804年),又恢复了李亨时代的做法,将寒食清明二节合在一起,假期仍定为7天,“黄金周”重现。

宋代 “清明弄柳”热闹非凡

元代清明节放假3天

到了宋代,清明节也是国家法定节假日。宋代继续了唐代喜欢放假的做法,寒食与清明两节合在一起,假期也是7天。而且两个节日已完全融合为一体,并移植进了上古时“三月三”上巳节的某些娱乐功能,人们出游喜欢来到水边。

清明节也是宋人重要的节日,甚至比唐人更看重,扫墓的风俗更浓,这从北宋人张择端绘于清明时节的《清明上河图》中便可以看出,首段就是时人从汴京(今开封)野外扫墓归来的情景。宋代清明节里,皇家和民间都会举办一系列活动,热闹程度不输元宵节。时开封人孟元老在后来撰写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述当年京城过清明节的气氛:“京师清明日,四野如市,芳树园圃之间,罗列杯盘,互相酬劝,歌舞遍满,抵暮而归。”

“清明弄柳”这一传统习俗,在宋代达到了极致。据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述,宋时清明节里,家家户户门上都插柳条,时称“明眼”。所谓“明眼”并不是祈盼眼睛明亮,而是民俗上的驱邪目的,意是辨明鬼邪,守护家门,此时的柳枝与桃枝功能相近。

到了南宋,“清明弄柳”热度不减。周密在《武林旧事》中提到清明节日里的临安(今杭州)城时,用了这样文字:“都城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幽曲,亦青青可爱。”难怪宋人能写出“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的诗句。

宋人在清明节长假里的活动很多,民间在这天还喜欢挖井,而皇家则会举行一项唐代皇家就有的“改火”活动。但宋代皇家更特别,让宫内小太监们在阁门前用榆木钻火,第一个取到火的会得到奖赏,奖品相当丰厚,是一只金碗、三匹绢。然后再用取到的新火种点燃火烛,赏赐近臣。

清明节的法定功能,在宋代达到了顶点。由于时间比较长,活动内容也开始变味,寒食、清明二节本应停止娱乐的,但在宋代却异常活跃。一些路途遥远无法回原籍扫墓的官员,常会利用这难得的“黄金周”,把酒叙旧,找老乡、约同科成为一景。有的干脆相约赌博,想着法子找乐,打发假期。

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中便有一则利用长假、相约赌博的事情。福建浦城人章得象任“正字”一职期间,有一年寒食节,与江苏长洲县(今苏州)人、一代名相丁谓相约赌博。次日,丁谓真的怀揣几百两银子来了。谁想手气太差,丁谓把这么一大笔赌资全输给了章得象。两人相约来年再赌,即所谓“明年寒食复博”。第二年章得象走了背字,又输给了丁谓,但章得象却无钱支付。丁谓盯着要钱,章得象最后只得拿出古董抵债。

随着唐宋的远行,清明节的繁华和热闹也不复存在。到了元代,唐宋的公务员多假制度被否定,节假日大为减少。但元时清明节与寒食节从功能和活动内容上看,在事实上合成了一个节日,仍与元正(旦)一样,是元代最重要的节假日之一。朝廷会放假3天要知道,元代皇帝的生日天寿节(唐时称天长节)和冬至才放假2天。

到了明、清两代,寒食、清明二节则完全退出了国家法定节假日序列,政府仅保留元旦、元宵和冬至3大节假日。虽然不放假,时人仍喜欢过寒食节、清明节,要外出扫墓、春游。

标签: 隋唐历史

更多文章

  • 李密曾有望统一天下 何事让其功败垂成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隋唐历史

    隋末农民起义首先发生在山东、河北地区,随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广大地区也陆续爆发。经过几年的战斗,起义军逐渐形成三大集团:李密、翟让领导的瓦岗军,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杜伏威领导的淮南起义军。瓦岗军攻占兴洛仓并开仓分粮,得到人民的拥护,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当他们在洛阳与隋军主力决战之际,却因翟让和李

  • 历史上隋炀帝是怎么解决“台湾问题”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隋唐历史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远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大陆东南地区的印纹陶文化就已经传播至台湾。春秋时期,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中,就有关于台湾的记载,当时将台湾称为“岛夷”。到了汉代,大陆汉族人称台湾为“东?#91;”,三国时代称之为&ldqu

  • 隋炀帝:天赋甚高 胸襟抱负不凡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隋唐历史

    今日我们要写隋炀帝的传记,事实上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对这题目曾下过一段功夫的ArthurWright就说过:“(他)既被视为典型的亡国昏君,在一大团歪曲的历史记载和传奇性道听途说之下,今人即想窥测此人的真实性格,至多也只能瞥见其一二。”然则隋炀帝杨广,天赋甚高,文笔华美,胸襟抱

  • 隋炀帝开挖大运河的真正动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隋唐历史

    隋炀帝荒淫手法多多,其在对付风水方面也有奇招。杨广当了皇帝后,立年号为“大业”,意思是创造一番大事业。时有擅望气的术士(传说是有占卜之术的耿纯臣)向他禀奏,称西北的龙门地区(今山西河津县西北、陕西韩城东北)出现了十分明显的“天子气”,气势恢宏,一直蔓延

  • 隋军显赫的对外战绩:短命王朝也可百战百胜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隋唐历史

    一、侵略林邑 林邑地处今越南中南部多珍奇宝物,大业元年炀帝委任刘方为罐州道行军总管,以尚书右丞李纲为司马负责侵略林邑。之前刘方将军已经把交趾(今越南河内)平了。 公元605年(大业元年)正月,刘方率舟师主力至海口(林邑入海处)。林邑王梵志派兵据险抵抗,被隋军击溃逃散。三月,刘方率军进至阇黎江,林邑人

  • 还原历史上真实的隋炀帝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隋唐历史

    隋炀帝是隋文帝和鲜卑族女子所生之子,出生于公元569年,他二十岁时被任命为江南征伐军统率,成功地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此后来10年,他一直担任江南的地方官吏,再后来,他陷害了其兄,自立于皇太子。隋炀帝三十五时杀父继位,成为隋朝的第二代皇帝。洛阳从西周起,陆续有九个王朝在此建都,因而被誉为九朝古都。隋炀帝

  • 大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隋唐历史

    凌烟阁是原本皇宫内三清殿旁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楼,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当时已有数位辞世,还活着的也多已老迈),命人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皆真人大小,时常前往怀旧。李世民是很会当皇帝的,尤其在君臣关系上十分老到,凌烟阁一事就是例子。不过也不能说那只是

  • 大唐轻骑兵:取代重骑兵成为主力军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隋唐历史

    隋末农民大起义,起义军以高涨的士气和灵活机动的作战方法打垮了装备笨重的隋王朝军队,也摧毁了重装甲骑兵赖以存在的世族门阀制度和部曲私兵制。战争中,轻骑兵和重骑兵的较量,表现在机动性和装甲方防护力的较量,最终导致了轻骑兵的重新兴起成为主力军种。但重装甲骑兵仍然存在,只不过其重要性已然不及轻骑兵罢了。唐军

  • 大隋十八条好汉排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隋唐历史

    对于隋唐,一共有四个版本:《隋唐演义》,《说唐》,《兴唐》,《混唐》。我相信看过兴唐的人一定不多,这是因为它是一个很早的版本,也就是后来混唐和大部分评书版本的依据。对于人们常说的隋唐十八好汉,在《说唐》中只提到了14个,在评书版本中改编成四猛十三杰。现在流行的十八好汉也是后期一个改编的版本,是综合

  • 武则天是怎样一步步登上帝王之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隋唐历史

    唐太宗是个精明能干的皇帝,但是他的儿子高宗却是个庸碌无能的人。唐高宗即位以后,自己不会处理朝政大事,一切靠他的舅父、宰相长孙无忌拿主意。后来,他立了皇后武则天,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武则天武则天本来是唐太宗宫里的一个才人(一种妃嫔的称号),十四岁那年,就服侍太宗。当时太宗的御厩里,有匹名马,叫&ldqu